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培养了不起的男孩100招
78415700000004

第4章 为策略教育男孩的方法给力

14 家长知错就改,孩子同样也会

当孩子犯了某些错误时常常会受到家长的训斥,但是当家长犯了某些错误时却往往不会受到惩罚,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家长就可以宽恕自己,更不可以当做什么都没发生过,否则迟早会给孩子带来极为严重的影响。面对自己的错误,如果家长始终不肯放下自己的面子,坚持不向孩子承认错误,就会让孩子蒙受冤屈,这样不仅会给孩子带来莫大的伤害,更会使孩子陷入迷茫之中,从而产生众多犯错误的想法。

家长常常教育孩子要知错能改,但是这个标准对家长自己来讲好像不适用。家长不是绝对的权威,更不会永远不犯错误,因此,一旦犯错误,家长就应放下做家长的架子,诚恳地向孩子道歉。

家长在孩子面前承认错误,不仅可以教会孩子做人的原则,还能使孩子对父母产生由衷的敬意,不但丝毫不会损伤家长的威信,而且有助于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更何况向孩子承认错误实际上是赏识和尊重孩子的表现方式之一。

东明和妻子工作都很忙,就把儿子送到乡下老家,让爷爷奶奶帮助照顾。一次,儿子在一群大孩子的怂恿下,从爷爷的兜中拿走5元钱。

事后,东明回老家看望父母和孩子时,孩子的奶奶在闲谈之中向他述说了此事,他听后非常生气,就狠狠地训斥了儿子一番。孩子也知道自己做错了事情,所以答应爸爸再也不犯同样的错误了。

又过了一段时间,东明再次回老家时,孩子的爷爷又偷偷地告诉他,孩子这次又拿走了他15元钱。东明立即把儿子叫过来,语气严厉地质问孩子是不是又拿爷爷兜中的钱了。

与上次认错的态度不同,这次儿子大声说:“我没有拿!不是我拿的!”

东明非常生气,他大声训斥儿子:“不是你拿的,难道爷爷会冤枉你不成?”说完就要动手打儿子,幸好被走过来的奶奶拦住了。

此时,委屈的孩子一面流着眼泪,一面大声地说:“你就是冤枉我了,我真的没有拿!”随后的一整天,孩子都像一只受惊的小兔子,蜷缩在墙角小声地抽泣着。

第二天一大早,孩子的爷爷很不好意思地说:“这钱确实不是孩子拿的,而是我把钱放在抽屉中却忘了,误认为是孩子拿走了。”

当东明听完爸爸的话后不禁一阵难受,他真的错怪了孩子。于是,他立刻来到儿子身边,轻轻地拍着孩子的肩膀,说:“儿子,爸爸知道这钱不是你拿的,是爷爷和爸爸错怪你了,爸爸向你道歉。”

孩子说:“爸爸,自从你上次批评我拿爷爷的钱之后,我就再也没有拿过别人的东西,真的,爸爸。”

东明轻轻地握着儿子的手,信任地说:“爸爸妈妈都知道你是个好孩子!爷爷老了,记性不好,你不要怪他。爸爸不相信你是爸爸的错。”此时,哭了一天的孩子终于露出了笑容。

犯错的家长错怪孩子之时,一定要真诚地向孩子道歉,让孩子感悟到家长的诚意和歉意,从而坚持正确的行为和方向。

给孩子道歉,不是敷衍了事,更不能含糊其辞,而要做到主旨明确、态度中肯,否则就会让孩子感觉你的道歉不是发自内心的,从而怀疑你的诚意。

合格的道歉应该能使孩子感到父母对他的赏识和尊重,道歉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道歉时要心平气和,不要边发脾气边道歉,否则孩子不能接受家长的歉意。

第二,不要因为孩子情绪波动而向孩子道歉,更不能为了取悦孩子而道歉,否则就会降低父母的威信。

第三,道歉一定要有的放矢,并通过道歉这种方式让孩子明白这是对他的尊重,从而让孩子明白为人处世的道理。

总之,当家长误解孩子时,应诚恳地向他道歉。你可以说:“是妈妈(爸爸)错怪了你,现在向你道歉。”

15 要让孩子有勇敢的精神和超常的胆识

相对于成年人来说,在青少年群体中,胆怯、懦弱的孩子占有一定的比例。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在对近万人的调查中发现,有大约40%的人承认自己性格中含有胆怯、懦弱的成分,他们在遇到突发事件或危险时,没有勇气去克服或进行积极的自救,只是一味地躲避或采取消极的方式来逃避这些压力或危险。

生活中,孩子也会像成年人一样,会遭遇一些挫折和危险。面对这些障碍,勇敢、坚强、具有超常胆识的孩子会乐观地面对,并能很快找到解决困难的方法和懂得怎样去规避危险。但是,那些怯懦的孩子则会在挫折或危险面前败下阵来,他们显得手足无措,或因害怕而消极逃避。

某少年刊物上曾有这样一则报道:

一个性格内向的五年级男生,因为无法忍受本校一个绰号叫“小霸王”的高年级男生的欺压,竟然吞服大量的安眠药,带着恐惧离开了人间。经过事后调查发现,在小男孩自杀前的一天下午放学时,“小霸王”在他回家的路上拦住了他,要他明天必须“进贡”一条香烟,否则就“棍棒”侍候。而在这之前,“小霸王”就多次对他进行过敲诈和威胁,还经常把小男孩打得鼻子、嘴巴出血,但小男孩不敢告诉父母和老师,还掩饰说是自己体育课上不小心磕伤碰伤的,而事实上是“小霸王”威胁过他,说如果把这些事告诉他父母或老师,就会遭受到更严厉的“惩罚”。

胆小、怯懦的小男孩既不敢反抗,又不敢向父母和老师求援,因此终日生活在恐惧之中。这次“小霸王”又威胁他,小男孩不想再受屈辱,便想到了一个永久的解脱方法——自杀。

如果小男孩勇敢一点,敢向“小霸王”反抗,那么“小霸王”就不会如此嚣张,或是小男孩采取正确的自救方法——向父母或老师求援,那么这样的悲剧也完全可以避免。

为了避免类似的悲剧不再在您的孩子身上重演,父母非常有必要帮助孩子纠正怯懦的性格,让孩子勇敢、坚强地去面对成长道路上的风风雨雨。

那么,为什么有的孩子从小就表现得很勇敢,而有的孩子则表现得怯懦、畏缩呢?有关专家认为,这其中的原因与家庭教育有极大的因果关系。那些经常生活在家庭暴力或经常受到父母威胁、恐吓的孩子,很容易形成性格怯懦,而遇事胆小,甚至不敢与人交往,也不敢独自出门。

虽然家庭教育失误不是造成孩子性格怯懦的全部原因,但是,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对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却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给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孩子才能自由自在有尊严地生活。

现在很多父母已意识到帮助孩子纠正怯懦性格的重要性,但苦于找不到正确的方法。下面是有关专家提供的建议,您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来加以借鉴和应用。

1.给孩子锻炼胆量的机会

在现代家庭里,很多父母过分溺爱孩子,他们对孩子只有一个要求,即只要有好的成绩,其他方面便不再重视,甚至主动为孩子包办一些事情。由于得不到锻炼,很多孩子成了“温室中的花朵”,经不起任何风吹雨打,遇事胆小、怯懦,不敢自己拿主意。显然,这样的孩子长大成人后是很难成就一番事业的。英国前首相丘吉尔那句名言:“勇敢很有理由被当做人类德性之首,因为这种德性保证了人类所有其他的德性。”

2.用爱代替恐吓和威胁

一个经常生活在恐吓、打骂中的孩子,由于不受父母的重视,得不到父母的爱,孩子的自尊自信便会被一点一点地销蚀掉。而一个没有尊严、没有自信的孩子,你还奢望他拿什么来作为自己勇敢、坚强的资本呢?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要注意“语言美”,不要动不动就对孩子说“你真笨”“你这个蠢东西”之类的有伤孩子自尊的话,也不能嘲笑孩子;否则,孩子就会变得谨言慎行、畏畏缩缩,而这是性格怯懦的先兆。

在生活中,父母不要因为孩子的偶尔失误就责骂孩子,更不能羞辱孩子。否则,会给孩子造成心灵创伤,而一个心灵受到过创伤的孩子,是很难快乐起来的。孩子会因自卑和胆怯而在人面前抬不起头来,并逐渐变得胆小怕事、沉默寡言。

3.不要把孩子当“囚犯”

由于现代家庭大多只有一个孩子,他们是所有亲人施予爱的“焦点”,应该是幸福的,其实不然,因为爱得太多、太重也是一种负担,甚至是一种伤害。出于爱,父母担心孩子在外面受到伤害,便会对孩子实行各种名目的管制,甚至剥夺了孩子除学习之外的一切自由,以至于在孩子的世界里只有学校和家庭。由于活动的范围有了局限性,孩子和其他人打交道的机会不多,时间一长,孩子就容易怕生,怯懦的性格就会逐渐形成。

因为自怜者性格都较软弱,只有彻底改变自身的不良性格,不自卑,开朗、豁达,心情就会变得愉快起来。而一个人看待问题的态度,能最终左右他一生的命运。

4.不要刻意去补偿自己的缺陷

曾经有一个骨瘦如柴的少年,一直为自己的外形苦恼并自怜。他认为只有接受大量训练才能摆脱这个困扰,所以他每天都花很多时间去运动。最后,他练就了一身强壮的筋骨。他的“自怜”终于得到解脱,但可以预测的是,他愈来愈重视自己的外表和体格了。他很怕自己会变老、会生病,或遭受意外的伤害。所以,旧日的恐惧和自怜,又再度把他牢牢地抓住了。

当然,我们在这里指的不要刻意去补偿自己的缺陷,并不是说孩子们不应该改善自己的状况,而是在改变状况的同时也要改变心态;否则,一切于事无补。

5.不要削弱自己的抱负

也许有的孩子本来有远大的理想,但因为在意外中失去了一条腿之类的原因,就认为不可能达到目标,也就不再努力尝试,这就会增加自己无能的感觉,自怜心理就会加剧。因此,无论遭遇到了怎样的不幸,都不要丢掉追求的目标。

16 要想让儿子听话,父母先听儿子话

孩子并不总是把他的意思表述得清清楚楚,他们也许会采用另一种表达方式向父母暗示。因此在运用倾听手段了解孩子时,一定要细心,要注意那些孩子没有明说出来的事情,这对培养孩子性格大有帮助。

许多孩子在与父母沟通时都不会明显地表示出他的想法或需求,这也许是出于自卑的心理或是别的一些原因。在倾听孩子讲话时,如果你不够细心,那么就会忽略了孩子话语背后的真正意思。

那么,父母怎样才能了解孩子话语中的真正意思呢?

方法一:始终对孩子的一切表示出兴趣

一些父母听孩子说话时总是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敏感的孩子往往会因此失去诉说的热情。如果父母对孩子以及孩子的活动表现出真实的兴趣,那么孩子就会感到自己是重要的。你对孩子表示关心、照顾,让他们谈论有关自己的事,孩子便会感到与你在一起很亲密。

方法二:详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与孩子交谈时,需要向他们提出明确的要求。为了使孩子的谈话持续下去,要用一些鼓励的词,如“嗯”“真的吗?”也可以提一些简单的问题进一步引导孩子。在结束谈话之前,让孩子详述某一问题的情景,尽量描述它的细节。

方法三:多留出一些与孩子交流的时间

在孩子的生活中,有时需要母亲或父亲,特别是母亲在他身边听他讲话。当孩子经历着内心的失败、创伤或有失望情绪时,他们特别需要温柔的安慰。孩子也很想知道他们的父母在分享他们的好消息时的心情。父母应使孩子感到你不是由于忙或急着做其他的事,而无暇听他们说话。

方法四:专注真挚地倾听孩子讲话

父母应当集中注意力,选择一天当中不忙的时间和安静的地点,听孩子说话。在这段时间,用眼睛注视着孩子,表示是真心在与他接触。作为父母,每天都要为孩子提供与他们单独接触的机会,哪怕只用几分钟。比如你可以对孩子说:“我们一起散会儿步。”或者说“让我们到你的房间去单独谈谈。”

方法五:用身体语言鼓励孩子讲话

身体语言也是父母向孩子传递信息的一种重要的方式。许多父母仍然不知道怎样利用自己的行为向孩子表示“我在听呢,我感兴趣,继续说呀”。有几种主要信号可以表示对孩子的注意:面向孩子,与孩子紧挨着坐,身体竖直或向孩子倾斜,眼神互相接触,用慈爱的目光注视着孩子。此外,应当避免紧张,并表示兴趣,面部表情和声调都是和蔼的。

方法六:用语言帮助孩子表达情感

孩子在表述自己的感情时,常需要家长的引导。家长应用语言帮助孩子反映他们的感受,特别是年幼的孩子,不会说出他们的感受,不能像成人那样表达自己的感情。当父母认为孩子的感情是正常的、合理的,你可以帮助他承认而不是否认这种感情。当消极的感情得到承认和表达后,将会摆脱其强烈性,为更积极的情绪和建设性的解决方法开辟道路。因此,父母对孩子的感情表达应做出有意识的引导。

方法七: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

倾听别人讲话时,最重要的技巧是摆脱自己对问题的思想和感情,设身处地想他人在经历着什么。有了这种技巧就能感觉到孩子情绪的波动,并将自己符合实际的看法告诉孩子。

17 爱儿子就请将爱说出口

没有爱的世界是冷酷的,没有爱的世界是悲惨的,没有爱的世界是阴暗的。作为父母,应当通过适当的方式,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深深的爱。

父母深深的爱,恰似大江大河的源泉,当孩子生命面临干涸时,给孩子希望;父母深深的爱,恰似不灭的灯塔,当黑暗袭来时,给孩子光明;父母深深的爱,恰似激昂的旋律,当孩子意志消沉时,给孩子鼓舞;父母深深的爱,恰似激越的号角,当孩子烦恼袭来时,给孩子力量。

知心姐姐卢勤曾说过:“爱是一个口袋,往里装产生的是满足感,而往外掏产生的是成就感。”的确,如果让孩子时时刻刻成长在爱心中,那么孩子就会生活在快乐与满足中,就会用一种深深的爱意去感悟生命,迎接挑战,健康地成长。

爱要表达出来——李嘉诚的父亲就是这样对待李嘉诚的。

李嘉诚的家族治学风气很浓,李嘉诚的父亲知识涵养俱佳,德高望重,致力于教育。可是,1943年冬天,对于14岁的李嘉诚来说是沉痛的,他那慈祥温和的父亲永远离他而去了。

但面对人生,李嘉诚没有退却,而是鼓足勇气面对现实,以一种豁达的心态担负起家庭的重任,接受人生的挑战。李嘉诚回忆说:“难忘的是父亲的拥抱。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稳健而富有涵养的父亲,与我亲密接触时,常常会忍不住紧紧拥抱我,并把我举得很高;父亲还时常对我说:‘你是父亲的骄傲,有你这样一个儿子我是多么自豪。’父亲把他满腔的爱心都倾注在我身上,并培养我成为一个自信的、有主见的人。”

人生的启蒙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很重要。孩子的心灵充满了天真、好奇,父母的拥抱和期待是最好的一招。调查表明,当今,有近70%的孩子喜欢父母的拥抱,有近1/3的孩子认为人的一生都需要父母的拥抱。西方心理学研究发现,人都有一定程度的“皮肤饥饿感”。在父母给予孩子的众多接触中,以抱着孩子和搂着孩子的肩膀最为有效。在此时,孩子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十分强烈。

拥抱孩子,通过亲子之间身体的相互接触,是传达爱意和亲情的良好沟通方式。父母就是通过这样的亲昵来表达自己的爱的。正是孩子在这种父母之爱的浸润中成长,造就了孩子健全的心理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孩子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孩子一切生活的基础和未来的认识及行为几乎全部归结于早期教育,而早期教育的爱是孩子的人格、心智、道德等各方面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

父母的爱是奔腾的热血,是跳动的诗句,是陪伴孩子一生旅程的花朵。父母的爱的教育是飘入孩子耳朵里的一个清音,是拂过孩子眼睛的一抹新绿,是流过孩子心灵的清澈溪流。用爱心去关爱孩子,就能发现孩子的闪光点,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在父母的教育中,应把对孩子的爱放在首位,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以此来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树立孩子的自信心,从而充分地挖掘每个孩子的潜力。

每个父母都应该懂得:爱是教养孩子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资格去谈教育孩子。

教育孩子是一门科学,而关爱孩子则是一门艺术。

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每一位父母都应该正确适度地爱自己的孩子,让孩子体验爱的力量,引导孩子走向成功。父母平时应做到:

方法一:与孩子进行身体接触

身体接触是最易于使用的爱的语言。常被人握着、拥抱和亲吻的孩子,比那些被人长期甩在一边且无人碰触的孩子容易发展出健全的感情生活。

方法二:对孩子进行言词肯定

作为孩子,再也没有比听到父母在口头上肯定的话更能使他们感受到被爱了。每个父母都应该每天对孩子说几句夸奖和赞美的话,即使觉得自己掌握不好夸奖的尺度,那最起码也要做到不再挖苦、数落、讽刺孩子。

方法三:时刻关注孩子

时刻关注就是给予孩子全身心的关注。这种关注向孩子传达的信息是:“孩子,你很重要,我喜欢跟你在一起。”这会使孩子觉得他对父母来说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人。他觉得真正被爱,因为他完全单独拥有父母。

方法四:适当的时候给孩子赠送礼物

赠送礼物是表达爱的有力方式。赠送礼物的效果常常会延续到好几年以后。最有意义的礼物会变成爱的象征,而那些真正传达爱的礼物,则是爱之语的一部分。赠送孩子的所有礼物,最终都会成为展示父母的爱的东西。

方法五:给孩子行动支持

父母对孩子的行动支持,不仅是对孩子表达爱的一种方式,还是给孩子以身作则的人生示范。

父母的爱是无私的,但并不是每一个子女都能感受到的。有的父母害怕娇惯孩子,就采取一种很严格的方法对待孩子,使孩子处于负面阴影之下。这样的结果,常常会引起孩子自尊心的缺失。自尊心是一种很难培养的德性,而独有爱可以为之。

18 给儿子多些鼓励,少些挖苦

每个孩子都希望父母亲既是长辈,又是朋友,都希望随时可以把自己遇到的问题与困惑与父母共同协商解决。了解了孩子这一心理后,父母应该懂得这样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和方法:对待孩子,尤其是有缺点错误的孩子,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讥讽和挖苦。否则,对孩子的伤害是残酷的,其后果十分严重,只会使孩子越来越厌恶父母,厌恶家庭。

有些父母,往往由于先入为主的印象,对孩子的评价有失偏颇。责备孩子时,往往说出挖苦孩子的话来,令孩子感到绝望,失去自信。父母的责备,也可能引起孩子反驳。如果这种情况长久存在,对亲子关系会有严重影响,导致冲突和敌对局面无法避免。特别是有的父母本身情绪容易冲动,易动肝火,责备语气过重,侮辱性的言词层出不穷,大大损害孩子的尊严,也给孩子一个错觉,以为自己真的一无是处,从而不思进取,对自己采取自暴自弃的态度。

责备孩子时,孩子根本就不理会。他既不顶嘴,也不反抗,就是不听。你骂你的,他做他的,这种消极反抗,日积月累便会使孩子越变越坏。

美国著名的儿童学家基诺尔曾分门别类地将10种典型的伤害性语言一一列举。

(1)傻瓜、骗子、没用的东西。

(2)你简直是个废物、饭桶。

(3)你简直是无可救药。

(4)住嘴!你敢不听我的话?

(5)我说不行就不行。

(6)你再不学好,我就不管你了。

(7)小祖宗,求求你不要这么做好吗?

(8)你竟然做出这等事,太让我伤心了。

(9)你要是都考满分,我给你买辆脚踏车。

(10)你可真行啊,居然可以考出40分的成绩。

这种恶言恶语,强迫、威胁,甚至挖苦、讥讽,大都是那些年轻父母在气急了的时候、恨铁不成钢的情况下,训斥子女时常采用的方法。但是,他们通常也是最不能被孩子尤其是有些反抗性或自尊心强的孩子所接受的。他们不但不能把孩子教好,而且只会把事情弄僵,在不知不觉中给孩子造成不良的影响。

至于央求和用金钱来诱惑,更是只会把孩子引上邪路,甚至会把孩子推向邪恶的深渊。孩子的心理是很脆弱的,挖苦的话会使孩子感到绝望,失去自信。家长应当鼓励孩子、激励孩子,从而引导孩子充满自信地健康成长。

不管你的孩子犯了任何错误,或者有任何缺点,父母都不应该挖苦他。对孩子来说,父母的挖苦是最大的伤害,会使孩子丧失自信的性格,越来越孤僻或叛逆。所以,面对孩子的错误和缺点,父母要耐心进行引导,而不是进行挖苦。

19 不要将体罚当做教育儿子的办法

我国自古流传“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的说法,西方谚语中也有类似的表述。直到今天,体罚孩子仍是许多父母的“法宝”,甚至还有父母将其奉为至理名言。

父母在体罚孩子时,总认为自己是在纠正孩子与社会不相容的错误行为,希望能将他们重新引到正道上来。但是,父母看到的只是短期的效果,即体罚所期望达到的效果。父母们没有认识到这是一种自食苦果的行为,其远期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首先,体罚孩子不仅不能起到教育孩子的作用,还可能伤害到孩子。比如,打骂只能让孩子暂时屈服,挨打的时候,会百依百顺,长此以往,孩子的恶劣习气就会不断滋长。常受训斥和打骂的孩子,对别人也习惯于张口就骂、抬手就打,行为粗野,也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其次,孩子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孩子如果经常挨打,性格会变得比较孤僻,不愿意和其他孩子玩耍。孩子步入社会后,与别人相处时会遇到很大的心理障碍。父母动不动就打孩子,会让孩子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比如说谎。有的父母一旦发现孩子做错事就打,孩子为了避免“皮肉之苦”,能瞒就瞒,能骗就骗。可孩子说谎,往往站不住脚,易被父母发现。为惩罚孩子说谎,父母的态度更加强硬;为逃避挨打,孩子下一次做错事更要说谎,于是就形成“恶性循环”。

体罚孩子还可能使孩子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常挨打的孩子害怕父母,不管父母要他做什么,也不管父母的话是对是错,都会乖乖服从。在这种“绝对服从”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常常容易自卑、懦弱、被动。尤其是父母当众打孩子,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往往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会自感“低人一等”。另外,对孩子要求过高,或一味地指责或打骂孩子,则很容易打击孩子的积极性和上进心,使他们失去自信。

打骂孩子所遗留下来的弊端显而易见,打骂不仅不能让他们“心服口服”,更会让他们的内心感觉不到家庭的温暖,感情会变得麻木,并且在心理上疏远父母。而父母呢,就会失去道德权威,永远无法赢得孩子的尊敬,长此以往必将影响正常的亲子关系。

因此,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父母永远都不要体罚孩子。当然,如果孩子做了特别不好的事情时,父母也应该和孩子站在同样的高度,尊重孩子的人格,用孩子的视角去观察问题并采取适当方法解决。

有人提出了“事不过三”的惩罚原则,父母可以借鉴。

第一次是温和的告知,让孩子明白自己为什么错了,错在哪里,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是什么;第二次是严厉的批评,除了再一次警告孩子之外,还应该好言相劝、耐心教导;第三次就要给予相应的惩罚了。惩罚一定说到做到,不给孩子任何侥幸心理。

孩子还处于发展和成长阶段,对于是非曲直有时缺乏正确的评判,难免会犯错误。即便是成人,有时也是难免的,所以对孩子第一次的错误,无论多么严重,也要好言相劝,耐心教导。如果同样的错误还犯第二次,那就不是无意而为了,因此一定要重视起来,即使是很小的错误也不能轻视。这样,每一个孩子都会知道,同一个错误不能犯两次,并尽力朝这个方向努力。一般情况下,孩子会在第二次犯错误的时候就会向父母承认错误:“我这次记住了,决不会再犯了。”

惩罚的时候应尽量避免采取体罚的手段,父母可以没收孩子一个月的零花钱,或者明令禁止孩子接触电脑,或者可以用做家务来惩罚孩子,这些都是比较合理的惩罚方法。

要知道,没有人是天生什么都会做的,父母应该允许孩子犯错误,教育孩子需要耐心、爱心和理解,打孩子绝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20 教育儿子父母不得不懂的十条禁忌

1.不要打断孩子的话

不要对孩子说“闭嘴,不许再说话”“别废话”“少啰嗦”“你耳朵长哪儿去了”“妈妈不要你这种不听话的孩子,现在马上给我滚出去”……

遇到和孩子有争执的情况下,父母应学会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声音,让孩子把话说完。因为有的孩子可能不善于表达,只有把孩子所有的话听完,才能明白孩子的意思。若打断孩子,不给孩子机会说完话,就有可能会误解孩子的意思,影响与孩子的沟通。

2.不要对孩子过多地使用恶语

不能说孩子是“傻瓜”“蠢蛋”“没有出息”“你这个大笨蛋”“真是没用的孩子”……

父母对孩子的错误行为的指责本无可厚非,但一旦指责过多,甚至到了用恶语的地步,恶语就成为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的棒槌。孩子如果丧失了自尊心,很有可能就会变得沮丧、颓废、萎靡不振,那样就会自暴自弃、自轻自贱,甚至自己糟蹋自己。因此过多地对孩子使用恶语,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3.不要经常责备孩子

不能说:“你怎么总是出错,真是笨透了”“你怎么就是屡教不改”“你怎么就是不如别人”……

即使孩子在学习上真的老是出错,真的在某一方面不如别人,父母也不要这样对孩子说,这会打击孩子改正错误和学习的积极性。

4.不要动不动就哀求孩子

有些父母对孩子教育束手无策,就采用哀求办法,说:“妈求求你别这么做了”“小祖宗,你要能考高分,我都愿给你下跪”……

父母动不动就向孩子缴械投降,不仅会失去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还会让孩子更加放纵。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和孩子站在平等的位置上去教育孩子,那样孩子才会尊重父母,才会听取父母正确的建议和意见。

5.不要对孩子唠唠叨叨

不要对孩子说:“去学习,听到没有”“今天你已经玩了很久了,从上午开始玩到现在,总该花点心思在学习上吧”“还坐在那里不动,我说的话你到底听到没有”“你到底去不去?还不去是吧”“妈妈说的话你总是不听,现在吃到苦头了吧?以后看你还不听话”……

唠叨是反复的单调刺激,会使孩子厌倦、反感、苦闷。当父母过度询问和提出建议,即使是正确的,但由于孩子的逆反心理在作怪,嘴上也是会持反对意见的。只要孩子没有什么过激的言行,或者突然改变以往的生活习惯和交往人群,父母就不要过度频繁地唠叨。少唠叨,多指点,用让孩子佩服和赞同的观点与之交流,孩子才会听取父母的建议。

6.不要威胁孩子

不要对孩子说:“还敢撒谎,我撕烂你的嘴巴”“我再也不管你了,随你去吧”“再不听话,把你送给别人”“成绩考不好,你就不要回来”“我再也不想带你了,你给我滚开吧”“一边玩去,我才不需要你”……

孩子毕竟是孩子,他有时并不明白父母只是因为生气而说出恐吓的话,并非真的不要他或不爱他。恐吓和威胁是一种很愚蠢的手段,它不但不能让孩子变得听活,而且会伤害孩子的心灵。

7.不要随意哄骗孩子

不要说:“你这次能考100分,我就给你买自行车……”“如果你听话,不再这么哭,你要什么我就给你什么”“别闹了,待会儿妈妈带你到公园去玩”……

哄骗是父母搪塞孩子的一种手段。有些父母在孩子任性、纠缠不休时常以好吃的、好玩的或者孩子感兴趣的事或物来吸引孩子,用以摆脱困境及孩子没完没了的纠缠。这种哄骗行为,会导致孩子丧失对父母的信任,时间长了,不但哄骗的手段会失灵,而且孩子也会模仿父母养成撒谎的毛病,当父母再来批评教育孩子时,他也会来批评指责父母,这是最可悲的,纠正起来难度也非常大。

因此,父母千万不可哄骗孩子,当孩子任性、纠缠、提出各种各样不合理要求时,应该坚持正面教育,采取劝慰、说服、暗示、鼓励、转移注意力、积极引导或采取暂时不予理睬的“冷处理”等方法予以处理。

8.不要讽刺孩子

不要说:“你可真行啊!竟敢做出这种事来”“别的本事没有,玩起来可以得世界冠军”“哟,得了满分,可真是让人吃惊啊”“老是心不在焉,说不定哪天脑袋也会忘了带回家”“哎呀,竟然主动念起书来了,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

父母讽刺挖苦孩子,只会伤害孩子的心灵,孩子会失去信心,因为父母对他并没有信心;孩子也有可能会放弃努力,因为父母对他的上进心不屑一顾。讽刺挖苦孩子,不仅不会使孩子悔悟,认识自己的错误与缺点,还有可能让孩子学到不良的沟通方式,这样就得不偿失了。

9.不要总是抱怨孩子

不要说:“你这样做,真令我伤心”“怎么说你都改不掉坏毛病”“要不是你,我有多快活”“你这不争气的孩子,真叫人伤心透了”……

如果父母总抱怨孩子,会极大地伤害孩子积极进取的自信心,伤害孩子的自尊。父母更应该对孩子多说鼓励性的话,以此来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10.不要强迫孩子

不要对孩子说:“老子说不行就是不行”“你不要白日做梦”“你别异想天开”“不准”“不许弄脏”“马上给我停止”……

对于孩子不感兴趣的事情,非要强迫孩子去做,孩子即使听从了父母的建议后去做,心里也有极强的反抗意识,对于事情本身也多无益处。父母千万不要打着“爱”的旗号去强迫孩子,如果真的是为孩子好,就要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尊重孩子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