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听话听声,锣鼓听音。”指的就是要注意对方说话时的“弦外之音”。生活中有大量的话不用直接说出来,话里带出来就行了;更有不能直言的意思,得靠暗示来表达。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听出话外之意,弦外之音,这样才能更好地跟人沟通,在交流时更好地把握对方的意思。
从对方的谈话识透其真实心理
通过谈话,探索到对方的深层心理,可以根据谈话内容来推测,也可以根据谈话方式来洞察,以了解此人的个性特征。
1.突然变得“健谈”往往是为了阻止对方讲话
一般来说,初次见面就很健谈的人是比较容易应对的。因为你不需要再煞费苦心地去思考谈话的内容,也不必千方百计去探查对方的心理,对方的谈话,就已经给你判断他的性格提供了证据。然而,也不能把健谈的人都认定为积极自我表现的人。
在一次相亲的场合中,正当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相谈甚欢时,一直保持沉默的男方突然变得滔滔不绝起来。什么原因呢?原来大家正在谈论彼此的薪水问题,这位男子不愿提起他薪水不多的问题,才故意岔开话题的。而后来大家果然也没再提起薪水的问题。
因此,人们讲话不只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或纯粹想为交谈而开口,有时是为了阻止话题继续进展或不愿让对方表达才变得健谈起来。尤其是对方突然对别的话题变得话多时,就应该考虑原来的话题中是否有他不愿提及的事。多言并不等于善辩,有时候人们多言是为了掩饰自己的不安而放出的烟幕弹。
2.通过对方的跑题,可了解他的真实心理
与人交谈时,由于常常受到时间的限制,一旦发现谈话跑题,性急的人就心急如焚,担心自己的交谈达不到目的,便想方设法把话题拉回来。其实,要探查对方的内心秘密,这种做法是不高明的。
对方之所以会转换话题,大致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由于粗心大意;第二种是因为脑中有新的思路;第三种则是故意转移话题。
不管是由于哪一种情况,眼前对方的注意力已经完全转向新的话题,所以最好不要打断他,暂时让他尽情说下去。这样一来,如果对方转移话题是由于一时疏忽,不久他一定会有所发觉,而流露出诧异的表情,说:“咦!我们谈的主题是什么?”如果是第二种情况,对方并未忘记主题,即使他东拉西扯,最后一定会回到主题上来。如果他根本不想回到主题,你就可以认为他是故意回避主题了。由此可见,“跑题型”的交谈是了解对方真实心理的好机会。
3.说一些泛泛的客套话
在人际交往中,最容易被破译密码的语言就是客套话。客套话的存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客套话说得过分牵强而显得不自然的人,说明此人有其他的用意。
在较为亲密的人际关系中,并不需要使用客套话。不过,当在此种亲密的人际关系里,突如其来地加入客套话的时候,就必须格外小心。有时候,男女朋友之某一方,使用异乎寻常的客套话时,就很可能是心有缝隙的征兆。
用过分谦虚的言辞谈话时,可能在表示强烈的嫉妒心、敌意、轻蔑、警戒心,等等。语言是测量双方情感交流的心理距离的标准。客套话使用过多,并不见得是完全表示尊敬,往往也可能含有轻蔑与嫉妒的因素。
某些都市的人,对乡下人说话很客气。这从另一个角度看,是一种强烈的排他性表现。因此,客套话会给人以冷淡的印象。以此类推,假使对交情深厚的朋友,仍不免使用客套话时,则很可能是讲客套话的一方内心存有自卑感,或者隐藏着敌意。
从谈论的话题洞悉对方真意
客观地说,谈话的种类千奇百怪,如果要想知道对方的性格和气质,最容易着手的办法,就是观察话题与说话者本身的相关情况。
比如,对方谈话的内容不仅以自己本身的话题为主,也会涉及其家庭、工作以及与家庭有关的事情,常常在话题里出现的人物往往就是自己的身边人。
在交往的谈话中,女人们喜欢谈论别人的风流事以及自己丈夫的一些脾性,这种情况通常表明她们关心对方到了相当强烈的程度,甚至把这个男人当成是自己的化身,她们谈论这个男性的各种情况就像谈论她们自身一样。
1.关注花边新闻
以这种谈话方式出现的人,其表现是支配者的形象。这种人物的谈话从不涉及自己的事,或有关自己身边的人,他们的话题反而是涉及别人的一些琐事,或对方的隐事秘闻,甚至对对方的一举一动或每条花边新闻都捏着不放手。
像这样的谈话者,非常喜欢把话题的重点放在跟自己完全无关的人身上。名人、歌舞影星的花边新闻方面,这说明此人的内心有一种支配的欲望。
由此可见,此人是个实在太沉迷于闲谈名人或明星风流韵事的人,这说明此人很难结交真正的知心朋友。或许是内心太孤独、太无聊了。只要关于别人的私事,即使对方跟他并不熟悉,而他却非常热衷于去谈论他们,这些都表现出其内心的孤独和空虚。
2.不满的谈话
凡被压抑在内心深处的意愿,并不限于情感方面的问题,其实对于工作方面的欲求得不到满足,也是非常之多的。关于这一点,一般来说大体上会采用发牢骚或埋怨的方式表示出来。我们从这些埋怨的话题里,就能够探究有关欲求不满的实质。
当有人经常对别人诉说他对工作环境不满的牢骚话,以及对人事方面的埋怨时,那么,为什么他的话题谈来谈去总是离不开抱怨呢?或许他不愿承认自己的无能,而把责任推给单位。
那就是说他通常不会承认失败等不愉快的经历,也极力否认内心的自卑感,反而会设法找出适当的理由替自己辩护。
也许,在他发牢骚和抱怨的话题里,不少是关于上司的问题,从表面上看,他这个埋怨者对自己的顶头上司非常不满。其实,他的内心却有一股极想出人头地的欲望,它就像火焰一样在热烈地燃烧着。
无奈,自己偏偏没有这份才干,得不到上司的提拔。于是,他就找出一套自欺欺人的逻辑,同时,为了使自己的心里能够接受这一套道理,便不得不责备上司的无能和嫉贤妒才,以使自己的观点合理化。
他不知道朋友和同事们很难接受这种抱怨,甚至反感这种怨天尤人的做法。
3.怀旧的话题
他是不是经常表现出自吹自擂的样子?不管在任何场所,和别人谈话时,他都爱把话题引到自己的身上,吹嘘自己当年如何奋斗的经历?他可能不知道,当旁人看见他那副兴高采烈的模样,实在是很难做到与他感同身受。脾气好的人不得不听他的自我吹嘘,而厌烦的人会马上离他而去,把他搞得尴尬不堪。
其实,从某方面来分析,当他不想直接表现出怨言和欲求不满的意思时,没有采用愤愤不平的表达方式,相反的,却是以自吹自擂的方式表达出来。当他所倾谈的对象是涉世不深的年轻人时,他很难记住那句格言:好汉不提当年勇。
事实上,他还不知道这种自我吹嘘的行为,是很难适应时代的变化的。或许他真的上了年纪,或许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失败者,完全靠怀旧来过生活。
不过可以看出他确实陷入某种欲求不满的环境中,可能他的升级途径遭受阻碍,或者无法适应目前所处的环境。所以他希望忘却现实,喜欢追忆往事来弥补现在的境遇。
对他来说这是一种倒退现象,因为眼前的情况是如此的残酷,所以,他仍用变幻般的表情来谈话。当然从他的话题里,别人会发现潜藏在他的内心深处的一股无可救药的欲求和不满的情结。
4.自我心中的话题
分析一个人的内在表现时,他的潜在欲望不但隐藏在话题里,也存在于话题的展开方式上。在聚会上,大家彼此正在交谈时,突然有人竟然不顾别人的谈话,而插进毫不相干的话题,这是相当令人讨厌的一种转移话题的方式。
他在和别人谈话时,经常把话题扯得很离谱,或者不断变换话题,让别人觉得他很莫名其妙。从其他某方面来讲,他的支配欲和自我表现欲都特别强,他根本不把对方看在眼里,而完全摆出我行我素的样子,觉得大家都得听从他的主张。
或许他是个行政长官或者一个公司的主管,已习惯于滔滔不绝谈个没完。其实,他这样做的目的,不外乎是担心主导权落入别人之手,而他是个自始至终都喜欢占据优势的人。
话题的内容不断变化固然是个好现象,表明交谈双方兴致很浓。但如果话题很离谱,一切都显得毫无头绪,那就会使听众感到索然无味。倘若他总谈些没有头绪的话题,或者不断改变话题,东拉西扯,那就表示他的思想不集中,给别人留下支离破碎的印象。这说明他是个缺乏理论性思考的人。
当然,一个优秀的谈话者是很少谈及自己的东西的,而是将对方引出来的话题进行分析、整理,不断地从对方身上吸取许多有用信息。在一些情况下,有的人将全部注意力放在倾听对方的谈话上,从性格上讲,这一类型的人很能理解别人的心思,而且具有宽容的精神,是真正的君子。
5.爱用“我”的谈话
语言可以表示一个人的教养,同时,语言对于一个人性格的形成也有重大的影响。语言的表达可以代表一个人的社会地位、阶层以及所处的环境,同时也能代表一个人所受的教育程度。当然,语言是自我表现的一种手段,而且在不知不觉中也能反映一个人的各种曲折的深层心理。
人们在谈话中首先就要使用人称用语,这是自我称呼的代名词。这个词不仅可以反映出说话者的意识,而且也能反映出有关性格的各种情况。例如,我们在电视或报纸上常常看见大人物们的谈话,他们在每句话里不断用“我”这个字。我们可以从对这个字的使用发掘出说话者的真实个性。
现代社会里,年青人比较喜欢把自己称呼“我”,当上了一定年龄时,尤其是在公开场合里,就不那么频繁地使用“我”这个词了。如果听见一个人老是用这样的语气:“我说……”或者“我教导过你们……”他开口闭口都在强调自己。由此可见,这种人的自信心一定很强,自我欲望也比较重。
6.爱引用别人的话
喜欢引用名人的用语和典故的人,一般来说大部分都属于权威主义者。
有时候,引用别人的话,不但借用别人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而且还透露一种自我表现欲,即为了加强说话的分量,同时表示自己见多识广,来抬高身份和扩大自己的影响。
总的来说,如果一个人喜欢借用名人名言或典故来谈话,往往说明他很憧憬权威,而且也想借机表现自己的权威。
有的女性还会常常借用母亲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例如,“我妈妈从小就跟我说……”“我妈妈说他是个好人。”说这些的含义,无非是借重母亲的威望,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不过如果一个人过分借用母亲的话语,那也表示她跟母亲是同一层次上的人,表明他的依赖心还太重,她在精神上一直是处于母亲的怀抱里。
从话题人物分析人的文化品位
喜欢新生代娱乐明星的人一般都是活泼好动的年轻人,大多数年龄在20岁左右。
常把张爱玲之类的人挂在嘴边的,一般是讲究情调的白领小资。他们比较浪漫、富有梦想。
喜欢猫王、披头士的人一般是喜欢标新立异、追逐潮流的人,但他们往往又把握不准潮流的脉搏,通俗地讲,是不靠谱的人。
喜欢刘德华、张学友的人一般都比较注重实际,对文化生活不是很挑剔。
喜欢欧洲艺术、鄙视美国金属气质的人比较前卫,学历高,品位也高。这样的人比较清高,有时会曲高和寡,和他们在一起,可能冷不丁地会被他们来一句:“土气!”他们年龄一般在30岁左右。
喜欢张丰毅、潘虹的人年龄一般都比较大,可能有50岁或在50岁以上。
打招呼方式反映人的心理动机
见面打招呼、问好是人们在交往中互相表示友好和认定的一种方式。正因为打招呼是人们见面时最简便、最直接的礼节,是人人都需要实施的行为,极具普遍性,所以它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频率极高。而打招呼的方式也就透露出了关于这个人性格的信息。
打招呼的方式因人而异,从打招呼和应答的方式中,都可以反映出人的性格特点。
1.打招呼时双方的物理距离,可显示出双方心理上的距离
我们相互打招呼的时候,若能通过打招呼的方式察觉到对方与自己之间保持的距离,就会洞察对方心理状态的特点。比如对方在打招呼的时候,故意后退两三步,也许他自己认为这是一种礼貌,表示谦虚,然而这种小动作往往让人误解为冷漠的表现,以致话题无法展开,同时也难以畅谈。像这种有意拉开距离的人可视为警戒、谦虚、顾忌等情感的表现。如果下意识地保持距离,说明他对对方的疏远、警戒,试图造成对自己有利的气氛,使对方的心理状态处于劣势。
2.边注视边点头打招呼的人,怀有戒心
一面注视对方的眼睛,一面点头打招呼的人,除了对对方怀有戒心外,还具有处于优势地位的欲望。
有些人在打招呼时,一直凝视着对方的眼睛来点头,其心理是利用打招呼来推测对方的心理状态,并含有对对方保持戒心,希望比对方优越的表现。
公关专家建议,要想和这种人接近,应特别注意诚意。在这种形态的人前暴露自己的缺点,很容易会被对方瞧不起,所以与他建立关系不能操之过急,应采取长时间接近的方法。
3.不看对方的眼睛打招呼,大都有自卑感
如果你看着对方的眼睛打招呼,但对方不看你的眼睛而作应答,这种行为并不是看不起人。这时,你需要抑制自己的情感,以平静心态相对。因为,对方可能是因为怕生而胆小或有强烈的自卑感,并非高傲、瞧不起人,他在此时如同“被蛇看上的青蛙”。那么,你切记不要做那条“蛇”,这样双方才能平等,互相了解。
4.初次见面就很随便打招呼的人,是想形成对自己有利的势态
初次见面就很随和地打招呼的人,往往使人大吃一惊。有人常常认为这样的人很轻浮,其实这种人往往很寂寞,非常希望与别人亲近。去酒吧或俱乐部时,坐在自己旁边的女士,虽然彼此是初次见面,却很亲热地与你交谈,事实上是那位女士为了使当场的状况变得有利于她自己。公关专家提醒,当遇到“见面熟”的男性时,女性要特别小心,切勿使男性有机可乘。这种男性的性格往往浪漫大方,是个滥情的人,迷恋女性,且其中不乏游手好闲的男性。
5.经常见面而千篇一律地打招呼,大多是自我防卫心理较强的人
有些人曾经和你在一起喝过无数次酒,且经常一起工作,但见面时还是千篇一律地打招呼。这种人具有自我防卫的性格。
有的人接到你的礼物时会说:“真是谢谢,不要这么客气。”这样打招呼是人之常情。但有些人收到礼物时,却佯装不知道。当你不知道送给对方的礼物收到没有时,接受礼物的人见到你后还是淡然地说:“你早。”等旁边没有人时,他会说:“前些天,收到了你送的礼物,谢谢你。”这种人多占据重要的位置,所以自己的言谈不能太随便。
招呼用语揭示人的性格
美国路易斯维尔大学心理学家斯坦利·弗拉杰博士研究表明,从一个人的打招呼用语,可以了解这个人身上的很多性格特点。能揭示性格的招呼语,是指你刚刚结识某人时或与熟人相遇时最经常使用的那一种。斯坦利·弗拉杰博士举出了几种常见的招呼语,每一种均可揭示出说话者的性格特征。
“你好!”这种人头脑冷静得近乎于保守,对待工作勤勤恳恳,一丝不苟,能够控制自己的感情,不喜欢大惊小怪,深得朋友们的信赖。
“喂!”此类人快乐活泼,精力充沛,渴望受人倾慕,直率坦白,思维敏捷,富于创造性,具有良好的幽默感,并善于听取不同的见解。
“嗨!”此类人腼腆害羞,多愁善感,极易陷入为难的境地,经常由于担心出错而不敢作出新的尝试。但有时也很热情,讨人喜爱,当跟家里人或知心朋友在一起时尤其如此。晚上宁肯同心爱的人待在家中,也不愿外出消磨时光。
“过来呀!”此类人大多办事果断,乐于与他人共享自己的感情和思想,喜爱冒险,不过能及时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看到你真高兴。”此类人大多性格开朗,待人热情、谦逊,喜欢参与各种各样的事情。这类人是十足的乐观主义者,常常沉溺于幻想,容易感情用事。
“有啥新鲜事?”这种人大多雄心勃勃,凡事都爱刨根问底,弄个究竟,热衷于追求物质享受并为此不遗余力。办事计划周密,有条不紊;遇事时宁愿洗耳恭听,也不轻易表态。
“你怎么样?”这类人大多喜欢抛头露面,利用各种机会出风头,惹人注意;对自己充满了自信,但又时时陷入迷惘。行动之前,喜欢反复考虑,不轻易采取行动;一旦接受了一项任务,就会全力以赴地投身其中,不圆满完成,决不罢休。
口头禅揭示了人的品性
口头禅,原本是指出家人常说的禅语及佛号。现今用来指人们经常挂在口头上的没有太大实际意义的词句,诸如“随便”“所以说”“是吧”“那个”等。
不论成长环境如何,是贫穷还是富贵,是高学历还是低文凭,白领也好蓝领也罢,口头禅就像一贴粘在嘴边的膏药,甩也甩不掉。这种无意识的语句,既是人内心对外界信息的心理加工,也是一种固定的语言反应模式。当外界出现某种类似的情形时,它就会脱口而出。它反映的是一个人的情绪、心态及性格。所以说,口头禅可以帮助我们去认识一个人。
1.“我妈说”
谈话中喜欢引用母亲说过的话,将“我妈说……”挂在嘴边的人,在心理和精神上尚未独立。有些女性借用母亲的话来表现自己的意志,如“我妈妈说你很有风度”等,表明此人可能尚未成熟,没有完全独立的个性。
2.“但是”
当对对方说的话表示不认同,或者持否定的观点时,便会使用“但是”这个转折语;当认为对方所说的是错误的,想要反驳或推翻他们的言论时,也经常使用“但是”这个词语。
然而有一种人,不论什么时候都喜欢使用“但是”来作为开场白。一般在“但是”后面所接的句子应该是否定的,但仔细听他们接下来所发表的意见,其叙述的内容与前面他人所述大同小异。这种时候本来没有使用“但是”的必要,他们之所以如此,其用意只是为了不想一直扮演“听者”的角色,而希望将谈话的焦点转移到自己身上。这种老爱说“但是”的人,心中就常存有否定对方的攻击心理。只要能将对方贬低,通常就觉得自己很伟大。
正因为如此,这一类型的人便常常喜欢滥用“但是”这个词,为反对而反对,为否定而否定。如此一来,原本愉快的谈话也会变得索然无味。即使如此,这种类型的人还是常对于他人的感觉无动于衷。
3.“所以说”
常把“所以说……”挂在嘴上的人,是经常会把之前自己说过的话加以强调并爱下结论的人。他们认为自己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已经了解了所有的事情,颇有先见之明。当别人说出事情的结果时,他们常常会说:“我之前不就说过了吗?我早知道结果会是如此。”特别强调自己对事情的发展早已经了如指掌。他们绝对不会说:“是啊!你说得对,我也是这么想。”而往往说:“所以说,这件事情就是这样,我之前不就说过了吗?”态度表现得非常强硬、傲慢,并且喜欢将所有的功劳往自己身上揽。
4.“对啊”
“对啊”这个词语是用来肯定对方说的话,这是毋庸置疑的。
5.“嗯!对啊,就如同你所说的”
“对啊!确实是这样,我也有同感。”
类似这样用来赞同对方、认同对方的话,会让对方听起来格外舒服、顺耳。
他们不是属于自我意识强烈的类型,个性表现上也不强硬,更不会勉强别人照着自己的步调走,他们通常比较能体会别人的心情,不会硬要别人都必须顺着自己的意思来做。
吵架原因大曝光
有些人一吵起架来就精神百倍。因为吵架刺激这种人分泌肾上腺素,使他们觉得兴奋,而这种兴奋是事情顺利时无法感受到的。相反,有些人则害怕自己生气,他们竭尽全力去避免争执,即使不可避免也要尽快结束它。其实,许多人吵到最高点的时候,满脑子只想赢,经常忘了争吵的原因。
1.言辞攻击
用激烈言辞争吵的人非常容易动怒。虽然一开始,他只是针对某一件事而吵,可是很快便扩大到人身攻击。他会数落对手的每一件错事,甚至攻击对方的家庭。他实在是个差劲的“战士”,他如果将想成功的干劲和必胜的决心,用在工作方面会很有帮助,但用在关系比较亲密的人身上,造成的负面效果有时是无法挽回的。这是因为他在争执时所说的那些话,到最后都会变成无理取闹的人身攻击。
2.身体攻击
用身体代替说话。只要他察觉吵架快输了,或觉得无法再用言语与别人沟通时,他就选择直接的正面攻击。他天生容易冲动,只要事情不如他所愿,他就会有强烈的挫折感。他会踢自己的车,咒骂路上其他的驾驶员。他会将自己的问题转嫁他人,甚至责怪吵架的对手不该逼他攻击他们。
3.无所谓
他对烦心的事能够视若无睹。他让自己处于高枕无忧、轻松自在的状态,但事实上,他只有能力处理愿意面对和能够控制的事。他相信,时间可以解决一切,船到桥头自然直。他的想法是对的,因为到最后,和他吵架的人会觉得,一个人穷嚷嚷实在是自讨没趣,对方不是鸣金收兵,就是对他进行人身攻击。
4.无辜
他总是以看似无辜的言辞攻击对方,例如:“你实在是反应过度,我想你应该和你的家人讨论讨论这种现象。”他并不想和对方讨论任何事情,只保持沉默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且无论对方说什么,都无法让他改变心意,他只希望以一副得意和高人一等的姿态来赢得争吵。
5.让人同情
他喜欢有人代替他去和对方争吵,而且比较喜欢在众人面前吵架,他善于吵架的时候引起别人的同情和关心,好让众人站在他这边。即使他错了,他也有办法让众人觉得他是受伤的那一方。
6.不动感情
他最普遍的反应是:“别激动!”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他都不让自己流于情绪化的表达方式。他是一个理性、讲道理、聪明的人,认为激烈、爆发式的反应不过是制造双方情感分裂的导火索。和他吵架没什么意思,因为他永远是赢家。他的个性强烈,能够通过理性的观点去说服他人。
7.发泄
这是一种情绪的恣意宣泄。两人对吼,吼到声嘶力竭,然后双方再以理性的讨论将意见表达出来。这种吵架方式需要双方都有相当程度的理解力,同时都有能力收放自如,也就是先放任双方的大吼,然后在两人吵得不可开交之后适时调整自己。
8.愤怒摔东西
即便他厌恶暴怒和暴力,但暴怒和暴力却令他兴奋。只要摔破几个盘子或者用手在墙上捶几下,他就觉得好过些。他因威胁恐吓而获胜,对手则因害怕而屈服,然后他就得逞了。他努力像英雄一样想在争执中获得自尊和自信,可是,想赢的欲望却使他表现得像个孩子。
9.最后通牒
只要他输了,被逼急了,便使出最后的武器:“我没办法再忍受了,我要离开!”其实,他无法忍受的是事情不如他意,而这个最后通牒使他觉得自己威力大增。不过,如果有一天,对方对他说:“好!现在就走,我才不在乎呢!”这时他必须面对现实所带来的恐惧,因为他根本没有勇气离开。
10.翻旧账
他是那种脑容量和大象差不多大小的人,有能力把陈年旧账全部搬出来细数一番。他认为彼此关系中的每一件事都值得提一提。他有惊人的记忆力和分析力,而且认为吵架是一种理智的挑战。他通常占上风,因为大多数人都只拥有普通的记忆能力。
11.散布谣言
争执中途,他会突然插进一句:“每个人都这么认为。”他散布谣言或制造谣言,目的在使自己获胜。吵架的时候他没有信心一个人吵赢对方,而以团体的意见站在他这一旁作为吵架的筹码。除非有人和他站在同一个阵线,否则他几乎没有勇气表达自己的观点。
12.我的律师会和你联系
他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单打独斗,必须靠他人的协助,而那些人也的确能够帮助他。信心和成功都站在他这一旁,他寻求专业协助,因为他不喜欢输,而法律行动是他可以想到的最有效的办法。
13.留纸条或写信
他觉得把想说的话写下来,比开口说要自在些,因为他觉得这么做较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也更有把握让别人听进去自己要表达的意思。直接对质他会不自在,因为他需要别人喜欢他。他很清楚自己想说什么,而且可以很完整地把那些话写下来。
14.电话对阵
电话沟通比起面对面的冲突,不但让他更能够借声音来发泄心中的怒气,还可以将彼此的敌意局限在互相看不到彼此的两个地方。他不怕因此受到身体攻击,也比较能够控制吵架情绪。他可以随时挂断再打,或等对方再打给他。在他的生命中,有许多类似挂断电话的委屈经验,但他还是不愿直接面对对方。
15.沉默
他对愤怒的反应是:保持沉默。虽然表面上他愉快、开朗,但内心却怒气冲冲。他不惹是生非,不破坏现状,即使船底有个洞,船开始往下沉,他也宁可选择溺死,而不愿和他人针锋相对。基本上,在人际关系方面,他是个悲观主义者,而且他认为诚实只会使事情更糟。
酒后吐真言的林林总总
酒之于人,可谓由来已久。古今中外,不管地理位置相距多么遥远,生活习惯相差多么悬殊,各个民族的人都独立地发明了酒,而且使之与各种文化、习俗、甚至政治、历史深刻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酒文化。
有的人把饮酒和才情的发挥、文思的涌现、灵感的勃发等联系在一起。李白斗酒诗百篇;张旭喝了酒会以发醮墨,龙飞凤舞地大书特书;武松在景阳冈喝了十八碗酒,打死了那吊睛白额猛虎。诸如此类,不一而足。不可否认的是,除了特殊的人,大多数人喝多了酒,在酒精的影响下会失去常态,所以,醉汉的话是不能全信,不可深信,但又不能不信。这就要求我们在听的方面,需有更多一些讲究。
人们常说“以酒盖脸,无话不谈”“酒后吐真言”。这种情况当然存在,但是在更多情况下,由于酒精的作用,使得不少人酒后出狂言,酒后出胡言。所以,对于酒后之言,不可一概不信,更不可一概全信,而要认真分析,根据不同情况加以取舍,借由自己的判断,去其虚伪,取其精实,这才是正确的办法。
为此,我们必须认真观察,仔细判别酒后说话之人醉到了一种什么程度。事实上,醉酒的速度大体可以分成五个等级,即微醉、初醉、深醉、大醉、沉醉。
对于微醉的人,由于其理智依然十分清晰,所以其言谈并未受到酒精的影响,思路也清楚,所不同者,有酒助兴,神经略显亢奋而已。此时,谈话者一般表现为神采奕奕,谈锋颇健,而且思路清楚,逻辑性缜密,对于一些平时少言寡语、城府较深的人来说,这时可能大异于平时。所以,可以认为这是听话、交谈的大好时机。
但是,也要记住,此时说话人醉酒程度极轻,思想活跃,完全能够控制自己,所以不该把他所说的全都认为是“真言”,要知道,说不定由于他们此时的思想活跃,反而在语言中运用了更多的技巧和隐语。因此,必要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功夫仍不可少。如果要想开诚布公,那么,对于那些平日讲话较少,城府较深的人,这倒是一个与之促膝谈心,进一步窥视其内心隐秘的大好时机。
初醉者在醉酒程度上已较微醉更进一层,此时,说话人在思路上,交谈的欲望上已出现不受主观意念支配的现象,可以说,这才开始进入“以酒遮脸”的状态。一般情况下,这也是“酒后吐真言”的前期阶段。
正因为如此,初醉者此时谈话的特点是:滔滔不绝,不让别人插言;或者是神情亢奋,表情认真;或者斩钉截铁,一言九鼎;或者态度神秘,令人莫测;或者思路灵活,大异往时;或者语惊四座,非常激动。总之,此时喝酒之人由于酒精作用已进入亢奋时期,在较大程度上,已不受日常习惯和思维的限制。虽然他的话语是清晰的,逻辑是合理的,情绪是兴奋的,态度是诚恳的,却已异于平时,再不受脸面、环境、关系、礼俗等的约束。他已经到了道平时所不想道、说平时所不能言、破除情面关系、扫除世俗障碍、据实陈述的状态。所以,这是听其“真言”的大好时机,切不可轻易放过。正所谓要知心腹事,但听口中言,此其时也!
人过了初醉,到了大醉就已经开始失去理智,此时,人的思维逐渐紊乱,意识渐近模糊,判断能力大都失去。所以说不出什么有逻辑有思想的谈话内容。从这种意识几近模糊的谈话中,已经很难获得说话的真实含义以及真实思想,因此也就谈不上什么真言假言了。
人进入沉醉状态时正常意识已基本消失,大多沉沉入睡。即使未曾入睡,也常伴有失态之举;即使尚能发声,也是语无伦次,彼此全不连贯的咿唔之声。此时既谈不上什么语言,更谈不上传达什么思想和信息了。
综上所述,初醉、微醉乃是谈话和听话的黄金时间,所谓“酒后吐真言”者,当其时也。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听者应当集中精力,努力获取信息,万勿以酒后之言无足轻重而弃之。如果说话人已进入大醉的阶段,则听者最好放松注意力,千万不要轻意地相信“酒后吐真言”的说法。如果人已进入大醉、沉醉,则此时之言,多不足信,听与不听两可。
说错话往往是说真话
奥地利下议院院长在宣告议会开始时,一不留神说成了“议会结束”,因为要让这个议会顺利进展的困难颇高,所以议长在心中便有“希望议会尽早结束”的愿望存在。这个愿望表现在其不经意的话语中,他本人在意识中清楚地知道议会一定要进行,但在潜意识里又有恐惧、不想面对的心理,两者互相矛盾、冲突,因而引发了这种错误的行为。
生活中,你有没有在无意识中说出错话的经历呢?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说错、听错,或者是写错等“错误行为”,都是将内心真正的愿望表现出来的行为。
通常说错话的一方都会找出自己是“不小心”“不是真心的”等借口,但事实上,那不小心说错的话其实才是真正想说的。这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可以说是屡见不鲜。
由此可知,常常会说错话的人往往是习惯性地隐藏真正的自我的人。而且,其心中很强烈地禁止自己把这些真心话表露出来。“这件事绝不能讲出来”“这事绝不能弄错,非小心不可”,当你越这么想的时候,便越容易将它说出来。相信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也会遇到类似的情形吧。越是被禁止的东西越去压抑它,就越容易表露出来。
总而言之,暗藏在我们内心的许多事情,当你越想要去隐瞒它、掩盖它的时候,就越容易说出来或做出来,结果无意之间让心意表露无遗。
出口成“脏”的粗话心理剖析
男人们聚在一起,比较容易说些“有伤大雅”的粗话,尤其是涉及禁忌的词汇更是有人偏爱,甚至是达到了“朗朗上口”的地步。那些与性行为有关的词语或“狗屎蛋”等与排泄物有关的语汇,往往从他们口中“脱口而出”,好像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他们的男子汉的气魄。其实不然。
喜欢口出秽言的人,往往是某些方面的欲求不能满足的人物。他们在心理上时常是焦躁不安的,又没有办法去排除,所以长年累月地积累起来,只要碰到偶发的小事件,他们就借题大肆发挥。
积累后的“爆炸”并不一定仅仅针对他不满的对象而发动攻击。一旦被他逮到丝毫机会,无论何时、何地、何人,他一概照说不误。
有时候,即使说话的人不是有意的,但对听话的人来说,却在心里结了个疙瘩。听者首先可能会产生“岂有此理”“不像话”的感觉。
还有一种人有故意在异性面前讲粗话的嗜好,其乐趣在于观看对方的反应。他们常常有意选择那些在对性方面的问题感兴趣,但又对粗言秽语不具有抵抗力的女性。他们往往在不适当的时候提及这类话题,也就是在不该讲粗话时脱口而出。例如在上班时间,当女同事送文件来的时候,或借巡视之机对埋头工作女职员讲这类话,以此来欣赏她们的窘态。这些女子听到粗话后,大都会面红耳赤,或者手足无措,甚至惊慌得啜泣不已,而这正是那些人所乐于见到的。对他们来说,说粗话只是前奏,观看女性的反应才是他们真正乐趣之所在。
这种因欲求不满而产生的粗言秽语,说话的人并未考虑会招致何种后果,只是一味地借机吐出心中不快。至于是否会伤害他人,便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了。
可见,所谓粗话,只不过是说话者为发泄内心不满并满足自己的某种欲望,一般并不具有特殊意义,同时又不对听话者的人身造成实际上的伤害。所以,除去为了进行致命的打击而事先在内心盘算好的蓄意性攻击的言语外,对于他人的粗言秽语,最好充耳不闻。
近年来,有些女性毫不逊色于那些出口成“脏”的男性,也学会了激烈地口出秽言。一些女性说得出比男人说得更露骨更难听的话。乍见从温文尔雅的女性口中,爆出诸如“混蛋”之类如此没有修养的语言,实在让人震惊。但是,如果我们站在女性的立场上看待这种现象,和男人们一样地说脏话可以给她们一种与男人们并驾齐驱的感觉,这是妇女解放运动时代典型的女性心理特征。
孩子们特别是男孩子为什么爱说粗话呢?要知道,孩子们如果在父母面前说粗话,毫无疑问会受到严厉的责骂。所以,粗话通常变成了孩子们之间在相互游戏时的通用语。孩子们彼此都知道“那种话”并没有恶意,只是一项“游戏”罢了,而这种“游戏”可以满足他们摆脱父母教训的逆反心理,可以让他们感到自己也能和大人们说一样的话,因此,自己也像个大人了。
辩论能判断出一个人才学高低
通过辩论,能判断出一个人才学的高低和言语的真假。
有的人在辩论时,总是摆事实,讲道理,事实摆得清清楚楚,道理讲得明明白白的,说得人心服口服。这种人稳健大方,思路清晰,反应也快,看问题能抓住本质,而且态度从容,不紧不慢,为人做事有理有据,可托以重任。
另外一种人在辩论中依靠犀利的言辞战胜对方。常常驳得别人哑口无言,甚至驳得别人拂袖而去,不愿再跟他辩论。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是胜利者。这种人目光尖锐,头脑敏锐,能迅速抓住他人讲话的漏洞而伺机反驳,一张巧嘴能把黑说成白,把错说成对,尽管对方知他无理,却在一时之间找不出确切的话语来驳倒他。他们是从事销售业务、公关和律师的好手,但要注意他言过其实的“职业病”,当心被他的“妙语连珠”给误导。
有的人与人就某一问题展开交谈时,如果大家见解一致,就如涓涓溪流流向大河,彼此和谐融洽。当意见相反,辩论了几句就离开,或者说些模棱两可的话,谈得不冷不热的,结果谈话渐渐地因尴尬而结束。这种人要么是认为争辩没有意义,要么是不善与人交谈的人。
也有的人往往在辩论性的交谈时显得较为被动,别人问一句答一句。但当说到他感兴趣的话题时,立刻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侃侃而谈,语若滚珠,甚至会激动起来,仿佛于寂寞的深山中遇到知音。这种人平常看似没有有激情,其实在自己的兴趣范围内往往表现出超乎常人的激情来。他往往喜欢苦苦钻研自己的兴趣所在,因而会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他们不喜欢凑热闹,而爱清静自处,生活欲望也比较清淡,适合于搞研究工作。
还有的人比较善于交谈。这种人当发现对方观点与自己不同或听不进自己的意见时,会立刻转换话题,或采用迂回战术,先说些对方爱听的话,找到对方感兴趣的话题,取得对方的赞同后,再逐渐地回到刚才的话题上来。这种人容易博得大家的好感,而且意志坚定,善于思考,敢说敢做,且有毅力坚持到成功。他们用心智做事,会察言观色,适合担任社会职务。
辩论在求理,正确的辩论者往往具备多种技能:他们的耳朵能听懂对方的意思,思想能创造新理论,眼睛能看出未来的机会,言辞能表达自己的思想,行动能纠正自己的过失,防守能抵挡对方的进攻,进攻能打破对方的防守,找出对方的矛盾而攻击,令对方观点自相矛盾,最后投降。
言为心声,从辩论的技巧中,可以看出各种不同性格和才能的人。
找借口隐藏的心理活动
马上就找借口是没有自信心的表现。
人们很多时候下意识地试图忘记不愉快的事,做错了事,就马上找借口替自己开脱,把自己的缺点和失败的原因转嫁给他人,强调别人也会出错,以此来维护自己的自尊心,这种心理机制被称为“防卫机制”或“自我防卫机制”。
不管出了什么差错,马上找借口的人,往往对自己缺乏自信,他们不去考虑通过自己去解决问题,而是考虑怎样才能转嫁责任。这种人胆小而神经质,过于在意他人看法的倾向,比起自己的意愿来更愿意遵从周围人的意见。他们以为即使犯的是小差错,也会被人耻笑,所以最好是随着别人的想法办事,万一失败,也不致一个人受责。
归根结底,找借口的目的就是要把自己不负责任和行动力不足的缺陷正当化。可是,即便一时转嫁了责任,如果不承认自己的过错,也会给人留下坏印象。
另外还有一些有负面效果的讲话方式。说者虽无心,但它隐藏了发言人的性格、真实想法以及企图从心理上操纵对方的愿望,下面我们举几个例子。
1.对工作牢骚满腹
一张嘴就是对工作的牢骚,如果老是这样,耐心的人也会听厌了。牢骚和不满多的人,一般比较消极,缺乏行动力。
有些人每天都抱怨要辞职而一直没有辞职,也没有开始寻找工作的迹象。他们不过是靠发牢骚来泄私愤而已。
2.我早就知道会这样
这是回顾已经发生的事时说的话。“那时我就知道不行”“从一开始我就知道会是这种结果”。这类说法多用来表达一种否定的意见和情绪。
如果是为了反省自己失败的原因还情有可原,但如果一贯是这种腔调就难以让人谅解了。如果他再次地表示“我早知道会这样”,你若问他:“那你为什么不早告诉我?”他肯定会这样回答:“不是某某不同意嘛!”总之他的意思是:原来我就这么想。我有先见之明,而造成失败的原因是别人无能。他的目的是转嫁责任给别人。爱发表这类言论的人大多是事后诸葛亮,缺乏信用,不能委以重任。
3.那时要是这么办的话
回顾过去时老是后悔不已:“那时我要是这么办就好了!”
“那么好的机会,要是不回绝就好了”“那时我要不那么固执,就不会和女朋友分手了”,等等。他们想说的是:如果当时采取了另外的行动,结果就会不同。老爱这么说的人性格消极,缺乏行动力,结果通常是丧失机会而导致失败。
洞察别人说“不”的窍门
在交际中,有些人并不是直截了当地表明“不”的态度——“不喜欢”“不要”“不想回答”,等等。表示“不”的方式还有很多:
沉默。例如,当你问某人是否喜欢这首歌时,他沉默不语;当某人收到你的书面邀请后,他沉默不语。这往往表明他“不喜欢”“不愿赴约”的态度。
另有选择。例如,你问某个人:“这本书怎么样?”他若回答:“很好,不过我更喜欢……”那对方的态度也是不言而喻的了。
拖延。例如,你问:“今晚能来吗?”回答:“今天不行,下次吧。”
推托。如,“这东西还可以,就是太贵了。”
回避。你问:“你觉得她长得怎么样?”答:“我没注意。”
转移。你问:“今天晚上你干啥了?”答:“唉,你怎么又抽烟了。”
揭开网络聊天的话外之音
在当今社会,网络聊天已成为大众沟通的一个重要手段。在网上用文字或字符聊天,虽然相互间看不见表情,听不见声音,但是独特的网络语言却依然能将人们种种曲折的深层心理不知不觉地反映出来。在网上,通过文字,标点、特殊符号等传达的语言内容及流露出的语气不仅能反映聊天者在社会阶层或地理区域上的特性,还能反映出他们个人的修养、个性和心理。在网上聊天的人虽然形形色色,但只要我们掌握方法仔细揣摩,就能揭开网络的帘幕,把对方的年龄、性格、气质、想法等弄得清清楚楚。
1.从常用语气词分析
呀——言语里含有很多“呀”字的人比较幼稚。喜欢用这个语气的人,年龄通常都比较小,一般在20岁左右。
呵呵——这种笑是成熟温和的男人的笑法,当他赞许或无法回答你的时候就常用“呵呵”来表示或掩饰。他们是小女孩的克星。那些涉世未深的小女生常常会被这些成熟的男人迷得晕头转向。她们想要制服他们,但又玩不转,到头来被控制的反而是自己。“大智若愚”是这些成熟男人的绝招。
哈——喜欢用“哈”的人比较聪明,但是又很冷漠。这种笑的象声词既不表示赞许也无贬低或批评之意。
哈哈——这样的人比较开朗、豪爽。
哈哈哈哈——这样的人豪爽,乐观,和他在一起你会很开心。但有时“哈”的连用也表示恶作剧得逞后的开怀大笑。
嘻嘻——喜欢用这种语气词的人活泼调皮,古怪精灵,喜欢捉弄人。通常是一些年轻的女孩常用。
嗯——用这个词的人一般都比较顺从,温柔,能体贴人。
2.从常用标点符号分析
(1)爱点很多逗号。这种人做事一般都很急躁,性情比较刚烈。如果是女孩子,她就比较率真,有男孩儿的性格。
(2)爱用很多装饰性的符号语。喜欢用一些符号增加气氛,表达自己强烈的心情的人比较浪漫,讲究情调,年纪较轻。这种人一般女孩子多于男孩子。
(3)标点符号很规范。这个严谨、耐心、细致,做事甚至一丝不苟,应该是比较成熟的人。
(4)不点标点符号。这样的人一般都比较有心计,善于耍小聪明。同时他们又很鲁莽,做事不留余地,是一个较难把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