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一些“假小子”女孩和“娘娘腔”男孩,但这些现象常常不为家长和教师所重视。其实,对于处于青春期的男女来说,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性别角色认同问题,对他们的成长关系密切。
性别角色,是指属于一定性别的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和群体中占有的适当位置,以及被该社会和群体规定了的行为模式。性别角色是一种社会角色。当个体从母胎分娩出来时,凭其性器官就能鉴别性别。由于性器官的不同,被明确地划分为男孩或是女孩,随着身体的生长,男孩在身高、体重以及形态方面逐渐优于女孩,社会对性别不同的孩子予以不同的角色期望,形成了男性角色和女性角色。
这时候的青少年意识到了两性的差异,大多数青少年能够认同自己的性别,但也有一部分青少年对自己的性别不太认同。根据我们的调查,男孩的性别认同优于女孩。当问及“如果你可以选择自己的性别的话,选什么性别”时,6919%的男生仍选择男性,而女孩选择女性的为3319%,百分比相差一倍以上。209%的女孩不再选择女性,而男孩不选择男性的为239%。女孩性别认同比男孩差,更多女孩不认同自己的性别,应引起教师和家长的关注。性别认同是青少年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指标。按照埃里克森的同一性理论,如果一个青少年对自己的性别不认同,一方面可能会使自己的自信心、自尊感降低,自卑、沮丧,缺乏进取心;另一方面可能会影响自己社会角色的承担,形成社会适应不良。因此,对性别认同度低的女孩加强自强、自爱教育是教育者的重要职责。
社会对成年人的性别期待也同样适合于男孩和女孩。这种期待反映在从内在素质到外在形象、行为举止、打扮等各个方面。男孩要有男性的阳刚之气,女孩要有女性阴柔之美。有人曾做过调查,在大多数女孩眼里,男孩应该具备的气质依次为:直爽、开朗、心胸宽广;坚强、自尊、好胜、有主见;风趣、幽默、健谈、富有想像力;聪明、知识面广;勇敢、大胆。在大多数男孩眼里,女孩应该是文雅、爱美;细心、温柔;纯洁、大方。
当今,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在要求青少年对自己性别角色认同的同时,性别角色互补和优化的呼声日趋高涨,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把男性人格特征与女性人格特征相对立。例如,男性刚强,女性柔弱。男性的气质更易于在社会上拼搏,而女性的气质更适合于营造温馨的家庭和男性的保护。这种性别刻板印象正在受到挑战。现实生活中,女性已经从家庭走向社会,她们要在社会上立足并发展,必须具备传统意义上属于男性的品质,例如坚强、果断和领导气质等等。相当一部分社会学家认为,传统的两性对立的性别角色,正在朝着两性人格特征更加接近的方向发展,即两性化人格特征。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校园里出现的“假小子”和“娘娘腔男生”呢?“假小子”和“娘娘腔男生”不等于两性化人格。两性化人格是指男性和女性性格的优化重组,应该兼备男性和女性各自的优点。“假小子”往往是指直爽、果断的女孩,她们具备男性的优点,但未必具备女孩的优点。至于“娘娘腔男生”往往是指腼腆、羞怯、迟疑不决,有些脂粉气的男孩,他们既不具备男性的优点,也不具备女性的优点,更不值得效仿和提倡。
某校有一个“娘娘腔”男孩,白净、秀丽的脸庞,带着小红帽,挎着红书包。他坚持认为自己“应该是一个女孩”。
曾有人问他,“同学和亲人认为你是男孩还是女孩?”
他说:“他们都认为我是男孩。”
像这样的“娘娘腔男孩”,性别角色错位已经比较严重,矫治起来有困难。因此,处于人格发展中的青少年,首先要对自己的性别认同,培养各自的性别优势。这就要求我们的家长平时应注意对孩子性别角色的培养,尤其是在小时候,男孩要有男孩的性格和气质,女孩要有女孩的性格和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