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李大钊北京十年(交往篇)
7851300000071

第71章 贺昌

贺昌(1906—1935),原名贺颖,又名其颖,字伯聪,笔名昌、晨,化名毅宇。山西离石柳林镇(今属柳林县)人。父亲贺雨亭,是清末拔贡,学识渊博,思想开明,为人正直。贺昌于1913年至1918年,就读柳林镇小学。1918年,考入离石县立高级小学。1919年五四反帝爱国运动波及吕梁山区的离石时,年仅13岁的贺昌立即投身于反帝爱国运动的洪流中,和学校进步师生一起组织罢 课,声援北京等地的学生运动。1920年,随父迁往太原,考入省立第一中学。

1920年,经高君宇介绍,王振翼、贺昌先后加入李大钊主持的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1年4月下旬,高君宇回太原指导王振翼、贺昌等人发起筹建太原社会主义青年团。那时,无政府主义者颇能迷惑一部分青年。高君宇召集贺昌、李毓棠和王振翼等进步青年座谈,严厉批判无政府主义。经讨论和酝酿,是年5月成立“太原社会主义青年团”。

不久,贺昌任太原团地委书记,发动与领导太原青年学生罢 课和正太铁路工人全线罢 工。1923年,加入中国 ,从此,他更刻苦学习马列主义理论,积极为《北京学生联合会日刊》、《向导周刊》、《中国青年》撰稿,并参与《工人周刊》的编辑工作。1925年春,出席共青团中央在上海举行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团中央常委、工农部长。1926年,代表中国共青团出席了在莫斯科召开的国际共产主义青年团代表大会。会后回国,适逢北京发生了“三·一八”惨案。贺昌即在李大钊、赵世炎的领导下,发动和组织青年学生,投入反抗段祺瑞政府屠杀政策的斗争。不久,贺昌被调往上海担任中 共江浙区委员和共青团江浙区委书记。

1927年,北伐军进抵上海郊区时,贺昌参加了周恩来、罗亦农、赵世炎等领导的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不久,任共青团湖北省委书记。在中 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之后,参加了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1932年2月,任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1934年10月,红军长征,他奉命留在江西苏区,担任中央分局委员、军区政治部主任等职,坚持游击战争。

1935年3月5日,贺昌率领红军与数倍于己之敌激战,在江西会昌附近山上突围时壮烈牺牲。陈毅听说贺昌英勇殉职,心情万分悲痛,写下了《哭阮啸仙、贺昌同志》的诗篇:“环顾同志中,阮贺足称贤。阮誉传岭表,贺名播幽燕。审计呕心血,主政见威严。哀哉同突围,独我得生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