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宏就是北魏时期的孝文帝。471年,他的父亲北魏献文帝将帝位传给了他。但当时他仅五岁,便由其祖母冯太后执政。490年冯太后死,他开始亲政。亲政后,拓跋宏继承冯太后的事业,继续深入改革,主要是实行汉化政策以及迁都洛阳。
冯太后时期的改革虽然取得很大成就,使中央集权制得到加强,阶级矛盾亦有所缓和。但从治国的根本方面来看,问题依然不少。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文化落后的鲜卑贵族,怎样才能统治得了文化较高的汉族人民呢?拓跋宏认为,只有谋求与汉族地主阶级合作,吸收他们的统治经验和汉族的先进文化,实行汉化政策,才能解决好这一问题。而实行汉化政策的关键,又应在于迁都。所以,孝文帝拓跋宏亲政后所办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把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
平城是今山西大同。398年,北魏定都于此。至拓跋宏亲政时,平城为都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近百年间,形势有了很大的变化,平城作为都城已经很不适应了。就政治而言,此时北魏已经统一了北方,政治中心已经南移至黄河流域。若仍以平城为都,便有“鞭长莫及”之感了。为了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和汉族地主阶级的统治经验,加强对北方各族,特别是对汉族人民的统治,必须迁都洛阳。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平城一带与中原相比,不仅物产贫匮,交通也十分不便,早不适宜为都城。就军事而言,平城地处边陲,北方一些少数民族部落仍不断南下骚扰,很不安全。凡此种种,都说明应该迁都。然而,除这些因素外,拓跋宏决心迁都洛阳,还有更深一层的考虑。那就是经过近百年的经营,鲜卑贵族的旧势力在平城是很大的,他们是实行汉化政策的严重障碍。“移风易俗,信为其难”,要摆脱鲜卑贵族旧势力的羁绊,进一步深入改革,除迁都外,实在是别无他路。
尽管孝文帝迁都决心已定,但在鲜卑贵族中却无法通过。《魏书·任城王传》称:“北人恋本,忽闻将移,不能不惊扰也。”“众闻迁诏,莫不惊骇。”顽固派极力反对迁都。
怎么办呢?拓跋宏终于想出了一个巧治顽固派的办法来。他首先说服了当时影响颇大的鲜卑贵族任城王拓跋澄,争取了他的支持。随后,便下令南伐,进攻南齐。493年,拓跋宏亲率二十万大军南进,并要求鲜卑贵族、诸大臣一起随同出征。当时,鲜卑贵族们都惧怕出征打仗。拓跋宏就利用他们的这种心理状态来整治他们。部队到达洛阳时,孝文帝依然“戒服执鞭,御马而出”,准备继续南征。鲜卑贵族们见状,再也忍耐不住了,只好一齐跪下来请求停止南下。顽固派被制伏后,孝文帝便宣布:“要想不再南伐,就得迁都洛阳;否则,继续南伐!”群臣无奈,只好答应迁都。
494年,北魏正式迁都洛阳。摆脱鲜卑贵族的羁绊后,拓跋宏便雷厉风行地实行汉化政策。他先后下令改姓氏,将鲜卑之姓改为汉姓;禁胡服,要求鲜卑人改穿汉服;改官制,一依魏晋南朝制度;断北语,规定“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既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用法律形式肯定了北方各族融合的成果,又反过来促进了各民族的大融合,这是具有进步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