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例
背后鞠躬,意味深远
一位曾留学日本的朋友讲了一则这样的故事:日本人爱行鞠躬礼,这似乎并不稀奇,但朝客人的后背行鞠躬礼,也许我们就见得不多了。一次在日航大阪饭店,一位客人匆匆忙忙地提着行李箱进入酒店大堂,行李员急忙迎上去行鞠躬礼,并询问是否需要帮忙提行李,客人急匆匆地径直朝电梯走去,并边走边说“谢谢,不用”。行李员于是又朝客人的后背深深地鞠一躬。这位留学生对此不太理解,当面给客人行礼鞠躬是为了礼貌服务,朝客人后背鞠躬是为什么呢?为此,留学生特意向大堂经理请教,经理告诉他,当面鞠躬让人感受到礼貌服务,背后鞠躬同样表达虔诚备至,大堂的其他客人看了自然会想,酒店对谁都是如此虔诚服务和尊敬,进而对酒店的真诚服务很放心。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礼仪规则不是摆设,客人见得到也好,见不到也好,我们都要按规则行事。这既体现了礼仪融于细节,也表明礼仪需要诚意。
一、现代礼仪的八项准则
礼仪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谁都不可能全部清楚各种礼仪细节。但学习礼仪,首先需要知道的是礼仪的基本准则,只要把握了这些准则,就能灵活处理和运用礼仪。
1.自律自重
任何人都必须懂得自我约束,从我做起,注意自身的各种行为细节,规范自己的言行。在人际交往中,不论你地位高低,职位大小,财富多寡,年龄长幼,你都必须自觉遵守基本的礼仪规则。如果因为你不守规则,需要别人来提醒,或是因为你不守规则,弄得大家对你另眼相看,岂不尴尬?因此,自律自重是礼仪的首要准则。
2.尊重他人
重视和尊敬对方是礼仪的精髓。任何场合,任何时候,只要你做到对人不失敬、不伤人、不损人、不侮辱人、不藐视人,即时时处处尊重与你交往的人,那么,你的礼仪也就基本到位了。换句话说,即使偶尔某些做法失当或有欠缺,只要不失敬人之意,也就不至于太失礼。
3.宽容大度
对人不求全责备,不斤斤计较,不得理不饶人,任何时候都以宽容的心态去对待别人,实质上就是对别人最好的尊重。有些人自以为非常绅士或很有教养,但一见到他人的行为不太入流或与己不同,就很看不惯,很排斥甚至很藐视,或是对别人的行为很苛求,这其实同样也是一种失礼。宽容别人不仅是尊重对方的基本需要,也是个人修养的一种表现。
4.平等待人
对全部交往对象都予以同等礼遇,不厚此薄彼,一视同仁,这是待客的基本礼仪。如果在待客和交往中过多地考虑尊卑贵贱、亲疏远近,“堂前一般客,茶做两般供”,通常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别人会觉得你的恭维是一种势利,你的礼貌成了一种虚伪。比如,多位熟人见面的场合,你跑过去只跟一个人握手,其他的人就会感到被冷落。因此,平等是礼仪最基本的准则之一。
5.尊规重矩
在一些场合,不守规矩会显得很没修养,我行我素往往被人所鄙视。比如,你去出席正式的晚宴或典礼仪式,别人都着正装或穿着晚礼服等正式服装,就你一个人穿得很随意,这时你就会显得很失礼。因为这意味着你对别人精心准备的活动不重视,同时也意味着你不懂规矩,缺乏修养,因为你的随意使活动的氛围变得不和谐。有一位女大学生假期时去参加一位很要好的中学同学父亲的葬礼,她很随意地穿了一件很耀眼的花上衣和一件很时髦的超短裙。因为这位同学的父亲是一位在当地极其受人敬重的官员,所以,葬礼很隆重、很肃穆,参加葬礼的人都穿得非常庄重。她的出现使主人家很不舒服,她本想去亲自照顾她的同学,结果被同学的长辈很委婉地告知,除非她去换一套衣服,否则,她不适合出现在那种庄严而肃穆的场合。这次尴尬的经历给她上了一场终生难忘的礼仪课。
6.入乡随俗
“入乡随俗,客随主便”,这是中国人做客的基本规矩。到了别人的地盘上,理所当然听从别人的安排,如果显示出一副唯我独尊,我行我素的架势,往往会使主人显得很为难或很别扭。主人出于礼貌自然会考虑客人的习惯、喜好和要求,那是主人对客人的尊重。所以,客人同样应尊重主人的习惯、喜好和条件等。人际交往中,如果过分强调个人的喜好和习惯,就很难融入群体。只有那种懂得包容、善于适应对方的人才是最受欢迎的人。汉语中有一个词叫“随和”,先有“随”而后才能“和”。谁都愿意与一个很随和的人打交道,换言之,谁都不愿意与一个不随和的人相处。
7.真诚守信
诚信是现代商务中大家都在关注的商业道德问题。道德与礼仪是深层融合的。表里如一,不虚伪是待人最基本的要求。如果礼仪变成了虚伪的奉承,敬重对方变成了一种有目的的恭维和讨好,那就会适得其反。诚信,是取得对方好感和信任的基础,也是尊重对方最基本的体现,如果采取欺瞒、虚伪的手段对待他人,即使对方一时没有发现,但事后对方一定会大失所望,所有的“好感”都会荡然无存。因此,诚信是礼仪基本的道德准则。
8.灵活适度
礼仪要把握分寸,恰如其分,得体但不过分。古人云:“狎甚则相简,庄甚则不亲。”狎,是指亲近而态度不庄重,通俗地理解,也就是如果举止过于随意,则容易丧失自尊,易于受人怠慢,但如果过于拘泥礼节,则会显得生疏,失去亲密感。因此,对礼仪的运用,要把握分寸,不可过,也不可不及。比如,同特别要好的朋友和亲人交往,如果过分讲客套,那就变味了,俗话称之为“生分”。比如,现代服务礼仪中就倡导“无干扰服务”原则,也就是有时候如果过分热情,会令人反感。比如酒店服务员,服务不到位不行,但如果热情过度,会使客人觉得受到干扰,同样不行。在国际交往中,分寸感尤为重要,如果热情过度,有时甚至会有失尊严,似乎你在竭力讨好对方,让人心存疑惑。
二、现代礼仪的日常惯例
所谓惯例,也就是人们在日常交往中形成的共识和一贯做法。它是约定俗成的,既不是硬性规定,也不需要协商,大家都明白该怎么处理的东西。现代礼仪的日常惯例大致可概括如下:
1.女士优先
除了主要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国家,以及日本、韩国等“男尊女卑”极其明显的国家外,尊重妇女已经成了国际共识。其原因有二:一是出于对母性的感恩,二是出于对弱者的保护。因此,日常生活中,走路、进出门、上下车、进出电梯、用餐、落座等场合,都讲究女士优先,这已经成为一种国际礼仪惯例。
在公开场合,如果男士不遵守这一规则,会被看成很失礼或很没教养。在正式场合演讲,人们总是说:“女士们,先生们”,如果谁将其顺序倒过来说:“先生们,女士们”,则会让人笑话你缺乏基本常识。
2.尊重隐私
隐私,即只有自己清楚而不愿别人知道的个人信息。在世界各国的法律规范中,尊重个人隐私权已成为一种共识。因此,在国际和国内的商务交往中,凡涉及个人隐私的任何问题,都应当尽量回避,以免引起对方的不悦。
值得指出的是,由于习俗、文化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不同民族、不同国籍或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进行交往时,往往对“隐私”的理解会很不相同。你认为很正常的话题,对方可能会认为这涉及个人隐私而引起不快。西方人把年龄、健康状态、经历、收入、婚否等都当作隐私。因此,在与人交往中,要尽量避免谈论政治信仰、个人好恶、年龄、婚否、收入、疾病、丑闻、惨案、色情等可能涉及隐私或庸俗、低级趣味的东西,且要绝对避免翻看别人的包、笔记本、手机等私人物品。
在交往过程中,如果不慎谈及对方不感兴趣或刻意想回避的话题,切忌不知趣地继续高谈阔论,而应立即转移话题。如果因自己的谈话或问题引起了对方的尴尬或不快,应向对方致歉,以表示对对方的尊重与理解。
礼仪知识小贴士
人际交往中私人问题“五不问”
第一不问收入——痛苦来自比较,常言道:人比人,气死人。
第二不问年龄——尤其是临近退休者和白领丽人。
第三不问婚姻家庭——家家有本难念的经,避免难堪。
第四不问健康状态——平日打招呼式的问候不在其列。
第五不问个人经历——英雄不问出处,免生疑惑。
3.修饰避人
美化自身形象属于应在“幕后”完成的事项,不能在他人面前操作,以免污染他人视觉。否则,会产生极其不好的后果,可能会显得缺乏修养。比如,当着别人面在脸上又涂又画,会显得很轻浮;当人面提裤子、整理内衣等则更显得不雅。也可能会无意中冷落对方。比如,一边修指甲一边跟人说话,是对对方的极不尊重;在众人面前梳头、打领带等会让人觉得缺乏教养、信心不足或心情紧张。还有可能会当众出丑,如当众剔牙、挖鼻孔等。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动作是一种“无声语言”,在众人面前拿着小镜子照自己,自以为这是为了维护自身形象,其实在别人看来,是在暗示别人注意自己,无异于显示什么,这是虚荣心和表现欲的外在表露,有伤大雅。因此,修饰避人是基本常识,修饰应在见客人之前完成,公众场合如果觉得确有必要修饰,应采用借故去洗手间等方式完成,不宜当众进行。
4.保持距离
人与人之间应保持适度的空间距离,这是基本的礼仪惯例。一是相互不妨碍的需要,二是避免无意识地“侵犯”或“冷落”对方。人际交往的常规距离有四种:
(1)私人距离(也叫亲密距离,如家人、夫妻、恋人之间):小于0.5m。
(2)常规距离(也叫交际距离):大约0.5m~1.5m。
(3)礼仪距离(也叫尊重距离):大约1.5m~3.5m。
(4)公共距离(也叫有距离的距离):3.5m或以上,如在公共场所与陌生人保持的距离。
5.公平对等,礼尚往来
中国有句俗话,叫“来而不往,非礼也”。通俗地说,别人请你,你却不请别人,则失礼;别人来看你,你不去看别人,则失礼;别人送给你礼物,你不还礼,则失礼;你有难处时别人帮助了你,而别人有难处时你却置之不理,则失礼。总之,人与人之间的友好交往,应该是有来有往,即“礼尚往来”,那才能和谐,才能增进友谊。任何单向的交往都不可能长久维持。这类个人之间的交往规则延伸到组织乃至国家和政府之间的友好交往,都遵循“公平对等,礼尚往来”的交往惯例。比如,政府要员出访外国,对方一般是安排同级别的人接访和陪同;一些公务性的会议和谈判,也讲究“轮流坐庄”;商务邀请、礼节性拜访、联谊性活动安排等都遵循“公平对等,礼尚往来”的交往惯例。
6.避免妨碍和伤害他人
避免自身的行为妨碍和伤害他人,这是人际交往最基本的要求。任何时候、任何场合,只要你的行为妨碍或伤害到别人,不管其程度如何,都是不适宜的,通常是失礼的。比如,在公共场合打手机且高声说话,在办公室里高谈阔论甚至追打、嬉闹,在公众场合抽烟、乱丢杂物,在人行道上并排甚至手牵手行走,在公共楼道里堆放私人物品等都会妨碍或伤害他人,都是不文明、自私甚至失礼的行为。因此,如果要想成为受别人接纳和欢迎的人,就必须时时处处注意自身的行为会不会妨碍和伤害别人。如果不小心妨碍或伤害到别人,轻则礼貌地说声“对不起”,并立即纠正自身的行为,重则应对别人表示出关切和问候,甚至作出相应的补偿或赔偿等,以求得对方的谅解和宽容。
礼仪知识小贴士
交际中的“十要”、“十不要”规则
要微笑待人,平易近人,不要开过分的玩笑。
要尽量欣赏或赞美别人的长处,不要揭人疮疤或拿人短处取笑。
要幽默,不要讽刺、挖苦甚至恶语伤人。
要诚信待人,不要言而无信。
要息事宁人,不要搬弄是非,传播流言蜚语。
要乐于助人,不要当面纠正别人的失误。
要关心他人,不要对别人的事刨根问底,过分好奇。
要长幼有序,男女有别,不要没大没小,男女授受不亲。
要依约造访,不要失约或做不速之客。
要有礼有节,不要低三下四或热情过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