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完美阴谋
7855300000020

第20章 为了正义还是为了收获?

每逢周年纪念日,英美的媒体就对诺曼底登陆战役大书特书,而且,媒体总是在有意无意地向人们灌输这样的观点:诺曼底战役是欧洲战场最关键的一战,是欧洲战场由退却转入反攻的转折点。久而久之,仿佛这场战役如此重要,仿佛没有这场战役欧洲就不会解放,德国就不会失败,但实际上,诺曼底战役根本不是一场能决定欧洲战场命运的战役,而仅仅是一场英美重返欧洲的标志。

英美把1944年6月6日称为“最长的一天”,他们总是在吹嘘这场战役如何艰苦,付出了多大的代价,但实际上,拥有英美那样的工业能力和物质保障,可以说是个人就能打赢这场战役,区别只在于组织策划上是否严谨,也就是说损失大小而已,但绝不存在失败的可能。

这样说并非狂妄之至,正相反,如果你了解了英美所具有的实力,那么你就会说,“拥有这样的物资保障,我也能赢!”况且,英美联军实际上在这场战役中干的并不怎么样,从损失情况上看,他们甚至比德国人损失的还大——英美联军于诺曼底登陆后,一路上干得并不怎么漂亮,面对德军并不算猛烈的反击却显得动作迟缓,仅仅为了扩展登陆场就消耗了两个月的时间,可以说是在慢悠悠地的前进。直到8月底才开进巴黎,而巴黎的德军早已撤出,是法国抵抗组织的人组织了迎接。相反,德国仅仅在付出了与英美联军大体相当的损失之后就撤进了齐格菲防线,而身披重甲、拥有精良机械化装备的英美军队在一马平川的法国平原上却根本没有打出德军那样的闪电战,到了齐格菲防线前更是被阻挡了下来。英美联军在诺曼底短短两个月激战中就伤亡近20万人,其中阵亡3.8万人,而处于严重弱势的德军伤亡也是20万人,阵亡约6万人,投降就俘的也有20万。以这一战果来看,英美联军与其说是胜利还不如说是耻辱,老弱病残的几十个德国师却与装备充足、装甲力量、空中力量都占绝对优势的英美联军损失相当,这难道可以说是英美联军的胜利吗?而且,这时德军的士气已经非常低落,诺曼底登陆后德军投降的人数与伤亡人数相当,相比之下,在1943年最后四个月的东线战场,德军伤亡高达100万人,但投降的却只有9.8万人。而且,这种抵抗意志软弱不仅仅是在德军下层,在德军高层中也出现了企图谋杀希特勒然后与英美媾和的打算,因此,德军可以说基本放弃了与英美联军对抗到底的打算。

根据对第二次大战中德军死亡统计数字来看,共有500万德军阵亡,而其中约400万是阵亡在东线,在各个占领区阵亡的士兵大约有几十万,而与英美军队作战中死亡的不超过50万人,也就是说,庞大的英美军队实际上消灭掉的德军与德国占领区各游击队击毙的德军数字大体相当。自敦刻尔克大撤退到诺曼底登陆前,在整个欧洲大陆已经找不到英美军队的影子,各地的抵抗组织分散而形不成足够的威胁,也就是说,是苏联在单独同德国作战。几乎是整整3年时间,德国在东线集中了200多个师,而被英国夸夸其谈的北非战场仅仅有隆美尔的4个师,而且这4个师几乎得不到充足的物资供应。隆美尔最终从非洲撤出也并非蒙哥马利从战场上驱赶出去的,而是德国军队受制于物资供应,最终无力支撑下去,而且,隆美尔的部队几乎是完好无损地从非洲撤了出来。相反,在苏联战场莫斯科会战、库尔斯克会战、斯大林格勒会战等几次大战役就导致德国损失几十万人。即使这样,到1941年6月英美联军发动诺曼底登陆时,苏联仍然吸引了180个师的德军,而留在大西洋防线的仅仅只有几个师,而且这些德国部队大多都是些老弱残兵,征召的都是老人或者孩子,伤病人员占了相当比例,如驻诺曼底的德军中就有所谓“胃营”,即由于这些人都是胃病患者,为了统一的提供适合食物而集中到一个营中;还有所谓“肝营”,即集中了一些肝炎患者,防止他们扩散传染,也方便集中提供药片治疗。因此,在西线只有50个师,其中有20个师分散在法国各地,在大西洋防线只有39个师,而真正部署在大西洋壁垒第一线的只有区区7个师,他们负责的区域却长达200公里。

另外,不仅仅军队数量和兵员素质上差别巨大,我们知道,真正决定战争胜负的是物质,英美与德国在这方面的对比更令人惊愕。据德国的统计,战时美英两国的工业产量是其德国的4倍半,在整个战争期间,德军的主要力量又都是投放到了东线战场,而真正用来对付英美的物质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因此,在诺曼底战役中,德国实际上根本没有真正对付英美,英美联军在诺曼底的登陆可以说是稳操胜券,精心的战略欺骗和进攻准备只是为了尽量减少伤亡而已。在1944年,在诺曼底登陆战前夕,美国的福特公司和纽约、曼彻斯特船厂能够提供的军用物资大的惊人──仅为诺曼底登陆就生产了1.37万架飞机,4000艘舰艇,正是这些无与伦比的舰船、飞机才使得英美联军在6月6日这个登陆第一天就运送了13万先头部队、1万辆作战车辆,此外还有2.4万伞兵和上百辆轻型坦克被空降到诺曼底地区,此后43天中,这些庞大运输舰船就将165万军队和4000辆坦克上岸,与之相比,可怜的西线德军只有老弱的50万陆军和500架飞机、1000辆坦克和41艘潜艇。这也正是斯大林羡慕不已的地方,他不无感慨地说:“就其规模、就其宏大的布局,以及杰出地执行计划情况来讲,在战争史上从来也没有过足以和它类比的事业。”——他当然感慨,当苏军攻击克里木半岛的时候,由于缺乏登陆船只,连小渔船都征用过来了。

与之相比,德国战时经济的匮乏就显得非常显著,即使是单独对比苏联德国也已经显出不足——由于纳粹德国鉴于一战的教训不敢过大地消减民用消费品,一战正是由于民用物资过度匮乏导致民怨沸腾,最后导致革命爆发。因此,德国还不能把全国经济全部转入战时轨道,必须为民众留有一定比例的消费品供应,这就更加剧了军用物资供应的紧张。故此,德国军工生产不但无法与英美相媲美,甚至无法与苏联相提并论——苏联由于拥有辽阔的国土,因而在石油、矿产、工业生产(尤其是军工生产)等军事方面具备相当雄厚的潜力。而且,当主要面对德国的地面攻击的时候,由于苏联不需要面对海洋威胁,因此可以把全部资源全都投放到陆地战战争中,因而,当时苏联几乎放弃了耗资巨大的海军装备的生产,全力制造坦克、火炮和轻型战斗机、强击机等,在坦克(含自行火炮)产量上对德国达到了10万辆对4.2万辆的优势。

因此,英美所谓宏大的诺曼底登陆实际上只要在诺曼底海滩上取得一个足够大的登陆场一切胜利的条件也就具备了,正如隆美尔所说的那样,战争的胜负就看能否在第一天能否把英美军队赶下海,否则一切都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