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洁民(1890—1926),原名邓居文。祖籍直隶(河北)乐亭,生于黑龙江宾县。先辈“闯关东”到北满。邓洁民幼年就读于私塾,后拜师专习俄文,15岁便在滨江道台衙门任俄罗斯文通事(翻译),获五品顶戴。1912年考入北京汇文中学学习,1912年又考入南开学校读书,与周恩来同学。缘于志气相投,与周恩来结为莫逆之交。1915年东渡日本留学,入早稻田大学法政系学习。邓洁民长于交友,急公好义,被推举为中华留日联合会负责人。在此期间结识了李大钊。和李大钊志向相合,又是同乡,所以感情很深。
1917年由日本回国后,从教育救国思想出发,立志兴办学校,鉴于东北教育非常落后,便选择在哈尔滨筹建东华学校,经与张西曼、霍占一、于芳洲、赵郁卿、白一震等“五君子”以及来哈尔滨看望他的南开校友周恩来共同策划,经过半年多的紧张筹备,东华学校终于在1918年4月1日创办,邓洁民自任校长。
东华学校效法南开办学方式,学生学习成绩优异,誉满哈尔滨。他思想进步,反对封建礼教,拥护革命。此时,俄国十月革命后不久,由于北京政府仇视俄罗斯革命政权,已宣布与之断交,以东北王张作霖为首的东北地方政府,也严禁俄罗斯方面“红党”人员以及“过激主义”的报刊进入,整个哈尔滨处于“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的混乱局面。邓洁民利用这种现状,组织全校师生参加了包括五四爱国运动在内的许多社会活动。
1920年,周恩来去法国勤工俭学前,再一次来到哈尔滨向邓洁民辞行,并和邓洁民认真探讨如何拯救中国等问题,还建议把东华学校办成培养爱国主义青年的新型学校。
东华学校成为共 产 党的落脚点,邓洁民的校友、著名共 产 党人马骏回籍探亲路过哈尔滨,住在东华学校。
鉴于邓洁民的声望,正在北京筹建中国共 产 党的李大钊毅然决定,将派驻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工作的张太雷赴俄罗斯在哈尔滨“中转”,请邓洁民安排。张太雷到哈尔滨后,便住进东华学校,利用中东铁路内部的“关系”很快办好了护照安全出境。
在中国共 产 党建党前后的一段时间,通过东华学校去俄罗斯的共 产 党员,包括陈独秀、李大钊、张国焘、刘仁静等著名的领导人即达30余人,多数是通过两条秘密的“安全通道”踏上中东路列车出国的。一条是由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驻满洲里代表阿勃拉姆松负责,另一条便是东华学校,而东华学校因邓洁民的威望和实力,本身又是“党外布尔什维克”,照顾更为周全,求助者为数众多。
1922年春天,邓洁民作为哈尔滨市名士代表赴京向政府呈述中俄两国中东铁路的有关纠纷问题。在京期间,除参加请愿活动外,拜访老友李大钊,在畅谈国内外形势之余,李大钊允诺作其长女邓育英在京入学的保证人。邓洁民曾到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来今雨轩东北同乡集会上发表演说,强烈反对军阀张作霖的封建统治。遭到东北当局通缉。友人劝其暂时不要返回东北。乃留京出任北京警官高等学校校长。之后,又得到冯玉祥将军的赏识和支持,创办了北京国际大学。
1924年秋冬之交,北京政局发生很大变化,段祺瑞入京任临时执政,冯玉祥下野。在北方政局迭变的形势下,李大钊根据 中 共中央以“召开国民会议”的口号与军阀作斗争的决定,领导了国民会议运动。1925年3月1日,在北京举行国民会议促成会全国代表大会,反对段祺瑞组织的“善后会议”。邓洁民组织国际大学师生积极参加此项运动,并于4月25日在万寿寺校园招待全国国民会议促成会代表,明确表示反对段祺瑞。遭到段祺瑞政府的记恨,诬他为“赤 化”嫌疑,“共产”前奏,竟然要下拘票逮捕他。
邵飘萍、李大钊等获悉后火速通知他暂避。邓洁民携长女育英搭乘邵飘萍的汽车赴东交民巷苏联大使馆商定办法,决定先隐姓埋名去天津外国租界避风,同时筹款去苏联。当晚,即搭火车去天津,避居法国租界,化名马天民。
为逃避敌人的追踪,全家衣白举丧。北京《京报》、《益世报》和哈尔滨《晨光报》先后发表了邓洁民先生“忧国自杀”的消息。在北京的家中,许多良友登门悼念。著名将领张之江还亲笔撰写挽联:
“欲问世上刀兵劫,请听屠门夜半声。”
孰料,邓洁民看到亲手创办的国际大学关门停办;筹款赴苏,进展也不顺利;各种恶劣消息不断传来,极度的抑郁、忧愤,加上无端遭到政 治 迫 害引发的激怒,致使患上肝癌,竟一病卧床不起,1926年4月26日英年早逝于天津,而诸多挚友却无从公开致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