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培养了不起的男孩100招
78415700000002

第2章 教导有方,孩子方可成龙

1 正确教育观培养出优秀男孩

在当今社会,很多不正确的教育方式的存在,可能与家长的教育经验不足有关,但更多的是因为家长缺乏形成正确、科学的教育观的指导。所谓教育观,是指家长对教育孩子总的看法和指导思想,这是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和成败的关键所在。家长的教育行为不能不受其自身教育观念的影响。家长的教育观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直接或间接地表现在教育孩子的各项工作中,因此要迎接时代的挑战,搞好子女的教育,首要的就是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只要上帝赐给我一个孩子,而且你们认为不是白痴,那我就一定能把他培养成为非凡的人。”这是19世纪德国教育问题学会会员卡尔·威特在一次学会上的辩词。在这次大会上,有人发表言论说:“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天赋而不是教育。”卡尔·威特不同意这个见解,他反驳说:“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赋。孩子成为天才还是庸人,不决定于天赋的多少,而是决定于从出生到他五六岁这个时间段所受的教育。就是那些只具备一般禀赋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能成为非凡的人。”

不久,卡尔·威特果然有了一个儿子,也取名为卡尔·威特,生下时,不仅不聪明,而且先天不足。邻居背后议论纷纷,说小威特肯定是个白痴。连小威特的家人们也说:“这样的孩子,再好的教育也是白费力的。”然而,老威特面对如此残酷的现实,并没有失望,他认真地承担起教育儿子的重任。

他教小威特读书时,先买来许多小人书和图册,把其中有趣的故事讲给他听,然后对他说:“如果你能识字,这些书你就都能看明白。”有时他干脆不把书中的故事讲给小威特听,而是对他说:“这个画上的故事非常有趣,可是爸爸没有时间给你讲,你先自己看吧。”这样就大大激发了小威特一定要识字以便自己看书的愿望和兴趣。这时老威特才开始教小威特识字。小威特有了读书的兴趣,学习起来就十分刻苦。不久,这个孩子轰动了附近地区。他七八岁时,已经能够自由地运用德语、拉丁语等6国语言了,并通晓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9岁时就考入了莱比锡大学,这个大学的校长说:“小威特已经具备了十八九岁青年所不及的智力和学力。”很显然,这是老威特对他实行早期教育的结果。1814年4月,未满14岁的小威特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两年后,他又获得了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

没有老威特精心的教育,小威特可能真的就变成白痴了。由此可见教育对于一个人成长的意义。我们要尽可能地为孩子提供更好、更多的他们愿意接受的教育,开阔孩子的心胸,陶冶孩子的心灵。

2 教育男孩忌突击,应该随时随地

教育男孩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因为教育无小事,我们首先应当认识到,教育儿子绝不仅仅是提高儿子的智力,而是要全方位地提高儿子的综合素质。要对儿子进行全方位的教育,再没有比随时随地的教育更好的方式了。总之,教育可以融入到生活中去,通过生活的方方面面来教育男孩子,在各种各样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教育才是最直接的,也是最有效果的。

经历了黑色七月,一个男孩并没有取得自己梦想中的好成绩,尽管分数上还说得过去,但只能进一所不起眼的大学。

经过半个年头,男孩终于放了寒假。

在家里的时候,父亲问起了大学生活,男孩告诉他说:“其实真的很没劲。”

男孩的父亲是个铁匠。他听了男孩的话后,脸上一直很惊愕,沉默了半晌之后,转过身用他那粗壮的手操起了一把大铁钳,从火炉中夹起一块被烧得通红通红的铁块,放在铁垫上狠狠地锤了几下,随后丢入了身边的冷水中。

“嗞”的一声,水沸腾了,一缕缕白气向空中飘散。

男孩的父亲说:“你看,水是冷的,然而铁却是热的。当把热热的铁块丢进水中之后,水和铁就开始了较量。它们都有自己的目的,水想使铁冷却,同时铁也想使水沸腾。现实中,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生活好比是冷水,你就是热铁,如果你不想自己被水冷却,就得让水沸腾。”

朴实的父亲竟说出了这么饱含哲理的话,让男孩真的激动不已。

第二学期开始了,男孩反省自己,并且不停地努力,学习终于有了一点起色,内心也开始一天天地丰富充实起来。

其实,道理就在我们身边,教育就在我们周围,我们要做的就是利用自己智慧的双眼,找到身边的道理,挖掘身边的教育。

3 教育男孩应因人而异,不可“一刀切”

每个孩子生来各异。有些孩子可能对音乐敏感,而有些孩子对语言敏感;有些孩子的记忆能力比较好,而有些孩子的观察能力比较强。每个孩子在不同领域的能力是不一样的。教育孩子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它具有多面性和灵活性,要循循善诱、因材施教。

以下是一位家长对自己儿子因材施教的经验之谈:

在孩子蹒跚学步和牙牙学语的时候,我就开始了对他性格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比如说在他刚会走路时经常摔倒,我从来不去扶他,而是鼓励他自己爬起来,一次不行,就两次。刚会说话时,我常带他到外面玩,只要看到醒目的标语都会读给他听,走到某个厂子门口都告诉他这个公司的名称,这样时间一长,他会习惯成自然地注意到这些字和图案。有一位朋友写了“有限公司”四个字,居然被他脱口读了出来。记得那时他刚刚3岁。

孩子的性格有点内向,这主要是先天因素,与我平时的严厉态度也有关系。不过对待他的学习,我一向是采取循循善诱、寓教于乐的方法,让他对学习产生兴趣。我经常跟他说上课时一定要认真听讲,下课和放学时,你只管尽情地玩,只是不要太过分,不要伤害到其他小朋友和自己。只要把课堂上的时间充分利用,放学时把老师布置的作业认真完成,不需要花太多的课余时间就能掌握所学的知识。

孩子的安全问题是最值得我关注的问题,也是比较伤脑筋的事。在上海这个大都市里,社会复杂,道路错综,车辆繁多。他毕竟太小,明辨是非的能力很差,所以我平时不让他单独到马路上去玩;网吧和游戏机房不让他涉足;零花钱控制得比较紧。不过管得太严又怕孩子没个性,做事前怕狼后怕虎,所以对孩子的教育既要讲到重点又不能危言耸听,要告诉他什么事能做和什么事不能做,详细地记住家庭地址和家里的电话号码,以便走丢时和遇到特殊情况下及时联系到亲人。

有空闲时,我就会陪他出去玩。比如说他喜欢钓龙虾,而河边又危险,我就陪他一起钓。还不定时带他逛商店和书店,到公园去野餐,让他开阔视野和缓解一下读书导致的紧张情绪。

教育儿子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抛开儿子不管,任凭家长的主观臆想把儿子塑造成自己所幻想的理想模式,无论你出多大力气,终究是徒劳的。教育儿子必须根据儿子的心理特点,掌握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关于这个问题,在我国教育史上早有明晰的记述。儒家经典之一的《论语》就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学生子路和冉有同时问孔子:“听到道理之后,是否马上去实行?”孔子回答子路说:“你有父兄在前,怎么可以听到就去做呢?”而对冉有则说:“听到后应该就去做。”学生公西华不明其故,就问孔子,孔子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意思是说,冉有太谨慎,所以要进而加以鼓励;子路急躁好胜,所以要退而加以抑止。正因为如此,孔子教育的学生,都能充分发挥其潜能,各有所长:颜四、闵子骞长于德行;宰我、子贡长于言辞;冉有、季路长于政事;子游、子夏长于文学。宋朝朱熹把孔子这种因人而异的教育方法,概括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所以孔子是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实际,因材施教的先行者。

孔子的这一教育原则的心理学依据,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人的心理个别差异。人由于先天素质、后天社会生活环境和所受教育的不同,他们的心理也具有不同特点。自然界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世界上也没有两个人在心理特点上是完全一样的。也就是说,人与人在气质、爱好、性格和能力上都存在着种种差异,即心理的个别差异。就是在一个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即使是双胞胎,也不例外,都会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心理差异。“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嘛!

4 抓住男孩错误中的闪光点

公交车站牌下,一对母子正在等车。

一阵大风把妈妈的围巾撩了起来,妈妈想用手按住围巾,可是手里还提着皮包,非常不方便。看到这个情形,小男孩主动对妈妈说:“妈妈,我帮你拿包吧。”妈妈犹豫了一下,还是把皮包递给了小男孩,然后整理她的围巾。

没想到风更大了,小男孩一不小心,把皮包掉在了地上的水洼里。小男孩马上把皮包捡了起来,一脸的惊恐。

妈妈的脸色立刻变得非常难看,厉声训斥小男孩:“你怎么连个皮包都拿不住啊?你看,包都脏了,你让我怎么拿?你真笨……”

小男孩一声不吭,眼泪涌了出来。

母亲的训斥一定伤透了孩子的心。以后再有这样的情况,小男孩还会主动从妈妈的手里接过皮包吗?而如果妈妈的反应不是这样的呢?

假设妈妈看到小男孩惊恐的表情,先从孩子的手中接过皮包,用纸巾擦干净,然后对孩子说:“没事的,你看,皮包擦擦就干净了。”

“我不是故意的,妈妈你不怪我吧?”孩子小声地问。

“当然不怪你。你能主动帮我拿皮包,说明你很有爱心,还乐于助人,真让妈妈高兴。”妈妈抚摸着小男孩的头说。

“可是皮包掉在水洼里了。”小男孩还是很后悔。

“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每个人都有不小心的时候,妈妈也犯过这种错误,不过妈妈以后就特别注意了,相信你也会吸取教训的!”

“嗯,我以后不会再犯这种错误了,我还想帮你拿包,好吗?”孩子说。

“好啊,妈妈相信你!”说完,妈妈又把皮包交给了小男孩。公交车来了,母子俩高兴地上了车。

每个孩子都免不了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而孩子正是在不断犯错误、纠正错误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所以说,重要的问题不在于孩子是否犯错误,而在于父母采取何种态度让孩子认识并纠正错误。善于在孩子的错误中发现优点,用赏识的态度去教育孩子纠正错误,比严肃的批评和打骂更有用。

当孩子犯了错误,家长要调查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发现孩子在错误中显露出来的优点。你可以说:“虽然你做错了,但是你表现得很勇敢。只要改正错误的方式,你的勇敢仍是非常可贵的!”

如果孩子的错误是出于好意,应该赏识孩子的良好初衷,而不是抓住他的失误,如“我知道你很想帮助别人,这真让我高兴!”

5 在孩子眼里父母要树立起威信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威信的树立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威信是无形的、潜在的教育魅力,无处不在地引导着孩子健康成长。威信还有着巨大的感染力量,引领着孩子朝着理想的境界迈进。

威信往往来自两种力量:一是对方的身份、职权所具有的支配力量;二是对方的人格魅力及情感所产生的力量。

威信的基础是父母本身的道德水平、精神面貌、工作态度以及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所采用的科学方法。热爱孩子、关怀孩子、与孩子能够真诚沟通,这样家长的威信就会油然而生,他的教育也一定是有效果的。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了家长威信缺失产生的根源及给孩子带来的不良后果,威信缺失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如想树立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提高家长自身素质是关键

古话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果要让父母对孩子产生威信,首先父母自己要做得好。身教胜于言教,要在孩子面前做出榜样,树立威信。

(1)在学习育子方法上多投入。家长要多看书,学习家庭教育理论,用现代科学的教育理念来指导如何教育孩子:学习《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等家长学习的教材;参加各种家庭教育学习、培训;关注互联网,浏览中华家庭教育网,关注教育频道的节目,在QQ群里学习;向优秀家长学习,探讨学习教育孩子的经验;研究出符合自己孩子成长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规律,提高家庭教育的能力。

(2)树立榜样多自律。只有高素质的家长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孩子。家长要留心自己的言行,成为影响孩子学习做人的榜样。家长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带头做一个高尚的、有责任心、有爱心、表里如一、遵纪守法的人,以自己良好的形象去影响教育孩子。比如,要纠正孩子乱放东西的坏习惯,你光靠一遍遍的说还不行,要具体教给孩子怎么做才行,孩子看到父母的行为自然会模仿,同时也就比较容易接受父母的要求了。

2.在提高育子能力上下功夫

威信是父母运用恰当的教育方法,建立在与子女彼此尊重和热爱的基础上,不知不觉中自然产生的。家长改变家庭教育的理念是提高教育方法的途径,要掌握现代科学家庭教育理念,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要尊重理解孩子。家长要认识到:孩子不是你的私有财产,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有思想、有个性、独立的人,同样需要家长的尊重、理解和关爱。他以自己的方式在实践体验中成长,所以家长要给孩子成长的空间。家长要尊重孩子的人格、权利、兴趣爱好、自主选择,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家长要学会向孩子学习,两代人需要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要接纳孩子的成功与失败,快乐与沮丧,给予关爱、抚慰和引导,当好孩子的引领者和呵护者。家长要多用赏识、表扬、夸奖、激励、肯定等正面的教育手段,向孩子传递正面的、积极的信息,使孩子处于积极、乐观、愉悦、轻松的心理状态之中,这样孩子才能积极面对生活。

(2)要保持教育的一致性。保持教育的一致性是树立威信的重要条件。父母要求的统一,对其威信的树立非常重要。如果当父母教育态度不一致时,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争吵,提相反的要求。如:爸爸处理问题简单粗暴,妈妈可以不表态,也不要当场反对,待事情过去后,妈妈再说服爸爸,等取得一致看法后,再去安抚孩子,说明自己的不对,使孩子既不感到委屈,又会从内心深处信服家长,接受教育。

(3)要加强亲子沟通。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学会和孩子平等交流是两代人共同成长的基石。我们要明白,孩子不是你的私有财产,而是有独立人格的活生生的“人”,有被尊重、重视、表达、渴望倾听等需求,我们应该像对待朋友那样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而这些需求都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的,没有平等,一切无从谈起,只有走进孩子的心里,才能让孩子把父母当成自己的朋友、老师、自己的贴心人。

(4)要做到严爱结合。严爱结合最能树立真正的威信。父母要建立起融合的亲子关系。失度的爱、扭曲的爱,都会产生亲子间的感情障碍。平时孩子有了错误要及时教育改正,批评完之后要安抚、开导,使他感觉到父母是真的爱他,这样才不会使孩子产生抵抗的心理。

希望每一位父母亲能够坚持学习,提高自己的素养,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在孩子面前树立自己的威信,使你的教育产生良好的效果。

6 低音调教子是一种智慧

有个老师带了一个班级,这个班级上课秩序不好是出了名的,学生们常会吵吵嚷嚷不安静听课。那个老师没办法,只能不断地把嗓门提高,但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有一天,学校请了一位特级教师来给孩子们讲课,老师听那位特级教师说话细声细气的,很担心她“镇”不住那些吵闹的孩子。

特级教师早就听说了这个班的学生很调皮,不过,她并没有因此而怯场。

她一上讲台,没有大呼小叫,而是脸上挂着笑容,安安静静地用眼睛慢慢扫过台下的每个孩子。

一分钟,有1/3的孩子安静了下来。

两分钟,又有1/3的孩子闭上了嘴。

不到三分钟,所有的孩子都变得安静了。

这时,特级教师才开始用低而温和的声音说:“老师没办法用太大的音量说话,所以如果大家想听精彩的故事就得把小嘴巴闭起来,竖起耳朵专心听才行。”

没想到,这群平时闹腾惯了的孩子竟然很安静地听完了特级教师讲的故事,尽管在老师说故事期间仍不免会有些孩子发出干扰的声音,但是特级教师并没有因此而提高自己的声调,反而就此闭嘴不语。这时,便有其他的孩子自动充任“纠察员”,让说话的人安静下来。

由此可以看出,低音调的教育方式往往会产生神奇的效果。

有一个女教师,一天早晨起来后突然发现自己“失声”了,可是由于事出突然,她没办法找到临时代课的老师,便只好硬着头皮去上课了。

踏上讲台后,她便轻声对学生说:“老师今天喉咙不舒服,讲课声音会很小,所以大家要安静,否则会听不清楚。”

顿时,教室变得鸦雀无声,学生们一个个睁大眼睛、竖起耳朵认真地听她讲课。女教师把讲课重点写在黑板上时,学生们都自觉地拿起笔记本抄写,这一节课上得无比轻松。

因为嗓子不适,女教师无法如往日一般大声向一些学生喊话:赶紧交作业!不可以在走廊上奔跑!她只好让一些学生当“传声筒”,传达自己的“命令”。

一天就这样有条不紊地过去了,女教师突然发现师生间的冲突竟然少了很多。

三天后,她恢复了声音,但是她继续沿用失声期的“轻声细语”“无声胜有声”的管教方式,果然,上课时孩子们逐渐变得认真起来,再也不像过去那样吵闹了。

很多家长看见孩子淘气或犯了错误时,说话的分贝数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家长生气,另一个原因是有的家长认为责备孩子的声音过小不能引起孩子的注意,收不到好的效果。

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教育过程中,高声呼喝孩子是成人缺乏耐心的表现。当家长对孩子大声地加以斥责时,孩子确实能被镇住,但是,在孩子惊骇于大人发怒的同时,他根本就听不进大人的只言片语,自然也就不可能反思自己的过错了。倘若孩子年龄较大,他们也许会对家长的大声斥责给予反驳,使双方对立,激化矛盾。

所以,教育孩子时没必要用大声,低音调教子反而能让孩子集中注意力。小声地说还可以形成“促膝谈心”式的良好气氛,使孩子感受到大人对自己的尊重。尤其在有其他人在场的时候,若是轻声细语地教育孩子,既不会让孩子丢面子,也能让孩子乐于接受教诲。

由此可见,用低音调教育子女实在是一种智慧。当你教育孩子的时候,不妨试一试降低八度音调,让孩子真正感受春风化雨般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