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家伦(1897—1969),字志希,笔名毅。浙江绍兴柯桥镇江头人。父传珍,曾任江西进贤等县知县,思想比较进步,幼年受其父影响。1914年入上海复旦公学,1917年肄业后进入北京大学文科,成为蔡元培的学生。
1919年,罗家伦当选为北京学生界代表,到上海参加全国学联成立大会,支持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起草了印刷传单中的白话宣言《北京学界全体宣言》,提出“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口号。在5月26日的《每周评论》上第一次提出“五四运动”这个名词。关于“五四精神”的定位:学生牺牲的精神,社会制裁的精神、民族自决的精神。精练而准确。
1919年,罗家伦成为北大平民演讲团的发起人之一。在李大钊、沈士远、胡适的支持下,与傅斯年、徐彦之成立新潮社出版《新潮》月刊。罗家伦口述、马星野笔记的《蔡元培时代的北京大学和五四运动》一文,对这段历史有细致的回忆。罗家伦认为当时自己“除了有很强的求知欲而外,还有想在学术里求创获的野心”。“目前海内学界,宗仰胡梁(指胡适、梁启超),其实胡梁者是‘但开风气不为师’(龚定庵句)的人,于学术方面的Solid contribution是很难讲的。若是我和我的几个朋友(如傅斯年兄),再蹈胡梁故辙,则中国已有胡梁,何必再有类似的胡梁者。”“我的野心是要将来公认我于中国这个时代的进步程序中,我是有坚实贡献,有真正影响,少不了的一个人。”
在胡适影响下,《新潮》改良主义色彩日浓,罗家伦写了不少文章,否定新文化运动,悔恨参与其事。1920年秋,罗家伦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后又去英国伦敦大学、德国柏林大学、法国巴黎大学学习,先后在六所世界知名学府游学。
1926年归国后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参议、编辑委员会委员长等职。“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罗家伦在很多文章中支持蒋介石的政策。1928年,任以蒋介石为首的总司令部政务委员会教育处处长。同年8月,任清华大学校长,使清华大学由教会学校转为国立大学。他任校长期间,增聘名师,裁并学系,招收女生,添造宿舍,裁汰冗员,对清华大学的发展卓有建树。但他作风专断,不尊重师生意见,引起师生的“驱罗”运动,被迫辞职。1932年任中央大学校长。1947年,国民政府任命罗家伦为首任驻印度大使。1949年,印度与新中国建交后,罗家伦去了台湾,任国民党中央党史编纂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评议委员。1952年任考试院副院长。1957年任国史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