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最新校园德育建设丛书-校园德育建设指南
7823900000003

第3章 德育概述(3)

无论大中小学生都要参加家务劳动,培养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珍惜劳动成果。学生有条件的可以勤工俭学,以减轻父母的经济负担。

教育学生在生活上力求节俭朴素,不追求奢侈享受。虽然有的学生家庭生活条件好,但还是提倡勤俭朴素,在生活上不要攀比,不要追求高消费;在生活上要互相谦让,互相照顾,这样家庭才能安宁幸福。

(三)社会公德教育

社会公德是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形成的调节行为规范的良好风尚,其内容十分广泛,涉及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过去的运动和动乱,尤其是文革十年浩劫,造成的社会道德水准下降,不讲社会公德的遗毒深远,因此社会公德教育应成为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注重仪表,维护尊严。追求内在的心灵美与外在的仪表美的统一。还要教育学生懂得人格和国格的关系,自觉维护国家、民族和自己的尊严。

——遵守公德,严于律己。这是社会生活和公共场所的基本行为要求,是社会生活中最起码的文明行为规范。此项内容要从小抓起,常抓不懈,使学生养成良好习惯。要提高学生的文化教育,增强文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自觉地遵守社会公德,做社会的主人。

——真诚友爱,礼貌待人。这是人际交往中的文明礼貌要求。要使学生懂得真诚友爱是一种崇高的道德情感,礼貌是人际交往中相互友好和尊重的桥梁。要教育学生心中有他人,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礼貌的言谈、举止和态度。

(四)环境道德教育

环境道德,指人们为维护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所必须正确处理的人与环境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是全人类的社会公德。当前世界人口膨胀,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浪费。环境道德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能否可持续发展,乃至关系到人类的存亡和兴衰。环境道德超越制度、国家、民族、宗教、信仰之不同,时间、地域之差异,60多亿人都必须恪守。但是,过去长时期只重视调节、规范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道德教育,而忽视了调节、规范人与自然关系的环境道德教育。

通过环境道德教育,使学生了解、认识环境,掌握一定的环境知识,产生热爱环境情感;学会保护环境的技能,恪守保护环境的规范、准则,以使人类共同生存发展。换句话说,就是对学生进行环境道德知识、环境情感、环境道德行为的教育,培养学生环境道德意识和保护环境技能的教育。

环境总是比较复杂,涉及很多方面。环境道德教育的内容也很多。它既包括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领域,又包括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和环境道德修养。

环境道德是人类公德,是人类根本长远利益所在。任何国家的、民族的、团体的、个人的局部利益、眼前利益,都必须服从人类最高公德。环境道德教育的内容,正体现了人类最伟大的人道主义思想。

三、德育的哲学理论基础

从哲学的视角研究道德教育,大致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而对道德教育的哲学方法论基础的认识至少也有上百年的时间。然而,直到今天,道德哲学和道德教育还不能建立起有机联系,正是这一事实导致道德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上均不能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要解决德育理论和实践问题,教育者应该自觉利用道德哲学的成果来研究道德教育。

(一)道德哲学存在的必要性

我们知道,哲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是一切科学的方法论。正如当代美国著名道德教育理论家劳伦斯?柯尔伯格所说的,“道德哲学和道德心理学是探讨道德教育的两个基本领域。道德心理研究道德发展是什么问题,道德哲学则考虑道德发展应该是什么的问题。要为道德教育提供一个合理的基础,就必须把心理学上的“是”和哲学上的“应该”这两种探讨结合起来”。Kohlberg,L.“Acognitive Development Approach to Moral Education”,Humanist,November-December,1972,p.13

道德教育之所以需要道德哲学,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道德哲学本身的性质决定了社会对道德教育意义的认识。道德心理学的目的在于对儿童道德的精神状态、发展变化的规律进行客观、准确的描述,求真是其最高的理想。而道德哲学主要研究道德的目的、意志、兴趣,从而在理论层次上明确人们应当如何去实施道德的基本框架。从这个意义上讲,道德哲学是道德教育的前提。

其次,道德哲学是道德教育解决问题的手段。因为“大多数一般性的教育问题归根结底是哲学本身的问题”,或者说“所有的教育问题最终都是哲学问题”陈友松主编:《当代西方教育哲学》第28页,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在教育过程中所有参与教育过程的人,不论是教师、学生,还是教育管理工作者,都不可避免地面对这样一些问题:什么是道德,什么是道德教育;我们为什么必须进行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在什么意义上讲是可能的;学生正在接受的道德教育对他们来说为什么是必须的;正在成长的一代人应该接受什么样的道德,他们能够接受什么样的道德说理;究竟要教给学生什么样的道德知识,才能使其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或一个有道德的人应当拥有哪些品质;教师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来实现道德文化的最理想的目的;哪些道德知识是最有价值的道德知识;什么样的方法才是最有效的道德教育方法……对这些问题,教育工作者必须做出判断,必须确定在若干目的和手段中,究竟应该采用哪一种。要选择一种目的和手段而不是其他的,固然与这些目的和手段本身的特征有关,但最终影响判断和选择的却是人们对选择对象的价值的理解。对于价值问题都要向哲学寻求帮助。在现实社会中,个人和社会、理智和行为、他律和自律等,既是道德教育,同时也是道德哲学的基本问题。

其三,道德教育研究的现状更需要道德哲学。在我们的研究中,道德教育还多停留在经验主义基础上,即使有一些实验也多受制于社会对道德的认识,导致了道德教育的无奈空洞和困惑。因此,要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就更应以哲学为基础,打破传统思维模式,使道德模式迈向更高、更科学的层次。在此,哲学家乔治?奈勒的话是颇有道理的,“哲学解放了教师的想象力,同时又指导他的理智”

陈友松主编:《当代西方教育哲学》第135页,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二)道德哲学对德育的作用

有关道德和道德教育的一些基本问题,哲学家已取得了较为一致的认识,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道德哲学认为,“道德”、“德行”是包含了意图目的的统一体。也就是说,态度和行为乃是构成道德和德行的最基本要素。道德与特定行为的操作有关,但又不仅仅是行为的,它还包括某些特定的动机和意图。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一般不会不考虑其动机而把一个只表现了“正当”行为的人称作是道德的。即使我们称这个为道德的,也要加上诸如此类的限制性的短语,如“从完成正当的行为这种意义上讲,它是道德的,但它的行为是外在的、受他人指导的”,或“他的行为是符合规则的,但我们并不清楚这种行为的动机和意图”,或“这种行为动机却是有问题的”。同样,我们也不会只因为某人有好的动机而不管其行为如何,就说他是有道德的。我们确实时常听到“某人用意是好的、动机是正当的”等说法,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等同于道德而不计其外显行为。如果要把这些人说成是“道德的”,同样要加上这样一些限定:“他的用意是好的,但是其行为……”或“他的用意是好的,遗憾的是并未见诸行动”。由此可见,行为和动机乃是道德的最低限度要素。因此,在道德教育中,我们必须把动机、态度、行为等要素综合起来考虑,才能科学把握道德和正确实施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