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除了“醉翁”的名号外,知名度极高的称谓尚有“六一居士”和“文忠”。此二称谓又有何来历?
欧阳修晚年又自号“六一居士”。英宗即位,欧阳修即多次上表乞放外任,乞避位(辞参知政事之职),未获批准。神宗即位后,欧阳修在被诬事件真相大白后,又多次请求退位,神宗恩准他辞去参知政事之职,出知亳州(今安徽省亳县)。神宗熙宁二年(1069),改知青州(今山东省益都县),兼任京东东路安抚使。王安石变法后,欧阳书上疏批评青苗法的弊端,并擅止执行青苗法,遭到王安石的不满和朝廷的批评,虽未治罪,但欧阳修对时局更加失望,也更渴望身退,于是又自号“六一居士”以明其志。何谓“六一居士”?欧阳修在其《六一居士传》中有详细记述:“六一居士初谪滁州,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一位老翁,置身于琴、棋、书、文、酒之间,即为“六一”。这是欧阳修虽在其位而不想谋其政的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也是他自己所能追求到的最大乐趣。在此文中,他也坦诚地对客人诉说自己为“世事”所累之苦:“轩裳珪(guī,玉器)组(指做官)劳吾形于外,忧患思虑劳吾心于内,使吾形不病而已瘁,心未老而先衰”,所以决定离开官场,回到田园,正是欧阳修的不移之志。
欧阳修于熙宁四年,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退居于颍州(今安徽省阜阳县)西湖之滨。熙宁五年病逝,终年六十六岁,追赠太子太师,谥号“文忠”,故世称欧阳文忠公。那么,给欧阳修的谥号又何以定为“文忠”?这在朝廷给欧阳修的《谥诰》中讲得十分明白:“公维圣宋贤臣,一世学者之所师法。明于道德,见于文章,究览六经群史。诸子百氏,驰骋贯穿,述作数十百万言,以传先王之遗意。其文卓然自成一家,比司马迁、扬雄、韩愈无所不及而有过之者。方天下溺于旧习(骈文),为章句声律之时,闻公之风,一变为古文,咸知趋尚根本,使朝廷文明不愧于三代汉唐者,太师之功;于教化治道为最多,如太师真可谓文矣。”“忠,亦太师之大节。太师尝参天下政事,进言仁宗,乞早下诏立皇子,使有明名定分以安人心……以为朝廷立事。按谥法:道德博闻曰文,廉方公正曰忠。今加忠以丽文,宜为当。”可见,“文”指其道德文章,“忠”指其从政事功。欧阳修既是清官忠臣,又是文坛领袖,谥曰“文忠”,欧公足以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