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最新校园德育建设丛书-校园德育建设指南
7823900000054

第54章 爱国主义教育与德育(4)

同时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实施目标教学,使两课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在教学过程中,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在两课教学的全过程,并做到“五个结合”,即把爱国主义教育同我国近现代史教育、国情教育结合起来;把爱国主义教育同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结合起来;把爱国主义教育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把爱国主义教育同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例如,在革命史教学中,着重讲解自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多年中华民族倍受欺凌的屈辱历史以及新中国的来之不易,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珍惜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新生活。在社会主义教育中,着重阐述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的基本道理,以增强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在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中,讲明青年学生必须具备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报效祖国,造福人类。在国际主义教育中,教育学生主持正义、不畏强暴、热爱和平,并把爱国主义同狭隘的民族主义区别开来。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引导学生爱护公物、勤俭节约、助人为乐,倡导“看百部电影,读百本图书,知百名人物,唱百首歌曲”等活动,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公德。同时还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通过多种渠道,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二)以校园文化为载体,生动活泼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校园文化作为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完善,包含了政治、学术、文艺、体育等文化知识,覆盖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等各个方面。良好的校园文化会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去影响学生,有很强的感染力。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并结合校园文化建设把爱国主义教育贯彻到各项活动中去,如定期举办业余党、团学习班,组织书画比赛、卡拉ok、诗歌朗诵会、创“国优”演讲赛、创建文明宿舍等活动,结合校庆,开展“校史、国史、国情”,“爱班、爱校、爱国”等系列活动。通过学习《邓小平文选》,开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育。在活动中坚持做到三个结合,即正面灌输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比如,在每次报告前注意收集了解情况,做到有的放矢;报告结束后,配合团委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座谈讨论,听取意见,搞好信息反馈,有针对性地强化教育。

(三)以社会实践为途径,用真实可信的事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综合能力培养的一条重要途径。每年除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集中参加社会实践外,还有一年一度的教学实习、军事训练等活动。通过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学生可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国情和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城乡发生的巨大变化,坚定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念,激发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社会实践活动可使广大学生深切感受到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在经济建设中的巨大作用,感受到家乡人民对科学知识和科技人才的渴求,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起勤奋学习、立志成才的热情。社会实践可增进学生与广大工农群众之间的感情。培养他们勤俭节约、热爱劳动、脚踏实地的作风,从而正确地看待自我、他人和社会,消除脱离社会的偏激情绪。实践证明,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四、地理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当今,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国家教育部要求我们广大教师要拓宽德育教学的渠道,把德育渗透到各门课程的教学之中,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细细揣摩社会学科中有关地理方面的教学内容,不难发现这部分内容其实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学的好载体,因为它给予学生的不是抽象的说教,而是具体、形象、生动的地理事象,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无疑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和替代的。如果在这部分地理教学中能做到活用社会老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重组、补充,并能创设情境和条件引领学生开展多种实践活动,真正把《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开放性理念落实到实处,必能较好地实现社会课程与思想品德课程的有效整合,使地理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美妙境界。

(一)

通过祖国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景观

的教学,培养学生炽热的民族自豪感

爱国主义情感都是同祖国的地理风貌、文化传统等具体事实联系在一起的。人们把滔滔黄河、滚滚长江、蜿蜒雄伟的万里长城作为祖国的象征,这种思想感情的寄托是很自然的。《社会》第五册教材中《我国不同环境下人们的生活》、《举世闻名的中华名胜》等单元,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试想一下,当辽阔富饶的东北林海雪原、磅礴雄奇的泰山、“高峡出平湖”的长江三峡、硕大威武的秦兵马俑、小巧精致的苏州园林等视频画面出现在学生们面前,再加上耳际激荡着老师富有激情的解说词时,哪个学生不为祖国有如此多娇的自然人文景观而动容?此时此刻,在学生们的心田中,一股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当这些单元的学习结束时,就给学生布置课后实践作业,发动学生开展以“看,我们的祖国有多美”的画画、征文、演讲赛,让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尽情表露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比热爱赞美之情,这样,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就会得到进一步升华。

(二)通过祖国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国防意识国防是一个独立自主国家的防务,祖国的每一寸国土神圣不可侵犯。《社会》第三册教材中的《地球上的中国版图》《我国的壮丽山河》等课文是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的好教材。通过对这些课文的学习,学生知道我国陆地领土广大,国界绵长,地貌复杂多样,这时,教师不能仅局限于课本知识,应及时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延伸,可进一步告诉学生:我国是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绵长的国界使得我国的周边关系历来复杂,但复杂多变的地貌条件是我国国防的极大优势,如我国有能守能攻、易守难攻的广大山区,有便于隐蔽自己打击敌人的岩溶洞穴、黄土地道,有让敌人陷进死亡坑的沼泽地,有便于水上游击战的白洋淀、沙家浜,有被誉为“不沉的航空母舰”的台湾岛等,这样就在不知不觉中培育了学生的萌芽。教师可鼓励学生课后通过多种渠道去了解国防知识,待时机成熟时腾出一节课时间让学生进行“国防知识我知多少”的座谈会,对国防知识了解得多的学生可自告奋勇当主持人,这样学生就在自主活动中增强和巩固自己的国防意识。

(三)通过相关国情教学,对学生进行基本国策和法规教育《社会》第五册教材中的《我国的人口、资源和环境》一单元明确告诉我们: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和人均资源较少的国家,这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最基本的国情,实行计划生育和“珍惜每一寸土地,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根据我国国情,国家先后制定了《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等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律和法规。作为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国情知识,宣传党和国家制定的方针、政策,对学生进行法律启蒙教育。同时,教师应趁热打铁,激励学生课外广泛搜集和了解各种法律知识,特别是《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把社会课和班队课、综合实践课有机融合在一起,组织多种生动、直观、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活动,如开展“法律在我心中”的主题队会,举办“包公断案”模拟法庭等活动,从而在学生中间形成一种自觉学法知法守法的浓浓氛围。

(四)在新旧对比中充分感受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社会教学中,只有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才能保证德育渗透的顺利进行,同时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较法是其中切实可行的方法之一。社会教学中有大量的事实材料,对它们进行比较所得出的结论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学生也更容易接受,产生的教育作用也就明显。《社会》第四册教材中的第三单元《新中国新社会》是进行新旧对比法教学的好教材。为了让学生真切地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课前,教师可布置学生通过调查、参观、采访、查阅等实践途径采集有关资料,通过我国解放前后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航天技术成果的比较,黄河治水改造自然成就的比较,人民生活水平的比较等,让学生真正明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是党和社会主义给我们带来了繁荣和富强,从而有力地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小学《社会》地理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广泛,因此进行德育渗透要有一个全面的计划,社会教师应对《社会》学科中的所有地理教学内容进行深入钻研和分析,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性,设计出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案,因时制宜地向课外延伸,实施新课程所主张的开放性原则,做到教师的教学观念开放、教材开放、学生的教学时空开放。这样,在地理教学中培育起来的爱国主义情感定能在学生们的心田牢牢地扎下根,且经久不衰。

五、音乐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一)以音乐陶冶情操

音乐教育的最大特点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美感教育来启发学生的道德情操,这是其他各门学科所不及的。但是,通过音乐的美来陶冶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绝非空洞的政治说教,更不是生硬的灌输。应更新过去唱一首歌就等于上好一堂政治课的错误观念,因此,音乐课的思想教育要体现在与音乐艺术的美感为一体来进行,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古今中外的音乐文化艺术源远流长,各时期的著名音乐家及其音乐作品以及各民族和民间的优秀音乐作品丰富多彩。这给我们的音乐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同时我们应根据我国国情,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等,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选择音乐作品。

一方面应选择具有高度艺术性,同时又有很强思想性,能培养学生美感的优秀作品。另一方面教师要精心挖掘教材的内涵,并充分揭示作品中丰富的内容及艺术形象。这样才能以音乐之美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初中音乐教材第一课《苏武牧羊》,就是一首优秀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歌曲。这首脍炙人口的优秀歌曲,多少年来一直传唱在广大劳动人民群众中,成为人民群众的心声。《苏武牧羊》这首歌产生于民国初年,是当时优秀的学堂乐歌之一。它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要求“富国强兵”以抵御外侮的爱国主义思想。尤其是在当时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发生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外交事件,广大的爱国人民群众无比愤慨,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苏武的“留胡节不辱”,“大节定不亏”的爱国主义精神成为人民心中的精神力量。这首歌曲在抗日战争时期同其他革命歌曲一样,也起到了激励人民作战到底和必胜的信念。

在歌曲的旋律中,由五声音阶构成,有浓厚的中国民歌特色。古朴苍劲,通俗感人。具有悲壮、深沉的音乐气质。庄重、坚定、平稳的节奏塑造了苏武的高大形象。调式的交替运用,使音乐既统一又富于变化。这种调性的对比加强了歌曲的坚定、诚挚的感情,增强了歌曲的表现力;歌词与旋律的结合也非常贴切。宽厚舒展的歌声,悲壮激昂的情绪表达了苏武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适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歌曲是很多的。除一些革命历史歌曲外,还有很多近现代创作的歌曲。这些优秀的歌曲为我们提供了音乐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审美教育,同时进行音乐知识与音乐技能训练的基本条件。教师通过钻研教材,分析教材,并运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地揭示音乐作品中丰富的内涵和音乐的艺术形象,尽善尽美地再现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从而感染教育学生,陶冶爱国主义高尚情操,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目的。

(二)音乐的美育教育

音乐教育不同于政治报告,这是因为音乐教育的形式是具体的,而且是非常直接的,能达到灵魂的陶醉,精神的愉悦,美感的享受。因此,要寓爱国主义教育于音乐教育之中,于音乐艺术的美感之中,使学生既能动之以情又能晓之以理,达到感情的愉悦,得到理智的满足,就要发挥艺术教育的独特美感功能社会主义的音乐教育就是要以动人心魄的音响美及旋律美、多姿多彩的抒情美及结构美,来净化新一代的心灵。用音乐的“灵魂”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培养起最深厚的爱国主义热情,比如,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是我国优秀的古典音乐作品中的名曲之一,是民族传统乐曲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瑰宝,在国内外乐坛上享有崇高的声誉。在中学音乐欣赏教学中,让学生欣赏这首典雅优美的抒情乐曲,宛如展示了一幅山水画卷,使学生感受到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从东山升起,月光透过层层白云,映入江面,远处渔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轻轻地摇曳。那优美、深沉的旋律描绘出大自然迷人的景色。此间教师如能充分的揭示,会给学生以高度艺术美的享受,使他们极快地进入到“艳艳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明月”的静谧、清澈的月夜意境中。乐曲旋律中的“淙淙流水”之声,“蓬蓬远春”之声,“悠悠花香”之气,使学生很自然地联想到祖国的壮丽山河,悠久的文化历史,民族音乐的伟大。

音乐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思想,不仅是培养人才的需要,也是音乐艺术本身的需要。在二十一世纪的帷幕缓缓升起之际,奏响爱国主义的主旋律,是非常必要的。我们要积极开发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精心设计每次音乐教学的实践,培养无愧于时代的跨世纪人才,使中国立于世界强国之列。这就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我们音乐教育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