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规划你的工作
7857100000008

第8章 远离漩涡不要陷入人事纠纷的泥潭

派系之争在办公室中屡见不鲜。人们为了各自的利益,以种种方式结成团伙,并依靠团伙的合力来争权夺利,维护自身的权益。派系是办公室人际关系中的一汪泥潭,谁陷入其中都会难以自拔,并沾得一身腥臭。派系之争纯属内耗,若一不小心站错了队,就会成为其斗争的牺牲品。远离派系之争,与同事等距离地交往,从客观的角度理顺自己的人脉网络。

一、帮派相争中没有不倒翁

在办公室中,帮派斗争司空见惯。斗争严重的地方,衡量成员的标准也以他所属的帮派来定。常见的帮派有同学帮、老乡帮、部门帮等几种形式。

同学帮,就是由校友结成的帮派。毕业于同一地域的高校,甚至是同一所高校,进了同一个单位,以同学感情作为基础,就很容易团结在一起。

老乡帮,就是由出生于同一地域的人结成的帮派。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同一个地方的人,在远离家乡的地方碰在一起,自然感到亲切。有时候,完全陌生的两个人,一句家乡话就把心拉在了一起。所以,老乡最容易结成帮派。

部门帮,就是以某一部门里的上司为帮首,由部门员工结成的帮派。如技术帮、营销帮。部门帮产生的前提,是上司驭人有术,既保证了部门的利益,还照顾到下属的切身利益;下属非常团结,为了部门利益和自身利益,一致同仇敌忾。即使以后分散到不同部门,也依然枝蔓缠绕,结帮成派。

其实,各种帮派的产生与存在,无非是为了进行利益的角逐。竞聘的时候,援助自己的人胜出;讨论计划的时候,推翻别人的计划,让自己人的计划得以施行;即使自己的人无望晋升,也要阻止别帮派的人晋升;帮助自己的人争夺客户;为自己的部门争取更优厚的福利,等等。各帮派争来斗去,有赢的,自然就有输的,所以成员的利益总是有失有得。

有的帮派可能在竞争中占据上风的时间长一些,然而随着时势的变化,竞争的格局也将发生变化,没有哪个帮派是不倒翁,没有哪个老板希望公司里有帮派之争,更不希望有哪一个帮派强大起来。老板为了保持公司内部平衡,必然进行整合,有些人也就不可避免地跟着帮派遭殃。

二、别处在斗争的夹缝中

办公室权力之争是残酷的。为了得到更高的权力,不同的阵营都会极力拉拢和利用那些处在帮派之外的人。这些处于斗争夹缝中的人,如何才能保持自己的权益?

一家餐饮娱乐公司总经理办公室秘书王倩倩,向人事部递交了辞职信。她告诉自己的朋友,这次跳槽是迫不得已,两名副总明争暗斗,作为秘书的她夹在中间,左右为难,身心俱疲。

原来,王倩倩所在的公司总经理下设两名副总。去年底,总经理透露他和太太要举家迁至深圳,正职将从两名副总中产生。为了能得到这个职位,两名副总开始了明争暗斗,王倩倩则两头受气。

两名副总先后找王倩倩谈话,拐弯抹角打探消息,希望从王倩倩的口里,听到对方的负面意见。而在工作中,遇到事情,两名副总背着老总互相推委,在老总面前,两人又一团和气。有的工作,王倩倩传达多遍,他们却跟总经理说王倩倩没有通知,总经理责备她办事不力,王倩倩感到很委屈。

一天上午,马副总问王倩倩,张副总到了办公室没有,她如实说还没有来。第二天,张副总询问王倩倩,原来,马副总已告状到总经理那里。听过王倩倩的解释,张副总倒什么也没说。发工资时,王倩倩当月被扣了全勤奖。原来,王倩倩每周五脱产学习英语,这是经过总经理同意的,从来没有扣过钱。而这次总经理告诉她,其他领导有意见,少量扣一点,以服人心。但张副总又告诉她,总经理这样做不对,员工学习应该给予支持。马副总又找她谈话,意味深长地说别站错了队。

王倩倩不知如何是好。经过考虑,她只好辞职。

在办公室中,我们不能只顾努力工作,还要时刻小心谨慎,提防派系斗争的波及。包括对你的上司、你的同事,都要时刻提防和小心,仔细观察,冷静思考。别像王倩倩那样,不能圆滑地与分属两派的副总相处。

三、介入帮派必然受害

在办公室中有些人加入帮派,是主动的,因为他要寻求帮派的保护与支持。有些人加入帮派,则是被动的,夹在帮派之间,自然会有人来拉拢你。不管怎样,总有一个前提,即你选择的帮派是一个你认为能为你争取利益的帮派。然而,公司里的人际关系是错综复杂的,各种利益纵横交错,你很难看清一个帮派的庐山真面目,有时你的确会从中受益,但有时也会让你备受折磨。所以,从长远来看,介入帮派之中对你并没有好处。

1.介入帮派之中,会引起老板的反感

在公司里,拉帮结派是老板最痛恨的行为,因为这种行为不利于稳定,更不利于团队合作,容易滋生推委扯皮等不良现象。

一个人即使业务能力很突出,一旦介入了帮派之争,就很难得到老板的重用。因为提拔你,你肯定会身不由己关照你那个帮派的人,这对其他同事是不公平的,甚至为了帮派的利益而牺牲公司的利益。即使你在竞聘中占据了优势,老板也会找个借口,让你梦想落空。

老板一般会说:“虽然你能力很突出,但经验不足,等积累了经验后再给你重担挑吧。”

如果老板想瓦解帮派的势力,就会说:“分公司有个更适合你的岗位,不要辜负了公司的期望啊。”

如果老板雷厉风行,想借此打击一下拉帮结派的行为,就会掷地有声地说:“拉帮结派的人,我是不会重用的!”

2.介入帮派之争,会让你陷入被动

你一旦加入了某一个帮派,就得遵守帮派的“规矩”,认清目前正在斗争的对象是谁,潜在的敌人是谁,跟谁要保持距离,去团结谁,等等。其实从你个人利益出发,你不情愿去做这些。但是,因为你加入了帮派,考虑问题就得从帮派的角度出发,你说一句话,或者做一件事,都必须考虑帮派里其他人的看法。这就使你失去了自主性,陷入了被动。

被人牵着鼻子走,沦为别人的附庸,你的主动性必将一点一点地丧失掉。一个丧失主动性的人,是很难有所作为的。

3.介入帮派之争,会让你失去多数同事的支持

你加入某一个帮派,就被贴上了这个帮派的标签。受标签的影响,帮派的对立者,自然跟你敌对,连那些不想介入帮派之争的人,都会离你而去。你也许本想加入帮派团结更多的人,没想到却使更多的人离开了你。

一个失去同事广泛支持的人,在公司里是很难得到重用的。老板提拔一个人,不只看他的工作能力,还要看他在同事中的支持度,老板不会因为提拔一个人,而失去多数员工对他的信任和忠诚。

4.介入帮派之争,会使你成为牺牲品

加入某个帮派,往往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有时,你可能随着帮派的得势而受益,也可能成为帮派争斗的无辜牺牲品。

任兵进公司后不久,同一所大学的老大哥就来找他,他才知道公司里有个同学帮,成员是以老总秘书为首的一伙校友,经常组织一些活动,比如足球赛、派对什么的。跟着玩了几次,他就情不自禁地加入了进去。

后来任兵知道,老总秘书跟人事部主管有过节儿。人事部主管的职位是个肥差,老总秘书进公司是奔着这个职位来的,却在竞聘中落败。从此,两个人表面上和睦相处,背后却明争暗斗。任兵明白人事部主管对自己在职场的发展能起到关键作用,所以他表面上一直对人事部主管恭恭敬敬。

任兵所在的技术部主管到了退休年龄,如果从部门里晋升一个,论各方面的能力,非任兵莫属。再加上有老总秘书的“美言”,任兵认为自己这次胜券在握了。可是,人事部主管突然领着一个陌生人走进技术部,宣布这是新来的技术部主管,任兵甭提心里有多失落了。

后来任兵得知,老总开始是想从技术部里提拔一个人,但是人事部主管向老总进言,技术部的人都太年轻,找不出合适的人选,不如引进一条“鲶鱼”,增强员工的危机感。老总最终采纳了人事部主管的建议。

任兵从人事部主管看他的眼神里看出,这只不过是个借口,就因为他是同学帮的人,人事部主管抓住了这个把柄,才存心坏他的好事。唉,谁叫自己不小心介入帮派之争的呢?

从此刻起,请你远离帮派,远离帮派之争吧!不要贪图小集团给你带来的那点好处,你选择了帮派,就失去了自我。

四、你认识自己的上司吗

一个人去买鹦鹉,看到一只鹦鹉前面的牌子上标着:此鹦鹉会两门语言,售价二百元。另一只鹦鹉会四门语言,售价四百元。该买哪只呢?两只都毛色光鲜,非常灵活可爱。这人转啊转,拿不定主意。结果突然发现一只老掉了牙的鹦鹉,毛色暗淡散乱,标价八百元。这人赶紧问店主:“这只鹦鹉是不是会八门语言?”店主说:“不。”这人奇怪地问:“那为什么又老又丑,又没有能力,会这么贵?”店主说:“因为另外两只鹦鹉叫它老大。”

上司近在咫尺,而你却未必清楚他的真面目。在办公室,有的人对上司盲目地崇拜,有的人则只是机械地执行上司的命令,与上司之间始终保持平行线的关系。要想在办公室一帆风顺,你必须了解自己的上司。

上司有不同的类型,即使你不打算奉承上司,但弄清楚他的为人,对日后工作仍是有利的。

1.贪威型:这类上司喜爱下属凡事请教。你不须有出色表现,只要有困难时找他,让他觉得你是信服和依赖他的,就足以叫他对你另眼相看。很多时,你见到一些没办事能力的人也会升级,这些人的上司很可能就是贪威型的。

2.心急型:这类上司是急进派,一切以效率为依据,慢条斯理的工作,绝对不会被接受。他分下的工作最好立即进行,即使有错,也在开始后再改。

3.冷漠型:这类上司沉默寡言,其实内心多是热情的。不妨在他生日时,大伙儿热情地送上自制的贺卡以及写上一些感人的字句,保证令他心花怒放。

4.笑面虎型:这类上司表面很亲切,遇到什么事或对待态度不佳的员工,均微笑置之。其实是笑里藏刀,若你无意得罪了他,有一天忽然遭解雇,也不用意外,对这种上司,你要毕恭毕敬、谨言慎行,不可掉以轻心。

5.情绪型:这类上司喜怒无常,令下属无所适从。他本质是善良的,只是思想不成熟,才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这类上司通常十分敏感,也很介意别人对他的看法。在他高兴时,不妨大胆提出要求,但在他心情欠佳时,最好逆来顺受。

其实,上司绝非三头六臂,只是普通的人。只要你认真观察,从正面和侧面两方面下手,就可以看出他属于哪种类型。

正面、直接识老板

1.办公室洞悉法:老板的办公桌上的办公用品放置得整整齐齐、有条不紊,这种老板往往看重形式,墨守成规,害怕新事物,缺乏革新精神。而办公桌较为凌乱的老板,他们可能会把报纸、文件及办公用品随处放置,没有特别的归类。这种老板多半是注重结果的人,无论员工多么努力,只要成绩不出色,便很难得到他的青睐。

2.仪表、举止识个性:西装笔挺、皮鞋锃亮的老板,领带会打得一丝不苟,即使在大夏天也不肯松开衬衫的领口和领带。这种老板,多半严肃、不苟言笑,对工作极端认真努力,而且不能容忍员工的失误。而穿着夹克、牛仔裤、旅游鞋的老板,往往注重工作的内容和结果,相处起来要轻松一些。

3.走路姿态显个性:有的老板,走路疾步如飞,频率和步幅都很大、很快,即使是从一个办公室走到另一个办公室也恨不得飞跑过去。这种老板多半性急,追求效率,容易产生焦虑情绪。而走路不急不慢的老板,稳健庄重,这种老板多是稳重而理智,有驾驭大场面的能力,具备领导才能,可以临危不惧。

间接、侧面识老板

1.先对老板所欣赏的员工进行观察,再找出他们身上值得老板欣赏的特质进行分析、归纳、学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而将能得知老板的价值取向,至少会了解一些老板的“口味”。

2.你必须对老板反感的员工,或者被老板炒鱿鱼的员工多加关注。老板为什么会反感他?从而就能得知前车之鉴是什么。失败者所走过的路,就是自己的镜子,千万不要步人后尘,白白断送前程。

3.你可以从普通员工对他的评价中,略知老板的一些情况,特别是一些老员工的评价中,多少能看出一些东西。当然,老板毕竟有其凌驾他人之处,要想全盘知晓绝非易事。不能为了观察而观察,那样会无法切中核心。

五、看清同事的真面目

在办公室里,由于种种利害关系的存在,这就使得同事之间存在着一种竞争关系,这种竞争关系使得同事之间相处掺杂了种种复杂因素。

表面上大家同心同德、平平安安、和和气气,内心里却可能各自打各自的小算盘。利害关系导致商界同事之间既可能同舟共济,也可能各自想各自的心事。因此,这种关系表现出来便是和平与斗争共存。

既为同事,几乎天天在一起工作,低头不见抬头见,彼此之间会有各种各样鸡毛蒜皮的小事发生。各人的性格、脾气禀性、优点缺点也暴露得比较明显。尤其每个人行为上的缺点和性格上的弱点暴露多了,就会引发出各种各样的瓜葛、冲突。同事之间,尽管彼此年龄资历会有所不同,但因没有距离感,因此产生不了敬畏之心。相互间你瞧不起我,我也看不上你,咱们彼此半斤八两,这必然使每个人只看对方的缺点和弱点,日积月累,便成了对立之势。

同事之间要在一起共同分工处理一些事情,这些事情如何处理,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一些想法。合适与否,在老板眼里的地位,对公司的发展,对每个人的利益会有什么影响,每个人都有一本自己的账。别人的见解,别人的处理方法,每个人都会拿来与自己做一番比较。一旦认为别人的水平不如自己,就会生出傲慢之心,瞧不起对方;若发现对方的能力强过自己,例如某同事工作干得很出色,经常受到上司的表扬,则又会令他人产生嫉妒之心。

“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的戒条在同事关系上能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在利益为重的商界中,大家都戴着一副虚假的面具去对待自己的同事。故套话假话连篇,而直话真话很少。人们往往在同事面前摆出一副虚假的面孔,掩盖自己的各种弱点,掩饰自身的真实面目。

当然,上述仅是同事交往中心态的一个层面。从人性角度来看,除却利益面前的勾心斗角,大多数人在与别人打交道时都崇尚真善美,以和谐共鸣为最终目标。商界同事之间也不例外,那是因为:

良好的同事关系,会使你在工作中更多地得到别人的帮助,得到别人的赞扬和鼓励,使你感到左右逢源的力量。

良好的同事关系,会使你的形象在老板心目中的地位得以迅速提升,从而对你委以重任,使你在公司中青云直上。

良好的同事关系,会使你保持健康的心态、愉快的精神,成为你取之不竭的力量源泉,从而激发出自身巨大的潜能,在工作中不断创造奇迹。

所以,在你与同事交往中,无论表现出“斗争”的一面抑或合作的一面,你都要把握住这样一个真理:知人知面更要知心。

第一,从公司中的人际关系和派别来划分同事的类型。

组织越大,人际关系也愈复杂。大公司不像小公司,彼此关系良否一目了然。在大公司里利害关系更为复杂,因此很容易产生一些“派系”问题。

同事会因为拥护不同的领导者而形成不同的小团体,你在与同事相处之前,就必须先了解公司内的人际关系。而这些方面可以从同事平时的言语、行事作风,以及公司举行的旅游或聚餐活动中略知一二。

当然,得知了这些信息,并不是让你不择手段打入某个团体,那是小人行径。你只要冷眼旁观,不被卷入不良团体中即可,保持中立是绝佳法则。

第二,以细微末节看同事。

人们常说,遇到大事时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行,殊不知,小事才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品质。惊天动地的大事毕竟少之又少,而你每处理一件小事都是你思想的全部反映。自私的同事任何事情只想到自己,而顾全大局的同事考虑任何事情都是从整体利益出发。

第三,从其他同事眼里看同事。

你在同某个同事交往之前,不妨先从其他同事那里多了解一下他的为人,听听别人对他的看法,然后再把这些“参考资料”同你自己接触中的亲身感受结合起来。

六、了解下属有多深

你不可能永远只做下属。当有一天,你在办公室当上或大或小的“头儿”,手下也有那么“十几个人,七八条枪”的时候,你对下属的了解又有多深呢?

有这样一个故事:某高级宾馆一位年轻的厨师因从厨房往家拿菜被人告发,宾馆后勤部门给这位平时非常勤奋的厨师降了一级工资,并给予警告处分。这位厨师什么都没说,还像往常一样勤奋地工作着。回家办事的厨师长归来后,听说了这件事立刻找到了后勤部经理。厨师长对后勤部经理说:“这位厨师往家拿菜和我打过招呼,他母亲患癌症多年,现在已到了晚期,他是独子,每天下班后都要到菜市场买菜,回家后照料母亲。前一段时间咱们宾馆顾客多,厨房的工作量非常大,厨师经常干到很晚才回家。所以,他没有时间买菜,他跟我说从厨房拿点菜回家,待到开工资时再把菜钱给补上,这是他自己记录的拿菜清单。”后勤部经理接过清单,只见上面记录得清清楚楚,什么时间拿的菜,菜的品种是什么,价值多少钱历历在目。后勤部经理看着这份清单感慨万分地说:“我对本部门的员工了解得太少了,这是我的失职啊!”当晚,后勤部经理和厨师长一起来到了这位年轻厨师的家,看望了他的母亲,并恢复了他的工资,也取消了给他的处分。

身为办公室的管理人员,你到底对自己的下属认识有多深?

即使是在同一工作单位相处五六年之久,有时也会突然发现竟然不晓得对方的真面目,尤其是自己的下属对他的工作有怎样的想法,或者他究竟想做些什么,这些恐怕你都不甚清楚吧!结婚很久的夫妻,有时也难免彼此不大了解,实在不是很意外的事。

作为一名办公室管理者,应时时刻刻不忘提醒自己对下属实际是“毫无所知”,怀有这种谦虚的态度,才能不忘处处观察自己下属的言行举止,这才是了解下属之最佳捷径。

人类有时对自己都无法了解,因此,对他人也常是虽然相处数年而依然陌生,也就是未能理解对方。假如能多多少少晓得对方一点的话,那就好办了。一个管理者,常为了不能知悉下属而伤透脑筋,有句话说:“士为知己者死”,不过要做到这种“知”的程度,可不是那么容易的。如果你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无论是在工作或人际关系上,你都可以列入第一流的管理者之中。

了解下属,有一个从初级到高级阶段的层次划分。

1.假如你自认为已经了解下属一切的话,那你只是处在初步阶段而已。下属的出身、学历、经验、家庭环境以及背景、兴趣、专长等,对你而言是相当重要的。如果你连这些最起码的都不知道,那根本就不够资格当管理者。

不过,了解下属的真正意义并不在此,而是在于晓得下属的思想,以及其干劲、热诚、诚意、正义感等。管理者若能在这些方面与下属产生共鸣,下属就会感觉到:“他对我真够了解的。”只有达到这种地步,才能算是了解下属了。

2.即使你已经到达第一阶段,充其量也只能说是了解了下属的一面而已。当下属遭遇困难时,如果你能事先预测他的行动,并且给予适时支援的话,这就是更深一层地了解了下属。

3.第三阶段就是要知人善任,使下属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挥最大的潜力。俗话说:“置之死地而后生”,给他足以能考验其能力的艰巨工作,并且在其面临此种困境时,给予适当的指引,引导他如何起死回生,从而使他在实践中不断地锻炼自己,迅速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总而言之,对下属你要有所认识,在心灵上有相互间的沟通与默契,这样有助于巩固你在办公室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