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秋获集
7848100000026

第26章 云南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应上新台阶

改革开放以来,封闭的云南历史文化资源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与利用。但是,与改革大潮掀起的形势相比,多姿多彩、内涵丰富而又具有神秘魅力的云南历史文化资源,无论是研究工作,还是开发利用,都还远远落后于形势。

进一步研究、开发与利用云南历史文化资源,是“富民兴滇”,振兴云南经济,提高云南各族人民总体文化素质,让世人了解云南,提高云南在全国乃至世界知名度的众多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拟就开发云南历史文化资源问题,谈些想法和思路。

云南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该系列化,建立若干历史文化圈。

目前,云南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还属于粗放性质,基本上是自生自长,各吹各打,各自为政状态,缺乏整体规划,未形成系列化的文化圈。这就使云南历史文化资源所蕴藏的巨大魅力、迷人风采和深刻的内涵,未能很好地展示出来;也使云南的良好旅游环境和旅游业,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和发展;更使具有历史文化资源地区人民的经济效益,尚未得到应有的发展;游人应受到的历史文化知识的陶冶的社会功能,也未能很好地发挥出来。

云南历史文化资源如何向系列化形成文化圈的方向发展呢?可以按云南历史文化资源的自然形成走向,将同一类型的历史文化资源以旅游业为龙头,有意识地使之系列化,在同一地区,或者若干地区,形成若干个文化圈,小圈大圈相互融合,各种文化相互辐射。这样一来,便可使游人能在领略云南各地优美的自然风光的同时,也可欣赏云南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景观。

为了表述清楚这一想法,不妨以滇中、滇西与滇南的历史文化资源为例,来加以说明。

首先,就历史文物和文化遗址而言,楚雄的禄丰,是恐龙和腊玛古猿化石的发现地;元谋,是中国境内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早的猿人生活地。丽江地区宁蒗县泸沽湖畔的摩梭人社会,是母系氏族公社的活化石;丽江纳西族的东巴文字,是时至今日仍完整地保存下来的象形文字。大理,是历史上著名的南诏、大理国首府。保山、腾冲、芒市一带,既有着惨遭英、日帝国主义侵略蹂躏的血泪史,也有着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和滇西抗战的英勇斗争史,闻名遐迩的“西南丝绸之路”,以及震撼全球的“驼峰航线”,也都光荣地记载在滇中和滇西地区的史册上。对于滇中和滇西的这些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可以将其划分为若干个系列文化圈,加以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如果把整个滇中、滇西划为一个大文化圈,在其内又可划分为以下一些小文化圈。

1.史前和远古文化圈。这个系列文化圈的内涵由禄丰恐龙、腊玛古猿,元谋猿人等遗址与摩梭母系活化石和丽江东巴文字等组成。这个系列圈的功能在于向人们展示云南,乃至中国史前文化和远古文化的轮廓。让不同文化层次的游客参观、访问这个文化圈后,除领略丽江黑龙潭、玉龙雪山、泸沽湖、金沙江第一湾、虎跳峡等滇西北美丽的自然风光外,也受到一次史前史和远古文化史的陶冶,了解人类祖先的进化过程和人类社会的初期发展阶段,以及文字起源等方面的历史文化知识。

2.汉唐文化圈。这个文化圈的内涵由“西南丝绸之路”中的灵关道、博南道,以及大理崇圣寺三塔为代表。这个系列文化圈的功能,在于让人们了解汉唐文化的昌盛,以及其对云南边疆各族文化的深远影响。进一步开发这个文化圈的底蕴,可以使人们在观赏瑰丽神奇的大理苍山、洱海风光的同时,从边陲地区的历史文化中,看到汉唐文化博大精深、全面辉煌的内涵。

3.抗战文化圈。这个系列文化圈的内涵可由怒江天险、松山战场、腾冲国殇陵园、和顺乡图书馆、艾思奇故居、畹町海关、姐告中缅一条街等景点构成。开发利用这个系列文化圈的目的,在于适应改革开放大潮,满足人们开展边贸活动和出国观光需求的同时,也让人们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牢记“落后挨打”的沉痛教训,激励起振兴中华的民族气节。

其次,除了分地区,按历史时期组成文化圈外,还可按民俗、民居建筑乃至宗教流派等来在整个云南省组成不同的众多文化圈,加以开发和利用。

在民族风俗、民居建筑方面,昆明海埂民族村的创建,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它让不能遍游云南各地的人们,借民族村一角,便大体上观赏了云南一些独具特色的民族的风俗习惯与民居建筑风格。但是,这毕竟是“仿建”的。对于那些要了解“真情”的人们来说,原有的、正宗的民族风俗和民居建筑,就成他们追求和向往的地方。因而,大理“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雅静恬逸的白族民居;通海肃穆大方、各户相通又防火的回族深宅大院;西双版纳、德宏如诗似画,别具一格的傣家竹楼;怒江流域傈僳、怒、独龙等族气象万千的“千脚落地房”;红河地区哈尼、彝族蔚为壮观的土掌房,等等,都是极有观赏价值和研究价值的民居建筑。这便可作为一个多姿多彩的民居住房大文化圈来加以开发,让国人,以致五湖四海的游人来观赏。其中每个民族的民居住房,又可选上若干重点村寨作为一个小民居民俗文化圈加以开发,让游人们在小范围内观光。

再次,就宗教流派文化圈而言,仅佛教一家在云南就有小乘教、大乘教和喇嘛教等流派。佛教著名寺庙,在滇中、滇西和滇南亦为数不少,宾川鸡足山佛寺更是名冠东南亚。可以将这些佛寺组成不同的佛教系列文化圈,来加以开发。以昆明地区而言,西山的太华寺、华亭寺、观音山的观音寺,晋宁的盘龙寺,呈贡的归化寺,官渡区的金殿、黑龙潭各寺,以及西山区的筇竹寺等,就可形成滇池佛教系列文化圈。对这些佛教文化圈,有目的地进行总体规划,系列开发,相应的配套设施跟上,加之滇池优美的湖光山色和昆明得天独厚的宜人气候,吸引国内外佛门信徒和游客前来拜谒,其前景也是很可观的。

总之,把云南绚丽多彩的历史文化资源由自发的、单一的、粗放的开发利用,引向总体规划,形成各种各样的系列文化圈来开发与利用,应成为发展云南历史文化和振兴云南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云南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该走综合开发的路子。

所谓综合开发,就是在开发历史文化资源的同时,应该将文物保护与环境保护、绿化美化、旅游服务、交通运输等有关方面通盘考虑,统筹安排,分期到位地开发。不能再走单打一,只顾其一,不顾其他的老路子。

以元谋猿人遗址为例,这是举世瞩目的古猿人遗址,为多少专家学者和普通游客所向往,都想来亲眼看一看中国人的祖先在这儿是怎样生活的?这抚育过人类祖先的地方是怎样的一块宝地?可是,时至今日,元谋人遗址情况如何呢?只不过是在茫茫沙砾地中立了一块石碑而已。近年来,在元谋城中又多了一座陈列馆,却远离遗址。显而易见,这仅属于单一的文物保护措施。元谋人遗址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应该说还有许多大文章可作。比如,从历史文物的角度来看,是否可以在元谋人及后来发现的东方、蝴蝶超科古猿的遗址上,选上一块地方,像北京周口店中国猿人博物馆一样,搞个大博物圈。先围上一片土地,仿古猿和猿人生活的环境,植树造林,设置从古猿到猿人生产、生活的若干设施或场面,用塑料或蜡做成多种姿态的古猿人置于其中,让他们各就各位,各司其职,从而反映出由猿进化成人的过程来。这不就比只看一块石碑更有趣得多,更有吸引力吗?条件成熟了,再在这儿盖一个大的博物馆。当然,相应的为游客服务的其他设备也应加以配套建筑。就环境保护而言,元谋的山也太光秃。若能将元谋人遗址周围的群山加以绿化美化,再加上土林的奇异风光也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利用和保护,那么元谋这块宝地将会更加生辉,更加令人向往。就经济效益而言,元谋是亚热带地区,盛产各种瓜果蔬菜。有关部门和个人,若能根据来往商旅的需要,以“文化搭台,经贸唱戏”,将元谋的农副产品精加工、巧包装,使之更富有吸引力,加上各种旅游服务设施的改善和提高,元谋的经济腾飞也肯定会日新月异。

再如丽江宁蒗泸沽湖的摩梭文化,其开发与利用,目前大多数游人都仅只是领略一下这里的湖光山色的自然风光而已。至于人文景观、民俗民居,则可以说文字渲染倒是不少,可是实际的“母系氏族公社”活化石的内涵,人们并未完全真正了解。如果能根据摩梭人母系活化石的素材,在泸沽湖畔利用原来的一两座民居为展览馆,在其中按其生产、生活、婚俗等摆上模拟蜡人,并附以文字说明介绍,供游人参观,这不就更形象生动了吗?这样一来,就可把美丽的湖光山色,神秘的“女儿国”生活,以及夜晚动人的“锅庄”篝火晚会,等等,都展示在游人面前。一个综合化的泸沽湖文化不就更精彩、更迷人了吗?

这种综合化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在云南可以说尚未起步,只是在个别地方开始做了一点工作,如昆明石龙坝水电站就是一例。这座建成于1912年的中国最早的水电站,在发挥它光彩照人的年华后,已经步入了老年,在新中国蓬勃发展的水电事业中,它已经无足轻重了。对于这样一座属于“中国第一”的水电站,是弃之不管,还是让它发挥新作用?云南省及昆明市有关部门为其定下了“文物、参观、旅游、生产”的八字方针,将它在尽可能利用其生产能力的同时,更加发挥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每年都由各单位定期地组织青年职工、干部和学生参观,进行“两史一情”教育。这种综合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的做法,是很值得借鉴的。

从昆明石龙坝水电站作为综合化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启示中,笔者还想到在云南搞工业文化圈的开发利用,也是大有前途的。比如在离石龙坝不远的海口,就有着目前中国规模最大,被誉称为中国光学工业“摇篮”和“故乡”的云南光学仪器厂。这座创建于1936年的厂曾经有过其光辉的历程,不少东西已经成了历史陈迹。比如,它曾在1939年4月29日,在抗日救国的呐喊中,生产出了中国第一架6×30双眼三棱军用望远镜。此后,又为国家光学领域填补了一个又一个空白,创造了许多奇迹。中国第一批火炮瞄准镜从这里推出;第一座光学玻璃熔炼炉在这里建成;第一批红外夜视产品在这里研制;第一条引进的激光夜视器件生产线在这里落户。它还为中国第一个雷达站的建成,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爆炸,以及卫星、运载火箭的发射,提供过专用设备、专用仪器。《人民日报。海外版》,1990年9月3日。如果将之作为工业历史文化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其前景也将是很好的。

云南历史文化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应该走市场化的道路,使之真正为富民兴滇服务。

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到来,历史文化资源也必将越来越成为市场经济大潮中的弄潮儿。这里所说的“市场化”,就不仅是利用某种机遇,搞个什么节日或纪念会之类的短暂活动,而是使之长期化,自然而然地汇入市场经济大潮之中。关于这方面的经验,省内外都已经出现,可供借鉴。在省内,勤劳而聪明的大理白族人民,早已利用苍山、洱海的历史文化资源长期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了。不少人已经通过办小吃街,出售各种琳琅满目的民族工艺品和土特产品,发财致富。在省外,历史文化资源市场化早就捷足先登了,西安那样的古都自不用说,连那比较闭塞的安徽黟县西递村,也利用该村完好地保存下来的明清建筑的民居,在有关部门的协助下,办成了重要的旅游观瞻景点。这里的人们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发现了他们祖先留下的古老宅第的历史文化价值。自从这里成为旅游景点后,该村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该村古民居开放以前,村民们仅靠耕种有限的山地维持生活,人均收入不足100元。1985年以后,古民宅正式向国内外游客开放。村民们在以农为本的同时,借古民居文化发展旅游业,在家门口摆上祖传日用品或仿古文物,供游客选购。遇游客高峰时,村里日均接待游客近千人。古民居文化的开发利用,既增加了村里的集体收入,也增加了村民的个人收入。据统计,1992年该村旅游纯收入达12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680元。

这种开发利用地域历史文化资源,使之纳入市场经济大潮,发展经济效益的方向,正是云南进一步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要着重考虑的思路。因为开发历史文化资源的目的,一方面固然是要将有关文物保护好;但是,另一方面也要“古为今用”,文化为经济服务,应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的社会功能,发挥应有的经济效益。在认识上应当充分了解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作用。

云南历史文化资源的进一步开发,由谁来做东?

答案是明显的:是政府有关部门,是文物单位,是旅游机构,是各历史文化景点的父老乡亲,是有卓识远见的企业家,等等。他们都应是投资开发历史文化资源和利用这些资源获得效益的“老板”。但是,这当中政府有关部门应担负起领导作用,统筹规划,协调关系,综合开发。旅游机构应起好龙头作用,有意识地宣传云南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圈,分门别类地或综合性地组织旅客游历观赏这些历史文化圈,培养出具有丰富的云南历史文化知识、服务水平上乘的导游及有关人员。各地政府有关部门应和有志于开发历史文化资源的企业家携手合作,在专家指导和帮助下科学地开发本地区的文化资源,不要重蹈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顾此失彼,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等弊端的覆辙。

美国未来学家赫尔曼·卡恩“21世纪的旅游业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产业”的预言,是有远见的人们,应考虑的忠言,应勇敢地抓住这一机遇,大胆地开发云南历史文化资源,迎接21世纪世界上最大产业——旅游业高潮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