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皇帝全传
7847800000234

第234章 惠帝朱允炆

(公元1377~公元1402年)

在位时间:公元1398~公元1402年

曾用年号:建文

谥号:无

庙号:惠帝

安葬地:北京西山

公元1377年,太子朱标的第二子朱允炆出生。

公元1398年,在祖父朱元璋去世后,朱允炆登上皇位,是为惠帝。

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反叛。

公元1402年,朱棣的军队攻破南京,朱允炆自焚而死。(此乃一家之说)

朱元璋的长子朱标,当了25年的太子后,突然病死。其长子朱英早在父亲之前就已死去,因而,身为朱标第二子的朱允炆便有机会成为明朝第二代皇储。而在朱元璋的众多子孙中,能与朱允炆竞争皇储的,只有他的四叔朱棣。

朱元璋很喜欢他这个四子朱棣,曾想在朱标死后将其立为太子。可是,朱元璋刚把这个想法说出来,就遭到众臣的一致反对,朱元璋无奈,只得决定立朱允炆为皇太孙,朱棣为此非常气愤。

公元1398年夏,朱元璋病逝。22岁的皇太孙朱允炆即位,是为明惠帝。在听说父亲朱元璋的死讯后,朱棣立即南下,想最后看一眼疼爱自己的父亲。但朱元璋临死前曾留有遗诏,令诸王镇守封国,不得来京。朱允炆听说朱棣南下后,立即派人阻拦,使令他返回燕京。朱棣本来就对未能成为太子而愤愤不平,现在又遭阻拦,最后都不能望父皇一眼以尽孝心,更是怀恨在心。

朱元璋把自己的儿子分封到各地,本来是想加强皇权,但手握重兵的诸王都把新立的皇帝侄儿朱允炆不满,对帝位虎视眈眈。朱允炆对此深感不安,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他接受了一些亲信大臣的意见,决定削藩,以加强中央皇权,并于心腹大臣秘密策划削藩事宜。但此事很快泄露,削藩的流言很快传遍京师内外。朱棣闻讯后,立即上书称病,暗地里私制兵器,招兵买马,企图以武力夺取皇权。

朱棣的行动,也很快被朱允炆获悉,于是再度与心腹大臣密谋。针对朱棣蓄谋已久,在诸王中实力又最强盛,朱允炆君臣决定先削周、齐等弱藩,先孤立朱棣,最后再废黜朱棣。同时,为了防止朱棣起兵南下,先后命令谢贵、张信、宋忠、耿王献等人屯兵北平四周,形成包围之势。

部署完毕后,朱允炆便于公元1398年秋开始削藩行动。首先削除的,是位于开封的周王。朱允炆密令士兵奇袭开封,捕获周王及妃嫔等人,押回京后,将其废为平民,贬至云南。后又召回囚禁。公元1399年初,朱允炆借口有人告发岷王、湘王违法,下令将岷王废为庶人,而湘王则全家自焚而死。接着齐王被削为平民,代王被囚禁。

连废五王后,朱允炆便把矛头指向朱棣。这次是以朱棣儿子高煦擅杀吏民为借口,并将燕王府官吏于谅、周铎在京城捕杀。朱棣见势不妙,便假装自己已疯,以减轻建文帝的戒心,表示自己无力争位。

朱允炆的亲信大臣谢贵等虽相信朱棣的疯病,但朱允炆已下诏,密令谢贵和北平都指挥张信里应外合,逮捕朱棣。结果张信向朱棣告密,朱棣遂计杀谢贵等人,于公元1399年秋起兵造反。为出师有名,朱棣指责和朱允炆一起策划削藩事宜的齐泰、黄子澄二人是奸臣,以清君侧为借口。自称举兵为“靖难”。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靖难之役”。

朱棣起兵后,朱允炆并没有正确认识到朱棣的实力,因而雄心勃勃地先祭告太庙,削去朱棣属籍,废为庶人,然后命耿炳文率军讨伐,结果耿炳文率领号称30万、实际上只有13万的人马出征后,便有去无回。

朱允炆采纳齐泰、黄子澄的建议,派李景隆率50万人马出征。结果朱棣诱敌深入,将李景隆诱到北平击溃。李景隆兵败的消息传来,黄子澄害怕承担误荐之责,于是将消息封锁,并向朱允炆撒谎说,李景隆在北平获胜,但因天寒难以用兵,所以暂退德州,等明年春天再战。

朱允炆信以为真,立即封李景隆为太子大师。并于公元1400年春天到来的时候,屡屡催促李景隆用兵。李景隆不得不率60万大军与朱棣在白沟河(今河北省雄县北)决战,结果李景隆又遭惨败。被杀死、马踏而死和被水淹死的士兵达十几万,横尸百里,惨不忍睹。李景隆只得逃回德州,又在朱棣的追击下率十几万残军南逃济南,结果又被朱棣在此杀得大败。随后,朱棣率军一路过关斩将,渡过淮水,攻下扬州、高邮、通州(今江苏南通)、泰州等江北重地,屯兵镇江,准备向京城发动总攻。

李景隆的军队被击溃后,朱允炆就再无兵可用。眼见大势已去,朱允炆只得派人前去求和,结果被朱棣加以拒绝。朱棣的大军直逼京城城下,朱棣的弟弟和李景隆便开门迎降,京城失陷。

这时的朱允炆究竟在哪里呢?有人说朱棣的“靖难军”攻入京师后,朱允炆命人点起大火,含泪和皇后等人投火自尽。还有人说朱允炆并没有自焚,而是化装逃出京城,以后隐姓埋名,剃度为僧,浪迹天涯。朱棣即位后,派太监郑和七下西洋,不只为加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还带有寻找朱允炆踪迹,以防后患的秘密使命。

第三种说法是,朱允炆后来恢复本来面目,得到明英宗认可,从而入居宫中,寿年而终。死后葬于北京西山。

这些传说,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又难以定论,遂成为明史一大疑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