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最新校园德育建设丛书-校园德育建设指南
7823900000026

第26章 德育评价(1)

第一节现代德育评价的特点和功能

一、德育评价的含义和意义

德育评价是人们按照一定的价值判断制定一系列标准,采用科学方法,对德育工作取得的成效做出恰当的说明,以指导德育工作的教育和教育管理活动。

德育评价在中小学德育活动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德育评价是德育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将德育评价融入德育工作之中,才能保证德育工作的完整性和科学化。其次,德育评价能够及时反馈信息,增强德育效果,实现德育目标。其三,德育评价有助于调动教育者育人的积极性,强化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各环节的德育工作。其四,有利于促进家庭、社会、学校的有机结合,形成教育合力。其五,德育评价有利于学生明确自己的道德状况,寻找差距,不断反省,增强自我教育的自觉性。

二、德育评价的困难性和可能性

虽然德育评价非常重要,但要对德育进行科学评价又有许多困难。首先,品德表现存在主客观间的矛盾。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道德品质是通过与社会不断交往表现出来的,具有客观性的一面,但是在客观的背后即人的主观方面是看不见摸不着,很难正确判断。其次,品德行为具有动态性。人们的思想品德是不断发展的,其行为会因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要给一个人的品德行为做出一个准确的评定是很困难的。第三,思想品德影响具有多元性。人的思想品德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心理因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对待反感者、仇视者、厌恶者,人的思想品德行为可能偏向消极。而对待喜爱者、崇敬者、同情者则往往又偏向积极。这无疑增加了德育评价的困难性。

是不是德育就无法评价了呢?不是的,德育评价是可能的。首先,人的行为表现出超常性。即人的品德行为尽管会有这样那样的变化,但从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来讲,又是趋向一致的。一个人总是遵循社会道德规范,总是积极关心同志,助人为乐,我们说这种人的品德是好的。相反,一个人总是好吃懒做,游手好闲,脏话连篇,这种人的道德就是不良的。所以,如果我们从总体上把握一个人的道德还是具有客观性和科学性的。其次,人的品德行为具有客观性,即人的思想品德是客观存在的。按照唯物主义的观点,只要是客观存在就能被人们所认识,能够认识也就能够被评价。其三,现代科学技术为德育评价提供了可能。模糊数学的研究成果、心理学的理论,都为我们科学反映人的思想品德提供了技术手段。

三、现代德育评价的特点

所谓德育评价,就是教师、学生群体(包括学生自己),依据一定的社会评价标准,对学生的道德品质作肯定或否定的价值判断。和以往的德育评价不同,现代德育评价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一)与德育目标紧密联系的特点

过去的德育考核、鉴定法都与德育目标脱节,学生品德评定往往由教师凭经验、印象给出,导致学生个性心理品质发展的教育目标陷于空泛。现在德育评价针对过去存在的问题和弊端,特别强调下面两点:1.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把握教育目标、德育目标。

评价的起点就是分析目标,所以评价者必须具体地了解和掌握国家制订的教育方针、目标和有关的法令,以及现代教育学等理论。

2.德育目标就是评价目标。

所谓德育评价,就是考查德育目标,就是考查德育目标在学生身上实现了多少。如果思想品德教育的结果与德育的目标有了偏差,或不够具体,教师就应肩负起觉察与矫正的责任。

(二)综合性、连续性和灵活性的特点

过去我们对学生品德的考核、鉴定,往往只注重某一方面,譬如,要么偏重所谓的政治觉悟的鉴定,要么偏重学业成绩的鉴定。现代德育评价则避免过去偏重某一方面的评定,尽量使德育目标全部实现。所以要扩大评价的范围,考核德育的全部领域,无论道德认识、政治态度、行为习惯、个性心理品质、适应状态、卫生状况,乃至教育环境统统加以评定,并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综合性的评价解释。这种评价的综合性,则远远超过传统的德育考核鉴定的方法。

另外,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教师对教育过程中学生品德评价的教育性认识不够,往往把学生品德评定作为选拔或管理学生的工具和手段。教师平时不注重对学生进行品德鉴定。而且在作鉴定时,也只求得一个笼统抽象的结论,而不管这一评价是否为学生所接受,是否引起学生的自我评价。似乎这样的评价鉴定,只是学生自己的责任,而不是教师的责任。现代德育评价的思想与把思想品德鉴定当作选拔学生工具和管理学生手段的思想大为不同,它注重学生全部的成长发展过程,评价就是针对学生全部的成长发展过程给予不断的评价,对学生的每个行为表现,都看作是一份评价资料,并掌握每个学生的思想发展轨迹和行为表现的状况,以便教育、帮助学生,促进其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绝不是到学期结束,或评先进、或在升学时再来算总账的那种甄别、选拔性考核评定。

(三)注重诊断、分析的特点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应时时留意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状况,弄清学生的各种品质中哪些是善的,哪些是不善的。对有成绩的学生要鼓励,对有缺点的学生,要设法帮助指导或治疗指导,评价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有效的指导和给治疗指导提供客观资料,教育是具有目的性的事业,要获得预期的效果,必须先制定教育目标,在教育过程中加强教育的针对性。思想教育工作者就像一个射箭的人,不能只知道射箭而不去检查箭究竟射到哪里去。有的教师虽然心里知道哪些学生的思想品德还存在缺陷需要补救,但也往往任其自然,在不知不觉中度过时光。所以现代德育评价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对学生品德的好坏进行诊断,为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教育提供客观依据。

(四)学生参与的特点

过去,学生的品德评定往往是由教师凭经验、印象给出。这种评定的准确性过分依赖于教师,如果教师缺乏应有的素质,评定的准确度将大大降低,甚至完全评错。我们说教育活动本来就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因此学生的自我评价法和学生群体间的相互评价法应成为德育评价的重要一环。教师必须将学生的评价活动纳入到教育评价过程中去,使评价活动成为发展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手段。因为思想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提高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不断使学生发挥评价者的主体作用。柯克认为最有效的评价是学生的自我评价,其次为教师与学生间的评价,最差的评价是外界人员的评价。因此,评价工作不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事情,其一半的责任应交给学生本人承担。因为要改变学生的气质或人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最后还要归于学生本身的努力。

评价的一部分责任交给学生,它的意义在于促进学生自我评价,明确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但可以帮助学生辨别是非、美丑、善恶,明确什么行为是合乎社会行为规范要求的,什么行为是违背社会行为规范要求的,而且可以使学生养成“三省吾身”的好习惯。

(五)现代德育评价要求客观、明智、公正地解释评价结果所谓客观、明智、公正的解释,就是必须将评价资料分析综合,得出相关的结论。从前的品德鉴定只是写几句笼统抽象的评语,学生间的品德差异程度区分不开。这种评定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教师亦能胜任,但评价时代的教师,对学生品德的评价,则要具备相当的专业基础。

四、现代德育评价的功能

(一)导向功能

所谓导向,就是指导学生的品德朝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学生品德评价具有一定的社会标准,体现了社会对学生的要求。运用这些标准评价学生,对于合乎社会规范的行为给以肯定性评价,对于不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给以否定性评价,这就对学生品德的发展起到了社会导向的作用。

学生品德评价的导向功能,有助于提高学校德育效率。我们知道,学校德育是促进学生品德社会化的主要手段。但是,在德育过程中,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特别是不良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学校教育的效果往往得不到保证,学生的品德有时也可能出现偏离社会要求的发展方向。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经常开展学生品德评价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纠正学生品德发展的偏差,从而保证学校德育的良好效果。特别是在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社会信息越来越丰富和复杂的今天,学生品德评价对于帮助学生辨别是非、美丑、善恶,从而抵制不良思想的影响,保证学生的品德朝着社会规范要求的方向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诊断功能

即通过品德评价,可以鉴别学生品德的好与坏,为进一步教育学生提供依据。学生的品德是在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的。由于复杂的环境因素和学生的主观因素影响,学生的品德不一定都能按社会的要求而发展。因此,要在学生已有的品德基础上进行教育,就必须对学生的品德进行诊断,进而因势利导地开展教育活动。教师可以借助品德评价了解学生品德的形成状况,加强教育的针对性;也可以用它来检查过去一段时间教育活动的成果,为改进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反馈信息。许多优秀班主任都很注意利用这种反馈信息,他们把评价学生的品德同改进教育工作结合起来,使教育工作始终保持高效率。同样自我评价也具备自我诊断功能,古人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就经常通过内省进行自我诊断。

(三)强化功能

所谓强化是指在评价学生品德时,通过扬善抑恶,引起被评价者强烈的情绪体验,进而强化良好的品质,抑制不良的品质。学生品德评价是一种主体活动,凡是被评价者得到肯定的评价就可能引起愉快的感受;反之,则引起内疚、羞耻的情绪体验。这种情绪体验对人的品德能够产生强化作用。心理学家桑代克把这种强化作用概括为“效果律”。由于品德评价具有强化功能,因而对学生品德的形成有直接的教育作用,即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动机,促使学生发扬成绩,纠正缺点,不断进步。学生品德评价的教育作用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它不是直接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但能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思想观点;它不直接训练学生的行为,但可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生品德评价还具有调节功能,能调节学生的言论和行为,为做好教学和教育管理工作服务,例如,通过批评和表扬,调节学生的行为,以稳定课堂秩序和维护学校纪律。学生品德评价还具有选拔功能,可以为高校招生、社会上招工和在学生中发展党、团员服务等。

第二节德育专题活动

教育归根结底是培养习惯,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

教育不是搞转型产品,不是搞短平快以适应市场生存,教育更多地是把逐渐积累下来的那些优秀的文化积淀传承给下一代人,它应该是很有规律的。良好的习惯是孩子所储存的资本,会不断地增值,而人的一生就在享受着他的利息。

1.记忆习惯。

一分钟记忆,把记忆和时间联系起来,这里还含有注意的习惯。一分钟写多少字,读多少字,记多少字,时间明确的时候,注意力一定好。学生的智力,注意力是最关键的。一定把学习任务和时间联系起来,通过一分钟注意、记忆来培养学习习惯。

2.演讲习惯。

让学生会整理、表达自己的思想,演讲是现代人应该具有的能力。

3.读的习惯。读中外名著或伟人传记,与高层次的思想对话。每天读一两分钟有好处,学生可塑性大,伟人的感染力、教育力,远远超过一般人的,学生与大师为伍、与伟人为伍的时候,很多教育尽在不言中,一旦形成习惯,学生会终生受益。

4.写的习惯。写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通过日记可以看出一个老师有没有能力,有没有思想,有没有一以贯之的品质。看日记能看出老师的水平,更能看出学生的水平,一分钟、三五十个字,坚持住、写下去,这就是决心。二十年不批改学生作业,但我说一句话管二十年,就是每天一篇日记。

5.订计划的习惯。凡事预则利、不预则废。后进生毛病都出在计划性不强,让人家推着走,而优秀的学生长处就在于明白自己想要干什么。所以,要培养同学订计划的习惯。

6.预习习惯。请老师们把讲的时间让出一部分,还给学生,学生自己去看一看,想一想,预习预习。

这样做就是要学生会预习。让学生自己学进去,感受学习的快乐、探索的快乐、增长能力的快乐。

7.适应老师的习惯。一个学生同时面对各学科教师,长短不齐在所难免。一方面老师努力采取措施提高能力水平,适应学生;一方面不能马上把所有的老师都提高到一个适应学生要求的地步。所以学生也要适应老师,从现在适应老师,长大了适应社会。不会稍不如意就埋怨环境。对不同层次的老师,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提高自我去适应,与老师共同进步。

8.大事做不来,小事赶快做的习惯。

这也是非常要紧的一个习惯。尖子学生做尖子的事,后进学生别盲目攀比。大的目标够不到,赶快定小的目标。难题做不了,挑适合你的容易做的题去做。人生最可怕的就是大事做不来,小事不肯做,高不能成,低不肯就,上得去、下不来,富得起、穷不起。所以要让学生永不言败。

9.自己留作业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