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人做事取舍之道
7845200000008

第8章 糊涂立身言辞藏锋——说话糊涂一点儿

更利于生存言辞是我们思想的传输工具,是我们相互交流的手段。因为它的内容涉及思想,所以它必定渗透你做人的痕迹;因为它的作用涉及生存,所以,它必定影响你生活的状况。因此,不要去做那个言辞锋利、什么事都辩驳得清楚明了的人。言语糊涂一点儿有时更利于生存。

1.秘密,听不得更讲不得

秘密,之所以听不得更讲不得是因为它隐藏着不可公诸于众的信息。一旦泄露,后果当然不会是无足轻重的。所以,在秘密面前,揣着明白装糊涂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有可能远离它,就最好是离它越远越好。

比如,在现实生活中,不是所有的悄悄话都能长久悄悄下去。有以下四种话即便“悄悄地”也不能说:

(1)捕风捉影的话不要说。

捉贼要赃,拿奸要双,这就要求我们说话办事要有真凭实据,如果我们向对方说的悄悄话,如风如影,纯属无稽之谈,那是很危险的,尤其是对一个人的隐私更是不可在私下信口开河,胡编乱造。如你说,某男与某女(均有家室)在街道的树荫下拥抱亲吻,那情景真比演电影还卖力。若被听者传出,当事人可能恨你骂你,伺机报复你,甚至当面计较、对抗,要你说出个所以然来,你怎么说呢?把悄悄话再说一遍,请拿出证据来!你当时又没有摄像,又没有录音,怎么能够证明某男与某女曾有这种热烈的表演呢?所以,到头来你必定会给自己找麻烦。

(2)违纪泄密的话不要说。

小至单位大至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都有秘密,我们只能守口如瓶,不可泄露。有的人轻薄,无纪律性,就私下把机密“悄悄”传出去了,弄得一传十、十传百,家喻户晓,有些心术不正的人如获至宝,拿去作为谋利的敲门砖,给单位乃至国家造成严重损失。即使诸如涉及人事变动的内部新闻,你也不要去向有关的人说悄悄话,万一中途有变,你如何去安抚别人呢?如果为此而闹出了矛盾谁负责呢?向亲友泄秘,不是害人便是害己。你一片热心向他说了悄悄话,他可能认为这是泄露机密,于是,他当面批评、指责你,甚至状告你,你的体面何在?有些人并不喜欢听那些悄悄话,他不领你的情,这就没有意思了。“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还是封锁感情,守口如瓶吧。

(3)披露悄悄话的话也不要说。

须知这世上有些人很怪,情投意合时无话不说,无情不表;一旦关系疏淡,稍有薄待,便反目成仇,无情无义,甚至添油加醋,不惜借此陷害,从而达到他不可告人的目的。殊不知,这些抖出悄悄话的人,也要吃亏的。我们知道,悄悄话大多是在两人之间传播,试问,你一个人能够证明我有此一说吗?甚至对方出于愤怒会狠狠还击,跟编小说一样编出你的悄悄话,以十倍于你的兵力将你置于有口难辩的境地,纵然两败俱伤,也没有白白被你出卖。结果如何呢?你本是讨好卖乖,求名逐利,或发泄私愤,算计别人,不巧却被悄悄话所害。所以,假使你听了悄悄话,也没有必要往外抖,任何人在这个世上都有一片自由的天地,还是讲究信义,以善良为本,何必让人反咬一口呢?

(4)不要与比你强大的人分享秘密。

你也许觉得你们可以分桃而食,但实际上你只能分食削下的皮。许多人因为分享了别人的秘密而不得善终。他们就像面包皮做的汤匙,很快就与汤走向了同样的下场。听一位王子倾吐秘密并不是什么特权而是一种负担。许多人打碎镜子,是因为镜子让他们看到了自己的丑陋。他们不能忍受那些见过他们丑相的人。假如你看到了某人不光彩的一面,别人看你的目光绝不会友善。绝不要让人认为他们欠了你什么,尤其是那些有权势的人。与他们交往,应该依赖你给过他们的帮助,而非他们给过你的帮助。朋友间互吐心事是世界上最危险的事情,把自己的秘密讲给他人听的人将自己变成了奴隶,这是为人君主者所无法容忍的暴行,为了找回失去的自由,他们会不惜践踏任何东西,任何公理。

2.糊涂说话妙处多

糊涂说话就是指对别人的话装作没有听到或没有听清楚,以便避实就虚、不贸然出击的说辩方式。它的特点是:说辩的锋芒主要不在于传递何种信息,而是通过打击、转移对方的说辩兴致使之无法继续设置窘迫局面,而化干戈为玉帛,并能够寓辩于无形,不战而屈人之兵。在人际交往中,这种方式的妙用很多。

(1)挽回“失言”所造成的尴尬局面。

“马有失蹄,人有失言”,偶尔失言在语言交际中难免发生,但失言往往是许多矛盾发生和激化的根源。因此,挽回失言造成的不良后果,在语言交际中是很有必要的。

例如:实习期间,一位实习生在黑板上刚写了几个字,学生中突然有人叫起来:“新老师的字比我们李老师的字好看!”

真是语惊四座,稚嫩的学生哪能想到:此时后座的班主任李老师是怎样的尴尬!对这位实习生来说,初上岗位,就碰到这般让人难堪的场面,的确使人头疼,以后怎样同这位班主任相处?转过身来谦虚几句,行吗?不行!这位实习生灵机一动,装作没有听到,继续写了几个字,头也不回地说:“不安安静静地看课文,是谁在下边大声喧哗!”

此语一出,使后座的李老师紧张尴尬的神情,顿时轻松多了,尴尬局面也随之消除。

这里就是巧妙的运用装不知道,避实就虚,即避开“称赞”这一实体,装作没有听清楚,而攻击“喧闹”这一虚象。既巧妙地告诉那位班主任“我”根本没有听到,又打击了那位学生的称赞兴致,避免了他误认为老师没有听见,再称赞几句从而再次造成尴尬局面。

(2)对付别人的诡辩。

“事实胜于雄辩”,掌握充分的事实依据是战胜对手的有力法宝。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在许多情况下,面对巧舌如簧的人,总是让人难堪至极——明知对方是谬论,却又无法还击。

两位青年农民有一次去给玉米施肥时,因猪粪离庄稼远近的问题而争执起来。

甲说:“猪粪离庄稼近,便于庄稼吸收,庄稼肯定爱长。”

乙说:“让你这么一说,应该把庄稼种到猪圈里,一定更爱长。”

甲说:“你这是不讲理。”

乙说:“怎么不讲理?你不是说离猪粪近,庄稼爱长吗?”

这时,一位中年农民凑过来说:“我看你们俩谁说得也不对。猪尾巴离粪最近,没见过猪尾巴长得有多长。”

一句话,使在场的人哈哈大笑。

中年农民似乎连常识也不懂,可一语中的地点破了甲、乙两人的诡辩,更兼具强烈的幽默感。

(3)处理、制止别人的中伤、调侃。

朋友之间虽然很要好,有时也会因开玩笑过头而大动肝火,伤了和气。对于这种情况,不妨巧妙地运用“装作不知道”,给他一个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怪问。

袁兵因身体肥胖,同班的赵强、王明“触景生情”,“冬瓜”长“冬瓜”短地做起买卖来,并时不时拿眼瞅袁兵,扮鬼脸。面对拿自己的生理“缺陷”来开过火的玩笑,实在让袁兵气愤。欲要制止,这是不打自招;如不管他,却又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怎么办呢?

此时袁兵稳了稳躁动的情绪,缓缓地走过去,拍着二人的肩膀,轻言细语地问:“赵强,听说你有1.8米高,恐怕没有吧?”接着又对王明道:“你今天早上吃饭没有?”

听到这般温柔怪诞的问话,兴奋中的二人愣在当头,大眼望小眼,如坠五里雾中。全班同学沉寂了几秒钟,随即迸发出哄堂大笑,二人方明白被愚弄了,刚才有声有色的“买卖”,再也没有兴致继续下去。

(4)制止别人的挖苦、讽刺。

挖苦、讽刺,都是一种用尖酸刻薄的语言,辛辣有力地去贬损、揶揄对方的行为,极易激怒对方。为避免大动肝火,两败俱伤,也可巧妙地运用装作没听明白的方式见机而行。

丈夫不停地抽烟,烟缸里已经有一大堆烟蒂了,大部分还在冒烟。妻子惊呼:“天哪!难道你找不到更好的自杀方式么?”

妻子出于对丈夫的深切关怀,非常恼恨丈夫抽烟,把抽烟比作“自杀”,用语异常辛辣。作为男子汉的丈夫,虽然自知不对,但对于这样的挖苦,却是忍无可忍。如果直接反击,那也只有伤和气了。此时,不妨装作没有听明白:“亲爱的,我正在抽烟思考这个问题。”

这样一个没好气的、似是而非的回答,令人啼笑皆非。丈夫也因为幽默了一次,心理获得了平衡而消了怒气,妻子已经发泄了自己的不满,已不太在乎丈夫听到没有,因此也不再言语。

(5)补救说话中的错漏、失误。

进行即兴演讲,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演讲者自己也不知为什么,竟说出一句错话,而且马上就意识到了。怎么办呢?倘若遇上这种失误,演讲者不妨装作不知道,然后采用调整语意、改换语气等续接方式予以补救。只要反应敏捷,应变及时,就可以收到不露痕迹的纠错效果。例如,一位公司经理在开业庆典上发表即兴演讲,他这样强调纪律的重要性:“公司是统一的整体,它有严格的规章制度,这是铁的纪律,每一个员工都必须自觉遵守。——迟到、早退、闲聊、乱逛、办事推诿、拖沓、消极、懈怠,都是违反纪律的行为。我们允许这些现象的存在——就等于允许有人拆公司的台,我们能够这样做吗?”

这位经理的反应力和应变力是很强的。当他意识到自己把本来想说的“我们决不允许这些现象的存在”一句话中“决不”二字漏掉之后,佯作不知,马上循着语言表达的逻辑思路,续补了一句揭示其后果的话,同时用一个反问句结束,增强了演讲的启发性和警示力。这样的续接补救,真可谓顺理成章,天衣无缝。

3.明话也要含糊说

做人要“糊涂”,说话要“糊涂”,这是一种做人的艺术。

含糊说话是运用不确定的、或不精确的语言进行交际的妙法。在公关语言中运用适当的含糊,这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艺术。交际需要语词的模糊性,这听起来似乎是很奇怪的。但是,假如我们通过约定的方法完全消除了语词的模糊性,那么,就会使我们的语言变得非常贫乏,就会使它的交际和表达的作用受到严重的限制,而其结果就摧毁了语言的目的,人们的交际就很难进行,因为我们用以交流的工具——语言遭到了损害。

例如:某经理在给员工做报告时说:“我们企业内绝大多数的青年是好学、要求上进的。”这里的“绝大多数”是一个尽量接近被反映对象的模糊判断,是主观对客观的一种认识,而这种认识往往带来很大的模糊性。因此,用含糊语言“绝大多数”比用精确的数学形式的适应性强。即使在严肃的对外关系中,也需要含糊语言,如“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不受欢迎的人”等等。究竟是什么原因、为什么不受欢迎,其具体内容、不受欢迎的程度,均是模糊的。

现代文学大师钱钟书先生,是个自甘寂寞的人。居家耕读,闭门谢客,最怕被人宣传,尤其不愿在报刊、电视中扬名露面。他的《围城》再版以后,又拍成了电视剧,在国内外引起轰动。不少新闻机构的记者,都想约见采访他,均被钱老执意谢绝了。一天,一位英国女士,好不容易打通了他家的电话,恳请让她登门拜见钱老。钱老一再婉言谢绝没有效果,他就妙语惊人地对英国女士说:“假如你看了《围城》,像吃了一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要认识那个下蛋的母鸡呢”洋女士终被说服了。

钱先生的回话,首句语义明确,后续两句:“吃了一只鸡蛋觉得不错”和“何必要认识那个下蛋的母鸡呢?”虽是借喻,但从语言效果上看,却是达到了“一石三鸟”的奇效:其一,是属于语义宽泛,富有弹性的模糊语言,给听话人以寻思悟理的伸缩余地;其二,与外宾女士交际中,不宜直接明拒,采用宽泛含蓄的语言,尤显得有礼有节;其三,更反映了钱先生超脱盛誉之累、自比“母鸡”的这种谦逊淳朴的人格之美。一言既出,不仅无懈可击,且又引人领悟话语中的深意,格外令人敬仰。

还要注意的是在许多交际场合中,成功的狡辩所产生的幽默效果也非常好。用适当的含糊,可以使你在表面上显得又痴又傻,可实际的机智又非常人能比,分明是大智若愚。

比如一次,乾隆皇帝突然问刘墉:“京城共有多少人?”刘墉猝不及防,却非常冷静地回了一句:“只有两人。”乾隆问:“此话何意?”刘墉答曰:“人再多,其实只有男女两种,不是只有两人?”皇帝又问:“今年京城里有几人出生?有几人去世?”刘墉回答:“只有一人出生,却有十二人去世。”乾隆问:“此话怎讲?”刘墉妙答曰:“今年出生的人再多,也都是一个属相,岂不是只出世一人?今年去世的人则十二种属相皆有,岂不是死去十二人?”乾隆听了大笑,深以为然。

确实,刘墉的回答极妙,皇上发问,不回答显然不妥,答吧,心中无数又不能乱侃,这才急中生智,转眼间以含糊的回避转移法趣对皇上。

其实,含糊的说话方式不仅可以帮你解围,同时还是一个人“糊涂”为人、大智若愚的表现。能够将这种说话方式运用灵活,也将成为你一生的财富。

4.糊涂应对请求

不败的人生从谨言做起,把糊涂当作一种境界。

俗话说“逢人只说三分话”,还有七分话,不必对人说出,你也许以为大丈夫光明磊落,坦诚相见,事无不可对人言,何必只说三分话呢?

其实不然,我们提倡在人际交往中以诚相见,但是,人与人之间要达到以诚相见的境界势必要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的每个不同阶段,需要运用各种恰如其分的交际方法,方能保证这个过程的顺利完成。

所谓糊涂表态即是采取恰当的方式、巧妙的语言对别人的请求做出间接的、含蓄的、灵活的表态。其特点就是不直截了当地表示态度,避免与对方短兵相接式的交锋。它是一种常用的社交方式。

“糊涂表态”功效有二:

一是给自己留有回旋的余地。有些问题一时尚不明朗,需进一步了解事实真相,或看看事态的发展及周围形势的变化,方可拿主张。糊涂表态就能给自己留下一个仔细考虑、慎重决策的余地。否则,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不仅影响自己的威信和声誉,也会因此对人际关系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二是给对方一点儿希望之光,有利于稳定对方的情绪。要求你解决或答复问题的人,内心总是寄予着厚望的,希望事情能如愿以偿,完满解决。如果突然遭到生硬的拒绝,由于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很可能因过分失望或悲伤,心理上难以平衡,情绪难以稳定,产生偏激言行,有碍于人际交往。

相反,倘若话尚未完全说死,则使他感到事情并非毫无希望,也许经过更多的努力或者过一段时间机会降临,事情会向好的方向转化,因而情绪趋于稳定。

然而,我们并不是说凡事都要糊涂表态。任何事情的发展变化都得有个过程,有的还得有一个相当长的演变过程。当事情处于发展变化初期,实质性的问题尚未表露出来,这就难于断定其好坏、美丑、利弊、胜负。这时,就需要等待、观察、了解、研究,切不可贸然行事,信口开河。

有些经验丰富的人遇到这类问题,用几句幽默话语,如引用一则寓言故事或一则笑话,而不做直接的回答,留给对方去思考、寻味。这可以说是“糊涂表态”中的高招了。

5.顾左右而言他

顾左右而言他是糊涂说话的一种有效方式,当对方触及了你的禁忌,或是你不愿提及的话题时,你就可以试着用这种方法来转移话题。这也是糊涂做人的技巧所在。

顾左右而言他是一种言辩对答的交际应变术。它产生于孟子与齐宣王的一次谈话。孟子问齐宣王,有一个人要到楚国去,将自己的妻子儿女托付给一位朋友照顾,可当这个人从楚国回来时,却看到那位朋友让他的妻子儿女受冻挨饿。对这样的朋友该怎么办?齐宣王说,抛弃他。孟子又问,司法官员管不了他的下级,怎么办?齐宣王说,罢免他。孟子又问,国家治理得不好,怎么办?由于这个问题涉及齐宣王自己的责任,因此,齐宣王左右张望了一下,把话题扯到其他方面去了。后来,人们就把故意转移话题,或以其他言语搪塞、掩饰正题的做法,称作“顾左右而言他”。

1945年,在德国投降、欧战结束后,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斯大林、美国继任总统杜鲁门和英国首相丘吉尔,于7月17日至8月2日在德国柏林西南的波茨坦举行会议,进一步商讨战后世界的安排和苏联对日作战的问题。会议举行的前一天,即7月16日,美国在新墨西哥州的洛斯阿拉莫斯进行首次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杜鲁门带着这张“王牌”参加会议。7月24日,杜鲁门不慌不忙地向斯大林暗示美国已有了原子弹,他向苏联翻译说:“请你告诉大元帅,我们已经完善地制造出了威力很大的爆炸物,准备用来打日本,我们想它将使战争结束。”杜鲁门说完后,眼睛盯着斯大林,想看看斯大林对此的反应。然而,斯大林好像没有听懂杜鲁门的话似的,继续谈着其他的话题。其实,斯大林早已知道有关美国制造原子弹的事情,并了解了美国人的进展程度,苏联情报机构已招募到美国曼哈顿计划的主要科学家给苏联提供资料,苏联也正在加紧发展自己的原子弹。斯大林用顾左右的手法,使杜鲁门的核恫吓未能奏效,又没有暴露苏联自己研制原子弹的计划。几年之后,苏联的原子弹也研制成功。

生活中,顾左右而言他的说话方式也有无穷妙用。

一个男大学生爱上了一个女大学生,对女大学生说了一番这样的话:“我离不开您,您是温暖着我的太阳,您是照耀着我的月亮,您是为我指引方向的北斗星,您是为我呼唤早晨的启明星。”

女大学生聪明,早已听出这一番表白爱情的极热烈的话,但自己并不喜欢面前的小伙子,怎么办?如果断然说“我不喜欢你”,岂不是会使对方陷入尴尬?不置可否,岂不是对对方不负责任?

于是,她就假装糊涂地说了一句:“真美!您对天文学太有研究了,可我,真对不起,我对天文学一点儿也不感兴趣!”

装糊涂转移话题不失为处理难题的好办法。避免了尴尬,同时也让对方不失面子地接受了拒绝。

6.不要事事问个明白

与别人交往时,总离不开问。有时候该问的,要明知故问,比如:“你的钻石戒指很贵吧?”“听说你最近又出了一本新书,一定很畅销吧?”这些可能都是你知道的,但你故意明知故问,对方会认为你很关心他,所以对你很有好感。他可能会接着你的话题,滔滔不绝地说下去,并且有可能说得心花怒放。

但并不是说所有的事你都要问个清楚明白,不该问的问题,一定要心中有数,不要去问。比如:

(1)别人的隐私不要问。

在与别人交际中,为了避免引起别人的不快,一定要避免问对方的隐私。

具体地说,在日常交际中,应该避免问及下列这些方面的隐私话题:

女士的年龄;

工作情况及经济收入;

家庭内务及存款;

夫妻感情;

身体情况;

不愿意公开的工作计划;

不愿意为人知道的隐私。

比如:“哪年出生的?”“你一个月挣多少钱?”“你为什么还不结婚?”“你是不是在外面有份兼职?”等等,打听这些个人隐私的问题惹人反感,甚至导致“战争”爆发。在你打算问对方某个问题的时候,最好先在脑中过一遍,看这个问题是否会涉及对方的个人隐私,如果涉及了,要尽可能地避免,这样对方不仅会乐意接受你,还会因你在应酬中得体的问话与轻松的交谈而对你产生好印象,为继续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础。

(2)对方不知道的问题。

如果你不能确定对方能否充分地回答你的问题,那么你还是不问为佳。如果你问一位医生:“去年发生在本市的肝炎病例是多少?”这个问题对方很可能就答不上来,因为一般的医生谁也不会费神地记住这些数字。要是对方回答说“不清楚”,就不仅使答者失体面,问者自己也会感到没趣。

(3)有些问题不宜刨根问底。

比方说,你问对方住在哪里,对方回答说“在北京城”或说“在香港”,那你就不宜问下去。如果对方高兴让你知道,他一定会主动地说出,而且还会说“欢迎光临”之类的话。否则,别人不想让你知道,你也就不必再问了。此外,在问其他类似问题时,也要注意掌握问话尺度,要适可而止。

(4)不要问同行的营业情况。

同行相忌,这是一般人的心理,在激烈竞争的社会里,往往人都不愿意把自己的营业情况或秘密告诉一个可能的竞争对手。即使你问到这方面的问题,也只能自讨没趣。

(5)对方不想让你知道的问题不要问。

凡对方不知道或不愿意别人知道的事情都应避免问。要时刻记住,问话的目的是引起双方的兴趣,不是使任何一方感到没趣。

7.忠言逆耳加糖衣

虽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但真正乐意听取逆耳忠言的寥寥无几。在人情关系学中,要注意尊重他人,即使是指责批评,也要加上“糖衣”,这样对方才容易接受。这也是一种糊涂应对生活难题的方法。

日本文坛著名的鸳鸯夫妇三浦朱门与曾野绫子,据说数年前每年都要为同一件无聊的事情争吵一次。争吵的原因是,结婚纪念日那一天朋友夏树群子拍来的贺电。朋友的这番心意,新婚时的确很高兴,但结婚15~20年后,却变成了“不受欢迎的好意”。“原来今天是结婚纪念日,来点儿什么庆祝?”“算了吧!何必多此一举?反正年纪也不轻了。”两人都不愉快起来,夫妇讨论的结果,认为再这样下去会受不了,由曾野绫子打电话给夏树群子:“谢谢你每年的贺电,但已经是老夫老妻了,实在不好意思谈什么结婚纪念日。”隔年起就不再有贺电了。

想必你在日常生活中也一定会遭遇必须讲一些难以启口的话。这种时候,如果直接说“实在伤脑筋”、“这样很麻烦”,很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或者给予对方不快感。如有像曾野绫子那样夹杂机智与笑话来传达的机灵,对方也就一笑置之,既不伤害到对方,说的人心理负担也比较轻。

另外警告别人时不要指出缺点,而要强调如果纠正过来会更好。

有位公司主管慨叹纠正别人实在难,稍微提醒一下部属,部属不是猛烈反抗,就是越变越坏。这位主管只是指出对方的缺点加以批评而已。

有位棒球教练在纠正选手时,不说“不对,不对”,而说“大致上不错,但如果再纠正一下……结果会更好”。他并非否定选手,而是先加以肯定再修正。也就是说先满足对方的自尊心,然后再把目标提高。如果只是纠正、警告的话,只有徒然引起选手的反感,不会有何效果可言。

如果你不小心提到对方的缺点时,要加上赞美的话。

想必每个人都曾有过不小心说话伤到对方或对对方不礼貌的场合。话一旦说出来就无法挽回,当场气氛就不好了。这种情形人们大多是连忙辩解,或者换上温和一点儿的措辞,这实在不是好方法,因为对方认为你心里这么想才会出言不逊。这种时候不要去否定刚才说出来的话,要尽量沉着,若无其事地附带说道:“这就是你吸引我的地方,但是,你也有什么什么优点,所以表面上的缺点更显得有人性。”人对于别人说过的话总是对最后的结论印象最深刻,附加赞美的话,对方便认为结论是赞美的,即使前面说过令人不愉快的话,也就不会计较了。

你也可以假托第三者传达对对方的批评。

某企业的主管对他公司的几位兼职的女职员言谈不很高雅心里颇觉不爽。有一天,他告诉一个已经任职两三年的女职员:“最近的年轻人说话有点儿随便,请你代我转告一下好吗?”

那个女职员回答“是”,结果很令人意外。那几个兼职的女职员谈吐多少有所改善,而那个负责转告的女职员对自己的谈吐最为小心翼翼。恐怕是“最近的年轻人”这句话让那个女职员觉得自己也包括在内。

这个女职员的情形,连主管也意想不到。这也可以用作批评别人时的方法,也就是说托诸“第三者”而不要直接批评,如此一来,对方就会虚心接受而不太会产生反感。

然而,这种托诸“第三者”的批评,如果太过明显,听起来倒像“指桑骂槐”,这一点可要多留意。

7.说话要有分寸

在与人相处时,如果我们不注意自己说话的分寸,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在意对方的需求与感受,会很容易挫伤对方的自尊心,那就是太糊涂了。如果是这样,有时即使你帮助了对方,也不会得到人家的好感。所以,当我们与人交谈时,要时刻把握住自己的说话分寸,少说别人不爱听的话,以免触怒对方,给自己设下交际障碍。为了赢得别人的好感,就要了解别人的心理需求,在谈话时应注意“转换角度”,多为对方考虑。

有的人心地善良,又乐于助人,可是,却没有能够赢得别人的好感,为什么呢?原因是他说话经常得罪人。比如说某人热心地为一个男同事介绍对象,他说:“这个女孩,个子长得高,而且也很漂亮,你去见见,我看你们俩挺合适的。”同事很感兴趣,就向他询问了这个女孩的具体情况。当时听他介绍完以后,同事觉得这个女孩条件不太适合自己,但同事还不好意思对他直说,就委婉地对他说:“我现在很忙,暂时还不想处朋友,等以后再说吧!”他听同事这样说,知道同事不同意,就一副不高兴的样子说:“你有什么了不起呀,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你还想找什么样的?你真是太狂了。”同事一听这话,当时就生气地说:“我现在就是不想处朋友,你操哪门子心呀!不同意,就是不同意,要是真的那么好,你自己处算了,反正你也没有对象呢。”其实,他为朋友介绍对象,不管成与不成,同事都应该好好地感谢他才对,可是由于他说话出口伤人,引起了同事的不满,才对他以牙还牙的。本来是一件好事情,他却没有把握好,反而得罪了人,真是“费力不讨好”。

在现实生活中,像这样的人大有人在。像他们这样的人,品质并不坏,坏就坏在没有掌握说话的分寸。除非他们不说话,只要一开口,就得罪人,久而久之,人们真是从心底不愿与这样的人来往。

同样是一句话,在不同的场合,所起的作用完全不同。一个在社交场中游刃有余的人,深知在不同的场合,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该说。

小雪是福建人,来京三年多了,几天前处了个对象,条件非常好:家在本地,有房有车,人品、长相都不错。同事们都十分羡慕她,说她找了一个好对象,纷纷祝贺她。可是有一个同事却说:“你条件也不太好啊,怎么偏偏找了一个条件这么好的?是不是这个人有什么毛病?”本来是很愉快的心情,被她这突如其来的话给破坏了。一个同事赶紧打圆场说:“你怎么能这么说人家呢?咱们小雪条件也不差呀,皮肤又好,又苗条,个性又好,就单凭这一点,什么样的找不着啊!”那个泼冷水的同事知道自己说走了嘴,不好意思地说:“我不是那个意思,真的,小雪,你可别误会。我觉得你男朋友条件太好了,与你家条件太悬殊了,我只是觉得有点儿不可思议。”小雪很生气:“你说来说去,还是在贬低我,怎么啦,我家条件是没有他家好,那又怎么样?他就是看上我了,有什么奇怪的!少见多怪,我看你才是有毛病呢!”

这个泼冷水的同事,其实也没有什么恶意,就是不知道说话的分寸,不知道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该说,这么几句话,就把人家给得罪了。假如她真的这么认为,也不该说出来,心里知道就行了,她要是不说话,谁也没有把她当哑巴看,何必说出来,惹得人家不高兴呢?闹得给自己没有台阶下。

一个女孩要到深圳去闯一闯,临行前,去看望一个过去十分要好的朋友。当朋友得知她要到深圳发展时,不但没有鼓励她,反而嘲笑她说:“你在这个小地方还没混出个样来,就要到深圳去发展?深圳就缺你呀!那是什么地方?!走在街上迎面遇到三个人,两个本科生,一个博士生!中专生到那里怎么混啊!我看比你强的人,出去的也没几个发展好的,我看你还是好好想一想吧!作为朋友我提醒你,要看清自己有多大本事。”女孩听了这话,很是生气,起身离开了朋友的家。在她脑海里,始终记着朋友这句话。

作为朋友,在这个时候即使不说鼓励的话,也不应该泼冷水,这会伤害朋友的自尊心,影响日后的交往。

可见,生活中的说话问题不是小问题。一旦偶有闪失就会招来许多麻烦。因此,说话一定要有分寸,不能太糊涂,以免给自己造成交际“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