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秋获集
7848100000068

第68章 战国时期最早的改革家——李悝

战国时期,是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大变革时期。这个大变革,是通过各诸侯国的变法,改革来完成的。在战国七雄中,魏国的李悝变法,则首先揭开了各国变法的序幕。

魏与韩、赵三家分晋后,新兴地主阶级虽然登上了政治舞台,但旧奴隶主贵族的势力依然很大。奴隶制残余的存在,严重阻碍着魏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魏文侯决心改革。于是,便“礼贤下士”,四处求贤。在魏文侯“礼贤下士”,器重人才的精神感召下,一位很有远见的杰出人物李悝便出来担任相国,约于前400年,开始帮助魏文侯进行改革。

李悝的改革,主要是从选贤任能、削弱仕卿世禄;“尽地力”,发展生产,“善平籴”,平衡稳定粮价和加强法制等几方面来进行。

要治国,首先得有大批人才。一天,魏文侯向李悝请教怎样才能招募更多的人才到魏国来?李悝不作正面回答,反问文侯:“您认为仕卿世禄制度怎样?”文侯想了想说:“弊病不少。”李悝认为正是如此。这个制度使旧贵族世代享有特权,封爵、俸禄世代相传,即使贵族的儿子是个白痴,没有本事,没有功劳,也照样世袭爵位,养尊处优。这就卡住了一大批有才能的人才,使他们不能脱颖而出。没有人才,国家怎么能搞好呢!李悝认为改革就应先拿仕卿世禄制开刀。在魏文侯的支持下,李悝大刀阔斧地改革人事制度,把俸禄给予有功劳、有才能的人。对原来的侯国封君,则将他们的封国变为“食邑”,只让他们在封国内收取一定数量的租税作俸禄,而不准他们再役使封国内的人民。这样一来,就削弱了旧贵族的势力。使一批有才能的人,如吴起、西门豹等人,在魏国都有了用武之地。

李悝写了一篇题为《尽地力之教》的文章,用统计数字向魏文侯算了一笔账。他说:魏国大约有九百万亩土地。除了山泽城邑人居之处占1/3外,可以开垦为耕地的尚有六百万亩。如果“治田勤慎,则亩益(增产)三斗;不勤则损亦如三”。这样一增一减,全国就相差一百八十万石粮食。因而,他极力主张实行“尽地力”的政策。魏文侯采纳了他的意见,设法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对努力增产的给予奖励。此外,积极兴修水利,派西门豹治邺。注意改进耕作方法,充分发挥土地的潜力。

在“尽地力”的同时,李悝还建议文侯实行“善平籴”政策。由国家设置“常平仓”,平衡稳定粮价。政府要密切注意年景的好坏。丰年,由政府征购粮食,“使民适足,贾(价)平则止”;荒年,则由政府抛售粮食,平抑粮价。民以食为天,这样就做到“使民毋伤,而农益劝”。

此外,李悝还制定了一部共有六篇的《法经》,加强法治。这六篇法律,主要是为保护地主阶级的利益而制定的。但是,在维护社会秩序、稳定政局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

李悝改革,使魏国迅速强盛起来,从而成为战国初期最强盛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