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李大钊北京十年(交往篇)
7851300000113

第113章 李辛白

李辛白(1875—1951),原名修隆,字燮,号水破山人。安徽无为湖陇人。清末拔贡。1901年考入南京高等警官大学堂。1904年参加柏文蔚、陈独秀等在芜湖组织的“岳王会”。次年就读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是中国同盟会首批会员。1907年受同盟会派遣,回国从事革命活动。次年在上海创办《白话日报》,为推广白话文作出重大贡献,被胡适推崇为我国推广白话文的“开山老祖”。1911年11月任芜湖军政分府民政长。不久在芜湖创办《共和日报》。1912年任安徽省警察厅长。1913年任北京政府教育部佥事。

1917年1月,任北京大学庶务主任。两年半后任出版部主任。李辛白编辑出版了介绍俄国革命和工人运动方面的书籍及《北京大学日刊》、《北京大学月刊》、《每周评论》、《新潮》等重要刊物。五四运动爆发后,他组织赶印的2万份《五四运动宣言》,是5月4日当天发出的唯一传单。6月11日,陈独秀在北京被捕。他积极参与各种渠道的营救活动,曾和王抚五教授代表北大教职员前往探监和慰问,并在《每周评论》上发表了《怀陈独秀》的白话诗以声援。诗曰:

依他们的主张,我们小百姓痛苦;

依你的主张,他们痛苦;

他们不愿痛苦,所以你痛苦;

你痛苦,是替我们痛苦。

李辛白于1919年8月在北大创办的《新生活》周刊,是五四时期著名的小型通俗刊物。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人都积极为该刊撰稿,在国内及日本、南洋等地拥有较多的读者。李大钊发表在《新生活》周刊上的杂感录,继续着文章简短,思想深刻的文风,发表这些随感时常用笔名“孤松”,从该周刊第2、3期合刊(1919年8月31日)至第46期(1921年3月5日),共发表文章60余篇。现在保存在《李大钊全集》中的《致李辛白》信函就有6封。

1926年,北京“三·一八”惨案后,传闻将通缉李辛白等人。李辛白遂避居夫人刘冰仪的故乡——贵池县。

1927年秋,到南京私立安徽中学教国文。次年初,创办《老百姓报》。翌年底即遭通缉,报纸被查封。1930年底回家乡无为,和王鹤天创办“尚实学社”。1933年到宣城中学任教。两年后,任徽州中学校长。1937年8月,任安徽省图书馆馆长。1938年3月,为省动委会首批会员。8月,举家避难于山区梨村,稍定后,开办塾馆,免费为村童破蒙。次年开办南庄学院。1945年创办池州“昭明国学专修馆”,曾在池州东湖水破山下置田30亩,在山村景色中陶情怡性,安度晚年。这从他的《雨后怀水破山村》诗可见:

雨后夭桃片片飞,海棠红透紫荆肥。

故山也有花千树,愁倚东风听秭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