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女性心理学
7824100000017

第17章 女性职业发展与塑造成才

女性的职业发展要比男性艰难得多,付出的也更多。在中国传统观念中,社会并不大接受女性担任要职,女性若争取权利便会遭受贬斥,女性对家庭的经济支持作用并不被重视。尽管今天的职场上,优秀女性越来越多地从事着和男性同样的工作,但诸如“女强人”等称呼都表明整个社会对女性事业的成功并未足够认同。

由此,在同等环境和条件下的工作,当男性和女性都能胜任的前提下,相当数量的老板还是会“更放心”地把工作交给男性,习惯性地认为男性在工作中的表现更加可靠。

如何寻找自信,建立权威?这几乎是困扰每一位职业女性的难题。积极地争取工作机会并尽心尽力地完成它,让老板和同事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并充分认可自己的工作能力,是很多职业女性正在努力达到的目标。

一、主观方面的努力

(一)认识自我,进行角色定位

认识自我,进行角色定位,在不同环境下扮演适合的角色是解决许多问题的根本办法。不仅是女性,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扮演和转化着角色,如何进行角色定位是每个人都必须学会的技能。角色转换的关键是自我认识。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我们的独特性使我们成为重要的人,我们的独特性使得我们被需要。每一位女性应该找出自己的特性,勇于接受自己的特性。接受自己的性别特征、外表、性格、气质以及作为女性身上所承担的责任,包括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1.认识自我,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好似一个圆。职业生涯设计之初首先要确定一个圆心,这个圆心就是我们的职业目标。目标是引领一个人取得成功的最重要条件。“圆心”确定之后,为了能够在职业生涯之路上持续获得成功,我们必须不断延长画圆所必备的第二个条件——“半径”。在职业生涯这个“圆”里,半径就是我们所具备的综合能力。

在职业生涯规划中,需要采用归零思考的模式,从问自己是谁开始,然后一路问下去,共有五个问题——

●我是谁?

●我想做什么?

●我会做什么?

●环境支持或允许我做什么?

●我的职业与生活规划是什么?

回答了这五个问题,找到它们的最高共同点,女性就有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第一个问题:“我是谁?”面对自己,进行自我解剖。第二个问题:“我想干什么?”探究了自身的价值观、动机和兴趣。第三个问题:“我能干什么?”旨在挖掘个人的能力和兴趣。第四个问题:“环境支持或允许我干什么?”提醒个体所拥有的内、外部资源。如果能成功回答前四个内容,就有了第五个问题“我的职业规划是什么?”的答案。然后以三年为单位,提出近期、中期与远期的目标,再在近期的目标中提出今年的目标,将今年的目标分解为每季度目标、每月目标、每周目标、每天目标。这样,女性每天睡前就可以对照自己的目标进行反省,总结当日成就与失误、经验与教训,修正明天的目标与方法!这样日积月累,没有不能实现的规划。

在职业规划中,应在职业发展的前期坚持取长补短,后期坚持扬长避短,注意把握好每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女性的职业生涯中一般都有三个转折点:高中毕业时、大学毕业时和参加工作5年到10年以后。在这三次转折中,如果选择好,就会得到良好的提升转化。从尝试、积累到攀登、发展再到成熟、巅峰再创总结、回顾最后到退休,女性职业的每个阶段都有其自身的意义和主要任务。21岁至26岁是职业前期。这个时期的职业目标以积累为主,应该掌握知识,了解自己,养成良好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习惯,结识对自己重要的人,不要把钱和权看得过重,不要期望一步到位。26岁至35岁是立业期。目标应该是增长专业技能、知识,并在某个领域形成优势,找到自己的方向,了解职业生涯规划,建立自己的支持网络,树立良好形象,提升岗位,获得更大的收入,寻找适合的伴侣,处理工作与家庭的冲突,不要恐高、悲观,应该化被动为主动。30岁至40岁是职业中期。这是收获期,要有业绩,技术要不断更新,要有广阔的视野,开发新的工作兴趣,跨行业学习。50岁之后是职业后期,应以了解新信息,确认和培养继承人,计划退休为主。

可见,女性的职业生涯规划不是一个静态的结果,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仅是一个目标选择,更是一个方法体系。

2.培养自信,发展成熟自我

职业规划的第一步就是认识自我。女性只有在了解自我、认同自我的基础上才能结合自身的情况恰当地进行生涯规划。

成功者的第一个特质就是自我认同。自我认同是清楚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而且能够泰然对待。自我认同意味着保持开放的心态,抓住任何可能性去拓展自己的视野。生活中获得成功的女性都能够接受真实的自己。一旦了解了自己究竟是谁,我们就知道自己有着丰富的才能和内在资源可以开发,知道自己头脑中还有未曾利用的领域,就像尚待雕琢的钻石。

女性必须学会自我认同,消除“可怜无助的我”这样的观点。大多数女性会低估自己的意义,将自己定位在“顺从的女儿”、“包容的妻子”、“无私的母亲”和“任劳任怨的员工”,而且女性也往往是被按照可以把自己全权献给家庭这样一个标准培养出来的。在接受别人夸奖时,女性往往都表现得非常缺乏自我认同感。赞扬应该被看成赋予我们的礼物,但是,许多女性都会小看自己,而把礼物又抛还给送礼者。之后,女性就会寻思为什么没有人赞扬我,为什么没有人欣赏我。可能就是因为我们没有欣赏自己,所以要得到别人的欣赏就会很困难。

实际上,女性无须通过贬低别人来肯定自己。自信也并不意味着要将自己置于他人世界的中心。自信并不是一项竞赛,你不是在角逐第一。自己设定一个成功的标准,比处处与别人做比较要好得多。如果与那些不如自己的人比较,就会自我膨胀,而要保持这种膨胀的自我,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如果与那些超过自己的人比较又会备受打击。

女性应该自强自立,为自己寻求最好的条件。成功者知道自己是谁,她们喜欢自己在现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她们相信自己无限的个人潜能。她们拥有对未来的计划和目标,以帮助她们充分发掘潜力。

健康的自我认同感对于每个获胜者都至关重要,那么女性怎样去提高自我认同感呢?要让自己保持长期的自信,最关键的做法就是要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训练。当控制好人体的生物反馈装置时,语言和身体机能之间就会存在积极的相互作用力。运用积极的自我暗示,其实就是使用一种类似于“自信宣言”的表达。我们应该控制用于自身的言语表达。查出自己根植于内心的不安全感,然后把它们清除掉。要想成为一名成功者,你不能听从负面想法,不能允许任何人阻止你达到目标。成功人士很少使用否定的表达如“我本能够”、“我本愿望”、“我本应该”,也从来不说“我试一试”、“我不行”。相反,他们会说“我能够”、“我将要”,“我会更好”、“我一定能做好”、“我期待着”、“我能做到”……每天,女性都要运用这种建设性的自我暗示。

相信你能够获胜,这就像作环球旅行之前首先要让自己拿到护照一样,没有这个,你不能离开家!不管你自己的背景、外貌以及现在的地位是什么,要从内心深处真真切切地相信自己的价值。这就是行动动机的关键。如果不相信自己能做到,就没有理由和动力去努力付出了。

3.挖掘优势,从事优势职业

如果无法突破玻璃天花板,就转移到没有天花板的地方去。女性可以挖掘自身优势,充分发挥自身特点,从而获得更为成功的职业发展。

女性的优势有:

(1)语言能力的优势。

女性运用语言词汇的能力强于男性,在语法、造句、阅读能力等方面更为出色。一般说来,女性在从事文字整理、编辑、翻译、播音员以及教育、接待洽谈工作等时更能发挥其特长。

(2)思维能力的优势。

女性在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思考问题的细致、周全上具有优势,因而适合于形象设计方面的工作,如服装设计,其作品往往能让人感到和谐、典雅、优美。另外,在文学创作、文艺表演方面也颇具优势。

(3)交往能力的优势。

女性普遍具有温顺、和蔼、容易与人相处、感情丰富且善于体谅别人的特点,在社交场合或工作协作中表现出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因此,适合于从事行政管理、公关、推销等工作。

(4)忍耐能力的优势。

女性的忍耐力比男性更强。受过高等教育的女大学生,个人修养好,能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善于与他人合作共事,因此,适于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在相对单调乏味的条件下仍能孜孜不倦地长期工作,这是女性的一大特点,大多数女性工作耐心持久,态度认真,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因此,女性在担任财务工作、计算机操作、勘测设计的内务、资料整理、图书情报、档案管理及办公室等工作中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

一般来说,公关、金融银行业、人力资源、传播媒介、化妆品等职业特别适合女性。女性特有的温柔、细致、耐心、良好的沟通能力、亲和力,也能满足这些行业和职业的要求,从而作出成绩。大量的女性聚集于此,晋升高级管理者的机会将比在其他行业和职业方面大得多。

获得职业发展的关键在于个人和职业的契合度,女性固有的特征与一个行业和职业的契合度越高,在此行业和职业中就越能获得事业成功。善于发现自己的优势,并充分挖掘潜力、发挥优势才是女性最明智的选择。

生活错综复杂,对于女性而言,年龄绝不是阻碍我们发展的绊脚石,只要我们明确自己真正想要的,及早作出合理的规划,将影响自己的方方面面的因素都尽可能考虑在内。分析自己的现状,确定自己想要的在哪里,自己拥有哪些资源;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包括事业、婚姻、家庭……在这个过程中,因为你并不是个人在生活,而且你的决定可能会对你的家庭产生重大影响,所以你必须与家庭成员进行充分的沟通,取得家人的谅解和支持。同时还可以通过专业的职业咨询机构来得到帮助。这样就可以承受更多的挑战和压力,取得更大的职业成功。

只有给自己一个恰当的定位,女性才能更全面地认识自身的优势与弱点,扬长避短,经营出精彩的职业人生。

(二)平衡是金,寻找契合点

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进行自我调节,解决角色冲突,寻找平衡。

1.正确处理职业角色与家庭角色的冲突,努力实现爱情与事业的双兼顾

当代女性既要在社会中拼搏,又必须照顾好家庭,这两种角色的冲突矛盾往往使女性陷入进退维谷的困境。要么选择放弃家庭,成为事业“女强人”,要么选择放弃事业,充当贤妻良母的“家庭妇女”。传统的家庭角色直接影响女性的就业动机、职业发展。女性不仅要承受这两种角色的重负荷,而且要掌握两种角色的互换,使它们能和谐统一、有机融合。我们不仅要提倡广大女性保持传统意义上的相夫教子、照顾家庭的女性作用,通过以家庭情感生活为定向来体现女性的个人价值,更要鼓励现代女性自尊、自强、自立、自爱,积极、主动地参与现代社会的各种职业生活,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与能力优势,通过以工作事业为定向来充分发挥知识女性的聪明才干,投入到火热的现代社会生活之中,与男性相得益彰、刚柔相济,正确处理好家庭情感与事业的矛盾,充分体现出知识女性的社会价值。

2.提高职业自我效能感

职业自我效能感可以通过学习来获得或加强,并有其具体的信息来源。通过鼓励、强化其正面体验来增加正面的职业自我效能信息,帮助女性作出合理的职业决策;通过辅助、合理、归因等手段改善影响职业自我效能感形成与发展的内外因素,帮助女性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提高其职业自我效能感,作出成功的职业选择。职业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效能信息源有四种,包括直接经验(主体行为经验)、替代经验、社会说服和生理心理状态。具体途径如下:

(1)直接经验。

直接经验是指通过主体自身的直接活动所获得的经验。直接经验中,主体成功的行为经验对提高职业自我效能感非常重要。依靠自己经验得到的关于自身的知识最可靠,所以是职业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有力的影响因素。成功经验可以提高自我效能感,不断的成功会使人建立起稳定的自我效能感。

此外,给予女大学生正面的言语劝导尤其是在事实基础上的言语劝导,比如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言语鼓励以及个体的自我说服、自我激励,可以改变女大学生的认知、期待和信念,消除或减弱那些存在于社会文化中对个人职业自我效能感造成负面影响的偏见和陋习,弥补对个人职业自我效能感造成的损伤,激发信心,促进职业自我效能感的发展。

通过肯定女大学生各方面的兴趣和成绩来增加其成功体验,特别是那些通常被人们认为是男大学生专长的学科领域,通过强化机制、成功的经验和不断克服困难带来的积极情绪体验,也可以让女大学生们对自己的能力形成正确的认识,增强职业自我效能感。

(2)替代经验。

替代经验是指观察榜样或他人的行为而获得的行为经验。让女性多了解某些职业中平凡人物的成功经历,特别是女性的成功经历,通过向她们提供这种替代强化,能激发其信心和斗志,提高自我效能感。另外,榜样还为她们提供了相关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巧。当看到与自己相似的女性在某些被认为应由男性从事的职业领域中作出成绩时,女性会极大地提高自己从事类似职业的信心。日常生活中,女性多半受到性刻板印象的影响,通过讲解这些女性成功的历程,可以使她们认识到这种刻板印象的极端,反省自己的错误认识,提高职业自我效能感。

(3)社会说服。

社会说服是指试图凭借说服性的建议、劝告、解释和自我引导来改变职业自我效能感的方法。如来自父母、老师、偶像等的鼓励十分有利于个体职业自我效能感的提高。言语说服简便易行,但由于它没有经验基础,且这种方法的有效性还受到说服者身份和可信度等因素的影响,所以通过这种方式形成的职业自我效能感不易保持。

(4)生理心理状况。

如疾病、身体不适或焦虑、抑郁等都会降低个体的职业自我效能感,而轻松愉悦、适度紧张等心理状态有助于职业自我效能感的提高。紧张负面情绪对成就行为的妨碍增大,对成就的期待也会减弱,即强烈的情绪如焦虑、紧张通常会妨碍行为表现而降低职业自我效能感。

3.引导女性正确归因,消除自我偏见

从第二节中,我们知道女性的归因模式相对于男性更偏向于偶然的或外部的原因,因此,调整和引导女性的归因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1)学会全面归因。

许多女性在进行结果归因时不能全面客观地把握整体而比较容易关注细节,这种归因偏差往往使自己顾此失彼,被动应付,始终不能把握主动权,也容易使自己丧失信心。要学会对自己的情况作出全面分析,对较容易控制的不稳定因素如个人努力等进行全面归因。

(2)学会积极归因。

当取得成功时,可把其归因于“自己的努力”这一不稳定的但可控制的因素,这样会激发自己继续努力;还可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强”,使自己产生一定的满意感,增强信心,但应注意不能过分肯定这一点,因为此归因属于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因素,易导致个体产生自负、骄傲情绪。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取得成功是不是由于“任务容易”或“运气好”,因为这些属于外部因素且不可能控制,从而提醒自己不要骄傲自满,而要更加努力,使自己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

遭遇挫折时,最好不要归因于“自己能力不行”,因为这是内部的、稳定的且不可控制的因素,会打击积极性,产生自卑感,不利于进取;应该想想失败可能是由于“任务过难”或“运气不好”,从而为自己寻求解脱,获得心理平衡,但这两个因素属于外部的不可控制的因素,行为者对行为结果是可以不承担责任的,因此,也不能过于强调这两个因素。同时还应该多关注一些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制的因素,如“努力程度”、“方法”、“情绪状态”等,从而进一步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3)学会内部归因。

有些女性在解释失败的原因时,把“老板偏见”、“任务偏重”、“缺乏他人帮助”、“运气不佳”等当作主要因素,一味地怨天尤人,强调客观因素,而不从主观方面寻找原因。这种不合理的外部归因会使自己过分强调客观因素,会产生气愤和敌对情绪,减弱自我努力的程度,从而导致学习质量的进一步下降。因此,要学会内部归因,使她们从自身努力程度、工作(学习)方式等方面寻找原因。

帮助女性对工作和生活中出现的失败进行正确归因,有意识地通过说服讨论、观察学习、强化矫正等方法掌握归因技能,消除归因过程中的自我轻视的偏见,帮助她们提高职业自我效能感。让她们认识到现在生活、择业、就业过程中遇到困难是很正常的,在遇到困难时不要以“我是女性,女性这方面的能力本来就差”等理由将暂时的失败归因于自己能力的不足,甘愿接受失败;让她们避免将失败经验归结为自己能力的缺陷,将成功经验归结为运气好;让她们感到自己绝不比男生差,通过努力可以克服各种困难并获得最终成功。

改善女性自身对性别的偏见,通过提高女性职业自我效能感来影响职业决策与行为,促使其从被动胆怯地等待、观望的求职过程转变为主动大胆决策、选择的择业过程。这种转变及其结果反过来又会促进职业自我效能感的更好发展,既有利于提高解困的针对性,也有利于女大学生们自觉地认识自我,挖掘自身潜能,更多地参与到传统中由男性占主导的职业领域中,走上更宽广的职业道路。

二、社会环境的营造

(一)社会给予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

1.强化女大学生职业教育与职业意识

不同的职业、职业领域都对人格特征以及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提出了特定的要求,只有个人具备了某一职业、职业领域所要求的基本条件,才能适宜这一职业的发展。在专业教育中,要加强对女大学生进行相关职业的教育,使她们能够学到较多的职业信息、职业技术和职业能力,这有助于其职业发展,为以后的工作做好准备。大学生要不断地获取有关职业方面的信息,增加对职业的了解,依据职业或职业领域所要求的条件,有意识地锻炼和提高自己。

2.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

职业发展课程是通过课程的形式实施的职业教育活动,以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为目的。它是职业发展教育的主要形式。职业发展课程不同于一般的学科教学课程。该课程的教育形式灵活多样,内容宽泛。依据内容的不同,可采用讲授、讨论、角色扮演、现场模拟、社会职业调查、项目研究和工作实践等不同形式。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职业发展计划的理论、专业及相关信息,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职责、任务、环境与任职资格条件,社会职业发展变化等职业信息。

3.建立职业发展计划的资料系统

女大学生除充分了解自己外,还需在充分了解社会职业和社会环境并在此基础上制订职业发展计划。这方面的信息贫乏或失真,是目前女大学生职业发展定向中遇到的主要困难,也是造成职业发展方向选择失误的主要原因。学校要及时为学生提供和传递当前的及发生变化了的职业信息,包括职业需求、职业发展、企业文化、工作环境、就业政策和形势、升学信息等相关的资料信息;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建立学校职业信息网络系统,通过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不受时空限制的广域范围的信息系统;要设置教育课程计划,并提供这种训练的教育机构、学习期限、入学资格及费用等。

4.实施职业心理咨询

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苦闷烦恼最多、体验最深刻的时期。而当代大学生正处在剧烈变革的社会环境中,面临的挑战很多,心理上存在的压力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多。女大学生更是面临巨大的角色冲突和社会刻板印象压力,经常感到压抑、紧张、能力不足,并有可能引起一系列生理和心理不良反应,导致心理平衡失调,甚至出现心理障碍。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的心理健康问题。

在高校实施职业心理咨询,要综合运用职业咨询与生涯辅导的理论,坚持教育、辅导和咨询三结合,有的放矢,加强疏导。要坚持一个中心的原则,即以学校主管部门即就业指导中心和心理咨询中心为中心,建立健全的职业心理咨询的子系统;坚持两个面向,即面向学生,面向用人单位;坚持三个结合,即坚持课堂教学与社会运用相结合,学校与用人单位相结合,现实效果与中长期目标相结合,努力探索一条有特色的就业指导之路;拓展四个层次,针对一至四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情况,开展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

在“纵”的方向上,根据大学生在不同年级时的不同特点——一年级试探、二年级定向、三年级冲刺、四年级分化,通过实施职业心理测验、开展职业心理咨询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做得好可以让每一位学生早日定位,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规划好自己的大学生涯,为走向社会做好准备。而且,每一个个体走向工作岗位后因为有明确的人生目标、正确的人生定位和详尽的发展计划,从而可以在社会中建功立业,成为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人才。

(二)从教材中根本改变性别角色定型现象

学校教育是女性除了家庭外最重要的教育环境,而教材作为知识传递的载体起了重要的导向作用。罗慧兰在2002年出版的《女性学》中提出从教材开始改变潜移默化的性别角色定型。

(1)在国家课程政策方面,应用社会性别视角制定、编写和审查课程标准、各科教学大纲和教材,把男女平等原则渗透进中小学各科教学中;

(2)把性别教育纳入素质教育整体改革中,将性别平等作为现代社会成员所需要的基本素质,并体现在中小学教学和课程中;

(3)在中小学各科教材的编写、审定委员会的人员中,要规定一定的女性比例,并制定审定和检查教材和大纲的性别指标;

(4)用性别平等的视角对现行课程和教材进行清理和反省,并及时清楚现行教材中的性别偏见和歧视;

(5)重视中小学潜在课程中所反映的性别倾向以及对中小学生的影响,如校园文化、班级活动、学生团体等对中小学生性别意识的影响。

(三)大众传媒拒绝社会刻板印象的传播

媒体作为时代的先行者,应该肩负起为女性权益呼吁的责任,让女性早日摆脱弱势群体的阴影。

在由ISIS国际传媒监测组织(马尼拉分部)主办的题为“媒体行为规范与性别意识地区对话”的国际会议中,提出了具有性别意识的媒体行为规范草案和各国的实施方案。

(1)不得片面强调(或区分)性别;

(2)不得以性别、种族、宗教、民族、语言、年龄和社会等级为理由来加强传统陈规定型观念;

(3)尊重妇女的尊严;

(4)在新闻报道、新闻图片以及报道中的女性和男性代表不得利用性别来区分社会角色;

(5)承认当今社会发生的女性和男性的角色变化;

(6)新闻就广泛问题引述专家、官员、评论家的言论时,要努力平衡男、女专家、官员、评论家的比例;

(7)对于女性与男性在各个领域所作出的成就,要给予相同的显著位置报道;

(8)不得采用容忍、教唆以妇女为目标的暴力的报道内容;

(9)报道和讨论有关针对妇女暴力的案件时,不得强调、渲染细节;

(10)在有关妇女的新闻报道、新闻图片以及引述女性代表言论时,媒体应该加强对各种问题背后的原因进行分析。

2002年,北京市发布《关于加强人才招聘广告管理的通知》,再次向不法招聘广告亮出红牌。通知明确规定,各用人单位在北京市发布人才招聘广告,必须具有真实、合法的主体资格,广告内容应当符合《广告法》及国家和本市的有关规定;用人单位、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在人才招聘广告活动中应当依法订立书面合同,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人才招聘广告必须杜绝各种侵权行为;凡涉及性别歧视的广告将清查出场,除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妇女工作的岗位外,招聘单位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招聘妇女,或提高对妇女的招聘条件;以人才招聘为名牟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将被严厉查处,包括以各种名义向求职应聘人员收取费用,要求求职应聘人员以其财产、证件作抵押等行为;招聘单位必须充分尊重应聘人员的隐私,未经应聘人员同意,不得擅自发布、泄漏求职应聘人员的资料和信息,不得擅自使用求职应聘人员的技术、智力成果。

(四)更新职业行为模式

我们要更新职业培养模式,尽快完善一套科学的、有效的女性职业化培训机制,根据女性“三期”生理特点建立一套对女性实施职前、职中培训的职业培养模式。

社会要建立一套符合女性身心特点的能力测评标准与人才培训制度,特别要重视分娩后女性职业技能的再培训和继续教育,避免女性因产假而导致了专业技术技能的滞后与生疏。

首先,培训机制可灵活化,依据女性“三期”生理特点确定培训时间。其次,培训内容要多样化,不仅培训专业知识,还要学习法律、经济、科技、管理、教育等相关学科知识,使女性不断充电,更新知识结构,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再次,淡化性别职业优势,鼓励女性参与培训学习那些男性优势领域的知识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实现能力互补。最后,完善各种专业资格认可制度,鼓励女性参加跨专业技术培训,增加一技之长,获得具有权威价值的专业资格证书,争取与男性一样的就业权力。

(五)健全社会支持体系,形成纵横交错的疏导网络

社会支持是指个体所感受到的来自其所在的社会网络成员的关心、尊重和重视的一种行为或信息,它不仅可以缓冲生活压力的消极影响,还可以促进个体的社会适应和身心健康。

人生活在社会群体中,或多或少会获得周围人提供的各种形式的支持和帮助,包括家人、朋友、同学、恋人等所给予的经济上的以及精神上的种种支持。肖水源把社会支持分为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三个维度。客观支持是指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和社会关系网的存在,这类支持独立于个体的感受,是客观存在的现实;主观支持是主观的、体验到的或情感上的支持,它与个体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指个体对支持的利用情况。

每个人的心理与社会支持系统、人格特点、认知方式有关。社会支持系统强大,人格特点比较随和,认知方式比较科学,三者均处于优势时,心理疏导就有优势。反之,社会支持系统薄弱、个性好强、固执,看问题偏激,就容易激发心理危机。

健全社会支持系统,包括党政机构、政法部门、群团组织和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志愿者队伍、家庭等,组成一个互相支持的网络。设立社会支持服务机构,通过培训、咨询、矫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心理咨询服务活动,通过疏通法、思路拓展法、平等交流法等方法,为妇女调整心理,从根源上解除职业女性产生的心理障碍。妇女热线电话服务是减轻女性心理压力的最好的社会支持之一,但仍满足不了广大女性的要求。各地妇联组织应在这方面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服务。在媒体及有条件的单位开辟心理咨询专栏、网站,组织心理咨询专场等,帮助职业女性减轻压力,调适心理,理顺情绪。

(六)建立健全制度,完善服务机构和设施

在我国已经建立了一些福利制度,但在实践中并没有很好地落实。如产假制度,在竞争的市场机制下,尤其是在私人企业中,产妇脱离岗位将被辞退,在哺乳期间母亲的薪水和升职大受影响。社会应树立养育孩子是社会的责任的观点,改变那种生育只是母亲和家庭私事的旧有观念。因此,社会应建立相应的健全的制度,给予妇女优惠政策,如缩短劳动时间,增加休假,普及育儿停薪留职制度,并提供保障和监督。社会提供较为灵活的工作方式,实行弹性工作制,母亲可以在哺乳期间,或者把工作带回家完成,或者请同事帮忙完成。公司还可以提供有限度的临时替换帮助,使得母亲可以抽身处理特殊情况。现阶段城市建立了不少幼儿园,学校医院等机构也积极发展起来,基本上解决了母亲对孩子上学的后顾之忧,但是三岁以前的日托所或全托所却少之又少,至于为母亲在工作场所内建立育婴观察室的更是凤毛麟角。由于三岁前是幼儿智力发展的重要阶段,现在又是独生子女居多,每个家庭都希望给予三岁之前婴幼儿良好的教育,很多的职业妇女不得不放弃手头的工作,成为全职母亲,有的即使仍然工作,也要经常为三岁以前的孩子操心分神,因此应该着重发展三岁以前婴幼儿养育机构与设施。

自身与社会是互相作用、彼此影响的整体的、统一的系统。不管是自身的努力还是社会环境的营造,女性都应该自强不息,勇往直前,撑起“半边天”。

埃利诺·罗斯福说:“女人很像个茶袋,如果没有泡上热水,你永远不会知道她有多大的能耐。”最后送各位女性朋友一句话:面对生活,热情认真;面对欲望,心态平和;面对爱情,敏感细腻;面对尊严,人格独立。

思考与讨论

1.我国女性职业发展与成才的现状如何?

2.女性职业发展和成才有哪些心理特点?

3.影响女性职业发展的社会因素有哪些?

4.女性职业发展过程中会存在哪些心理障碍?

5.女性职业发展过程中为什么会存在心理障碍?

6.试为自己设计一个职业生涯规划。

?§§第五章 女性爱情心理与恋爱交往——哪个少年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