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地观巽上坤下
胡图:哦,是风在地上吹,不过为什么叫“观”呢?
伊塔:这一卦从卦形上看,上卦为巽为风,下卦为坤为地,春风吹绿了大地嘛,所以本卦有将道义展示给众人的寓意。
观: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
胡图:“颙”这啥字啊?总觉得很熟悉。
伊塔:这字念“yóng”,仰慕、仰视的意思。“盥”就是洗手。“荐”是向鬼神奉献祭品。在祭祀之前,主祭者洗完手还没有将祭品奉上的时候,人们就已经怀着虔诚的心仰望着他了。
胡图:哦,那这究竟是好还是不好啊?
伊塔:上卦的中位是九五爻,下卦坤又是顺从上卦的巽,上卦巽以中正之道观天下。下面的人仰望而受教化,圣人观察天的运行之道,循四季而不会有错,以天的运行之规设立教义,天下人便会服从。所以当然是好的啦。
初六:童观,小人无咎,君子吝。
伊塔:这一爻位于全卦的最下方,阴爻阳位。相对于上卦的九五来说,这一爻呈幼稚之象,所以才是“童观”。
胡图:被小孩子崇拜啊,挺好的。
伊塔:对一般人来说是无所谓啦,但对想成就大事业的君子来说,只获得了小孩子的崇拜是有点悲哀的,还需要继续努力。
六二:窥观,利女贞。
伊塔:这第二爻是阴爻阴位,处于下卦的中心,和上卦九五爻相呼应。所以它观看九五爻就像害羞的女子偷偷地看一眼那样。
胡图:女孩子都喜欢欲语还休……
伊塔:所以这一爻是对女子吉利的。
六三:观我生,进退。
伊塔:这一爻是阴爻阳位,位于下卦的最上方,因此对九五已经不完全是仰视,而是可以反过来对比一下自己的行为了。
胡图:这就叫以人为鉴呀。
伊塔:反省了自己的生存之道后,再决定是进还是退,人生大事一定要考虑成熟了再做决定。
六四: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胡图:这一爻直接在九五爻的下面,所以可以直接观察君子的言行了吧?
伊塔:嗯,所以说是“观国之光”,“光”就是繁荣、繁华的意思。观察国家的繁荣昌盛,君王会以贵宾之礼来接待。
九五:观我生,君子无咎。
胡图:终于到这一卦的焦点了。
伊塔:因为是焦点,下面几爻都看着自己呢,所以要经常反省检讨自己的行为,不能犯错误,这样才不会有灾难。
胡图:想来要当个君子还是挺累的。
伊塔:所以是做小人容易,做君子难啊。
上九:观其生,君子无咎。
胡图:在九五的上面了,又怎么说呢?
伊塔:这第六爻阳爻阴位,位于全卦的最上方,因此就更要观察体恤民众的生活了。观察、关心下层民众的生活,君子就会没有灾难。
小故事
时刻观察自己的生存之道,就要保持自己无愧于心的那份坦然,当然也要把握进退的时机,以免错失良机或者招致兔死狗烹的结局。
范蠡明哲保身
春秋时期越王勾践灭了吴国班师回国后,召集群臣设宴庆功。乐师创作了《伐吴》曲,曲中有赞美文种、范蠡功劳的词,群臣听了都很高兴,勾践脸上却没什么表情。范蠡很会察言观色,他一看就明白勾践是怎么想的了。原来勾践为了灭吴兴越,不惜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如今如愿以偿,功成名就了,却又不想归功于臣下,猜疑嫉妒之心已见端倪。范蠡知道“大名之下,难以久居”的道理,如果不及早脱身,日后肯定难免有杀身之祸。想到这里,他便毅然决定急流勇退,告老还乡去。
第二天范蠡就去拜见了勾践,说道:“俗话说‘主辱臣死’,二十年前大王受辱于会稽,臣之所以不死,只是为了隐忍一时而使越国强大。如今吴国已经被我们灭掉,如果大王能够赦免当年会稽臣的当诛之过,我愿辞官,退隐江湖。”
勾践听了这话后,神情凄然。他沉吟了片刻后说道:“寡人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全是依赖先生的力量。现在你走的话,我真是很难接受。如果先生愿意留在我的身边,我和先生一起管理越国,吃香喝辣的。你硬要走的话,别怪我翻脸。”
范蠡辅助了越王多年,对他的心胸是比较了解的,对于官场沉浮、世态炎凉也有较深的认识,所以他清楚地知道“一起管理越国”就是句空话,到时还是想怎么治你就怎么治你。所以他决然地对勾践说道:“我决心已定,是死是活随大王处置,臣不管了。”
当晚,范蠡就不辞而别,带着家属侍隶和珍珠细软,乘着一叶扁舟,涉三江,入五湖,辗转去了齐国。范蠡离开了是非之地,又想到一起风雨同舟的同僚文种曾有知遇之恩,于是给他写了一封信,劝道:“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越王的为人你也知道,可以和他共患难,不可以和他共荣乐,先生何不快快出走避难?”
文种读了信后,想到勾践称霸后不但没有论功行赏,还和旧臣们日益疏远,真是如梦初醒。他就假托有病,不再上朝理政。然而一切都晚了,勾践素知文种的才能,觉得灭掉吴国后再没有可用的地方,又怕他一旦叛乱就没人对付得了。这时又正巧有人诬告文种图谋作乱,勾践就以此为借口,赐给了文种一柄剑,说道:“先生当年教我伐吴的七个办法,我仅用其中的三个就已经把吴灭掉。其余四个办法浪费了太可惜,先生就去地下追随先王,用这四个办法再伐吴王吧。”
文种起先还听得莫名其妙,然后他拿剑一看,剑匣上写有“属镂”二字,原来这剑就是当年吴王赐给伍子胥令其自裁的那柄剑。文种觉得一腔悲愤涌上心头,于是仰天长叹,拔剑自刎。
曾国藩注重个人修为
曾国藩是清朝的中兴名臣,他生在湖南山间,亢直的性格使得他去“伪”而崇“拙”,而这种“拙诚自省”的态度不但帮助他取得事业的成功,而且使他有一种改变他人的气质。
曾国藩一生清淡节俭,常给人一种家世清贫的感觉。他将所得的一切薪俸全数都用于公事,从来没有建造过一栋房屋,添置过一块土地。他吃的是蔬菜,穿的是薄衣,甘于恬淡寡欲,每次吃饭都不超过四小碗。古时很讲究的男女婚嫁,他的花费也不超过二百两纹银,而且还作为家规家训代代相传。他的内圣修为,具有唐代宰相杨绾和宋代宰相李流的遗风。
他为人处世平和朴实,不求标新立异。他平日严于遵循而又持之以恒的,一是“不说假话”,二是“不迟起床”。在对外安抚异国人士,对内接受降将的过程中,他一定开诚布公,言谈质朴,非常得体,对于中外远近的人,他都以诚相待,办事认真,一丝不苟。无论是在军营还是在朝廷做官,他从早到晚都不曾有稍稍懈怠,即使是风雨交加的天气,或者抱病忧怀的时候,他也是一听到鸡啼就起床,直到夜半才休息,几十年如一日。
道光十八年三月,在礼部主持的会试上,曾国藩中了第三十八名进士,接着的复试、殿试、朝考,他的成绩都很优异。在引见皇帝之后,年仅二十八岁的曾国藩就被授予了翰林院庶吉士。当年科举时代的翰林,号称是“清要词臣”,前途一片坦荡,那些大学士、尚书、侍郎,或者总督、巡抚,绝大多数都出身自翰林院,所以很多人到了翰林这个地位,就不再在书本上花工夫了,只去钻钻门路,顶多做做诗赋日课,就可以坐等散馆授官了。
可曾国藩秉性淳朴,毫无钻营取巧的习气,在翰林院的几年里依然勤读史书,培养出一股“以澄清天下为己任”的志气来。为此,他把自己的名字“子城”改为“国藩”,暗寓“为国藩篱”的意思。他首先立志要荷道以躬,要与之以言,就是说要挑起中国道统的大梁来。
在曾国藩的人生过程中,不管遭遇了什么艰难险阻,他都神定不慑,他的顽强精神由此可见。德业之进,全靠有恒,铢积寸累,自然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