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李大钊北京十年(交往篇)
7851300000069

第69章 何孟雄

何孟雄(1898—1931),湖南酃县(今炎陵县)龙潭村人。1914年夏入长沙岳云中学。当时,正值新文化运动波及湖南,何孟雄开始接触新文化、新思想。先后就读长沙工业专门学校、雅礼大学。由于共同的志向,何孟雄认识了杨昌济先生和毛 泽 东、蔡和森等一批进步同学。1918年秋来到了北京留法预备学校学习。由于受毛 泽 东的影响,结业后没有赴法勤工俭学,而是进了北京大学政治系学习。

五四运动爆发,何孟雄积极参加,他“垂泪而道”和让听众“掩面而泣”的演讲才能,成为运动中的佼佼者。6月3日,他再次在街头演讲,被北洋军阀警察逮捕入狱。在全国人民的声援和强大压力下,6月5日,他和被捕学生回到学校。

何孟雄从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中得到启迪,从此,他如饥似渴地阅读马克思著作和进步刊物,聆听李大钊、陈独秀的讲课,并与邓中夏、罗章龙等19位同学发起成立了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0年10月,北京共 产 党小组和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先后成立,何孟雄成为社会主义青年团的首批团员。11月,何孟雄、邓中夏、高君宇、缪伯英等转入北京共 产 党小组。

1921年3月,何孟雄被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选为出席少共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的代表,由于北洋军阀政府密探关谦告密,何孟雄于4月赴俄经过黑龙江满洲里时,与京、沪、津赴俄考察的13名同志一起被捕,关进了黑龙江陆军监狱。在敌人的审讯面前,何孟雄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始终保守党、团机密,从而多次遭到敌人的严刑拷打。尽管敌人严密封锁他们被捕的消息,但何孟雄还是凭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敢,将他们被捕和请求营救的密信送出了监狱。李大钊、罗章龙和北京党、团组织接到何孟雄的密信后,四处奔走,设法营救。几经周折,何孟雄于6月释放出狱,回到北京,此时,他已是遍体鳞伤。

1921年7月,中国共 产 党成立,何孟雄是全国最早的50余名党员之一;同年秋,任党领导工人运动的北方劳动组合书记部成员;同年冬,中 共北京地委成立,任地委书记兼组织委员;1925年5月1日,任刚刚成立的京绥铁路总工会秘书长;1926年初,调任中 共唐山地委书记;1926年冬,调到当时的革命中心武汉工作,任中 共汉口市委组织部长。

在此期间,何孟雄作为北方党组织和工人运动的重要领导成员,参与发动和领导了京绥铁路、开滦煤矿、唐山铁路机车厂、正太铁路和京汉铁路工人大罢 工等许多重大斗争。

在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中,何孟雄于1927年10月奉调上海,先后任中 共江苏省委委员、淮安特委书记、江苏省委常委兼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军事委员会书记等职,参与领导江苏各地党组织的恢复、发展工农运动和开展武装斗争,并同李立三和王明的错误路线作坚决斗争。

1931年1月,因叛徒告密,何孟雄在上海被捕。在狱中,何孟雄保持了共 产 党员的坚定立场和崇高品格,宁死不屈,同敌人进行了坚决斗争。1931年2月7日,何孟雄与其他23位革命者一起英勇就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