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最新校园德育建设丛书-校园德育建设指南
7823900000001

第1章 德育概述(1)

第一节德育的本质

德育是什么?这是我国长期争论的问题。要理解德育的科学含义,必须探讨道德和品德的实质。

一、道德的实质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指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必须遵循的行为原则和规范。而这些原则和规范是为了维护社会群体的共同利益和协调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产生的,并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道德的这一功效也与法律有些相似,但法律是靠国家执法机构采取的强制手段发挥调节功效,而道德是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个人良心(内心信念)来调节的。

道德作为维持人类社会正常生活的基本规范,可以分为有关私人生活的道德规范,如个人品德、修养、作风、习惯以及个人私生活中处理爱情、婚姻、家庭问题、邻里关系的道德规范;有关公共生活的道德规范,如遵守社会公共秩序、文明礼貌、讲究公共卫生、爱护公共财物、保护环境、救死扶伤、见义勇为、维护民族尊严和民族团结等;有关职业生活的道德规范,如忠于职守、勤恳工作、诚实劳动、廉洁奉公、团结合作、维护本行业声誉等。

对学校德育而言,要对学生进行私德、公德、职业道德教育。私德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私人生活的道德意识及行为习惯;公德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的公共生活道德意识和符合国民公德和社会公德的行为习惯;职业道德教育主要培养学生职业生活的道德意识和合乎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习惯。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如果说道德指的是外部的社会规范,那么,品德指的是这些规范内化为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素质。人的思想品德从心理结构看,是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的,这四个基本要素简称为知、情、意、行。

道德认识是人们对是非、善恶、荣辱的认识、判断和评价。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离不开道德认识。有了认识,人才知道为什么和怎样行动。所以,进行德育常常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入手。

道德情感情是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道德情感在个体的品德形成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列宁全集》,第20卷,第22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

道德情感一般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同时又推动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信念,使个体对事物采取追求或舍弃、赞成或反对、适应或改造的行为。所以,在提高学生道德认识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道德意志是人们为实现一定道德目的而做出的坚持不懈的努力。意志是一种调节行为的精神力量。意志薄弱的学生在行为上往往缺乏毅力,一遇到困难便动摇不前;意志坚强的人往往能经受考验,坚持履行正确的道德规范,即使他犯了错误,一旦有所认识,也有毅力改正。所以,在进行德育时,除了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和培养坚定的道德信念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与各种困难作斗争的意志力。

道德行为是人们在一定道德规范调节下在行动上对他人、对社会做出的稳定的反应。这是判断一个人思想品德水平高低的关键标准。道德行为在人的品德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只有在履行道德规范的活动中,人们才能深化道德认识和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增强道德信念,使自己的品德得到发展。所以,在进行德育时应注意要求学生言行一致。

在道德结构中,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各有自己的特点和作用。它们相互联系,又相互渗透,其中道德认知是基础,道德行为是关键。从道德认知到道德行为,再到道德习惯是学生思想形成的全过程。进行德育要注意从知开始,沿着知、情、意、行发展顺序,最后以形成学生行为习惯为终点,发挥品德结构内部诸因素的整体功能。如果只重视其中的一个因素,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作为个体品德结构中知、情、意、行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在实际工作中,并非都要沿着这个顺序进行。德育工作具有多开端性,可以从陶冶情感开始,也可以从磨练意志入手,还可以从训练行为开始。要根据学生个体的具体情况,强化品德发展的薄弱环节。

(一)品德的基本心理结构

品德是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规范在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心理特征。这个完整的心理特征,包含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第四个成分。这四种成分,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是相互联系的,组成了品德的心理特征的子系统。

1.道德认识。

道德认识是对于道德规范和道德范畴及其意义的认识,它是人的认识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一般成为品德的理智特征。道德认识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道德思维发展的水平;二是道德观念变化的程度。前者主要表现为道德认识的形式,后者则主要体现为道德认识的内容。道德认识,首先表现在道德知识、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上。在一定意义上说,这是道德思维水平的反映;同时,人的思维能力的高底,也往往影响道德认识的水平。道德思维的发展,既反映了时代特点、阶级特点和社会特点,也反映了不同社会中人类共同的道德规范。认知发展论者认为儿童和青少年的品德发展,与其认识活动及其发展水平密切关联,认为他们的品德发展是思维结构的一种自然变化过程。这里,认知发展论者看到道德认识在品德发展中的地位,无疑是正确的;但是,他们将品德发展和思维结构发展几乎等同起来,这未免言过其实了。实际上,道德思维的发展,反映了品德发展在认识方面的数量和质量上,都存在一个从不知到已知、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道德认识,也表现在各种道德范畴的观念,特别是道德是非观念上。道德观念的发展,正是主体对诸如善恶、良心、荣誉、义务、幸福、正直、节操等道德范畴的认识的变化。

2.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直接与人所具有的一定道德规范的需要相联系的一种体验。当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举止符合一定社会准则的需要时,就感到道德上的满足;否则,就感到悔恨或不满意。道德情感是人的情感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一般成为品德的情感特征。道德情感也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道德情感的形式;另一个是道德情感的社会性内容。如果以道德情感产生的诱因,道德情感和道德认识的关系为指标,那么道德情感形式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种是直觉的情绪体验,它是由对某种情境的感知而引起的,对于道德规范的意识往往是不明确的;第二种是道德形象所引起的情绪体验;第三种是伦理道德的情感体验,它是由道德认识所支配,清晰地意识到道德要求和道德伦理。道德情感形式本身又是比较复杂的子系统,每一种形式都有程度、水平和等级问题。激发某种形式的道德情感,既决定于刺激强度,又决定于主观需要的状态。如果以道德情感的社会内容为指标,那么道德情感可以表现在不同的方面,例如爱国主义情感,劳动情感、集体荣誉感、义务感、正义感、责任心等等。

3.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克服困难去完成预定的道德目的任务,以实现一定道德动机的活动。道德意志是调节道德行为的内部力量,它是人的意志过程或主观能动性在品德上的表现,一般成为品德的意志特征。

道德意志主要表现在道德意志的品质和言行一致性的两个方面。道德意志的品质又包括道德行为的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力。这些品质,不仅保证主体道德行为的目的性、毅力的实现,而且也能作为区分人与人之间道德意志好坏的指标。言与行关系的统一,是道德意志行为发展的重要方面。这已是被研究所证明了的。首先,青少年儿童中,年龄越小,言行越一致,随着年龄的增长,言行一致和不一致的分化越大。这是由于年龄越小,行为越比较简单,越比较外露,他们还不善于掩蔽自己的行为;而年龄越大,行为则越复杂,也日益学会掩蔽自己的行为。很显然,这里调节、控制行为的,正是道德意志。其次,儿童中言行脱节往往出自只会说、不会做的原因,这说明他们还不善于用道德意志调节自己的言行,使道德认识是一回事,道德行为却是另一回事。

4.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所采取的各种行为。人的道德面貌是以道德行为来表现、来说明的,也就是说,道德行为是一个人道德意识的外部表现形态,一般成为品德的行为特征。道德行为主要包括道德的行动技能和道德习惯两个成分。道德的行为技能,即道德行为方式方法,它主要是通过练习或实践而掌握的。在一个人品德的发展上,逐步地养成道德习惯是进行道德训练的关键。道德行为有两种表现,一种道德行为是不稳定的,有条件性的;另一种道德,或是良好的,或是不良的,但它是一种无条件的自动的带情绪色彩的行为。前一种是不经常的道德行动,后一种则形成了道德习惯。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能使品德从内心出发,不走弯路而达到高境界;不良的道德行为习惯,会给改造不良品德工作带来困难。从系统科学的观点来看,道德习惯是一种能动的自组织过程。一定的道德环境使个人品德达到一个临境状态,品德系统的相变(质变)特点由道德习惯这种序参量决定。在客观的道德环境的作用下,主体的道德习惯往往将一些单个的行动协同起来,自动地作出一系列的道德行为。

可见,道德习惯是一种自动化道德行动的过程,它是一个人由不经常的道德行动转化为品德的突破点,是品德发展的质变的指标。要通过一系列的模仿,无数次的重复,有意识的练习及与坏习惯作斗争等实践活动来培养儿童青少年的良好道德习惯。良好道德习惯的形成,是品德培养的最重要的目的。以上这些品德的心理特征是彼此联系、不可割裂的一个整体。在一个人的品德发展中,每一个特征都是不可忽视的。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道德行为则容易产生盲目性;没有良好的道德情感,就不能产生积极的道德态度;失去坚定的道德意志,就无法调节道德情感和行为,知与行也难以一致;若无恰当的道德行为,道德认识、情感、意志就无法表现。可见,这四个特征是相互制约的。

(二)品德心理结构的特点

人的品德心理结构无论从它们的组合关系上,或从它们的差异性上看,以及从培养的开端上看,都有其不同的特点。

1.品德心理结构的统一性与差异性。

品德心理结构的第一个特点是各成分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的统一体,同时它们的发展还有差异性。人的知、情、意、行不能截然分开,当个人有了某种道德认识,往往伴随着道德情感,随之产生道德行为,而当道德行为遇到困难或不能实现时,意志即进行调节,或改变行为方式,或调节自己的情感。品德的这几种成分,是一种对立统一关系,它们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互相矛盾,又相互独立,关系是错综复杂的。

品德的心理结构不但是一种对立统一体,它的发展和其他事物一样,也有差异,在儿童品德发展中,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发展水平各有不同特点。例如有的孩子知、情、意、行的发展往往会脱节或者只讲不干,或者盲目地干,或者情感胜过理智,或者言行不一致,或者明知自己有错,就是不能改,他们缺乏意志力,既不容易控制自己的情感,又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

相同年龄和相同年级的孩子也有差异。性别不同的儿童的品德发展也有差异。例如,女性学生,在品德上往往表现懂事早,纪律好,有礼貌,自觉,主动,肯干,都早于男生,或者超过男生。

2.品德心理结构发展的循序性。

品德心理结构的第二个特点是它的发展有一定的循序性。一般地说,学生道德认识的发展,遵循一定的认识规律,即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片面到全面,由表面到深刻,由现象到本质。在道德判断上,由行为后果到根据动机和后果相结合进行判断。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是由初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变到比较稳定。学生道德行为的发展,遵循由易到难,由低到高的顺序。而且学生任何一种道德品质的形成和整个道德水平的发展,都有一个从他律逐渐过渡到自律的趋势。

3.品德心理结构形成的多端性。

品德心理结构的第三个特点是它的培养可以有不同开端。品德心理结构几种成分的培养,从哪里入手呢?苏联的尼?德?列维托夫指出,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开端。在某种情况下,可以从培养道德行为方式或行为习惯开始,在某种情况下,可以从激起学生的道德情感着手,在某种情况下,则可以从提高学生的认识做起,也可以同时并进,相互促进。但是,无论怎样做,只有当这些品德的基本心理成分都得到相应的发展,特别是在一定的道德动机和一定的行为方式之间构成稳固的联系时,某些道德品质才能更好地形成起来。总之,各种不同的开端,并行不悖,相得益彰。受教育者及其所处的情境不同,应该允许有不同的开端,这样使受教育者得到多种教育机会。真正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炼之以志,习之以行,积极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三、德育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