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玄到了洛阳,需要派一员亲近大将代表朝廷去河北一带,宣示朝廷旨意,要那里的郡国遵守朝廷的诏命。经过一番争议,选定了刘秀。
刘秀就以更始政权大司马的身份前往河北。刘秀在河北,每到一处,考察官吏,按其能力升降去取;平反冤狱,释放囚徒;废除王莽苛政,恢复汉朝的官吏名称。所做之事,均都顺应民心,因而官民喜悦。
当时的河北最大的势力是王朗,他自称是刘邦的后代,号召力很大,结果很快被刘秀消灭。消灭王朗以后,在清理缴获的文书档案时,发现官吏与王朗勾结一起毁谤刘秀的材料有几千份。如果追究起来,会引起一大批人逃跑或造反。刘秀根本连看也不看,把官吏们召集起来,当面一把火烧掉,真正起到了“令反叛者自安”的效果,使那些惴惴不安的人下定决心跟刘秀到底。
刘秀初到河北之时,兵少将寡,地方上各自为政,无人听他指挥,虽能“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但毕竟没有大量军队。他为王朗所追捕,曾多次陷入窘境。后来,他逐渐延揽了邓禹、冯异、寇恂、姚期、耿纯等人才,又假借当地起义军的名义招集人马,壮大声势,并联合信都、上谷、渔阳等地的官僚集团,才算站住了脚。由于他实行宽厚的政策,服人以德不以威,众人一旦归心,就较为稳定。
更始皇帝派使节赶到河北,封刘秀为萧王,并命令刘秀停止一切军事行动,与有功的将领赶到长安去。这表明刘玄已经对刘秀不放心,刘秀便以“河北未平”为理由,拒绝应征去长安。刘秀与刘玄的裂痕从此开始明朗。
刘秀认为“柔能制刚,弱能制强”,他多以宽柔的“德政”去收揽军心,很少以刑杀立威。公元24年秋天,刘秀调集各郡兵力,先后在馆陶(今山东馆陶县)、蒲阳(山名,在今河北省满城县)等地击破并收编了铜马、高潮、重连等农民起义军。刘秀知道被收编的将领对他半信半疑,心怀不安,就“封其渠帅为列侯”,下令投降的将领各归军营整顿自己的军队,自己一个人骑马来到铜马军营,帮他们一起操练军士。铜马将士议论说:“萧王如此推心置腹地相信我们,我们怎能不为他效命呢?”刘秀直到把军士操练好,才把他们分到各营。铜马义军受到刘秀的如此信任,都亲切地称他为“铜马帝”。由于收编铜马军,大大加强了刘秀的军事实力。
这时,以樊崇、逢安、徐宣等人为首的赤眉军,正迅猛地向长安进兵。刘秀认为争夺天下的时机已经到来,于是拉开争夺天下的架势,并将河北事务一一安排妥当,便带领军队回到冀中、冀北一带。一路上将领们纷纷请求刘秀称帝,刘秀开始外假惺惺地加以拒绝,将领们连劝了几次,刘秀这才有些动心,但还是有些犹豫不决。正当此时,有个名叫强华的儒生,捧着赤符从关中来见刘秀,说:“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四七”是28,从公元前206年刘邦称帝至公元22年刘秀起兵是228年;火是指汉朝,按阴阳五行说汉朝属火德。这表明,刘秀乃“受命天子”,要再不做天子,那就不仅违背属望,也要违背天意了。刘秀得了天时又得人心,终于答应称帝,于是在公元25年称帝,重建大汉。
刘秀即位后,首先派兵攻占了五社津(在今河南巩县北)等要塞,然后下令包围洛阳,这时守洛阳的是李轶、朱鲔两人。这两个人都曾劝刘玄杀掉刘,是刘秀的仇人。李轶在刘秀大军的包围下,便来信说自己情愿归降。刘秀却把李轶的信交给太守、郡尉一级官吏传阅,消息很快被朱鲔知道了,他非常生气,于是派人刺杀了李轶,从而引起洛阳守军的混乱,士气也随之大落。刘秀一箭双雕,既分化瓦解了敌军,又借刀除掉了仇人。这时,刘秀又派原是朱鲔部下的岑彭劝朱鲔投降,并说:“干大事的人不计较小的怨恨。朱鲔要是现在投降,可以保住官爵,怎么会杀他的头呢?我对着面前的黄河发誓,绝不食言!”岑彭去见朱鲔,把刘秀的话说了一遍,朱鲔相信了,于是投降。刘秀大喜,任命朱鲔为平狄将军,并封他为扶沟侯。进入洛阳后,刘秀下令严禁军队暴横抢掠,结果将军萧广违犯军纪,纵兵横暴,被处死刑,使得洛阳百姓很快从内心归顺了刘秀。
这时,刘秀最大的对手,就只剩下赤眉一支起义军了。这赤眉军毕竟是一帮流寇,没有战略眼光,因而抢了一城、吃了一地,放弃一地。在流动过程中一路受到刘秀大军的追击阻截,损失惨重。公元27年,疲惫不堪的赤眉军在宜阳被刘秀亲率大军包围,拥有十余万人的赤眉军竟然一时不知所措,只得投降。刘秀下令给饥饿的投降士兵发放食物;又把他们集合起来,排列在洛水岸边,骄横地对樊崇等人说:“是不是对投降后悔啊?现在放你们各回军营,指挥你们的军队,和我决个胜负。我不想强迫你们服气。”吓得徐宣等人急忙叩头说:“我们出了长安,君臣就商量归降听命,只是手下愚昧无知,不能事先告诉他们。现在能够投降,就像走出虎口,回到慈母的怀抱,诚心诚意地欢喜,一点也不后悔。”刘秀哈哈大笑,说:“你可算是钝刀中的快刀,庸人中的能人了。”
平定赤眉后,刘秀又经过十几年的时间,才最终结束了群雄割据、山头林立、刘邦的后代割据一方称王称霸的局面,取得天下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