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是观察一个人最直接最简单的渠道,虽然通过观察形象来读懂人心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这是最普遍的观察人心方法。通常情况下人们在第一次见面时,凭第一印象就能给对方的心理作出定位。对方的长相、言谈、举止、着装风格等都可以作为我们观察和了解对方心理的依据。
人际交往中的印象心理效应
生活中,我们每天都需要与人进行交流,每天都在形成着各种各样的印象,可这些印象往往并不能反映客观事实,这原来是由交往中一些心理效应的作用导致的。那么,我们了解这些心理效应,就可以避免这些效应的消极作用,帮助我们在解读人心时,克服偏差,尽量达到准确地把握对方的心理。
1.首因效应
“首因”也可以说是第一印象,一般指人们初次交往接触时各自对交往对象的直觉观察和归因判断。人际交往中,首因效应对人们交往印象的形成起着决定作用。
初次见面时,对方的表情、体态、仪表、服装、谈吐、礼节等形成了我们对对方的第一印象。现实生活中,首因效应作用下形成的第一印象常常左右着人们对他人的日后看法。因为第一印象一旦形成就不容易改变。初次印象是长期交往的基础,是取信于人的出发点。
因此,人们在人际交往中非常注意留给他人好的第一印象。为此,人们往往会非常注重仪表和举止,比如衣着整洁光鲜,服饰搭配和谐得体,言谈举止表现得很有修养,等等。
对于要读懂对方真实面目的我们来说,在识人时一定要克服首因效应的这种“以貌取人”的心理定势,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
2.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一般在交往双方还彼此生疏的阶段特别重要,而随着双方了解的加深,近因效应就开始发挥它的作用了。近因效应是相对于首因效应而言的,是指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的评价,也称为“新颖效应”。比如,你的一个平凡的老邻居突然做了官,你就会一扫其平凡的印象,对其刮目相看。再比如,多年不见的朋友,在自己的脑海中的印象最深的是临别时的情景;一个朋友总是让你生气,可是谈起生气的原因,你大概只能说上最近的两三条;你的一个好朋友最近做了一件对不起你的事情,你提起他来就只记得他的坏处,完全忘了当初的好处……这一切都是近因效应的影响导致的。
在读懂人心时,要注意不要因为近因效应而对对方以偏概全。在认识他人时,不能只凭一时一事就对对方下判断,而要历史地、全面地进行分析,这样才能消除由于近因效应而产生的认知偏差。
3.晕轮效应
所谓晕轮效应,是指我们在评价他人的时候,常喜欢从其某一点特征出发来得出或好或坏的全部印象,就像光环一样,从一个中心点逐渐向外扩散成为一个越来越大的圆圈,因此有时也称光环效应。晕轮效应对人际交往有很大的影响。
多数情况下,晕轮效应常使人出现“以偏概全”“爱屋及乌”的错误,影响理性人际关系的确立。不过,话说回来,晕轮效应可以增加个体的吸引力而助其获得某种成功,这或许是其有利的一面。
为了防备晕轮效应的不利影响,我们要善于倾听和接受他人的意见,尽量避免感情用事,而应全面地评价他人,理性地和人交往。
4.刻板效应
我们在评判他人时,往往喜欢把他看成是某一类人中的一员,而很容易认为他具有这一类人所具有的共同特征,这就是刻板效应。比如,北方人常被认为性情豪爽、胆大正直;南方人常被认为聪明伶俐、随机应变;商人常被认为奸诈,所谓“无奸不商”……
刻板效应在人际交往中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积极作用在于它简化了人们的认识过程,因为当人们知道某类人的特征时,就比较容易推断这类人中的某个个体的特征,尽管有时候有所偏颇;消极作用在于它常使人以点代面、抱着相当的成见待人,从而使人产生认知上的错觉。种族偏见、民族偏见、性别偏见等就是刻板效应下的产物。
为了克服刻板效应的消极作用,在识人时,我们要尽量避免偏见,不被既定的偏见和成见所左右,而要因人而异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定势效应
定势效应也称心理定势效应。心理定势,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用老眼光——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看待当前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或许你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农夫丢失了一把斧头,怀疑是邻居的儿子偷的。于是他观察邻居的儿子的言行举止,没有一点不像偷斧头的贼。后来农夫在深山里找到了丢失的斧头,再看邻居的儿子,怎么也不像一个贼了。这个农夫就是受了心理定势效应的左右。
在人际交往中,定势效应常使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固定化。比如,与老年人交往,我们往往会认为他们思想僵化、墨守成规、过时落伍;与年轻人交往,又会认为他们“嘴巴无毛,办事不牢”;与男性交往,往往会觉得他们粗手粗脚、大大咧咧;与女性交往,则会觉得她们柔柔弱弱、心细如针;与一向诚实的人交往,我们会觉得他始终不会说谎;碰到了曾经说过谎的人,我们定会非常小心。
知道了定势效应的负面影响,我们就应该注意克服,看待别人要“与时俱进”,要有“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精神。
6.投射效应
投射效应,就是以己度人,常常以为别人与自己具有同样的爱好、个性等,常常以为别人应该知道自己的所想所思。投射效应是一种较为严重的认知心理偏差,它是由怀疑引起的对别人人格的歪曲。“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就是投射效应的典型写照。当别人的想法或行为与我们不同时,我们习惯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从而认为别人是错的。比如,喜欢嫉妒的人常常认为每个人每天都在嫉妒。
克服投射效应的消极作用,我们应该客观地、辩证地、一分为二地看待自己和他人,尽量避免以自己的标准去判断他人。
性格印象与心理
恩格斯说:“刻画一个人物不仅应表现他做什么,而且应表现他怎样做。”“做什么”和“怎么做”其实就是一个人的性格写照。
我们的性格特征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态度及行为体现出来的。例如,一个人在待人处事中总是表现出高度的原则性、热情奔放、豪爽无拘、坚毅果断、深谋远虑、见义勇为,那么这些表现就说明了他的性格。只要稍稍注意一下我们周围的人,我们就能对他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态度和性格特征有个大致的把握。
1.性格的结构特征
(1)态度特征。性格的态度特征,是指人对客观事实的稳固态度的个体差异。主要有三种:
①对社会、集体和他人的态度特征。如,爱国与不爱国、爱集体与不爱集体、待人真诚与虚伪等;
②对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态度特征。如,努力与懒惰、认真与马虎、节约与浪费、热爱生活与悲观厌世等;
③对自己的态度特征。如,谦虚与骄傲、自尊与自贱、自信与自卑等。
(2)理智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是指人在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知特点和风格的个体差异。比如,有人对客观世界主动观察,有人被动观察,有的思维细腻,有的思维简单,等等。
(3)情感特征。性格的情感特征是指人在情感活动的强度、稳定性、持续性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比如,有的人特别容易激动,有的人则和石佛一般,有的人情感真挚,有的则十分冷漠,等等。
(4)意志特征。人对自我行为的控制水平、目标明确度以及在长期工作和紧急情况下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就是性格的意志特征。
2.从性格看人的心理
(1)完美主义性格。完美主义者的表情总是很凝重,他们总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害怕出现任何差错,他们对待工作和生活的态度永远是精益求精,追求至善至美。
在完美主义者看来,到处都是提高和改进的空间。一些严重强迫型的完美主义者会把大量休息时间花在自我提高上:坐公共汽车对他们来说,意味着练习正确的坐姿的良好机会;用午餐时,他们强迫自己必须一口咀嚼10下;自由时间时,他们强迫自己去做一些具有建设性或教育性的事情。
(2)浪漫性格。浪漫主义的人是天生的艺术家,他们的表情最多变。高兴的时候他们尽情地开怀大笑,伤心的时候也是号啕大哭而不惧怕别人的眼光。他们生活得最自我,也最真实,少见他们虚伪和做作。他们害怕束缚,不会勉强自己做不喜欢做的事情。
(3)极具雄心的性格。这类性格的人乐观自信、果断、行动力强,爱伸张正义。他们有一种强大的自信和意志力,自强不息的信念一直在驱动着他们,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挑战,他们都相信一定能解决,一定能冲过去。这类性格的人还是敢说敢做、直来直去的人,他们完全相信自己的能力,一般不会变通或迂回。有时候为了达到目标,他们可能会忽略行为的后果而付出代价。
(4)享乐性格。对于享乐主义者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是兴趣和乐趣。他们爱好广泛,多才多艺。
享乐性格者可以说是最会玩也最爱玩的人,十分看重新鲜的体验。他们的内心没有疆界,只要是好玩的东西都能对他们产生吸引力。同时他们也是非常聪明的人,头脑敏锐,学习能力强,一旦发现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总是能学得很快。
(5)循环性格。循环性格的人,情绪忽高忽低,循环往复,周而复始。不少著名人物具有这种特殊性格特征,例如牛顿。
此类人情绪高涨时表现得兴奋活跃、乐观欣快、雄心勃勃、体力充沛、外向热情、乐于社交;当情绪低落时表现得抑郁寡欢、悲观沮丧、百无聊赖、筋疲力尽、懒于做事。
循环性格的人往往思维和行为缺乏专一性和持久性;情感热情丰富但不深沉持久,容易衰退;有自夸自大倾向;比较急躁,动辄激动发怒。循环性格的缺陷是做事经常有始无终,设想和计划很多,实现很少,缺乏深思熟虑。
(6)偏执性格。偏执性格以外向性格者居多,多见于男性。此类人性格固执、敏感多疑、过度警觉,看问题以自我为中心,遇到矛盾喜欢责怪;心胸狭隘又自负,喜欢吹毛求疵,不愿接受批评,且易嫉妒别人;喜欢和异己者争论,甚至对对方进行言行攻击;他们时常处于紧张状态,因而常常表现得孤独、沮丧、阴沉、缺乏幽默感。
(7)分裂性格。分裂性格者主要表现为过分胆小、羞怯退缩、回避社交、离群独处、我行我素、沉醉于内心幻想而缺乏行动;外表古怪、离奇,不修边幅,往往有怪癖,喜欢自言自语;情感淡漠、兴趣贫乏、对批评和表扬无动于衷;极少有攻击行为,一般不会给他人制造麻烦,但难以完成责任性强的工作。此类性格容易进一步发展为精神分裂症。
(8)强迫性格。此类性格者往往表现得拘谨、犹豫不决、追求完美、按部就班、过分自我克制、过度自我关心、小心翼翼、自我怀疑、精神高度紧张难以松弛。
这类人在工作上通常高度负责、一丝不苟,但效率并不高,且缺乏创造性。另外,不少此类性格者的父母亲是强迫性格者或者对自己子女教养方式过分严格、刻板。家庭因素是导致强迫性格的重要原因。强迫性格者很容易发展为强迫性神经症。
(9)依赖性格。依赖性格者的特征是:总感到自己懦弱无助、无能笨拙、缺乏精力;将自己的需求依附于别人,过分顺从于别人的意志,一切听从别人决定,深怕被别人遗弃;缺乏独立性,不能独立生活,在生活上多需他人为其承担责任,甚至从事哪种职业都要由他人决定;随时需要有人在场,独处时便感到极大的不适。
一般地,此类人没有深刻而复杂的思维活动和远大的理想追求,容易满足现状。
解析幽默形象
幽默是人的一种秉性。一个具有强烈幽默感的人,往往更容易取得成就,获得成功。其实每一个人都是具有幽默感的,只是表现方式不同。幽默的发挥常常要受到时间、空间等多种条件的限制。当一个人将他的幽默感表现出来时,他们的性格特点也就显现出来了。
以下有几种幽默的不同表现形式,了解一下它们,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观察和了解一个人。
(1)用一个幽默来打破某一个僵局。这样的人大多随机应变能力比较强,反应较快。因自己出色的幽默,他们可能会成为受人关注的对象,这往往也迎合了他们希望受到关注的心理。他们多有比较强烈的表现欲望,希望能够得到他人的注意与认可。
(2)常常用幽默的方式来挖苦别人的人。这种人大多心胸比较狭窄,有比较强烈的嫉妒心理,有时甚至做出一些落井下石的事情。他们有较强的自卑心理,生活态度较消极,常常进行自我否定。他们往往爱挑剔和嘲讽他人,自己却很少真正地开心过。
(3)用幽默的方式嘲笑、讽刺他人的人。这一类型的人给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相当机智、风趣的,对事物有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够关心和体谅他人,但实际上这种人在乎的可能只是自己。他们在为人处世方面总是非常小心和谨慎,凡事总是赶着要比别人快一步。他们常常会“嫉恶如仇”,有谁伤害过自己,一定会想方设法让对方付出代价。他们往往有较强的嫉妒心理,当他人取得了成就的时候,会进行打击和贬低。
(4)善于自嘲式幽默的人,通常具有一定的勇气,敢于进行自我嘲讽,这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他们的心胸多比较宽阔,能够接受他人的意见和建议,而且能够经常地自我反省,进行自我批评,寻找自身的错误,并加以改正。他们这种气质,让他人看在眼里,很容易产生一股敬佩之情,从而为自己带来较好的人际关系。
(5)喜欢制造一些恶作剧的人,他们多是活泼开朗、热情大方的人,活得很轻松,即使有压力,自己也会想办法缓解这种压力。他们在言谈举止等各方面表现得相当自然和随意,不喜欢受到拘束。他们比较顽皮,爱和人开玩笑,他们在这个过程中进行自我愉悦,同时也希望能够将这份快乐感染他人。
(6)有些人为了表现自己的幽默感,常常会事先准备一些幽默的段子,然后在许多不同的场合不厌其烦地说。这一类型的人比较热衷于追求一些形式化的东西,而且很在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而自己的生活态度比较严肃、拘谨,能够控制自己的感情。
(7)和事先预备幽默的人相反的是另外一种人,他们有许多幽默都是自然地流露出来的,这一类型的人多思维活跃,有很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虽然头脑灵活,思维敏捷,但并不擅长在制度完善的环境下一展所长,而是更偏爱自由。他们的生活始终处在发掘新鲜事物的过程中,他们需要通过别人的生活来发掘和完善自己的构想。
最初的印象,最深的评价
在与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所得到的有关对方的最初印象称为第一印象。虽然第一印象并不总是正确的,但它往往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并且决定着以后双方交往的过程。第一印象的这种决定作用又被称为首因效应。
实验证明,第一印象是难以改变的,且具有深远影响的。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心理学家阿希和陆钦斯的实验。
1946年,心理学家阿希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做过一个实验。他让两组大学生评定对一个人的总的印象。对第一组大学生,他告诉这个人的特点是“聪慧、勤奋、冲动、爱批评人、固执、妒忌”。很显然,这六个特征的排列顺序是从肯定到否定。对第二组大学生,阿希所用的仍然是这六个特征,但排列顺序正好相反,是从否定到肯定。
研究结果发现,大学生对被评价者所形成的印象高度受到特征的顺序的影响。先接受了肯定信息的第一组大学生,对被评价者的印象远远优于先接受了否定信息的第二组。这意味着最初印象有着高度的稳定性,后继信息甚至不能使其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1957年,心理学家陆钦斯运用文字描述材料所作的研究,也验证了第一印象的影响。他用两段文字材料描绘一个叫吉姆的学生。一段将吉姆描绘成一个友好、外向、乐于交往、快乐的人,说“吉姆去买文具,与两个朋友一起边走边说笑。他走进一家文具店,店里挤满了人,他一面等待店员招呼,一面与一个熟人谈话……”。
另一段文字则将吉姆描述成呆板、害羞和内向的人,说吉姆“放学后,独自一人离校,在阳光明媚的马路上,他走在背阴的一边……”
陆钦斯的研究发现:只看外向描述的被试者,绝大多数将吉姆看成了友好、外向的人;只看内向描述的被试者,绝大多数将吉姆看成了沉默、内向的人;而当两个段落和在一起呈现时,多数被试者对于吉姆的印象只是根据先出现的第一段材料,无论将哪段材料放在前面都是如此,第二段材料所发生的影响很小。
或许你会问,为什么第一印象会产生如此深刻的首因效应?这是因为最初印象对于后面获得的信息的解释有明显的定向作用。也就是说,人们总是以他们对某一个人的第一印象为背景框架,去理解他们后来获得的有关此人的信息。譬如,前面所提到的陆钦斯的研究,当人们先看了外向描述之后再看内向描述,人们会认为内向描述中所描述的吉姆的表现,是因为他当天在学校里正好赶上了不顺心的事,而吉姆实质上是外向的人。反之亦然。
对首因效应的研究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在人际交往中,要注意给初次见面的人留下好的印象。如果留下的是好印象,可能很长一段时间中,你都可以从中受益;如果留下的是不好的印象,很有可能你会因此失去一些成功的机会。而那些善于把握一个人的本质的人,也往往是利用第一印象就对对方“一目了然”的。
有一次,一位朋友向林肯推荐了一位才识过人的阁员,但是总统在约见他之后,却不想起用这个人,林肯告诉朋友说,这个人不修边幅、邋邋遢遢,自己很不喜欢这样的人,因此不会用他。
这样一位伟大、英明的总统怎么也会犯以貌取人的错误呢?这也许让人感到奇怪。那位朋友也很气愤于林肯对于外貌的偏见,于是愤怒地责怪林肯以貌取人,说任何人都无法为自己的天生面孔负责。这时林肯说:“一个人过了四十岁,就应该为自己的面孔负责。”
那位阁员固然可能在某一领域作过大量深入的研究、就某些问题有着精辟的见解,但是如果他连总统约见这样的事都不放在心上,不能做到以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给总统,那么总统又怎么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判断出这个人是可用的、是值得信任的呢?
我们也不妨学习一下林肯的这种“一目了然”的看人识人方法,通过人物的衣着、语言、表情和行为举止来判断这个人的能力、心理特征和个性等。当然,如果练到林肯这样的识人功夫,我们自己平常还须多观察多辨析,在实践中注意积累经验,练出自己的“火眼金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