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观色、观行、观心:读心术大全集
7861500000030

第30章 识破骗子的障眼法——读懂和掌控说谎者的心理策略

依靠单一线索辨别一个人是否在撒谎的难度很大。要想识破一个谎言,要始终注意更广泛的行为线索和言论线索。

人们为什么会说谎

莎士比亚在《亨利四世》第一幕中说:“上帝啊上帝,这个世界为什么这样喜欢说谎呢!”是的,人们常常在不经意间说谎。

如果运用道德标准来评判谎言的话,有些谎言是情有可原的,而有些谎言则不可以原谅。那些善意的谎言或者危害不大的谎言,人们往往会给予原谅;而那些出于撒谎者的一已私利且危害程度过大的谎言,人们往往不会原谅。

那么人们为什么会说谎呢?

1.为了保护自己而说谎

当我们不想上学时常常谎称自己生病了,还有人把因为自己睡过了头而导致的上班迟到,辩解为是因为电车晚点了等。观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谎言,我们会发现像这类自我防御型的谎言俯拾皆是。

人们常常有这样一种倾向,即在无意识中忘记那些令自己不愉快的事情。即使有时候想起来也会想办法狡辩,并试图将责任推卸到别人身上。这是“自我防御机制”在起作用。人们通常是在不知不觉中运用这种机制的。

2.为获得利益而说谎

在销售领域中,当推销员介绍、出售本公司的产品时,这种谎言便会大行其道。他们这么做完全是为了取得某种特定的好处,而不惜用言过其实的话来美化、宣传自己的产品。即使在行家里手聚集的场合,比如产品发布会上自己的谎言被当众揭穿,撒谎者也不会感到有损身价。

3.为掩饰自己的感情而说谎

在日常生活中,说谎常常发生在对对方没有什么好感,并且很想拒绝对方的情境之下。一般我们不会直接对自己不喜欢的同事说“我不喜欢你”,如果真的像这样原原本本地将自己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那么自己和对方的关系很可能会恶化,甚致难以挽回,而且这样做也不利于工作的展开。为此,人们想要隐藏自己的厌恶之情,表面上就尽量装得心平气和一些。

4.为满足欲望而说谎

当婚姻不幸的人被问及:“为什么要和那种人结婚呢?”很多人都会回答:“婚前不太了解对方,等到真正一起生活之后才发现彼此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合不来。”

人们常常会在先前的欲望没有办法获得满足时,认同并接纳能够满足当时那种心里空虚感的人和物,心理学上将这种现象称之为“代偿行为”。有很多人选择的结婚对象是和过去的恋人十分相似的人,这便是有力的例证。

说谎往往是弱者的策略,强者则敢于面对事实,讲出真相。因此,一个需要掩饰的人,其内心一定有软弱之处。

假如一个人具有深刻的洞察力,随时能够判断什么事应当公开做,什么事应当秘密做,什么事应当若明若暗地做,而且深刻地了解这一切的分寸和界限,那么这种人是有智谋的。而对于这种人来说,说谎不仅不必要,反而会成为一种弱点。

经常说谎作伪者绝不是高明的人。一个人起初也许只是为了掩饰事情偶尔为之,但后来他就不得不作更多的伪装,以便掩盖与那一点相关联的一切。作伪的需要来自以下几点:第一是为了迷惑对方;第二是为了给自己准备退路;第三是以谎言为诱饵,探悉对方的意图。正像人们所说的那样:说一个假的意向,以便了解一个真情。

但作伪有3种害处:第一,说谎者永远是虚弱的,因为他不得不随时提防被揭露;第二,说谎使人失去合作者;第三,这也是最根本的害处,就是说谎将使人失去人格——毁掉人们对他的信任。

练就识破谎言的“火眼金睛”

骗子的装备和把戏可以改变,可以变得越来越高超。但是不管他们利用什么装备或者把戏来哄骗你,他的障眼法仍逃不过“火眼金睛”,他们的眼神、动作及一些微小表情等早就出卖了他们。

1.撒谎者的眼神

很多人认为转移目光是撒谎的信号。他们假定那是因为撒谎者感到内疚、心虚和忧虑,从而很难用眼睛直视被欺骗的人,所以转而看别处。但事实并不是这样。

首先,凝视的模式是相当不固定的,有些撒谎者移开他们的眼神,有些却反而增加注视别人的时间。因为凝视是很容易控制的,撒谎者可以用眼神来强化这样的印象——自己是诚实的。在知道他人觉得转移目光是撒谎的信号之后,许多撒谎者反而做完全相反的动作,故意更多地注视对方,给人留下他们在说实话的印象。所以如果你想知道别人是不是撒谎,不要仅限于注意眼神的变化。当某个人比平时更专注地看着你的时候就要注意了。

另一个假定的撒谎信号是快速眨眼。当我们变得兴奋或者思维快速运转的时候,眨眼的频率会相应增加。人在正常情况下眨眼的频率大概是每分钟20次,但是当我们感觉到压力的时候,可能会提高四到五倍。人在撒谎时往往很兴奋,他们的思维会快速运转。在这种情况下,谎言同眨眼的确有关系。但是我们要记住,有时候一个人快速眨眼,不是因为他在撒谎,而是因为压力很大。

2.撒谎者的动作

焦躁不安和不自然的手部动作同样被认做撒谎的信号。根据这种假设,人在撒谎时会变得很不安,这样使得手也处于紧张中。正如我们早先提到的那样,有一类姿势叫做“适应动作”,包括摸头发、挠头皮或者搓手掌。人在撒谎时,有时会感到心虚或担心被发现,这种担心会导致他们做出“适应动作”。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谎言的代价很大或者这个撒谎者不善于撒谎的时候。不过在更多的时候,发生的情况正好相反。同样,因为撒谎者害怕暴露自己,所以他们会刻意控制自己日常的动作习惯。结果他们的动作可能不是更活跃,而是更少!

和眼睛一样,手的动作往往也受意识的控制,因此,通过手的动作来判断一个人是否撒谎,这并不准确。但是身体的其他部分,虽然同样受意识控制,但因为容易被忽视,所以常常能提供关于谎言的有效线索。关于撒谎行为的研究表明,人在撒谎时,身体的下部会比身体的上部提供更多的信息。当把关于某些人的录像放给其他人看,让他们判断谁在撒谎、谁在说实话的时候,如果被拍摄的是身体的下部,那么判断往往是准确的。显然,双腿或双脚对撒谎者来说是被低估了的判断谎言的部位。现在看来,似乎撒谎者都把努力集中在他们的手、胳膊和脸部等隐秘处的动作,因为他们知道其他人会观察这些部分。由于脚很隐蔽,所以撒谎者往往不去注意。但是,往往脚或者腿的一个细微的动作调整,就能出卖他们!

3.撒谎者的鼻子和嘴

有一个暴露谎言的姿势是“捂嘴”。发生这种情形时,看起来好像是撒谎者非常警惕地捂住了欺诈的源泉。他心中认为,如果人们看不到他的嘴,就无法知道谎言来自何处。“捂嘴”的动作很多,包括从用手完全掩住嘴巴,用手支住下巴,到用一根手指悄悄摸一下嘴角。通过把手放在嘴上或靠近嘴巴,撒谎者可能表现得像个罪犯,他无法抵挡回到犯罪现场的诱惑。而这正好和罪犯一样,因为手的动作把自己的内心世界暴露给了观察者。在任何时候,别人大多能知道摸嘴是企图掩盖谎言。

不过,有一个替代摸嘴的行为,就是摸鼻子。通过摸鼻子,撒谎者体会到了和掩嘴一样的瞬间安慰,又不用冒险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自己的行为。在这个动作中,摸鼻子是掩嘴的替代行为。这是一个鬼鬼祟祟的身体语言,看起来好像某人在挠他的鼻子,但他真正的目的是掩住嘴。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摸鼻子是欺骗的标志,但是这个动作和嘴没有关系。这个观点的支持者之中的阿兰·赫希与查尔斯·沃尔夫一起,对比尔·克林顿1998年8月给大陪审团的证词作了详细的分析,那时候这位总统否认曾与莫妮卡·莱温斯基有染。他们通过录像发现,当克林顿说真话的时候,他几乎不碰自己的鼻子,但是当他在解释与莫妮卡·莱温斯基发生韵事的问题上撒谎时,平均每四分钟摸一下鼻子。赫希管这个叫“匹诺曹综合征”,这是根据那个著名的童话人物命的。这个人物每次撒完谎,木头鼻子都会变长。赫希指出,人在撒谎时,鼻子会充血,通过摸鼻子或擦鼻子,这种感觉能够得以缓解。

至少有两种观点反对“匹诺曹综合征”的说法。一种认为摸鼻子仅仅是紧张的征兆,而不是谎言的信号。另一种观点认为,人在撒谎时,会感到焦虑,害怕被人发现,而这些情绪都与面部的血液流通减少有关。换句话说,它导致的是血管收缩,而不是血管扩张。这是罗格斯大学的马克·弗兰克的观点。弗兰克还指出,关于撒谎的试验研究表明,摸鼻子并不是一种普通的欺骗信号。当然这可能是因为摸鼻子的行为并没有出现在实验场所。在那里赌注很低,即使谎言被揭穿,人们为此支付的成本也不太高。还有这样的可能,摸鼻子并不是人人适用的欺诈标志,它可能只是某些人(包括克林顿)的商标式肢体语言。

最后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摸鼻子与谎言或焦虑毫无关系,但它是表示拒绝的一种无意识形式。雷·伯德惠斯戴尔认为,一个人在另一个人面前摸鼻子,显露出他并不喜欢对方。正如他指出的那样:对美国人来说,摸鼻子和单词“No”一样,是表示拒绝的标志。根据这种解释,可以把比尔·克林顿在大陪审团面前摸鼻子,视为他对质问者的深深厌恶的表示,而不能把它视为揭露事实的线索——他正在对他们撒谎。

在这场争论的周边,依然存在着一些未解决的问题,我们在说某人撒谎时,究竟要表达什么意思?是说我们知道他在撒谎,还是说我们不得不相信,他没有讲出实情?有人认定克林顿知道自己在撒谎。也有人坚称,根据克林顿关于性的定义和他建构证据的方式,他根本没有撒谎。由此带来一个有趣的问题:有些人必须说服自己,说自己没有撒谎,另一些人从一开始就坚信,自己讲的都是实情,这两类人在行为上是否存在差异就要看旁观者如何判断了。

通过情绪变化识别说谎者

谎言并非全都与情绪有关,但只要涉及情绪,都会对说谎者造成困扰。极力掩饰内心的真实意图,表情之中难免露出破绽。

说谎者即使一直掩饰情绪,也往往摆脱不了情绪,而情绪一旦介入,谎言穿帮的可能性就大很多了,只要你够细心,任何情绪都可能使谎言泄底。

1.假装愤怒

有些人说谎后会假装愤怒,为了让自己看起来真的很生气,往往会再加上手和手臂的动作作为强调。这种动作像是事后的“追加”或“弥补”,不但“慢半拍”,而且显得机械化,还和说话的语气不一致。捕捉到这些信号,基本可以判定,他在说谎。

2.表情动作脱节

如果一个女人蹙着眉头对男友说“我爱你”,这传达了矛盾的信息。表情动作与所说的话明显不一致,表示说话者撒谎。一个很好的例子是:男人一边摇晃着拳头,一边试着开口对女友说“我爱你”。再比如,一些人嘴上讲一些好听的、令人愉悦的话,两只手却握得很紧,这也多是传递撒谎的信号。

3.情绪波动起来

情绪出现的时间快慢是很难作假的。只要仔细观察,你就不会被愚弄。由于作假的情绪反应不是自然发生的,所以它出现的时间会稍微延后,持续的时间也会比真诚的情绪反应要久,然后“突然”就消失了。

“惊骇、惊讶”的情绪反应是一个绝佳的例子。这种情绪来得快,去得也快,如果持续过久,表示这种反应极有可能是装出来的。当我们假装很惊骇、惊讶的时候,我们通常会保持一副害怕、恐惧的表情,这种伎俩是瞒不过精明的识谎人的。

4.担心被识破,面带恐惧

如果撒谎者只是说了一个小谎的话,那么他的面部表情中可能没有太多恐惧。因为他心里有底,即使被人抓住了,也不会有太大的麻烦。但是,如果一个人撒得谎比较大的话,即使他极力的掩藏,一些高明的识谎者,也能从他细微的表情中看见恐惧的信号。

说谎者恐惧表情的多寡,取决于说谎者的心理素质,更取决于他面对的是怎样的一个识谎者。如果对方是个不善识破谎言的人,那么说谎者担心被识破的表情当然就不会多。如果对方是一个精明的识谎者,那种时刻害怕被看穿的恐惧就会让一切暴露得更快。

5.敏感害羞

有些人对说谎特别敏感,说谎之后特别害羞,最常见的表情就是——脸红。这些人大多是从小被教导“说谎罪大恶极”。要不有人曾说,一个人脸红起来,如果不是天真的纯情少女的话,那可能就是做了不该做的事。

6.皮笑肉不笑

欺骗的表情常常出现在嘴部。任何表情都可以作为伪装以掩饰其他的表情,而笑容是其中最常用的。一个真诚自然的微笑会让整张脸亮起来;但如果只是硬挤出来的笑容,那么嘴巴应该是紧闭的,眼睛和前额也不会因笑容而牵动。一个不牵动整张脸的笑容,则是欺骗的信号。

极细微的表情常常是我们识别谎言的关键。一个更为复杂也更为普遍的现象是:说大话唬人。当一个人感到他那伪装的表情失败了,通常情况下,他还会用微笑迅速将其掩盖。而有些人则通过说大话唬对方来隐藏其内心的真实情感,它保持的时间比表情发生细微变化所持续的时间要长。

通过身体语言识别说谎者

敷衍的语言和伪装的表情可以掩饰内心真实的想法,但是身体语言却会泄露你的秘密。对于一个解读身体语言的高手来讲,身体语言没有任何秘密可言。

我们的手指、手、手臂、腿以及它们的动作,都会泄露我们内心真正的意图。许多人都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身体会说话;当他们试图用语言欺骗别人的时候,真相已经悄无声息地显现出来了。

1.瞳孔放大

女同事甲:“嘿,你是不是对副总有意思啊?”

女同事乙:“怎么可能,没有的事。”

女同事甲:“你就别装蒜了,这些都写在你的瞳孔里了。”

女同事乙:“啊,什么?”

观察两人在谈话中眼睛的变化你会发现,女同事乙随着谈话的深入,不由自主地瞳孔就会有些变大。一般说来,瞳孔的大小受光线明暗的影响,同时它也会随着当事人对某一问题感兴趣程度的变化而变化。

研究表明,当人们看到或被提及自己喜欢的人时,瞳孔就会放大,相反看到自己讨厌的人时,瞳孔就会缩小。

2.眼睛斜视

眼睛最容易流露人们的真实感情、性格、健康状态等。眼睛斜视,被认为是说谎时常见的标志。

说谎时人们的典型征兆是:频繁地眨眼睛、漫无目的地四处张望、眼睛贼溜溜的转动等。

视线斜视是“不想让别人识破本心”的心理在起作用。因为说谎而感到不安,所以试图尽可能的收集周围的信息以求转移不安或者找回安全感。

3.触摸鼻子

有人在说话的时候会用手在鼻子的下沿很快地摩擦几下,有时甚至只是略微轻触。如果他不是花粉过敏的话,那么这个动作往往说明他说的话有很多水分。

说话者触摸鼻子意味着他在掩饰自己的谎话,聆听者做这个手势则说明他对说话者的话语表示怀疑。

4.抓挠脖子

根据观察得出的结论是,人们每次做抓挠脖子这个手势,食指通常会抓挠5次。食指运动的次数很少会少于5次或者多于5次。这个手势是疑惑和不确定的表现,等同于当事人在说“我不太确定是否认同你的意见”。

当口头语言和这个手势不一致时,矛盾会格外明显。比如,某个人说“我非常理解你的感受”,但同时他却在抓挠脖子,那么我们可以断定他真的没有理解。

5.用手遮住嘴巴

用手下意识地遮住嘴巴,表示撒谎者试图抑制自己说出那些谎话。有的人会假装咳嗽来掩饰自己遮住嘴巴的手势。有时候人们是用几个手指或紧握的拳头遮着嘴,但意思都一样。

如果你在公司召开一个会议,你发言时看到有听众捂着嘴,这个时候就要注意了。遇到这种情况,你应该停止发言并询问听众:“大家有什么问题吗?”

6.摩擦眼睛

一个小孩不想看见某样东西时,他会用手遮住眼睛。而我们大人不想看见什么的时候,会下意识的摩擦眼睛。大脑通过摩擦眼睛的手势企图阻止眼睛目睹欺骗、怀疑和令人不愉快的事情,或是避免面对那个正在遭受欺骗的人。电影演员们常用摩擦眼睛的手势表现人物的伪善。

男人在试图掩盖一个弥天大谎,则很可能把脸转向别处。相比而言,女人更少做出摩擦眼睛的手势,她们一般只是在眼睛下方温柔地轻轻一碰。不过,和男人一样,女人们撒谎时也会把脸转向一边,以躲开听话人注视的目光。

7.抓挠耳朵

小孩为了逃避父母的责骂会用两只手堵住自己的耳朵,成年人则会用抓挠耳朵的手势。

抓挠耳朵的手势也有多种变化,包括摩擦耳廓背后,把指尖伸进耳道里面掏耳朵,拉扯耳垂,把整个耳廓折向前方盖住耳洞,等等。

当人们觉得自己听得够多了,或想要开口说话时,也可能会做出抓挠耳朵的动作。

抓挠耳朵也意味着当事人正处在焦虑的状态中。查尔斯王子在步入宾客满堂的房间,或者经过熙攘的人群时,常常做出抓挠耳朵和摩擦鼻子的手势。这些动作显示出他内心紧张不安的情绪。然而我们从未看到查尔斯王子在相对安全私密的车内做出这些手势。

8.拉拽衣领

撒谎者在担心谎言被识破时,就会频频拉拽衣领。这是因为撒谎者一旦感觉到听话人的怀疑时,增强的血压就会使脖子不断冒汗。

当一个人感到愤怒或者遭遇挫败的时候,也会用力将衣领拽离自己的脖子,好让凉爽的空气传进衣服里,冷却心头的火气。当你看到有人做这个动作时,你不妨对他说:“请你有话就直说吧,行吗?”或者说:“麻烦你再说一遍,好吗?”这样的话会让这个企图撒谎的人露出他的马脚。

9.手指放在嘴唇之间

幼儿会将自己的拇指或者食指含在嘴里,作为母亲乳头的替代品,而成年人则表现为把手指放在嘴唇之间,或者吸烟、叼着烟斗、嚼口香糖、衔着钢笔、咬眼镜架等。人们常常在感受到压力的情况下做出这些动作。

10.快速耸肩

耸肩通常传递一无所知或漠不关心这两个信息:“我不知道”或“我不在乎”。当人们做耸肩这个动作的时候,通常表明他们愿意沟通这个信息。然而,如果耸肩的动作非常快,则另有所指。

这种情形有点类似一个人被一句笑话弄得很尴尬,却要假装自己觉得很有趣,这时他的脸上就会出现一个只牵动嘴唇的假笑,而不是脸上堆满笑容。

11.双臂交叉

这个姿势表示一种防卫的、拒绝的、抗议的意义,显示出矛盾、多种情况交互影响或紧张等心理因素的存在。当一个人说谎时或害怕自己的谎言被拆穿时,对听者总有一种防卫的心理,不愿别人去接近或获得任何信息。在不便用语言表达时,他便采用某种姿势以示拒绝、抗议。

12.身体动作细节

人们在说谎的时候总会不自觉地紧张,只是有些撒谎高手善于掩饰,不易被别人发觉。

若坐在凳子上,紧张的人就会浅坐在座椅的前半部分,并且曲着腿、弓着腰,好像随时准备从凳子上弹出来采取行动一样;有时候还会不停地抖腿和蹭脚,以此来分散注意力,消减心中的慌乱。若心中泰然则会显得精神放松,就会坐稳在椅子上,同时伸出脚,很悠闲,表示不会立刻站起。

警察审讯犯人时,喜欢让嫌疑犯坐在只有一张椅子,没有任何遮蔽物的房间,再配以强烈的灯光照射,就是要除去有利撒谎的环境条件,一目了然地观察犯人的身体动作。

通过说话方式识别说谎者

多数人相信,撒谎者暴露自己是因为他们做了什么,而不是因为说了什么,怎么说的。其实,揭露谎言的最佳提示,更多地还应从人们的言语而不是行动中寻找。英国朴次茅斯大学的阿尔德特·威瑞认为,人们在试着抓出撒谎者时,过多地注意身体语言的行为,不太注意言语暴露出的信息。阿尔德特·威瑞指出,这表现在这样一种倾向中:人们高估了通过观察某人的行为来识别谎言的可能,低估了通过倾听他说了什么来抓住撒谎者的机会。

交谈有几个特征,给识别谎言提供了线索。有些特征涉及他们说话的内容,有些特征涉及他们说话的方式。

1.迂回陈述

撒谎者往往拐弯抹角地说话。他们常常离题万里,提供冗长的解释。但是当被提问的时候,他们可能提供简短的回答。

2.泛泛而论

撒谎者的解释往往是粗枝大叶,很少注意到细节。他们几乎不提时间、地点和人们的感受。比如说,一个撒谎者会告诉你,他去吃比萨,但是他不会告诉你,他去哪儿吃,或者他要了什么品种的比萨。即使撒谎者提供了细节,他们也几乎不能详细地说明这些细节。所以,如果你要求一个撒谎者作详细说明,他很可能只是重复刚说过的话。一个说真话的人被问到同样的问题时,通常能够提供更多新的信息。

3.施放烟幕

撒谎者提供的答案往往故意混淆视听:它们听起来好像一清二楚,实际一塌糊涂。说到没有意义的言论,比尔·克林顿在性骚扰一案中的著名回应就是一例。当被问及克林顿和莫妮卡·莱温斯基是什么关系时,克林顿回答说:“这取决于‘是’是什么意思。”另一个例子是被控逃税的纽约市前市长大卫·丁金斯的辩护词:“我没有犯法,我只是没能按照法律要求的去做。”

4.矢口否认

政治谎言往往以矢口否认的形式表现出来。想想比尔·克林顿那著名的矢口否认:“我没有和那位女士——莱温斯基小姐——发生性关系。”当政客否认他要推出新措施(比如税收)时,你通常会把这当成他就要推出新措施的信号。正如奥托·冯·俾斯麦所言:“不要相信政治中的任何事情,直到被正式否定。”撒谎者更可能使用否定性的陈述。比如说,在水门事件期间,尼克松总统说:“我不是个骗子。”尼克松总统并没说:“我是个诚实的人。”

5.斟词酌句

撒谎者很少提及自己。与讲真话的人相比,他们使用诸如“我”“我的”之类词语的频率低得多。撒谎者在话语中往往泛化,频繁使用诸如“总是”“从不”“没人”“人人”等词,借此在精神上使自己远离谎言。

6.免责声明

撒谎者有可能使用诸如“你肯定不会相信这个”“我知道这听起来很怪异,但是”“我向你保证”之类的免责声明。类似于这样的免责声明,是专门用来认可别人的疑心的,目的在于减少别人的疑心。

7.措辞拘谨

当人们在非正式的场合说真话的时候,他们更可能使用省略方式。比如,他们不说“do?not”(不)而说“don?'?t”。在同样的场合,撒谎的人却可能说“do?not”而不是“don?'?t”。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在撒谎时,变得更紧张也更正式。

8.时态

撒谎者没有意识到,他可能有一种倾向,就是加大他们与他们所描述的事件之间的心理距离。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那样,他们这样做的一种方式是斟词酌句,另一方式是使用过去时,而不是现在时。

9.语速

撒谎需要大量的智力工作。因为除了评估自己谎言的可信程度外,撒谎者还要将真相和谎言分开。这对撒谎者的能力有很高的要求,使得他把说话的速度放慢了。人们之所以在撒谎前要停顿一下,是因为撒谎的语速往往比讲真话的语速慢,原因就在这里。当然,如果谎言被小心翼翼地排演过,情形自然不同。在这种情形下,撒谎的语速与讲真话的语速是没有区别的。

10.停顿

撒谎者撒谎时多有停顿,某些停顿充满了“嗯嗯啊啊”的语言顿字符。编织谎言时涉及的认知工作也会导致更多的语误、口误和开口错。在“开口错”中,人们刚说出一句话,然后再用另一句话取而代之。

11.音高

某人声音的高低,通常是他们情绪状态的指标。因为,一旦人们心烦意乱的时候,音高就会增加。情绪与音高紧密相关。当人变得情绪化的时候,音高就会改变。音高的改变是很难掩饰和隐藏的。尽管音高的增加相当稳定,但通常有必要在听过某人在其他场合的发言后,再来确定他的音高是否增加了。

虽然如今人们大量谈及某些与撒谎相关的行动,但是并不存在能够表明某人撒谎的特定行为。它们只可能表明,某人处于冲突的状态时,受到强烈情绪的影响,正努力掩盖自己的难堪,但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他们在撒谎。正如保罗·艾克曼所言,欺诈没有标志可言。任何姿势、面部表情或肌肉抽搐,都不能证明某人在撒谎。另一个研究撒谎的权威贝拉·德保罗重复了这个观点。贝拉·德保罗指出,行为标志、语言标志与欺诈之间的关系是很难成立的。它们可能与欺诈相关,但并不完全相关。

虽然没有绝对可靠的识别谎言的方法,但你还是可以做些事情,以增加识破撒谎者的可能。

要成功地识别一个谎言,你需要把你的标准定得既不高也不低。这样你可以避免得出这样的结论:要么从来没人撒谎,要么这个人始终撒谎。

只要有可能,就要把这两者加以对比:其一是某人被认为是在撒谎时的行动,其二是他在说真话时的行为。

为了成为一个优秀的谎言识破者,你还应该关注意识控制之外的行为,或者人们容易忽略的行为。如果有机会,把你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他人说了什么以及说的内容上,而不是他们做了什么。

通过行为互动识别说谎者

语言是很容易掺假和被伪装的,注意观察说话者说话时的行为互动,就能让你比较容易地判断出一个人是否在说谎。

没有经过精心演练的谎言,常常会在说谎行为的进行过程中即露出诸多破绽。要快速捕捉谎言破绽,我们必须注意一个人的姿势动作及其与周遭环境的关系,说谎者所作所为与言辞之间有很大关联。

1.撇过头去

假如两个人在对话,一个人在述说,一个人在聆听。谈话过程中如果聆听者感到非常自在、有安全感,她会把头靠向对方,希望获得进一步的信息。如果她把头撇开,不面对对方,这就表示她想要避开这件让她不愉快、不舒服的事情;她可能会立即明显地把头撇开,也可能缓慢谨慎地后移。

要把这种动作与向左右两边微微地歪着头认真倾听区别开来。当我们听得兴味盎然时,会做出歪着头的姿势,这被认为是一种不设防的姿势,有所隐瞒的人不会做出这种姿势。

2.藏起的手指

呈现出手指上的动作,代表坚定的信念、权威的论点。说谎者,很少会用手指着别人或指向空中。一个立场不坚定、所持论点经不起推敲的人,是不大可能做出很多手指上的动作的。

3.姿势不够自信

当人们对一个情况或谈话很有信心,且所说的话完全属实的话,他们会站直或坐直。无意中肩膀就会往后靠。因说谎而没有安全的人多缺乏自信,在身体姿势上多表现出,弯腰驼背,把手插在口袋里。这种姿势上的不自信来自于内心的担心和恐惧,他们惧怕谎言被识破。

4.走开或移动身体

说谎的人不会采取面对面摊牌的做法,只有急欲反驳恶意中伤自己的人才会采取这种做法。说谎者心理上是处于劣势的,表现在行为中可能是走开或移动身体。当我们对于自己的想法非常热切,且想要说服另一个人时,我们会把身体靠向对方。说谎者不会有靠近的举动,甚至不愿面对指控的威胁;她会侧着身子,或整个人转过身去,极少采取面对面的交谈。

5.避免接触

接触代表双方心理联系的亲近。当我们深信自己所言属实时,才会有触摸对方的行为。说假话的人极少或完全不会与对方有身体上的接触。在作虚假陈述或在谈话中欺瞒别人时,说谎者极少会触摸对方。潜意识里,他通过减少亲近对方的动作,来帮助他减少心中的罪恶感。

6.设置屏障

想要知道一个人对于一个特定的话题是否感到自在,可以很容易地从他参与讨论的开放程度看出端倪。说谎者害怕暴露的心理,常常会使他在谈话时利用枕头、酒杯等,作为隔开他与对话人的屏障。他的这种下意识的动作是想通过障碍物,保护自己免遭言辞的炮轰。有些公司的老总,总会在自己的办公桌中间的位置堆放很多东西,即使没有,当哪个下属向他报告有关劳工纠纷、产品瑕疵等令人不舒服的问题时,他也会把一个咖啡杯放在他们两人之间的桌上,然后漫不经心、无意识地听着下属说话。

7.寻找自我庇护的位置

说谎者如果站着,他会把背靠在墙壁上;如果是在室内,当说谎者感到不自在时,他可能会把身体面对或移向出口(例如门)的方向。之所以有这些反应,是因为他的心理状态已经显露于外,转而想在身体上寻求庇护。如果对方想要进行谎言的揭穿了,他要确保自己是处于能够清楚看见对方下一招在什么位置的地方。

通过事情的来龙去脉识别说谎者

有的谎言不仅让人真假难辨、将信将疑,甚至信以为真。这些掩饰性比较强的谎言,怎么才能破解呢?好好斟酌一下事情的来龙去脉吧。

简单的事情我们可以一眼看穿,然而生活中有太多的事情是极其复杂的。有的是一环套一环,有的是接二又连三。在如此复杂的事情里面,怎样辨别出真伪呢?其实,只要你脑袋够清醒,有足够的耐心。就可以在事情的来龙去脉中捕捉谎言的信号。

1.小心礼多必诈

中国人讲究“礼”字。足够的礼数会让受礼者有一种威严、尊敬和权势的优越感,于是思想被麻痹了,思维变迟钝了,骗子便有了可乘之机。俗话说:“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其实这句话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有一位经营广告业务的老总,手下有位高级职员很会迎合他的心思,常常把他哄得心花怒放的。即使有时候老板拿他发火出气,他也没有一点儿不满的表现。所以,他深得老板的信任,老板把他视为心腹。于是基本上把整个业务事宜全交给他掌管。

曾有人劝这位老总小心礼多必诈。但是他不听忠告,执意让这位多礼的下属掌权。两年过后,这位高级职员辞职,并带走了大部分客户,自己注册公司做起了生意。原广告公司差不多被他拖垮,不得不从头再来。

男女之间,更是如此。如果你的丈夫有如下情况出现时,你要小心他是否撒了谎或在掩盖什么:平常连你的生日或结婚纪念日都会忘记,却突然买了贴心的小礼物送你;平常总以工作或朋友为重,不曾花心思、费时间对你嘘寒问暖,今天却突然打电话对你表示关心;突然陪你做他以前最不喜欢的事;要不然就是突然帮你烧饭洗衣,等等。当你问他为何有此举动时,他也说不出什么原因。这时你可能需要做好心理准备,不要迷失在甜蜜的氛围里了,或许他做了什么亏心事,在补偿你呢。

2.突然经常有事

本来一直很不错的客户,最近你约他见个面,总是推辞说,突然有事,下次再约。下次你约他,他还是突然有事。这个时候,你就要好好思考一下了。他真的有事吗?是不是想敷衍你?或者他找到了比你更合适的合作伙伴,想把你一脚踢开,但碍于面子,只能找些托词逐渐冷却彼此的关系?

说谎这项技能似乎是无师自通的。为了掩盖一些不想为外人所知的真实意图,人们往往想出一些自认为很好的理由来,而其中最常用到的就是“有事”。

3.手机打不通

手机打不通的原因跟前面所说的突然有事类似。但是手机打不通相对来说做得更彻底一些。

如果平时还不错的合作伙伴,最近你总是打不通他的电话,很少能跟他联系上,即使联系上,对方也会以“手头上正有要紧的事,改天再聊”为理由结束谈话;或者电话打不通,短信息常常不回等;这些“通讯障碍”代表对方一定是为隐瞒某些情况而作出的处理方法,并且表明事态已到了有点儿严重的地步。

在网络如此畅通的今天。“无法接通”通常都是人为造成的,是为了让可能会打他电话的人知道他无法接听电话,便省掉了一时的说明和解释。如果真的要解释,最冠冕堂皇的解释便是没电了、没带充电器等。其实对方可能早已经把你拉进了黑名单或者设置到了免打扰的列表里。

4.情绪无常

说假话的人往往都害怕谎言被揭穿,从而想方设法加以掩饰。

如果说谎者认为说谎被人揭穿要付出很大的代价,那么在说谎时可能就会表现出紧张的表情。为了消除内心的紧张感,为了不让别人发现自己的紧张情绪,说谎者通常会用一些小动作或者是一些其他的事情来分散听者的注意力,让他们心不在焉。

被判定在“华南虎事件”中造假的周正龙,在2008年11月17日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6个月,缓期3年执行后回家闭门不出。有一天,周正龙突然发表声明称“虎照真的,没有作假”,并“要请鉴定”。

当记者向他求证声明是不是他写的,他回答道:“不是我写的是谁写的?”再问他为什么要翻案呢?周正龙反问道:“你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当记者问及他现在的生活时,他则声称“无法生活”,然后说了一串怨言。而且,他很快以家里还有事为由挂掉了电话。

周正龙的情绪起伏、喜怒无常,这是和他担心谎言被识破的那种焦虑、恐惧和紧张有关,属于说谎者典型的行为表现。

5.个性的暂时转变

每个人都有自己习惯的动作或行为,一般不会随意改变。

个性的暂时转变,也是说谎的征兆之一,例如,从安静变得多话,从活泼变得沉静,习惯邋遢却刻意打扮,明明不习惯称赞人却突然对你赞誉有加等,都表示他的心里藏着秘密!安静变得多话者是担心气氛太压抑,怕被瞧出端倪,并想借助说话来冲淡心中埋藏的不为人知的秘密;活泼变得沉默者则是害怕言多必失,害怕因为自己太兴奋而不小心暴露自己的真实心思,于是话语越来越少,生怕一张口秘密就会泄露出去;一向不恭维别人的人突然对人恭维,可能马上有求于人,试图对对方进行麻痹。

说谎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很少有人将谎言编得天衣无缝。一个人在说谎的时候,他的大脑得同时处理多种复杂的信息,不仅得组织语言、理清逻辑,还得注意双方表情、心理、认知等的细微变化,而且还要预测各类状况以及思考解决的方法,与平时的闲聊有着天壤之别。

不要轻信,核实以后再确定真伪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于公元前210年到东南一带去巡视。这次随他一起去的有宦官赵高、丞相李斯,还有他的小儿子胡亥。

在巡视回程的路上,秦始皇突然感到身体不舒服,结果很快就在平原津病倒了。等到了沙丘的时候,秦始皇病势越来越重,太医们都束手无策。秦始皇知道自己的病是治不好了,便命赵高赶紧写信给他的大儿子扶苏,让扶苏火速赶到咸阳。这样万一自己好不了,就由扶苏来主持丧事。这个意思很明显,就是让扶苏回国都即位。但是信写好了还没有发出去,秦始皇就已经咽了气。

李斯认为这里离咸阳还很远,不是一两天能够到达的。如果皇上去世的消息传开了,很可能会发生混乱。与其混乱,倒不如现在暂时保守秘密,不要发丧,等到了咸阳以后再公告天下。对此赵高表示同意,于是将信扣留住。

为了掩人耳目,他们将秦始皇的尸体放在车里,然后紧锁车门,并且放下窗帷,在外面,是什么都看不见的。这个时候随行的人中只有胡亥、李斯、赵高和几个贴身侍卫知道秦始皇已经死了,其他大臣仍蒙在鼓里。而车队按照往常的速度向咸阳进发。

快到咸阳的时候,李斯让赵高派人去把信送出去,让公子扶苏立即赶回咸阳。然而赵高却另有打算,因为他是胡亥的心腹,而且跟蒙恬有仇恨。他跑去和胡亥商量,两人定下毒计,准备假传遗嘱,命令扶苏立即自杀,让胡亥光明正大地继承皇位。

然而这样做,仅凭赵高和胡亥两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要想取得成功,必须要有李斯的支持。赵高于是跑去跟李斯说:“如今皇上的遗诏和玉玺都在王子胡亥手里,虽然皇上立扶苏为君,但是现在真正能做主让哪个王子接替皇位的,只凭我们两人一句话。我正想和您商量这个事情。”

听了这话,李斯十分吃惊,他说道:“像这样的话,我觉得我们做臣子的人是不该非议的!”

遭到拒绝后,赵高并没有放弃,他反问李斯说:“您觉得您的才能比得上蒙恬吗?您觉得您的功劳比得上蒙恬吗?您觉得您现在和扶苏的关系比得上蒙恬吗?”

经过这样三问,李斯有点发愣,思考了一会儿,便颓然地说:“我比不上他。”

赵高很是“恳切”地说:“现在如果扶苏当了皇帝,他一定会让蒙恬当丞相。我想那个时候,您除了回老家外确实再也没有更好的路可以走。这个道理是再明显不过的了。您看看,现在各位王子中,只有公子胡亥心眼儿好,对人又十分厚道,如果日后让他当了皇帝,您就有一辈子受用不尽的福气了。不知道您意下如何?”

李斯真的有点担心扶苏继承皇位后,自己就保不住丞相的位置,于是他很快就答应同赵高、胡亥合谋,共同制造了一份假的诏书发给扶苏。诏书中对扶苏多加指责,说他在外不能立功,不但如此,反而听信流言对父皇百般怨恨,特赐令自杀。为了避免蒙恬帮助扶苏,诏书中特别强调蒙恬与扶苏同谋,应该一并自杀,将所统领的兵权交给副将王离。

王子扶苏接到诏书后,立即号啕大哭,很快就拔出剑要自刎。然而心细的蒙恬怀疑这封诏书是伪造的,他向扶苏建议向秦始皇申诉。如果确实皇上不同意,他可以率领大军陪公子扶苏一起去咸阳城,死也要死个明白。然而扶苏过于老实,他说:“既然父皇指名让我死,那我还怎能去申诉?”说完就自杀了。

此时,赵高和李斯正在催赶人马赶回咸阳。当时天气十分炎热,没过多少日子,尸体就开始腐烂了,车上散发出阵阵臭味。为了掩盖臭味,赵高命人买了一大批咸鱼,让大臣们在每辆车上都放上一筐。到了咸阳后,才宣布秦始皇死去的消息,举行丧葬,同时还假传遗诏让胡亥继承了皇位。葬了秦始皇后,他们还是不放心,又杀掉很多王子和公主,受到株连的大臣也不计其数。这样过了一年,赵高又唆使胡亥将李斯逮捕起来杀掉,这样赵高就成了丞相,独掌秦国大权。

虽说“眼见为实”,但其实还有很多即使亲眼看到的东西也不能相信,因为看到的也未必是真实的。有很多人为了算计别人往往会用一些障眼法来布置现场,如果我们缺少经验,过分地相信自己的眼睛,那么很难不受这些人欺骗。在社会中生存不是偏听或偏看就可以的,而要用心去思考,要好好想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扶苏的悲剧在于他太相信诏书了,太相信自己的眼睛,而不相信蒙恬的分析;李斯的最后结局,在于他过于相信赵高的鬼话。扶苏应该想想,如果秦始皇真的要他死,能让他和掌握全国兵马的大将军在一起生活那么长的时间吗?秦始皇如果真的不想把皇位传给他,能让他在战争中建立军功吗?如果秦始皇不想把皇位传给他,又怎么可能下诏让他自杀呢?有这么一句话叫:死也应死个明白。意思是说要死也要找到该死的理由,但扶苏因为太轻信,结果就这样不明不白地丢了性命。

人们不能轻信,很多东西都需要通过实际调查来确定其可信度,这样才能不被假象和谎言所欺骗,导致被人算计或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