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左手功名右手美人
7838600000026

第26章 随笔现代农业

叶飞在建立宁波飞洪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前,已经在蔬菜批零市场上打拼了十多年,熟悉一条黄瓜从瓜秧上摘下到卖场被顾客买走所涉及的所有程序、细节、规则。对他来说,向谁下订单,用什么样的工具运输、储藏,批零价的确定,质量标准及把握,资金调配,单品与总量控制,等等,既与自己的生意有关,也与供应的农民、卖场和消费者有关。他扮演的角色是一手托着多个利益方,把菜地和市场最小缝隙地连接,将农产品一步商品化。

2006年,叶飞在九龙湖镇租地搞起了蔬菜设施种植,把工业化的做法嫁接到了传统农业。由他的基地先租地上设施,在生产营销中摸索确定质量标准、营销规则。然后将设施和土地返租给当地农民承包,公司负责销售,这样就抻大了种植面积和卖场。

这种做法给多方带来好处。首先是公司。公司在其中扮演孵化器角色,可批量复制工业化标准的农业模式,规模因此会扩大。发酵效应明显,尤其在质量、单品与总量控制上能够把握住标准和平衡分寸,这非常有利于公司业务持久做下去。农户也从中受益,可以避开先期设施大投入的制约,公司在单品和总量上的调控降低了农户盲目生产带来的市场风险,便捷地引入新品种、新技术和新管理,使农户在短时间内很快完成从传统向现代的升级。在收益上,当地农技人员评估,设施农业比传统农业增收一倍以上,且劳动力明显减少,劳动强度明显降低。消费者是最终收益者,生物技术和物理杀虫手段的运用以及运输的便捷可以保证吃到放心菜,还可吃到过去地产没有的新品。

最后,最大的受益者是农业这个巨大的产业。

我们还记得那个在世界范围内引起震动的预言吗?1995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出版《谁来养活中国?》一书,认为到2030年中国粮食短缺3.7亿吨,即一半以上的粮食需要进口。言下之意中国人需要世界来养活。2007年3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借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李振声之口,给予了回答。李院士算了这样一笔账:从1990到2004年,我国粮食15年合计进出口基本持平,净进口量只有879.4亿斤,相当于总消费量0.6%,微不足道。

然而,中国人养活自己的问题解决了,一个新的问题也出现了———谁来让中国农民过得更好?传统农业只能解决吃饱肚子问题,不能解决富裕问题。大量的农民兄弟选择了洗脚上田涌向城市打工挣钱,但城市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是有限的,城市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出路之一,但不是唯一办法。

现代农业是另一把最重要的开锁钥匙。左手土地,右手市场,把农产品直接商品化,向工业化、集约化要效率,向新品种、新技术、新管理和新经营模式要附加值,升级农业结构,找到稳定的赢利方式,说到底,向土地要财富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现代农业是一柄可以改变有五千年耕作传统的犁铧,它被广泛接受之时,也是中国农业这个巨大产业腾飞之日。

现代农业在我国还是初创阶段。叶飞已经通过自己的模式走上了创富之路,但我们必须注意到,叶飞并不是农民,他是一个循着嗅觉自觉转换成农民的商人兼工人。如果农民没有学会像他那样用商人的眼光打量自己土地上的产品,用商人的精明计算成本与利润,用工人的精细执行标准、程序操作,再好的钥匙也未必灵光。

同时我们注意到,现代农业并不是一个单一而固定的模式,除了要素投入集约化、资源配置市场化、生产手段科技化和产业经营一体化这些显性特征外,具体模式并无定式,正在被学习复制的诸如“农家乐”、观光农业、设施养殖、花卉园区、精品水果,等等,更多的还在路上,正被探索着。因此,不仅要扶持农民模仿学习,手把手教会,更要激发农民兄弟的创造力,走个性化路线,避免将来有一天遍地尽是白花花的大棚和一张张苦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