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煐(1902—1968),祖籍江西龙南,生于安徽怀宁。1916年,14岁的徐永煐从江苏常州五中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由于五四运动和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关心政治,倾向革命。1923年清华学生成立“唯真学会”,徐永煐、施滉、冀朝鼎、梅汝璈等及女师大附中学生罗静宜等8人,还成立了名为“超桃”的秘密核心组织,提出了“政治救国”的主张,寻求马克思主义真理。曾任《清华周刊》第303—318期编委。
1924年,徐永煐和同班同学施滉、何永吉利用最后一个寒假到西南旅行考察。当1月31日到达广州时,正值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2月4日晚,徐永煐一行到亚洲酒店拜访国民党北方代表李大钊等人,从晚7点一直聊到凌晨1点。李大钊向他们介绍了共产党的主张,并相约回京后再详谈。2月9日,徐永煐、施滉、何永吉经人介绍来到广州大元帅府谒见孙中山。返校后徐永煐写了《见孙中山先生记》,发表于《清华周刊》第308期。尽管西南之行未获具体结果,但通过与孙、李二人交谈,徐永煐对国共两党的主张有所了解,对两位领袖也作了比较:“我们对孙(中山)很钦佩,但和孙说话,觉得是随随便便,不如大钊同志那么沉着,有条理,清楚。”共产党领导的一系列革命运动及在国共合作中的表现,更使徐永煐感到“共产党比国民党伟大。”
1924年暑假期间,徐永煐与施滉、冀朝鼎等应约来到北京李大钊寓所。此时他感情的天平已倾向共产党。徐永煐提问:“现在不是莫斯科在指挥我们吗?中国为什么要受苏俄的指挥呢?”李大钊回答他:“第三国际现在设在苏联,但也可以设在北京,要是设在北京,你们想想,能行吗?军阀不早已把它搞掉了,所以现在不行。现在设在苏联,我们参加,比较合适。等将来中国革命胜利了,设在北京,不也就一样了吗?所以这不是谁指挥谁的问题。”几句话解决了徐永瑛一行三人的顾虑。
1925年,徐永煐在国内工作一年之后,官费留美,进斯坦福大学经济系。他与同级好友遵照中山先生教诲,一起参加了国共合作时的国民党。1927年后,徐永煐与进步分子共同解散了国民党三藩市支部,宣布退出该党。同年夏季,正当国内革命处于低潮时,他毅然参加了共产党,成为清华学生中第一批共产党员。
1927—1929年间,他被登报通缉三次,最后被取消清华官费和回国川资。在极其艰难贫困的环境中,他继续进行革命活动,任美共中国局书记,组织留美中国同学会、反帝大同盟、援华抗日等活动。
徐永煐于1947年回国。任中共中央外事组编译处处长。解放后,任《毛泽东选集》英译委员会主任,负责领导翻译出版四卷英文版《毛泽东选集》。50年代中后期主持外交部美澳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