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皇帝全传
7847800000178

第178章 假道灭虢巧施离间

五代十国末期,全国在四分五裂。北有依附契丹的北汉,南有南唐、吴越、后蜀、荆南、湖南、南汉、南平、漳泉八个割据政权,严重威胁北宋王朝的安全和宋初中央集权的巩固,并且,要求统一的呼声日渐高涨,赵匡胤也有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可是,面对这些强弱不一的割据政权,计划统一天下的赵匡胤也有些一筹莫展。起初,太祖打算先攻北汉,但遭到群臣的反对,这种反对是有根据的,当时北宋和北汉及辽的军事力量对比非常悬殊,要想先攻实力远胜于自己的北汉及其靠山辽国,确实失策。

一个雪夜,在家休息的赵普,迎来了一个贵客赵匡胤。赵匡胤进屋后,心情沉重地说:“我睡不着,所以想来和你聊聊,你觉得我是不是不应该先攻取北汉?”赵普沉默了良久,然后说:“北汉盘踞在太原地区,如果我们攻下太原,就要面对强敌辽国,我们不如先征服南方诸国,占有富庶的根据地,再回过头来解决北汉这块弹丸之地。”这就是北宋初年著名的“先南后北”的战略,即先消灭南方的几个割据政权,后消灭北汉政权,避免在统一南方以前与辽国发生正面的军事冲突。

正当赵匡胤准备出兵的时候,湖南的武平节度使周行逢病故,其11岁的儿子周保权即位。大将张文表起兵反对周保权,占领了潭州(今湖南长沙),并准备进军武陵(今湖南常德)。周保权连忙向北宋和荆南的高继冲求援,当时荆南处在各割据国的包围之中,国势衰弱,兵力不足三万。于是赵匡胤便上演了一场“假道灭虢”的话剧,制定了取道荆南,攻占湖南,一举削平荆湖的战略方针。

公元963年初,宋将慕容延钊、李处耘率领十州兵马,进发荆南。临行前,他对慕容延钊和李处耘说:“出征湖南,必然要借道于南平,南平国势卑弱,可顺便将其攻灭。”

两位将领命向荆南进发,并派人先赴江陵向高继冲假道。高继冲听后,立即召集部下商议。部下众说纷纭,拿不定主意,会议散后,便召叔父高保寅密商。高保寅说道:“先准备牛羊、美酒,借犒师为名,探探宋营情况,再作决定。”高继冲说道:“那就请叔叔走一趟了。”高保寅带着事先准备好的东西,前往荆门犒师。两位宋将善待高保寅,高保寅非常高兴,立即禀报高继冲,说宋军并无他意。

当夜,宋军以精锐部队为先锋,由李处耘率领直奔江陵。高继冲得知,立刻来到城北十五里处迎接。与高继冲见面后,李处耘告诉他:“慕容延钊将军还在后面,你可在这里等候。”说罢,自己就率领大军进入了江陵城。

不久,慕容延钊来到,高继冲恭恭敬敬地陪着入城。回到江陵,高继冲发现宋兵已经占领江陵的大街小巷,这才明白大势已去,无可挽回,只得顺水推舟,将全境三州十六县,尽献给北宋。

在占领荆南后,宋军继续进发湖南,这时,周保权已杀了张文表,平定了叛乱,但宋军还是进入了湖南,周保权的部下没怎么抵抗,便投降归顺。至此,荆湖之地尽归北宋。随后,赵匡胤于公元964年年底,派大将王全斌、曹彬分兵两路,仅用66天的时间就灭亡了后蜀。

平定后蜀不久,赵匡胤曾先后两次进攻北汉,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并且还损失了大量的精锐和辎重。赵匡胤痛定思痛,及时进行自我批评,决定继续实施“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于公元970年秋出兵攻取南汉。南汉以广州为中心,割据岭南两广地区达60年之久。在平定后蜀时,宋将潘美等就攻占了南汉的郴州,在接到赵匡胤灭南汉的命令后,潘美等立即出兵攻陷了贺州,随之连克昭、杜、连、韶四州,大败南汉军十余万于莲花峰下,并于公元971年春攻克广州,南汉灭亡。

赵匡胤平定南汉后,准备挥师平定南唐。但南唐大将林仁肇却让他心存顾忌。这林仁肇对李煜忠心耿耿,足智多谋,曾屡次大败吴越。因而赵匡胤想出一个绝妙的离间计,以除掉这个南唐最后的长城。

赵匡胤施行这条妙计时,颇费了一番周折。他首先是将奉哥哥李煜的旨意出使宋朝的李从善留在了汴京,一方面是为了留做人质,另一方面就是为了借李从善去实现离间计,因而李从善不得不留在北宋。李煜不知赵匡胤葫芦里面卖的是什么药,而又骨肉情深,因此经常派使臣前往宋朝,到李从善的住处了解情况。从此南北双方都频繁派遣使者。

过了一段时间,赵匡胤命一名画师扮作使臣,和其他使臣一同前往南唐。这位画师技艺高超,而且记忆力极强,即使和他见过一次面,他也能背着将你的肖像画出,并且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这位“使臣”来到南唐,见了林仁肇,回到汴京后,立即把林仁肇的相貌画了下来,送到赵匡胤手中。赵匡胤便将画像命人挂到馆舍里。

一天,李从善被一个廷臣无意中带到馆舍。见到林仁肇的画像后,李从善惊异地问廷臣。廷臣故意支支吾吾,廷臣又犹豫了片刻才说道:“阁下已在汴京待这么长时间了,我就对你说实话吧。皇上爱惜林仁肇的才干,特地写信给他,令他前来,他答应归附皇上,一时不便行动,就派人送来这画作为凭证。皇上准备把此馆赐给林仁肇,待他来到汴京,直接去担任节度使的官职。”

李从善听后便将这一情况派使者报告李煜。李煜大怒,当即传召林仁肇,问林仁肇是否接受过宋诏。林仁肇被问得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感到问题相当严重,尽管没有承认,回答支支吾吾。因而李煜更加相信林仁肇已和北宋,便不动声色地说:“爱卿不必担心,因有人告发你,故朕向你问明一下,没有我就放心了!”然后设宴摆酒,将林仁肇毒死。消息传来,赵匡胤大喜,立即下令准备出征南唐。

公元974年秋,赵匡胤下令宋军会同吴越国主钱傲统帅的吴越军兵分三路,从北、南、西三面向南唐进攻。

在宋军进兵之前,南唐有个书生樊若水,因屡试不第,上书言事也没被李煜理睬,决定北投大宋。他在采石矾以钓鱼作掩护,经过反复探测,精确地计算出长江的宽度、水深、流速等各种数据,然后向赵匡胤献上在长江架浮桥之策。赵匡胤正愁北宋太军无法渡江,见到樊若水。马上赐他为进士及第,封为赞善大夫,并按照他的设计打造战舰,做好了渡江的准备。当总攻发起后,江北宋军通过采石矾浮桥,渡过长江天堑。李煜根本没想到能在水深江阔的长江上搭桥。等他发现时,国都金陵已处于宋军的重重包围之中了。

在李煜仍不投降的情况下,宋军攻陷金陵城。李煜在宫内堆积了一大堆柴火,发誓与社稷共存亡,到时赴火就义。可他又没有自杀的勇气。当曹彬率军杀进宫时,为保命还是投降了。

灭南唐是赵匡胤统一南方的最后一仗,也是当时最大的一次江河作战。这次战争中的“浮桥渡江”、“围城打援”,是赵匡胤战略部署中的得意之举,也是古代战争史上的创举。

公元967年,赵匡胤死去,宋大宗按照赵匡胤的既定方针,继续对吴越和漳泉施加压力,终于不动干戈,迫使钱饭和陈洪纳表献土,归降北宋,南方完全统一。随后,宋太宗一鼓作气,灭亡北汉,延续了数十年之久的分裂割据局面终于结束了,除了辽所控制的燕云十六州以外,汉族所聚居的中原地区和南方的广大区域重新获得了统一。

在南北用兵、统一全国的同时,赵匡胤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和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而创立了一整套为其后代奉若圭臬的“祖宗家法”。

赵匡胤出生在五代十国群雄割据的年代,他非常清楚地方军阀只要拥有重兵,便可黄袍加身的无耻行径,包括他自己,都是在拥有兵权后,方才篡位自立,进而取得天下。因此,赵匡胤在称帝伊始,首先就是削夺手握重兵的将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这个他已经通过“杯酒释兵权”的方法加以解决,并派文官出任地方官吏,将兵权收归中央。在任命文官为地方官吏的同时,赵匡胤又害怕这些地方官吏在当地待的时间过长而拥有自己的势力,因而又下令地方官吏在一个地方任职不得超过三年,随后又收夺地方上的财权,要求各州除留有必要的经费外,其余财赋中属于货币的部分应全部送到京城,不得无故占留。

地方丧失了财权,自然也就无法屯兵自重了。赵匡胤为收地方精兵而创立的兵分禁、厢的制度,也为其后代一直沿袭下来,成为两宋兵制中的一大特色。在他看来,地方权力集中到朝廷,还没有完全解决唐中期至五代以来“君弱臣强”的问题,因而进一步采取措施,削弱大臣的权力,使权力完全集中到自己一人手中。他采取的措施之一便是削弱宰相在朝廷中的地位,削夺相权。随后又在百官中推行“官、职分离,互相牵制”的任官政策。宋代官制中,“官”是品级,“职”是殿阁、馆阁学士一类的荣誉称号,亦没有实际权力,只有由皇帝或中书省“差遣”的临时职务才是实职,即执行实际权力的职务。这种职、权分离,名、实混淆的任官体制,使任何官员都无法集权力、荣誉、威望于一身,权大者并不一定职高,望重者并不一定位显,这就很难形成对皇权的威胁。同样,即使是临时“差遣”的实职,也是按照分权而相互牵制的原则进行安排的。

赵匡胤还在隋唐以来的科举考试制度的基础上加以继承、改革和发展。并规定殿试不再有淘汰制度,只要参加过殿试,都可以有做官的机会,并称其为“天子门生”,即皇帝亲自测试的人都拜皇帝为师,自称是皇帝的门生。同时,赵匡胤还着力改变重武轻文的旧风气。下令修复孔庙,开辟儒馆,沿用老学名儒,以劝励教化。赵匡胤认为,乱世用武,治世用文,对进入朝廷的文臣再也不能只是当作点缀摆设,而应切实发挥他们的作用。

随着对文臣的重用,统治集团内部的那种畸形的文武关系得到了调整。原来那些骄横跋扈,视文臣为无用,甚至一言不合就要“砍杀”宰相的武将们不但见了宰相都要恭恭敬敬地寒暄问候,而且自己也在赵匡胤的劝告鼓励下,学着文臣的样子读起书来。

这样,一方面是调整中央与地方、君主与臣下的关系,使地方的行政、财政、军事等各方面的权力不断地向中央集中,最后又集中到皇帝一个人手中,形成了至高无上的君主集权制;另一方面又开科取士,重文用武,广罗人才,极力扩大这一专制统治的基础。在统一大局已定的情况下,赵匡胤并没有志满意得、忘乎所以,更没有因此而骄逸放纵。这在皇帝中也是非常难得的了。

作为一代明君,赵匡胤的死却成为历史上的一大疑案,史家众说不一,其中也有说是赵光义谋杀的。总之,赵匡胤之死,留下了千古之谜。不过,这样也更增添了这个“宋祖”皇帝的神秘。

公元976年秋天,赵匡胤猝然死去,赵光义则顺利地继承了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