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对当老师的朋友是夫妻,他们的儿子九岁了,每天放学回来到楼下都要大呼小叫:“李伯传,王怡,我回来了!”邻居们都喜欢这孩子,就是对直呼其父母的名讳不以为然。关系好的给父母说别让孩子直呼其名;有的在背后窃笑:李伯传可养了个好儿子。
虽然如此,那小子还是我行我素,而父母看起来也听得很顺耳。我知道在很小的时候,他们两口子就是这么教孩子的,稍大些孩子也曾问过:“别人都叫爸爸妈妈,你们怎么教我喊名字呀?”夫妻俩相视而笑,只是说:“你长大了就明白了。”
我起先也以为是夫妻故意标新立异,他们却说这是让孩子享受平等、自由和民主。到底能不能在将来让孩子很快自立起来,我想他们心里也没底,但让孩子不仅感到自己是父母的掌上明珠,首先是自己的明珠,这样做应该是对的。这其中不应该只是一个怎样称呼父母的事。
我们中国人的伦理观念中有一个根深蒂固的传统,就是揪住君臣父子的关系不放。父子之间上下有序而不是并肩一字王的朋友,尤其在孩子未成年时更是如此。这样一来做儿子就只有在呵护下绕着长辈的膝盖动作了。溺爱有加,自主不足,孩子的脑袋成了收发室。长久影响,爹爱偷人孩子便学着做贼,父母人格卑贱儿子的膝盖也发软。当然好父亲也会带着儿子成为好儿子,即使这样,父子间的规矩是绝不可以破的,敢直呼父母名讳的就不是孝顺子女。
讲究辈分是标志人类衍生中的轮序,中外皆同,不该有别。但在我们的传统中却形成了奇特的一面,父母把爱与剥夺施予了自己的孩子,孩子把孝与剥夺回赠给父母。孝就包含着连名字也不能被提及。在我小的时候,孩子间骂架,最恶毒的语言就是扯着嗓子喊对方父母的高姓大名,这种局面一旦出现,连父母也是不依不饶的。如果被呼者还有绰号之类也被大叫了出来,那情势就更是危急了,这种事在今天农村还是很普遍的。我曾见到过一对小姐妹同一个小男孩骂架。小男孩蹲在墙角玩着石子嘴里嘟囔一声“仄愣愣”,那一对小姐妹听到了她爹的绰号,便跳着脚喊半天他爹的名字,小男孩抓紧时间再一声“仄愣愣”,小姐妹便又是一阵燕子啁啾式的反应。当时我想,如果吵架的一方是我那朋友的孩子,听到对方的这番骂法肯定觉得好笑死了。
天真的孩子是这样在维护着他们长辈的尊严连带着维护自己的尊严,却不晓得这是一种善意的欺骗,他们应该享有的与生俱来的平等在这种哄闹中丧失了,真正的自立自主独立意识被尽数蒙蔽了。
1992年中日两国曾组织了一次小学生探险夏令营活动,中国孩子受父母照顾溺爱滋养起来的娇骄气使中国的父母甚为忧虑,因为自己的孩子显然缺乏独立生存的能力,而日本人则摞下一句:中国孩子不如日本孩子。我记得日本也是很讲究孝道的,而且还知道,在很久以前物质条件很差的时候,儿子竟然把失去了劳动能力的父母背到荒山中扔掉。在条件允许的环境中还是很尊重父母的。于今的现状,我以为不该听到日本人的那句自满话便气愤,倒是有必要反思一下我们是怎样当父亲的,怎样当母亲的?除了那份绝对的“孝”教育外,是不是该从辈分的重压下卸去一些霸道的东西,把平等自主还给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