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皇帝全传
7847800000255

第255章 平定三藩

铲除鳌拜以后,康熙面对的是一个百废待兴的国家。当时的清王朝,虽除台湾以外,基本上扫除了前明残余势力,统一了全国。但南有盘踞在云南、广东和福建的前明降将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和靖南王耿精忠三藩,东有郑成功后裔盘踞在台湾,西有企图分裂祖国的噶尔丹,北边还有沙皇俄国在虎视眈眈。内政上又有河务、漕运等弊病存在。内比外患,16岁的康熙虽踌躇满志,但也不免有些担心。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康熙和大臣们商足,先解决三藩问题,而后再言其他。

身为明朝降将的三藩,曾经为清兵入关立下过汗马功劳,但被封为藩王后,一直手握重兵,对清朝的中央集权是极大的威胁。尤其是平西王吴三桂,他事明叛明,降清后又心怀异志。镇守云南后,吴三桂在藩地扩充实力,自行征税、开矿、铸钱,与西藏互市茶马,并在朝廷各要害部门安插进自己的死党,而且他推荐的称为“西选”的官员遍及天下,还将儿子吴应熊以被召为额驸(驸马)为名进入京城,负责为父亲打点朝中重臣,搜集情报。加紧准备叛乱的同时,吴三桂怕露出马脚,遂大兴土木、搜罗美女,做出一副胸无大志的样子来。

这时,平南王尚可喜因年老多病,便于公元1673年上书朝廷,要求回老家辽东养老。早有撤藩打算的康熙趁机命令撤掉尚可喜的藩地,并准备撤掉另外两藩。消息传来,吴三桂和耿精忠都惊恐不安,为试探朝廷的意图,便假意上书要求撤藩。没想到,康熙也加以同意,并派钦差前往督促办理撤藩事宜。

见此情况,吴三桂遂联合耿精忠、尚可喜的儿子尚之信,于公元1673年冬树起“兴明讨虏”的旗帜,发动叛乱。吴三桂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其安插在各地的党羽也纷纷响应,一时战火燃遍了大半个中国。

康熙,因吴三桂是三藩之乱的祸首而制定重点打击吴三桂的策略,随后便派大军前往平叛。在清军的打击下,吴三桂终于抛弃了其“反清复明”的遮羞布,匆匆忙忙地于公元1678年春,在衡阳演出了登基称帝的丑剧,改国号为周,不久便在四面楚歌中中风死去。

公元1680年,康熙下令清军分三路攻入云南,逼迫走投无路的吴世服毒自杀。公元1681年,清军在荡平三藩余孽后,完成了平定三藩的大业。28岁的康熙感慨万千,欣然命笔,写了《滇平》一诗庆贺:

洱海昆池道路难,捷书夜半到长安。

末矜干羽三苗格,乍喜征输六诏宽。

天末远收金马隘,军中新解铁衣寒。

回思几载焦劳意,此日方同万国欢。

平定三藩后,康熙又把精力放在收复台湾上。

自公元1584年始,台湾就被荷兰殖民者趁明朝国势衰败、军备废弛之机占领。公元1622年,抗清将领郑成功收复被荷兰人霸占了38年的台湾,并以此为根据地,继续反清斗争。同年,身患重病的郑成功因儿子郑经在部属的拥立下自称为王,并率兵反对郑成功而溘然长逝。此后,郑经盘踞台湾,经常对沿海一带进行烧杀抢掠,已经背弃了郑成功抗清复明的初衷。公元1681年,郑经死去,其幼子郑克爽在冯锡范的拥立下,杀掉郑经长子,即位为王,台湾政局顿时动荡不安。

康熙接受了福建总督姚启圣的建议,趁郑氏内乱之机,决定用武力收复台湾。康熙又一次力排众议,任命郑成功旧部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负责攻台事宜。施琅到任后,立即着手训练水师,在屡次推后攻台时间后,于公元1683年夏全歼郑氏主力,攻占澎湖,逼迫台湾郑氏不得不献表投降。公元1683年农历8月13日,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当统一台湾的捷报传到北京时,正值中秋佳节,康熙望眼长空皎月,喜于全国各族团聚,挥毫写下《中秋日闻海上捷音》一诗:

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

来庭岂为修文德,柔远初非黩武功。

牙帐受降秋色外,羽林奏捷月明中。

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

台湾回归后,康熙又接受了施琅的建议,排斥放弃台湾和将台湾赐给荷兰人的主张,决定在台湾设立台湾府和台湾、凤山、诸罗三县,并向台湾派驻官兵。康熙的正确决策,维护了祖国领土的完整和统一,促进和加强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和台湾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