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十分重视战略目标的建立,因为只有建立战略目标才能明确用兵所预期取得成果的最终期望。战略目标的建立不仅对整个战略谋略起着导引作用,而且也会对战略谋略提出相应的规定和要求。目标定的越低,对战略谋略的规定和要求就越低;目标定的越高,对战略谋略的规定和要求就越高。为此,《孙子兵法》始终追求达到用兵的最高境界,并着眼于用兵最高境界的要求去建立战略目标,制定周密完整的“全胜”规划,选择全面具体的“胜道”谋略。这种把远大目标和具体道路统一起来的战略谋略,既是全局战略思维能力的具体展示,也是战略大智慧的根本体现。
第一节 着眼宏观的战略系统与目标
《孙子兵法》通过其内容的十三篇,构筑起了一个能反映战争全貌和全程的宏大战略系统。这个具有宏观视野的战略系统,大致沿四个方面展开:第一,从“计”谋开始,到进行“作战”准备,并积极筹划“谋攻”,强调先了解情况、进行分析、判断胜负、精确庙算,要求重视经济基础、物质装备、军需供应,注意鼓舞士气,并确定贵胜不贵久的基本作战原则。第二,从取胜必备的“军形”出发,到作战取胜所需要的“兵势”,再到“虚实”和“军争”,强调严格治军、增强实力、争取力量优势、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主张高屋建瓴、采取出奇制胜的方式,创造排山倒海、压倒一切的胜势,要求根据避实就虚、以实击虚的策略和方法,争取先知并采用迂直之计去破敌取胜,掌握主动权。第三,从“九变”、“行军”、“地形”、“九地”,到“火攻”,明确要求用兵作战必须遵循知变而灵活机动、知动而察情应变、知形而运用自如、知用而克敌制胜、知器而善取手段的用兵方法。第四,通过“用间”,强调了搜集情报、获取信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信息来源方面揭示用兵谋略的基本前提和现实基础。这样一个宏观的战略系统,其实是在《孙子兵法》所制定的最高战略目标的引导下构建起来的。
战略目标,是《孙子兵法》最为关心、也是最集中考虑的一个带有全局性、整体性的问题。在战争中,用兵之道表现为对战争活动规律的认识和驾驭,而战略目标则表现为对战争活动预期成果的期望值。一般来说,战争活动对预期成果的期望只有一个,那就是取胜。它具体地表现为对胜利的希望、渴望、向往、期盼和争取。从用兵的角度讲,在战争中,无论是哪一方,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地方,也无论运用什么样的方法和手段,其对战争活动预期成果的期望都是取胜。因此,战争总是为胜利而战,对战争活动预期成果的期望值必然地要表现为取得最终胜利。这种战争中永恒不变的期望说明,战争的战略目标总是自然而然地指向取得胜利。巡视古今,鸟瞰中外,从来都没有一个用兵者将失败视为战争预期的成果,也没有将战争看做是为寻求自己失败而战的事情发生。平常所言的“孤独求败”,不过是描述一种常胜不败、自居自傲的状况。因此,失败的结果,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可能被参与战争的任何一方确定为最终的战略目标。
将取胜作为战争的战略目标,这对用兵者来说是毫无疑义的。但是,在孙子看来,这还只是最一般的、最基本的要求。孙子认为,强调提高用兵的谋略水平,在确定战争的战略目标方面,应该有更高的追求标准和理想境界。当然,取胜的战略目标要按照更高的追求标准、达到更高的理想境界,又必须在更全面、更深远的意义上掌握用兵之道。要将战略目标确定在更高、更理想的境界,将用兵之道确定在更深、更全面的掌握之中,这必然对用兵谋略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一要求就是:用兵谋略必须在最高战略目标的指导下、在全面揭示用兵之道的基础上,展示更高深的谋略水平。换句话说,就是用兵谋略必须充分考虑如何贯彻和体现最高战略目标的要求,如何不断接近或达到最高战略目标的标准。《孙子兵法》实际上就是以这种考虑为前提,有意识地把自己的战略谋略建立在最高的战略目标和最深刻的用兵之道的基础之上,从而充分地展示出其战略智慧的基本特点和炫目光彩。也正是这一点,使《孙子兵法》从一开始就能够与众不同,振聋发聩,以至于能够流传千古,吸引各方。
《孙子兵法》不把一般的取胜当作战略目标和兵法谋略的目标,而是从战略的高度提出用兵必须做到“能自保而全胜”,“必以全争于天下”。“全”,就是全部、全面、全局、全体、完全。《孙子兵法》强调“全”,就是要求用兵者把“全胜”看做战争活动应当追求的最高战略目标和谋略方向。“全胜”本身所包含的总体要求,是“必以全争于天下”。所谓“必以全争于天下”,就是要求用兵与当时天下各路诸侯进行争斗必须采用“全胜”的战略。主张用兵谋略应当在最高战略目标和谋略方向的指导下进行,遵循“胜道”、力求“全胜”,是《孙子兵法》所建立的战略目标的基本要求。
孙子提出“全胜”的战略目标和谋略方向,其目的是为了告诉所有的用兵之人,《孙子兵法》更多的是考虑如何用谋略取得最终胜利,而不是只考虑如何通过激烈的兵刃交锋来取得最终胜利。用谋略取得最终胜利的好处或优点,就在于它能够达到“全胜”的战略目标。所谓“全胜”,有两层基本的含义:
第一,全面完整地取得胜利。孙子说:“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这里所涉及的“军”、“旅”、“卒”、“伍”等,都是古代军队编制的概念。据《司马法》记载,在春秋时期军队的编制中,12 500人为“军”,7 000人为“旅”,100人为“卒”,5人为“伍”。孙子所要强调的是,在用兵作战夺取胜利的问题上,全面完整地占有一国领土比简单地使一国受到破坏更好,全面完整地降伏一军之众比仅仅击溃一军之众更好,全面完整地降伏一旅之众比仅仅击溃一旅之众更好,全面完整地降伏一卒之众比仅仅击溃一卒之众更好,全面完整地降伏一伍之众比击溃一伍之众更好。“全胜”就是要争取全面完整地降伏对手,而不仅仅是满足于击溃对手或局部降伏对手或部分削弱对手的实力。笔者理解,全面完整地降伏对手,关键在“全体”和“全面”。“全体”包括所有人员、武器装备和军用物资。全体降伏对手,要么是完整全体降伏对手,要么是部分全体降伏对手。对手有十个手指,要么断其十指,要么断其一指。伤指其手指功能尚在,断指其手指功能丧失,所以俗话说,欲想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全面”包括武力和思想两个方面。只有武力上和思想上都被降伏,让对手心服口服,才是“全面降伏”,才能取得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致胜效果。
第二,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孙子说:“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战争中通过兵刃交锋取得胜利,必然要付出流血牺牲的巨大代价,尤其是攻城拔寨,不仅会付出大量的流血牺牲,同时还要消耗平时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其代价十分高昂。例如,攻城,要准备大型的攻城战车、云梯、盾牌和各种器械,堆砌攻城的高土堆,然后让士卒蜂拥而上去仰攻城池与居高临下的守敌作战,这样必然造成巨大的伤亡,而且还不一定能保证攻破城池。所以,攻城只能是迫不得已而为之的攻坚之战。“全胜”,并不是指用攻城之法取得的胜利,而是指要尽量动脑筋、想办法,通过巧妙谋划而用最小的代价来获取的最大胜利。因此,要争取“全胜”,就要在谋略时考虑如何减少自己的流血牺牲,如何转化对手的思想认识,如何随时调整自己和对手的心理情感等各种问题。
第二节 制定周密完整的“全胜”规划
“全胜”是《孙子兵法》中具有全局意义的、最高的总体战略目标和策略方针。孙子认为,“全胜”不可能靠死拼硬打来取得,而只能依靠计谋策略才能取得。换句话说,没有谋略,“全胜”就不可能实现。所以,《孙子兵法》在提出“全胜”的最高战略目标的同时,又全面、具体地规划了谋略取胜的总体方针、选优策略、前提基础、大致路径、基本效应和根本保证。
以“全胜”目标为指导的战略谋略,首先考虑的是周密完全、寓“谋”于“战”。即作战时要更多地考虑如何进行“谋战”,进攻时要更多地考虑如何进行“谋攻”,要尽量以最小的代价来换取最大的胜利,争取以最好的方式来取得全体的、全面的胜利。在孙子看来,以谋取胜就是代价最小、也是最好的方式。以谋取胜的好处主要在于:兵不血刃就能完全降伏对手,非攻方式就能完全夺取城池,时日不长就能完全制服敌国。概括地说,以谋取胜的意义,在于它能够达到不战而胜。不战而胜,就是以和的方式来胜争斗,以非战的方式来止住战争,即以和胜斗、以非战止战。“和”与“非战”的方式,就是运用智慧、采取计谋才能设计出来的方式。以智慧、以计谋的方式战胜对手,既能使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失,自己的实力不至于折损,而且还能获得完全的胜利。所以,曹操指出,“不与敌战,而必完全得之,立胜于天下,则不顿兵挫锐也。”可以这样说,“全胜”的战略目标,着眼于战争的全局和全程,强调以战略谋略指导战争全盘,其战略意义就在于以“谋胜”达到战略目标。“谋胜”,要求整体谋略顾全大局,先谋后动力争完胜,突出计谋以智取胜,巧用谋略不战而胜。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全胜”战略目标所要求的选优策略。“全胜”的战略目标要求,在战胜对手的过程中,要充分比较“战”与“不战”两种方式的利益得失。“战”即“战之能胜”,“不战”即“不战而胜”。“战之能胜”,表现为凭借实力在战场上击溃或打垮对手。但是,“战之能胜”要付出流血牺牲的代价,同时,还不一定能够完全降服对手。因为,对手在武力上、表象上失败了,但在思想上、心理上不一定真正地服输。“不战而胜”,则不用付出流血牺牲的代价,就完全降服对手,而且使对手在思想上、心理上真正地服输。因此,孙子说:“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既然如此,取胜就要对用兵的方式进行最优选择。用兵取胜一般采取伐谋、伐交、伐兵、攻城四种方式。“伐谋”是以谋略取胜,“伐交”是运用外交手段取胜,“伐兵”是通过直接交锋取胜,“攻城”是采取攻坚方式取胜。从代价和收益之比看,这四种方式依次排列为:代价最小而收益最大、代价非最小收益也非最大,代价较大而收益非最大,代价最大收益也非最大。其中,以谋略取胜,流血牺牲最少,所付出的代价最小,而且能够完全降服对手,取胜所得到的收益最大;而采用攻城方式取胜,流血牺牲最多,人力、物力、财力耗费最大,时间消耗最多,所付出的代价最大,即使击溃对手也不等于完全降服对手,取胜所得到的收益最小。所以,孙子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而为之的作战方式。从策略选优的角度讲,“全胜”要求的是以谋略取胜。所以,曹操在《孙子略解》中也说,“圣人之用兵,戢而时动,不得已而用之。”
“能自保而全胜”,是“全胜”战略目标所要求的前提基础。一般来说,“全胜”的题中应有之意,就是要能自保又能全胜。因此,“全胜”的战略目标要求在战胜对手的过程中,首先要侧重“不可胜”与“可胜”两个方面。所谓“不可胜”,就是不可被对手战胜;所谓“可胜”,就是可以战胜对手。“不可胜”和“可胜”,孙子讲得很清楚,即:“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也就是说,自己先要做到不可被战胜,以等待可以战胜敌人的时机到来。根据这个要求,用兵者平时就要注意壮大自己的实力,加强队伍的整治和训练,切实提高战斗能力;作战时就要注意权衡攻守,在稳固防守的基础上,组织力量加强进攻。作战时是选择防守还是选择进攻,要看兵力和条件,如果兵力不足或取胜条件不足,应侧重防守;如果兵力充足或取胜条件具备,应侧重进攻。防守要善于防守,要把军队隐藏得不见行踪,让对手莫测虚实;进攻要善于进攻,发起进攻时,既要出其不意,又要势不可当。孙子说:“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者不足,攻者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不论防守还是进攻,都要采取得当措施,保证不出差错,掌握出战时机,战胜已处于必败之地的对手。战胜对手,总是要先保证自己不被对手战胜,要先造成必胜的形势,然后抓住时机坚决出战。出战,就要做到“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孙子所说:“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就是要求必须事先做到:防守中能保全自己,进攻时能获得胜利。能保全自己,又能获得胜利,这就是保证“全胜”的基础。
“兵不顿而利可全”,是“全胜”战略目标所要求的大致路径。“全胜”的战略目标要求,在战胜对手的过程中,要兼顾“占利”与“用兵”两个环节。根据《孙子兵法》的阐述,我认为,所谓“占利”包括三层含义:其一是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失;其二是根据有利原则而采取行动;其三是获取胜利。凡能占据此三利,即为“利可全”。所谓“用兵”,是指使用兵力和善于用兵。善于用兵就要做到“兵不顿”,即自己的兵力不被折损。孙子指出:凡用兵都是“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战争中,“用兵”总是为了能够实际达到“利可全”,而实际达到“利可全”又必须通过“善于用兵”来实现。敌我双方为了争夺利益、抢占有利、获取胜利而用兵打仗,然而用兵打仗又必然会损兵折将。既要争夺利益、抢占有利、获取胜利,又要尽量减少损兵折将,“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这就是用兵作战达到“全胜”所必须经过的路径。要以“全胜”为目标,在实战中争取“全胜”,就必须遵循这条路径去用兵,尽量做到自己的兵力不致折损而且能保证“利可全”。换句话说,真正做到“兵不顿而利可全”,需要遵循“兵者诡道”的方向,按照以谋取胜的基本策略,以利诱敌,以威拒敌,并且根据情况调动对手,造成我众敌寡,然后起而攻之、围而歼之、分割制之,这就是争取“全胜”的具体路径。沿着这条路径,才能既保证全面取得胜利,同时又不至于使自己兵力受到折损。
“胜敌而益强”,是“全胜”战略目标所要求达到的基本效应。“全胜”的战略目标要求,在战胜对手的过程中,要争取产生“胜敌”与“益强”两个效应。所谓“胜敌”,简单地说,就是战胜敌人;所谓“益强”,就是自己的实力益发得到增强。“胜敌”与“益强”这两种效应,不是一前一后的前后关系,而是同时态的关系,即战胜敌人的同时不仅自己的实力丝毫没有被削弱反而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它是在战胜对手的同一个过程中所产生的两种效应。这种效应,就是用兵时以谋取胜所带来的良好效应。当然,《孙子兵法》认为,要真正产生或带来这种效应,还必须在战胜对手的过程中,注意采取两种具体的、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方法:一种是奖励的措施和方法。即在与敌军作战的过程中要实行奖励政策,奖励那些既能奋勇作战又能夺取敌军物资装备的士卒,以激发士气、激励斗志,使士卒自觉自愿地全力胜敌。另一种是优抚的措施和方法。即在战胜敌军之后要善待俘虏,保证他们的基本生活供给,用具体的感召政策去教育、感化他们,使他们都自愿成为我军的一分子,从而增强我军的力量。用兵作战的过程中,如果能够采取如此类似的措施和方法,其结果就是:用敌人的物资装备不断武装自己,用被感化并愿意投诚的俘虏不断充实自己,从而使自己愈战愈强,在胜敌的过程中不断增强自己。所以,为了实现“全胜”的战略目标,必须注意取胜的方法和所产生的效应,既要注意鼓舞士气、激励斗志,又要注意感化对手、实现转化。
“知己知彼”并“先知”,是“全胜”战略目标要求的根本保证。“全胜”的战略目标要求,在希望战胜对手的整个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知己”与“知彼”这两个知情。所谓“知己”,简单地说,就是了解自己的情况;所谓“知彼”,概括地讲,就是掌握对手的情况。用兵时要“知己知彼”,是为了从根本上保证“先为不可胜”,切实做到“以待敌之可胜”。一方面,它要求全面、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基础、资源、实力和能量,以及治军的状况、所处的条件、能够运用的手段、方法和途径。另一方面,它要求全面掌握对手的实力和现状,及其平常活动的特点、存在的弱点和死角,还有各方面情况的变化。同时,还要看到,用兵时对手往往也知道要“知己知彼”,因此,要在时间上抢在对手前面,抢先做到“知己知彼”即“先知”。“先知”,不是先天就已经知道,这个“先”是指时间意义上的先,即在时间上抢在对手的前面认识和把握事物总体及其各个方面的细节。“先知”的根本意义在于,它能保证抢先获取信息情报进行战略分析和战略决策,抢在对手的前面占据有利的条件,抢在对手的前面采取有利的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做到“知己知彼”并且“先知”,才有可能在用兵时争取做到“能自保而全胜”、“兵不顿而利可全”、“胜敌而益强”。
《孙子兵法》关于“必以全争于天下”、“不战而屈人之兵”、“能自保而全胜”、“兵不顿而利可全”、“胜敌而益强”、“知己知彼”而且“先知”的谋略思想,实际上从最终目标、基本策略、前提基础、大体路径、方法效应和主要措施等方面,制定了一个完整而且周密的战略规划。
第三节 选择全面具体的“胜道”谋略
战争中要想完全实现战略目标,要想最终取得全面胜利,除了要确立长远的战略目标之外,还必须深谙用兵之道、取胜之道。把握用兵争战的基本规律,善于制定应敌的各种策略,精通权衡利弊的各种法术,通晓扭转局势的各种路径,熟悉克敌制胜的各种方法,就是深谙用兵之道。战场上不谙熟、不掌握用兵之道而去用兵,就是一味地盲目用兵,而盲目用兵永远也不可能达到战前所制定的战略目标。所以,战略目标和用兵之道,从来都是战争取得胜利的基本保证。同时,战略目标与用兵之道又是二维统一、不可分割的。战略目标的实现要求尊重用兵之道、遵循用兵之道,用兵之道则是根据战略目标的要求、并以战略目标为指导而发挥作用的。因此,根据“全胜”战略目标的总体要求来具体指导把握用兵之道去用兵,就必须尽量选择和努力谋划“胜道”。
“胜道”,是《孙子兵法》中具有全局性意义的总体战略选择和具体谋略路线,同时,它又是贯彻《孙子兵法》始终的一个核心战略思想。《孙子兵法》所阐发的用兵之道的显著特点之一,就在于它坚持追求“胜道”,并且注意将“胜道”建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同时它在“胜道”中强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可以这样说,《孙子兵法》所阐述的“胜道”,基本体现了客观规律必然性和主观作用能动性的辩证统一。
《孙子兵法》阐述“胜道”,首先要求尊重客观规律。孙子认为,用兵作战是有其客观规律的,因此,用兵的谋略策划,必须先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解析“兵者,诡道”,然后才能确定用兵的原则和方针。孙子用其所揭示出来的兵者“诡道”说明,兵者既无常势也无常形,从来没有一个不变公式或固定模式,用兵往往是诈谋并举、奇正相生,藏而不露、动而不宣,这是兵者领域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为此,孙子主张,用兵谋略要认真分析情况,做到“践墨随敌,以决战事”。要反复权衡利害,要知道“智将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同时,孙子要求,用兵作战时要注意“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具体作战处置,必须因利制权、悬权而动、避实击虚、应形无穷。攻击敌人要做到静如处女、动如脱兔,“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可见,孙子的所谓“胜道”,首先要求的是遵循“道”。“道”即规律,只有遵“道”而为、循“道”而行,由此知兵用兵,方能“动而不迷,举而不穷。”
《孙子兵法》阐述“胜道”,不仅要求尊重客观规律,而且强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孙子认为,用兵作战离不开人,实战中具体怎么用兵、究竟如何作战,最终是取决于人的。因此,孙子强调“故能择人而任势”。所谓“择人”,就是要求选择能人,因为能人有“知”,故能“任势”。凡能人之“知”,均为探索而来,从而使能人成为“先知者”,并且“知己知彼”。“先知者”,自己探索成为知己之情者;“先知者”“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孙子认为,知己情、知敌情,主动根据实情计谋用兵,能人即为上将,“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能行将道,必然知胜条件,“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能行将道,必然知败原因,“兵有走者,有驰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凡此六者,败之道也。”可见,孙子的所谓“胜道”,十分强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孙子所强调的这种主观能动作用,更多地表现为用兵作战过程中的主动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即主动去知、主动去谋、主动去择、主动去取、主动去变。一句话,《孙子兵法》认为只有这样,才可能步入“胜道”。
有必要提醒注意,《孙子兵法》所主张的“胜道”,绝不是一个简单的、纯粹的军事之道,而是一个根本的、全胜的全面“胜道”。因为,《孙子兵法》始终把政治、经济、管理、环境以及心理情感等因素,看做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战争最终胜败的重要因素,看做是自己所主张的“胜道”中不可或缺的必要因素。
根据《孙子兵法》的阐述,“胜道”应该重视以下几个因素:
第一,“胜道”应该重视政治因素。在任何时候,军事都取决于政治,受政治因素的制约。因此,《孙子兵法》认为,用兵首先要考察政治之“道”。孙子说:用兵必“经之以五事”,“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民不畏危也。”这里说得很清楚,“道”首先是指政治,它表现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因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它总是合乎民意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因此它能得到民众的拥护,使上下统一意志。正因为有了这种统一的意志,民才甘愿生死而不怕危难。所以,在孙子看来,在用兵方面“主孰有道”是关键,因为“主孰有道”是决定用兵胜负的一个主要因素。也就是说,政治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正因为政治因素有如此作用,孙子才强调指出:对此“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第二,“胜道”应该重视经济因素。无论什么时候,军事都依赖于经济,受经济因素的制约。《孙子兵法》十分明确这种关系,孙子说:“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用兵需要车辆马匹、盔甲武器、军粮耗材、费用保障等,它说明军事是靠国家的经济基础来支撑的。因此,孙子反过来又指出:“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公家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孙子告诉用兵者们,用兵打仗,弄不好还会引起物价上涨,出现财力枯竭,加重征收赋役,造成“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如果出现这种情况,“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所以孙子要求,用兵谋略必须考虑经济这个影响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穷兵黩武不符合“胜道”的根本要求。
第三,“胜道”应该重视管理因素。一支队伍离不开管理,军容、军貌、军威以及军队的战斗力都受管理因素的影响。孙子深知管理因素的重要作用,所以《孙子兵法》指出:“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这就是告诉用兵者们,善于用兵打仗的人非常重视治军,在治军方面他们往往能做到修明治道,使上下同欲,同时,始终注意严肃法度,加强管理,从而使自己有力量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主宰。不仅如此,孙子还指出:“是故方马埋轮,未足恃也;齐勇若一,政之道也。”这就是告诫用兵者们,如果平时疏于管理,即使临战之前缚马埋轮,滴血发誓,表示死战决心,也不可能稳定人心,也不可能规范秩序,更不可能提高战斗力。要知道,战时队伍能够协同合作,自觉有序,英勇奋战,如同一人,关键的原因,除了训练有素外,主要还在于平时的严格管理,治军有方。因此,要循着“胜道”达到“全胜”目标,平时就要注意带好队伍,这样战时才会有战斗力。用兵者绝不能忽视管理这个重要因素。
第四,“胜道”应该重视环境因素。具体用兵总是与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相联系,因此,军事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脱离环境,也不可能脱离具体环境。《孙子兵法》非常重视这个问题,所以指出:“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这就是告诉用兵者们,用兵应视具体的环境情况而定,对双方都可行的“通者”,应先占势高向阳粮道畅通之地;对能去难回的“挂者”,应权衡利弊,攻敌无备;对双方都难以得利的“支者”,应防敌诱惑佯装撤退,引敌而击之;对深山中间峡谷的“隘者”,应先抢占有利地形重兵把守,敌先占若守兵充足则不攻,敌先占但守兵不足则进攻;对涧壑崎岖的“险者”,应先占有利地形以待敌,若敌先占则撤离;对相距较远的“远者”,应仔细观察具体的环境情况,根据环境的具体情况来决定具体战事。环境因素不可忽视,“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如果忽视环境因素,脱离具体环境的具体情况,用兵就是没有针对性的盲目用兵,盲目用兵、一阵乱打,没有不失败的。
第五,“胜道”应该重视心理因素。兵者,人也。人的心理情感对人的积极性具有激发作用,因此,《孙子兵法》认为,用兵又不能忽视人的心理情感。其实,孙子是深深懂得人之常情的,也深深懂得人的心理情感的作用,所以他说:“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孙子告诉用兵者们,善于用兵的人,特别善于用治气、治心、治力这三种方法去战胜对手。治气,就是等待对手士气懈怠、锐气衰竭时战胜对手;治心,就是等待对手喧哗不安、浮躁混乱时战胜对手;治力,就是等待对手疲劳不堪、饥饿难忍时战胜对手。其中,治心就是掌握心理情感的用兵方法。在孙子看来,心理情感关系到士卒的意愿、信心、士气和勇气,所以,“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用兵作战时,这种“人情之理,不可不察也。”因为,心理情感的因素是影响能否稳固“胜道”的重要因素。
总的来说,“全胜”和“胜道”的着眼点,是战争的全局和全程,即整体和过程。它是从战争全局的空间角度提出了总的任务和总的要求,同时,它又是从全程的时间角度规定了总的方向和总的路线。《孙子兵法》将“全胜”和“胜道”确定为战略目标和谋略路线,既有总括的性质,又有具体的内容。“全胜”和“胜道”对用兵取胜谋略的要求是十分全面的,同时对用兵取胜行为的规定又是相当具体的。因此,它又可以在具体内容上分解成为十三个部分,以便进一步明确践墨随敌、造形借势、运用虚实、促进转化、灵机处置等具体要求,去切实贯彻察敌、用利、提力、变攻、尽知、守柔等方法论原则。在孙子所谋划的战略思想中,正是这种总括性和具体性的统一、全面性和局部性的统一、宏观性和微观性的统一,才使得《孙子兵法》这部古代军事著作成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可具体实现的兵学盛典、用兵圣道。
第四节“奋进”而“自强不息”
以“胜”为竞争目标,尤其是明确以“全胜”为兵法追求的最高目标去阐述用兵之道,突出体现了《孙子兵法》在目标设定和制胜谋略方面的战略智慧。这种战略智慧表现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争取,用谋略将用兵过程中的武力取胜转化为智慧取胜,同时指出要遵循“胜道”规律,力争通过各种因素的影响,在降低用兵成本的条件下,获取全面胜利的收益。
《孙子兵法》为兵法运用设立“全胜”目标,其根本意义在于鼓励人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去努力争取预期的结果。《易经》曾把万事万物看做是由乾坤天地衍生而至,乾为“天道”,坤为“地道”,万事万物循道而生,遵道而行。事物发展遵循于“天道”,显示了阳刚力量从萌发到成长,经历了旺盛和衰弱的起伏转换而奋发向上的过程;事物发展成形于“地道”,体现了阴柔顺善自厚实至广大,无声地包容和化育着滋生万物茁壮成长的基础。因此,万事万物的发展始终根据大自然变化的规律,按照各自的位置,保持着阴阳会合之元气,顺应着成长繁衍之趋势,排除一切阻挠而强健地向前发展。从象征喻义的角度看,乾坤天地中万事万物自身运行发展的规律,实际上勉励着人的生命和价值应该立足于奋发进取,告诉生活于天地之间的人应该根据所确立的发展目标,顺应发展的形势而提高自身、建功立业。《孙子兵法》也是顺着这一基本思路,而在兵法中特别注意强调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人是天地间唯一能体现主观能动性的自觉的、自由的主体。因为,天地间只有人才有意识和自我意识。正因为如此,人能意识到客观外界和自己的关系,也能意识到自己和外界之间所建立起来的价值关系。所以,人能和外界结成对象性关系,也能和自身结成对象性关系。人在处理自己和对象的关系时,受需要的驱动,其意识和行为总要指向摄取对象,并且以实际占有和获取所指向的对象为目的。因而,人处理自己和对象的关系时,又会形成一个需要和摄入、付出与索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往往会通过设定目标来引导自己,这种目标往往又随着需要的满足和新需要、新期望的出现而发生不断调整,而且每次调整的趋向都是越来越高。人的目标设定及其向上的调整不是盲目的、无意识的,而恰恰是自觉的、有意识的。
人自觉地、有意识地给自己的行为树立目标,对人自己是有意义的。因为,目标是给人的意识和行为确定了一个期望达到的场景,让人明白自己的意识和行为究竟是为了什么,从而为人制定出志向明确的人生追求。目标给人带来的期望场景、行为道理和人生追求,导引人不断地在改变对象的过程中改变自身,从而展现自己的自觉、自由的生命,展示自己的自立、自强的能力,展开自己的自愿、自励的追寻。从这个意义上看,目标又是动力,目标又是计划,目标还是激励。当然,人所期望的是在世界面前完全展现自己的价值,那么,其追求的目标必然是远大的,这就有了“理想”的含义。德国早期存在主义者雅斯贝尔斯曾经说:“如果人被迫只顾眼前的目标,他就没有时间去展望整个的生命”。西班牙文学家塞万提斯也说:“目标愈高,志向就愈可贵”。也就是说,树立理想,追求理想,才能自觉地建立远大的目标。达到远大的目标,需要人展现自己的生命,需要人确立自己的志向,更需要人运用自己的智慧去建立信心、激励自我、励精图治,同时还要选择最佳的路线,通过艰苦的努力才能达到。
《孙子兵法》运用其战略智慧设定的目标,就是用兵中最理想的远大目标。它告诉人们,在竞争取胜的过程中,人们能够争取到最好的结果,即追求达到最理想的目标。这个目标就是“全胜”。“全胜”的目标,在竞争的长期过程中,不仅具有全面性、宏观性、长期性和相对稳定性,而且具有可分性、可行性、可接受性和可检验性。将“全胜”确定为战略目标,其深层次的含义是引导人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并且借助可利用的客观条件而努力奋进,它的指向是要求人们遵循规律,运用智慧,全面计谋,主动选择,实现业已确定的目标。概括地讲,战略目标将导引人们为实现目标而自强不息。
自强不息,是对中华民族按照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进的要求,也是《孙子兵法》为实现其所指出的战略目标的自我要求,即孙子及其兵法谋略的追求。《易经·乾卦》中指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它说明,天上日月星辰的自然运行刚强劲健永不间断,人作为君子,应当像天道运行一样,追求高远,发愤图强,不断努力,永不停息。其实,《孙子兵法》要求用兵谋略也是如此。用兵场上,竞争激烈、纷繁复杂、风云险恶、变幻难测,要争取“全胜”,谋略“胜道”,就必须能够透彻地认识战场状况,全面地权衡利弊轻重,翔实地知己知彼,有意地构建称对虚实,熟练地巧妙运用奇正,正确地判断胜负走向,真正地做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要看到追求“全胜”的“胜道”谋略,不仅需要大智慧,而且需要通过努力争取去获得大智慧。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勤奋地学习、认真地总结、努力地实践、深入地思考。只有虚怀若谷,刻苦勤奋,意志坚强,持之以恒,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而不是小聪明,才能如虎添翼,赢得一切。这就是“天道酬勤”。它说明一个道理,即刻苦勤奋才能获取成功。
自强不息,是华夏子民传统的民族精神,也是每个中国人应该具备的进取精神。孔子曾自述“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姜斋公行述》中说,王夫之“迄于暮年,体羸多病,腕不胜砚,指不胜笔,犹时置楮墨于卧榻之旁,力疾而篡注。”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每个人去深刻体认和自觉践履。只有自觉追求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人们才敢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才敢于迎接各种挑战,才能够想方设法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只要每一个人都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我们才能够在新的形势面前敢于剖析自我、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充实自身、创新灵感、提高能力,促进事业又好又快地向前发展。
人有了自强不息的精神,任何人间奇迹都能被创造出来。《孙子兵法》设定“全胜”目标引导谋略“胜道”,使人在努力追求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其智慧源源涌流,现实中投入和产出、目标和效益的关系不仅能被人所认识,而且能被人创造性地运用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