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扑朔迷离的清王朝历史中,雍正是一位难以准确描述的帝王。这位在位只有短短13年的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是中国历史上勤政有为的皇帝,但他的残暴多疑的性格,再加上无论是从继承大统还是最后的离奇死亡均是迷雾重重,使这位帝王身上充满着神秘色彩。
据史料记载:雍正,名胤,45岁登极,在位13年,享年58岁,而所谓"雍正"就是雍亲王得位正,为君正的意思。作为清入关后的第三任皇帝,雍正从他登位那天开始,到现在整整280多年,而280多年里雍正继位是否合法的问题无论是在坊间还是学术界始终充满争议,以至成为清初三大谜案之一。
雍正继位的疑案,历来有多种不同的说法。其中最为常见的是以下几种版本:
一是雍正亲手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康熙,篡位。传说康熙病重的时候,雍正给他父亲敬了一碗人参汤,把他父亲给毒死了,并就此继承大统;
二是雍正串通当时任步兵统领掌管京师兵权的隆科多,指使人篡改了康熙的遗诏,把"传位十四子"中的"十"字改成"于"字,得以篡位;
三是康熙深知太子党和八爷党党争的危害,选择了中立的雍正;
四是康熙很赏识雍正的儿子乾隆,故传位雍正。雍正登位名正言顺。
清史学家称雍正合法继位
对于围绕在雍正身上的种种争论,清史专家指出,在上述论点中,雍正杀父一说是难以成立的。
经过众多学者对于历史资料的研究表明,康熙深通医道,对医学和药学很有研究。
康熙曾经明确说过:人参对北方人不是很相宜,所以他平常也很少吃人参。
雍正向他父亲敬一碗人参汤,本来他父亲不喜欢吃人参,他怎么来表示孝心?另外敬一碗有毒的人参汤,也不是那么容易就敬得上的,还有人试药,所以雍正用人参汤把他父亲毒死,这种说法靠不住。
其次,是改诏篡位说。就是说,雍正篡改康熙遗诏,篡夺皇位。有人认为,康熙晚年他遗诏就是传位十四子,雍正把"十"字改成"于"字了,这等于篡了他弟弟的位
。阎崇年笑言,但这个故事虽好,却经不住推敲。第一,当时这个"于"字是繁体,与我们今天写简体字笔画完全不同,于是要将"十"字改成"于"操作起来就不太容易了。
第二,清朝当时的行文的习惯,它称作皇十四子,皇四子,前头有个皇字,如果改的话,那就变成"传位于皇于四子",就不通了。
第三,当时传位的诏书是满汉两种,满文和汉文两种,即使汉文可以修改,但满文是由字母拼成,无从修改。基于以上三点理由,就说康熙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子不成立。
最后就是遗诏继位说,也就是遵照康熙遗诏雍正继位,这就是合法继位。主张这一学说的第一个理由就是,雍正表现比较好,深得康熙的信赖。
史料记载,康熙皇帝一共有35个儿子,有的早死了,没起名就死了,所以其子嗣排顺序的是24位。
到康熙47年,第一次废太子的时候,20岁以上的皇子有12位。所以康熙他遗位的争夺主要在这12个皇子中间进行。
皇四子党的核心就是雍亲王,就是后来的雍正。雍正没有参加当时争斗得最为激烈的太子党与八阿哥党。
而是自己韬光养晦,不露声色,把自己想谋取储位的想法掩盖起来。雍亲王有一个幕友叫戴铎,给雍正出了个主意,他认为做英明父亲的儿子难,"过露其长,恐其见疑","不露其长,恐其见弃"。
就是露长也不是,不露长也不是。那怎么办呢?雍亲王根据兄弟之间争夺皇位斗争的教训,根据幕僚们为他参谋的意见,他总结了四条。
第一,叫诚孝皇父。将来雍正是不是继承皇位,他可以不可以做皇太子,关键是他父亲,得讨好他父亲,怎么讨好父亲?
两个字,诚、孝。对父亲要忠诚,要孝顺。果然,这一招很灵,因为雍亲王一直实行诚孝皇父这个策略,深得他父亲的喜欢。
第二,友爱兄弟。雍亲王的兄弟很多,得罪了哪一个,兄弟到他父皇那儿给他奏一本,他也吃不消。他的原则就是友爱兄弟,讨好各个兄弟。
第三,勤慎敬业。父亲教给他很多事情要办,珍惜每一件事情,都做成功,做好,让他父亲满意。
第四,戒急用忍。雍正这个人,喜怒无常,脾气暴躁,康熙多次批评他,雍正就想法来陶冶自己的性格,约束自己的这个脾气。
所以他把他父亲教导他的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约束自己。
所以,雍正对他父皇讲诚孝,对兄弟讲友爱,对工作讲勤慎,对自己戒急用忍。他的真实意图是不声不响一步一步地夺取皇位。
而雍正的表现也渐渐被康熙认同,康熙61年病重的时候,派雍正代他到天坛祭天。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就是祭祀。康熙把这么大的事情派雍正代他去祭天,意思将来可能让他继位。
其次,就是康熙临死这一天,康熙61年,11月13日,早上寅时,四点钟左右,康熙把他七个儿子和隆科多,召到畅春园御榻前面,康熙向他们宣布了谕旨,而口谕的内容就是让雍正继承皇位。
所以,国内一些学者认为,雍正是根据康熙的遗诏继位,是合法的,疑案当解。
康熙为何看中雍正?
日前,在深圳市档案馆展厅,一幅已存世283年并备受争议的"康熙传位遗诏"似乎能对雍正继位之谜做一个解答。
整幅"遗诏"长1.55米,宽0.8米,为卷轴式,需两人合作才能全部展开。"遗诏"写在一张明黄色的宣纸上,这种颜色是清代皇家的御用色。
由于年代久远,"遗诏"上看到了形如山水画般的大片霉迹,不仔细看,会让人误以为遗诏写在一幅山水画上。
诏书的文字自右向左,自上往下书写,汉、满、蒙三种文字书写的是同一内容。
汉文共约1700余字,第一部分主要讲述的是康熙在位60年的功绩,据介绍这部分内容早在康熙56年就已写好。
第二部分,也就是整个诏书的核心部分,宣告了帝位的继承人。"雍亲王皇四子胤,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继皇帝位......"这短短的31个字,似乎可以澄清存留了近三百年的谜团之争。
目前,虽然对于这份遗诏是否是出于康熙之手尚存争议,但雍正继位的合法性却被学术界逐渐认同。
一些学者认为,从历史角度,康熙选择雍正主要有两点:首先,雍正在康熙晚年时政绩卓著,掌管户部任劳任怨。
其次,康熙皇帝是一代圣主,但在晚年有些过于仁慈,使得官场中出现了腐败的现象,康熙皇帝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为了大清江山,他要挑一位能彻底整顿吏制的皇子来即位,这样以铁面无私而著称的皇四子就走入了老皇帝的视线。
另外,雍正皇帝的儿子弘历即后来的乾隆皇帝深得康熙皇帝的喜爱,并带在身边亲自调教,康熙选择了雍正,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保证大清能有两代好皇帝,也可以说雍正的即位还沾了孩子的光。
因此,雍正篡位的谣言,应该是他的政敌刻意制造的,并没有历史依据。
颇为耐人寻味的是,雍正登基以前,满族统治者没有确定的传位定例,所以在努尔哈赤和康熙死后,两次引起皇位之争。
雍正即位后吸取这一教训,特别是亲身体会到为了争夺皇位,兄弟反目,互相残杀的痛苦。
雍正从一登基就建立了秘密立储制度,认为立皇子是国家大计,与一般的政治不同,不能由大臣议定,应由皇帝独断,但如公开立一皇子,又将引起兄弟的明争暗斗,惹出祸来,所以,他决定将自己选定的皇太子写成诏书。
诏书有两份,在生前写好,一份放在皇帝身边,出行时随身携带,另一份密封藏在锦匣里,放置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面。皇帝死后,由御前大臣、军机大臣及总管太监等共同开启,当众宣读。
此一做法后成清朝立储惯例,共有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四任皇帝实行过秘密立储,以图维持政权稳定。
综上所述可以得知,雍正继位应是合法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