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不少的学生依赖性非常的强,缺乏最基本的分析能力,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学习中,遇到一点事情都要求助于父母或者是老师,这种现象令人担忧,面对这样的情况,该怎么处理呢?
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中学生能力培养的核心。独立分析能力的培养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让学生从已知的材料中概括出事物应有的原则和规律,从而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独立分析”只是个相对的范畴,并不是让学生离开教师的作用绝对独立地去分析、解决问题,这就像布鲁纳的“发现法”并不是要求学生去发现尚未知晓的新事物一样,它是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去认识事物及其发展规律。它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
1.中学生独立分析能力培养的客观性
现代教学法认为,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和原料,能力是知识的成品。朗道三角理论告诉我们,最具创造力的人的知识结构是一个正立的三角形,即能力的发展必须以广博、深厚的知识为基础;掌握的科学知识越多,知识面越宽厚,其能力就越强。中学生经过小学阶段的系统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背景和认知水平,这些知识基础为小学生独立分析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可能。
中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虽然仍起着重要作用,但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较快并开始占有主要地位。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自我意识不断觉醒,自尊心增强,思维活跃。表现在日常学习中,他们不甘落后,希望自己的能力得到发挥并得到别人的承认。他们不满足于以前的那种对事物的表面认识,而更渴求探知隐藏在现象后面的本质的东西。学习实践中提出更多的已不是“是什么”而是“为什么”。这时候,假如施教者不能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维空间,不能满足学生思考的需要,“使其体会到人类最大的欢乐——认识的欢乐”,就会大大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泯灭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学习兴趣,阻碍学习能力的提高。
苏霍姆林斯基对青少年学生的这一心理发展规律作了非常精当的论述。“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但是如果不给它提供食物(与事实和现象进行生动的接触,体验到认识的欢乐)、这种需要就会萎谢,而对知识的兴趣也就会随之熄灭。我认为有一项十分重要的教育任务,这就是不断地扶植和巩固学生要想成为发现者的愿望。”基于对青少年思维特点这种深刻认识,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独立发现的道路让学生去走”的著名观点。
2.培养中学生独立分析能力的意义
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发展学生能力是现代教学论与传统教学论的区别所在。独立分析能力是中学生综合能力的核心内容,加强这一能力的培养有重大意义。
(1)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和学习内部动机的形成
学习是一种智力活动,动机是这一活动的最重要推动力量。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一定的限度内,动机越强,学习的积极性就越高,学习的效果也就越明显。动机又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外部动机对学习的促进作用是非常有限的。最好的动机是内部动机,即学生的自信心和对学科本身的内在兴趣。自信心的确立、内在兴趣的提高是在学生不断取得学习成功的基础上产生的。学生具备了独立分析的能力,就会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独立地解决问题,不断取得成功并体会到成功带来的喜悦感、自豪感,导致对自身价值的认同,最终形成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评价的内部动力机制和自信心理。这时学习过程就会由学习负担变为学习乐趣。
(2)有助于学生迁移能力的形成
对学习能起积极促进作用的,是正迁移;起消极干扰作用的,是负迁移。教学中通常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是正迁移现象。迁移的原理是客观事物之间普遍存在的联系以及客观事物之间的互相制约性。良好的迁移能力是学生学习成功的重要基础,一个独立分析能力较强的学生,能较大程度地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对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制约性有较深的理解与把握。
3.培养中学生独立分析能力的有效方法
培养中学生的独立分析能力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在教学中实施一定的教育技巧和方法,否则,就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1)肯定学生的能力
所以,教师应承认学生有发展的潜能,尊重青少年学生喜欢独立思考的愿望和需要,相信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凭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一些问题,取得多方面的成功。这是有效地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能力的基础。
(2)帮助学生积累知识
一是从较宏观的角度讲,学生应多读多看,扩展知识面,丰富知识内涵,为提高独立分析能力创造一个广博的知识背景。因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能力的发展。掌握的科学知识越多,知识的网络化水平越高,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就越强;掌握的知识越深,理解得越透,分析问题就越全面、越彻底。二是从较微观的角度讲,教师应针对教学中的具体内容指导学生做好知识铺垫,为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创造条件。苏霍姆林斯基就特别注重学生具体知识背景的培养,他说:“教学大纲里有一些最难的章节……有经验的教师总是设法在学习这些章节之前、之后或者同时,让学生阅读一些科普书刊。学生还没有学过量子理论的基本概念,还有许多不懂的东西,可是已经在读有关这一问题的书,这点倒是没有任何可怕的……在课堂上讲解新教材以前就让学生积累问题——还倒是教学论上很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当代美国教学论专家奥苏伯尔用“先行组织者”来促进学生学习,收到了良好效果。所谓“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目的是为新的学习提供概念上的固定点。
(3)适当增加难度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使学生“蹦一蹦能摘到果子”,只有教学内容具备一定的难度,才能刺激大脑皮层的兴奋,激发学生独立分析的热情和兴趣。就学生本身而言,由于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他们也很希望在学习中面对一些挑战性的问题。关于“一定难度”与提高教学质量问题,苏霍姆林斯基作了非常辩证的论述。“正是在这个时候,当学生的头脑需要思考、推论和研究的时候,他却被解除了思考的任务,教师想出各种巧妙办法,都是为了尽可能地减轻学生对掌握教材的困难,结果得出了一种很荒诞的情况,本是应该减轻学生脑力劳动的办法,却在实际上把学生教得不从事脑力劳动了。”
(4)调动师生双方的主动性
单凭教师不行,单凭学生也不行,而必须调动师生两个积极因素,即现代教学论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所谓“越俎代庖”,就是教师违反了现代教学论的这一精髓,把本来应该让学生分析、总结、归纳、解决的问题,由教师包揽,致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地位,成为发展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精神的严重桎梏。避免“越俎代庖”现象的发生,施教者应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加强对现代教学理论的学习研究。当今世界范围内的教学改革蓬勃兴起。并不断向深层次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也出现了魏书生、邱学华等教育改革家,兴起了愉快教育、成功教育等教学改革与实验。其理论和实践的共同特点是:在重视传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视发展学生能力;在重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更重视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此,我们的施教者应善于学习,从中吸取营养,并把它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定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5)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包括情感、意志、性格、气质、兴趣、理想、信念等。非智力因素的良好品质可促进智力的发展,而不良品质可抑制智力的发展。独立分析能力是一种复杂的脑力活动,而对一个问题从最初的困惑到最后解决,需要漫长而曲折的思维过程,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因此,中学生独立分析能力的提高,还在于培养其敢于独立分析的勇气和兴趣,铸就百折不挠的意志、树立战胜困难的决心和信心。
教师在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方面起着很关键的作用。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还比较薄弱,意志毅力还有待磨砺,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挫折容易灰心。当学生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教师若能点拨指导、鼓励期待,就会大大增加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力量,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