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李大钊北京十年(交往篇)
7851300000226

第226章 杨钟健

杨钟健(1897—1979),字克强。陕西华县龙潭堡人。其父杨鹤年(松轩),是陕西知名的教育家、同盟会会员。因而杨钟健从小便受到有益的启蒙教育。1916年毕业于陕西省立第三中学,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1919年3月,杨钟键发起组织了“旅京陕西学生联合会”,在报刊上发表多篇揭发军阀暴政的文章。在五四运动之前,他的这种行动实在难能可贵。就在他将从预科毕业的前两个月,五四运动爆发,他积极参与了天安门前的集会和游行,目睹了“火烧赵家楼”,结识李大钊。同年6月,他加入了邓中夏等人发起成立的“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并作为北方学生代表赴沪活动。9月,升读北京大学地质系。这是中国大学中地质系正式的第一批学生,后来在中国地质事业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10月,杨钟健创办《共进》半月刊,李大钊在《共进》杂志上发表过文章。同年加入李大钊等人创办的“少年中国学会”,并于1921、1922年任该会执行部主任。国共合作后,由李大钊介绍加入国民党。

1920年9月,他与地质系学生共7人,决议建立“北京大学地质研究会”,这是中国第一个地质研究团体。得到校方与李四光、葛利普、丁文江、何杰等人的支持。杨钟健当选为地质研究会第一届委员长。

1923年春,杨钟健代表北京大学学生会至上海出席“中国学生联合会”,编辑会刊;7月,在《中国地质学会志》发表《南口一带的地形特征》,这是他的第一篇科学论文。10月,赴德国留学,在李四光的帮助下进入慕尼黑大学地质系,学习古脊椎动物学。192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28年2月,杨钟健取道西伯利亚回国,任农矿部地质调查所技师。他奉派主持北京周口店的系统发掘工作。1929年12月2日是中国地质界值得纪念的一天,当日发现了第一个北京人头骨化石。1929年,“新生代研究室”成立,他即负责该室工作,此后50年中,虽然这个研究室的体制和名称屡经改易,但他一直担任这个单位的领导职务。他进行野外考察与参观访问的足迹几乎遍及中国各省,以及亚洲、欧洲、北美的许多国家。他一生发表的学术性文章达500多篇,包括20多种专著,是近代中国自然科学界著述最多的少数几个学者之一。杨钟健终生为中国的古脊椎、古人类学的研究呕心沥血,贡献了他的一切。国内外科学界对杨钟健的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英国自然博物馆有他的挂像。

龙潭老人杨耀海墓碑,现存于西安碑林。杨松轩之父、杨钟健之祖杨耀海先生是陕西华县龙潭堡的一位农民。其墓碑碑文及铭是杨钟健在北京大学读书期间请当时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和教授李大钊题写。蔡、李两位文化巨人同时为一位农民题碑,非常罕见。据当时正在北京大学就读的杨钟健回忆:“……到了北平,适逢蔡孑民先生任北大校长。其人道德学问,实足令人敬慕。尤以他在北大所表现之民主作风,影响于人者实深。又逢‘五·四’后之新文化运动时期,当时的俊彦如陈独秀、李大钊、胡适之、高语罕诸先生均为我所崇敬之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