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如何安心如何空
7835500000056

第56章 第一版后记

从初尝甜头激发起探究人体秘密的愿望至今,匆匆然已近二十年了。与当年多数生命科学研究者选择仪器测试验证或经典考证的研究方案不同,作者选取了直接以自身为对象的实证方法作为研究方向。这样的选择是想改变人体特异现象研究时,由于研究者对人体特异现象的无知而造成的实验设计上的不合理性,希望通过自身的实践来得到实验设计的第一手资料。

研究工作是从健身修炼开始,经道家修身方法的探索最终转向了佛法的修证,与此同步发生的现象就是自我对人体的认识也从形而下唯物的观点渐趋于心物一元形而上的观点,以至成文的研究论著也一稿一稿自我否定,这是在研究之初所未曾料到的结果。今天,这个用了近二十年时间得到的研究结果终于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了,作者总算了了当年所发的心愿,没有愧对先贤和前辈。

作为一个研究项目,二十年的时间似乎久了一些,但研究结果实际上已远远超出了当初的期求。作为一个游离于科学、宗教和艺术间的项目,由于研究内容和方法的特殊性,想要对其进行客观的评议并非易事,也许社会和大众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接受并享用它。

支持作者当初单枪匹马另辟蹊径进行此项目研究的一位老先生,在阅读了作者1994年整理的初稿《练功修行与觉悟证道》(曾在《武魂》杂志1998年第5至11期上连载过)后,曾给作者发过一信,希望作者将所得“在一定范围内推广,取得显著成绩后,把书印出来,大力推广”。没想到发信后不久,老人家就辞世了,但他的嘱托一直在鞭策着作者后来的研究。可以告慰他老人家的是,他所关注的形而下生命科学方面的内容,已被作者后来结识的许多同修的修证经历所验证,本书的面世也是作者对其在天之灵的最终祀奠,感谢他老人家的支持和佑护。

应当说明,作者首先是一个科学研究人员,对修行的爱好是缘于受益,对它的研究除了当初的发心以外,很大程度上也是个人爱好探究未知事物的习性,而具体的做法则基本上是沿用科学研究的习惯,采取调研与实证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的。

希望本书的面世能有助于所有的有缘人对人生重新认识,愿大家能充分享用诸佛菩萨两千年前留给我们的礼物!

杨海鹰

2007.9.25(中秋)

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