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台湾不能说的秘密
7833200000021

第21章 蒋经国为何要在台湾亲自督导“十大建设”?

1978年,蒋经国就任了。

台湾人熟悉的那个画面——每年蒋中正穿着军装,在“双十节”阅兵时那挺拔的身姿和强有力的口音“军民同胞们……”变成了蒋经国那亲切的挥手以及谦虚的致意“亲爱的父老、兄弟、姐妹们……”虽然不变的仍然是那浙江口音,但敏感的人们似乎从这句话里听到了些弦外之音——时代开始改变了。

蒋总裁“崩逝”(是的,当时的报纸用的就是这个充满了皇权帝制意味的封建字眼)后,“副总统”严家淦继任,但实权却在“行政院长”蒋经国手上。严家淦可说是虚位“首脑”,当时大家都亲切的称呼他为“YESMAN”。虽然两年后蒋经国的接班已经是可以预见的事,但还是有不少人不太满意,不知道蒋家王朝还有多久。

在担任“行政院长”的时候,蒋经国决定开始“十大建设”的计划,可当这个计划开始实施的时候,却是冒了很大的风险。因为当时台湾经济尚处于起飞初期,民众经济所得尚未提高,以及当时正遇上第一次石油危机和台湾当局退出联合国等等外交困境,可以说,台湾在发展“十大建设”时,当局是没有经费的。所以,有部分官员表示反对,但蒋经国以一句“今天不做,明天就会后悔”就力排了众议,后来通过找到沙特借款,才算是得以解决。也就是说,“十大基础建设”属于举债建设。但后来也证明蒋经国当初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这个“十大建设”确实推动了台湾经济起飞。甚至可以说,台湾经济完全起飞是在“十大建设”之后才得以实现。

以当时蒋经国的观念来说,他认为,在经济成长的过程中,“富可敌国”与“贫无立锥”如果形成两个极端,却被理解为经济真的成长了,那才是一个巨大的讽刺。所以,为了避免像许多高度开发国家那样财富集中,贫富悬殊,他觉得发展不仅要财富增加,也要合理分配,这样人民才能在均富的标准下愉快又勤劳地工作,社会才能稳定。现在我们都可以看到,当时的“十大建设”里有七项是经济基础建设,这七项经济基础建设对台湾的未来来说,不管采取哪种发展策略都是非常必要的建设。

“十大建设”所带来的经济方面影响,的确给台湾带来了焕然一新的生活风貌,但另一方面也牵动了政治与社会的演化。在人民知识与经济能力大幅提升的情况下,要求政治开放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原来严密的政治控制体系已逐渐不能应对人民的要求了。

在“十大建设”的时候,强大的号召力再一次发挥了蒋经国善于鼓动的天分,据当时的工程师回忆,每个人都像被洗脑一样,大家都拼命工作,一个月休两天,甚至都没有任何的加班费。蒋经国也经常冒着烈日飞沙、寒风骤雨,数次到工地督导。学者李敖曾经做过统计,担任行政院长、戮力经济建设的蒋经国,在1978年到1981年,总共下乡197次,“与民同乐”155天。为了视察一条建设中的公路,他曾经先后进山21次。1980年永安发生矿难的时候,他还挨家挨户的进行慰问。台湾舆论称:“经国先生的苦心和参与,是十项建设顺利完成的主要因素。”可以说,蒋经国亲民爱民的形象,透过媒体宣传的推波助澜,使得他的声誉如日中天。

当初蒋经国提出“十大建设”的计划还遭到了父亲蒋总裁的大力反对,后来幕僚们搬出了孙中山的遗志,才说服了蒋总裁。用今天的眼光来看,正如蒋经国自己所宣称的:“10项建设的进行,在经济不景气期间,产生了无比的积极作用,不但刺激了各种相关事业的生产,也吸收了大量的‘国民’就业,大大冲淡了经济呆滞的严重性。”其后台湾经济发展迅速,成长为举世公认的“亚洲四小龙之首”。

这个投资巨大的“十大建设”指的是台湾在70年代为助长经济发展而开发的10个大型建设工程,它们包括:中正国际机场,位于桃园县大园乡,1979年2月26日启用;台湾铁路管理局北回线;铁路电气化;台中港;宜兰县苏澳港;核能发电厂;中山高速公路,连接基隆以及高雄小港区;中国造船公司;中国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学工业。

1974年9月,蒋经国在“立法院”作施政报告时,又加上核能发电,共计10项建设。开展这10项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配合台湾岛改造计划,也为了建立现代化物质技术基础,改变以轻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和原材料的自给水平,减轻对外依赖程度。70年代是台湾经济结构的转型时期,可以说,十大建设就担起了脱胎换骨的重任。

当十大建设开始筹划推动时,困难重重是可想而知的,当时主要有三个难题:人力问题、技术问题、财力问题。对于这些难题,蒋经国总是争取全力解决。1974年2月,蒋经国在“立法院”作报告时,提出做到经费、人事、奖励、意见四大公开,以推动“十大建设”。

据台湾报纸记载:台中港第一期工程从开工到完工,蒋经国冒着烈日飞沙、寒风骤雨,先后巡视12次,并参加传递石头的行动。

中钢建厂,有3年零4个月之久,其间,蒋经国巡视工地15次。1977年7月25日,台风在台南登陆,中钢高炉濒临断电断水、铁水将凝、炉体将毁的险境。蒋经国得知此信息后一日数电,询问情况,直到渡过了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