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李大钊北京十年(交往篇)
7851300000156

第156章 沈尹默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字中,号秋明、瓠瓜,别号鬼谷子。陕西汉阴人。早年两度留学日本。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教育家。1913年起历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兼国文门研究所主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河北省教育厅长、北平大学校长等职。首倡新诗,旧体诗词功力颇深。书法精于用笔,于笔法、笔势多有所阐发,被海内外公认为一代书宗和现代中国书法第一人。著有《历代名家书法经验谈辑要释义》、《二王法书管窥》等。

1918年《新青年》成立编委会,由各编委分期轮流担任编辑。沈尹默与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均为编委会成员,是开展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

1925年,在女师大风潮中,沈尹默与鲁迅、钱玄同等联名发表宣言,支持学生的正义斗争。

1927年4月6日,李大钊被捕那天,是清明节,各校均放假。周作人约几个老友去城外海淀燕京大学沈士远教授家聚会,各家多带孩子去。周作人之子周丰一与李大钊之子李葆华同学,便邀请李葆华同往。7日李大钊被捕消息见报。沈尹默急忙打电话要哥哥沈士远保护李葆华,千万别进城。几天后,觉得哥哥家离海淀侦缉队太近,又将李葆华转移到马鉴教授家。沈尹默还是不放心,就请周作人藏匿,周作人慨然应允,乘去燕大上课回城之机,将李葆华藏在车中带回西城八道湾自己家中,安置在最后一进的东厢房中。29日,各报均刊登了李大钊等人就义的消息,并配发大幅照片。周作人和沈尹默担心李葆华经受不了如此巨大打击,商定用“令尊为主义而牺牲,本是预先有觉悟的”来安慰李葆华。周作人后来记叙道:“及至说了,乃等于没有说,因为他的镇定有觉悟,远在说话人之上,听了之后又仔细看报,默然退去。”

李葆华在周作人家藏了一个多月,由沈尹默等人设法,将他化名杨震,送去日本留学。次年1月,他考取东京高等师范理化系。当了河北省教育厅厅长的沈尹默又为他改办成官费,使他每月能领到六七十元银洋。官费生极为难办,1931年年底统计,中国留日学生303人,官费仅7人。

1932年,因不满政府遏制学生运动、开除学生,沈尹默毅然辞职,南下上海,任中法文化交换出版委员会主任。沈也是1933年4月为李大钊公葬的发起人之一。抗战开始,应监察院院长于右任之邀,去重庆任监察院委员,曾弹劾孔祥熙未遂。不满国民党政府腐败,抗战胜利后即辞职,卜居上海,以鬻字为生,自甘清贫。书坛有“南沈北于”之称。“北于”指陕西人于右任,“南沈”是指沈尹默。

新中国成立后,沈尹默是陈毅进城后拜访的第一位民主人士、周恩来总理任命的中央文史馆副馆长。曾担任上海书法篆刻委员会主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