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女强人缪莉尔·塞伯特女士是一个敢做敢为、有决断魄力的女性。自从她1950年从美国中西部来到纽约这个世界金融中心以后,她就一次又一次表现出她是一个有进取心、做事绝不缩手缩脚、畏首畏尾的人。
塞伯特女士在担任纽约州银行业管理官一年之后,1977年,香港汇丰银行要收购纽约的海洋密兰银行。应不应该让一家外国银行取得这家纽约州的银行的控股权呢?塞伯特女士和凯里州长有不同的看法。塞伯特公开反抗她的上司——纽约州州长休·凯里。当时,她虽然受到可能被撤职的威胁,但却毫不畏缩,顽强地坚持在纽约州买卖银行股权的法律规定,于是这宗收购事件陷于难产。
1981年,这位女强人在另一件事情上,又一次表现了她办事的才能和魄力。早在一年多之前,塞伯特就十分清楚,纽约州的格林威治储蓄银行如果得不到援助,就会陷入绝境,关门倒闭。原因是,这家银行付给存款客户高利息,而它的收入来源却是低息抵押,结果入不敷出,亏蚀累累,濒临破产边缘。
如果这家银行倒闭,它不仅是一宗大银行破产事件,而且可能产生连锁反应,引起其他储蓄银行发生挤提事件。
为了避免这宗影响巨大的事件发生,塞伯特女士果断决策,和联邦储蓄保险公司一道,谋求挽救办法。她力求在纽约州找一家实力雄厚的储蓄银行,与格林威治储蓄银行进行合并。她找过许多储蓄银行,但它们都表示不感兴趣。经过74个星期的努力而徒劳无功之后,她终于在1981年12月,说服了纽约的大都会储蓄银行,收购格林威治储蓄银行,她同时使联邦储蓄保险公司同意,发放一亿八千五百万美元给大都会储蓄银行,进行与格林威治储蓄银行合并的安排,终于使后者避免了破产倒闭的命运。塞伯特女士成为了纽约州银行业管理官员中炙手可热的人物。
塞伯特女士为人的率直和固执,使她在面临任何困难和问题时,都有坚强的自信心和强烈的责任感,敢于决断,也使她从华尔街一家股票经纪公司的调查员,成长为第一个在纽约股票交易所购得一个座位的女强人。现在,在塞伯特管辖之下,她对之拥有裁判权的金融机构的资产合计达5000亿美元。她本人成了纽约州银行业的一个重要人物,是华尔街一位权力巨大的女强人。
在生活和工作中,经常会碰到大量的问题,需要及时地做出正确的抉择,否则就会贻误时机。时代在前进,客观情况在变化,可能会产生新的更大的风险。所以,只有及时决断才能成功,要做到这一点,容易犹豫的年轻人尤其要注重培养决断魄力。
周忱的“流水账”
明朝的周忱曾经担任处理案件的刑部侍郎,后来任江南巡抚。在他任江南巡抚的时候,随身带着一个记事本,对每天发生的事情,不分巨细,全都记载下来;即使每天天气的阴晴风雨也一一详细记录。刚开始,人们都不明白周忱为什么要这么做。有一天,某县有个人来报告说,一艘运米的粮船突然遇到风暴,被吹跑了。周忱就询问他船是哪天丢的,是上午还是下午,当时刮的是东风还是西风,那人回答得全不对。周忱翻开记事本一一和他对质,那人不禁惊讶叹服。这时,人们才恍然大悟,才知道周忱的日记不是毫无目的地随便乱写的。
周忱作为一名巡抚江南的封疆大吏,对于每天发生的事情不分巨细,甚至连天气情况都毫无遗漏地记下来,看起来像是流水账,似乎也不符合“只管大事,不问小事”的为官之道。但事情就是这样微妙与复杂,任何棘手的事情总是由小细节组成,如果重视生活中的细节,就很有可能从细节中了解事情的整体。事实上,正是周忱的“流水账”在日后破案中发挥了特殊的功效。人们在这个时候才明白他的良苦用心,高人和常人的差别也正表现在这里。
《红楼梦》里有一幅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意思是把人情世故弄懂就是学问,有一套应付本领也是文章。
能做到“世事洞明”处处留心的人恐怕不多,要是想增长点学问,提高自己的分析判断能力,只有处处留心才行。
一只丢失的纯正的爱尔兰名犬
一位富翁家的狗在散步时跑丢了。于是富翁就在当地报纸上发了一则启事:有狗丢失,归还者,付酬金一万元。并有小狗的一张彩照充满大半个栏目。
启事刊出后,送狗者络绎不绝,但都不是富翁家的。富翁的太太说,肯定是真正拣狗的人嫌给的钱少,那可是一只纯正的爱尔兰名犬。于是富翁就把电话打到报社,把酬金改为两万元。
一位沿街流浪的乞丐在报摊看到了这则启事,他立即跑回他住的窑洞,因为前天他在公园的躺椅上打盹时拣到了一只狗,现在这只狗就在他住的那个窑洞里拴着。果然是富翁家的狗,乞丐第二天一大早就抱着狗出了门,准备去领两万元酬金。当他经过一个小报摊的时候,无意中又看到了那则启事,不过赏金已变成三万元。
乞丐又折回他的窑洞,把狗重新拴在那儿,第四天,悬赏额果然又涨了。
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乞丐天天浏览当地报纸的广告栏,当酬金涨到使全城的市民都感到惊讶时,乞丐返回他的窑洞。可是那只狗已经死了,因为这只狗在富翁家吃的都是鲜牛奶和烧牛肉,对这位乞丐从垃圾筒里拣来的东西根本受不了。
在生活中不论要干什么,都要把握住适当的分寸和尺度,所谓“该出手时就出手。”一旦错过了最好的时机,你可能一无所得。
既听话又聪明的狗
这是一个发生在美国阿拉斯加的故事:
有一对年轻的夫妇,妻子因为难产死去了,不过孩子倒是活了下来。丈夫一个人既工作又照顾孩子,有些忙不过来,可是找不到合适的保姆照看孩子,于是他训练了一只狗,那只狗既听话又聪明,可以帮他照看孩子。
有一天,丈夫要外出,像往日一样让狗照看孩子。他去了离家很远的地方,所以当晚没有赶回家。第二天一大早他急忙忙往家里赶,狗听到主人的声音摇着尾巴出来迎接,可是他却发现狗满口是血,打开房门一看,屋里也到处是血,孩子居然不在床上……急的他全身的血一下子都涌到头上,心想一定是狗的兽性大发,把孩子吃掉了!盛怒之下,他拿起刀来把狗杀死了。
就在他悲愤交加的时候,突然听到孩子的声音,只见孩子从床下爬了出来,丈夫感到很奇怪。他再仔细看了看狗的尸体,这才发现狗后腿上有一大块肉没有了,而屋门的后面还有一只狼的尸体。原来,是狗救了小主人,却被主人误杀了。
我们遇到不如意的事时,因为自己不冷静,常常会不分青红皂白地大发雷霆,可是当我们了解了事情的真相时,才发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
他已经形成了习惯
世界上的一家大图书馆被烧之后,只有一本书保存了下来,但并不是一本很有价值的书。于是一个识得几个字的穷人用几个铜板买下了这本书。这本书并不怎么有趣,但这里面却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东西!那是窄窄的一条羊皮纸,上面写着“点金石”的秘密。
点金石是一块小小的石子,它能将任何一种普通金属变成纯金。羊皮纸上的文字解释说,点金石就在黑海的海滩上,和成千上万的与它看起来一模一样的小石子混在一起,但秘密就在这儿。真正的点金石摸上去很温暖,而普通的石子摸上去是冰凉的。然后,这个人变卖了他为数不多的财产,买了一些简单的装备,在海边扎起帐篷,开始检验那些石子。这就是他的计划。
他知道,如果他捡起一块普通的石子并且因为它摸上去冰凉就将其扔在地上,他有可能几百次地捡拾起同一块石子。所以,当他摸着石子冰凉的时候,他就将它扔进大海里。他这样干了一整天,却没有捡到一块是点金石的石子。然后他又这样干了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三年;但是他还是没有找到点金石。然而他继续这样干下去,捡起一块石子,是凉的,将它扔进海里;又去捡起另一颗,还是凉的,再把它扔进海里;又一颗……
但是有一天上午他捡起了一块石子,而且这块石子是温暖的……他把它随手就扔进了海里。他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把他捡到的所有石子都扔进海里。他已经如此习惯于做扔石子的动作,以至于当他真正想要的那一个到来时,他也还是将其扔进了海里!
做事能坚持到底,就是胜利。但在做出重要决定的时候,一定要冷静沉着,千万不可不假思索地按照习惯行事。
不可能人人都当公主
让杰西永远也忘不了的,是她上三年级时的一次午餐时间。学校排戏时,她被选来扮演剧中的公主。接连几周,母亲都煞费苦心地跟她一道练习台词。可是,无论她在家里表达得多么自如,一站到舞台上,她头脑里的词句全都无影无踪了。
最后,老师只好叫杰西靠边站。她解释说,她为这出戏补写了一个道白者的角色,请她调换一下角色。虽然老师的话挺亲切婉转,但还是深深地刺痛了杰西——尤其是看到自己的角色让给另一个女孩的时候。
那天回家吃午饭时,杰西没把发生的事情告诉母亲。然而,母亲却觉察到了她的不安,没有再提议她们练台词,而是问她是否想到院子里走走。
那是一个明媚的春日,棚架上的蔷薇藤正泛出亮丽的新绿。杰西无意中瞥见母亲在一棵蒲公英前弯下腰。“我想我得把这些杂草统统拔掉。”她说着,用力将它连根拔起。“从现在起,咱们这庭园里就只有蔷薇了。”
“可我喜欢蒲公英,”杰西抗议道,“所有的花儿都是美丽的,哪怕是蒲公英!”
母亲表情严肃地打量着她。“对呀,每一朵花儿都以自己的风姿给人愉悦,不是吗?”她若有所思地说。
“对人来说也是如此。”母亲又补充道,“不可能人人都当公主,但那并不值得羞愧。”
杰西想母亲猜到了自己的痛苦,她一边告诉母亲发生了什么事,一边失声哭泣起来。
母亲听后释然一笑。
“但是,你将成为一个出色的道白者。”母亲说,并提醒杰西是如何爱朗读故事给自己听的。“道白者的角色跟公主的角色一样重要。”
世上有许多事等待我们去做,有大事,也有小事。但只要对成功有益,我们就要努力去做。假如您做不了太阳,那就做一颗星星吧!但要尽量使自己明亮;假如你不能成为一棵大树,那就做一棵小树吧!但要努力使自己茁壮。不可能每个人都当船长,必须有人来当水手,问题不在于你干什么,重要的是能够做一个最好的你。
一个原则性很强的人
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是个原则性很强的人,他坚持“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的原则”。他认为空军1号就是空军1号,空军2号就是空军2号。“只有总统才能在南草坪上着陆。”
1981年春,当时身为副总统的布什正在一次飞往外地的例行公务旅行的飞机“空军2号”上。突然布什接到国务卿黑格从华盛顿打来的电话:“出事了,请你尽快返回华盛顿。”几分钟后的一封密电中告知总统里根已中弹,正在华盛顿大学医院的手术室里接受紧急抢救,飞机调头飞向首都华盛顿。
飞机在安德鲁斯着陆前45分钟,布什的空军副官约翰?马西尼中校来到前舱为结束整个行程做准备。飞机缓缓下滑时,马西尼突然想出了个主意,他说:“如果按常规在安德鲁斯降落后,再换乘海军陆战队一架直升飞机,飞抵副总统住所附近的停机坪着陆,再驾车驶往白宫,要浪费许多宝贵时间。不如直接飞往白宫。”
布什考虑了一下,决定放弃这个紧急到达的计划,仍按常规行事。
“我们到达时,市区交通正处高峰时期,”马西尼提醒道:“街道上的交通很拥挤,坐车到白宫要多花10~15分钟的时间。”
“也许是这样,但是我们必须这样做。”
马西尼点点头:“是的,先生。”说着走向舱门。
看到马西尼中校显得疑惑不解,布什解释道:“约翰中校,只有总统才能在南草坪上着陆。”布什坚持着这条原则:美国只能有一个总统,副总统不是总统。
布什认为:总统与副总统之间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的相互尊重,是成就一个成功的副总统的最重要的条件。
在关键时刻能否坚持原则,常常是判断一个人道德水准的重要依据。肯于坚持原则的人,才能赢得上司的信任和下属的支持。
必须有严谨的工作态度
有一个“差不多”先生。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的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他妈骂他,他摇摇头道:
“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
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精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他只是笑嘻嘻地赔小心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有一天,他忽然得一急病,赶快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先生。那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汪大夫,却把西街的牛医王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到:“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吧。”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还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不多……”
我们干工作一定要认真严谨,千万不能像“差不多”先生这样马马虎虎,否则,不仅会害了自己,还可能害了别人。
欲在社会上立足,打算在事业干出点名堂,没有严谨的工作态度是不行的。
一件完美的艺术品
在巴黎市中心的两条大街的交叉口,有一座名为《巴尔扎克纪念碑》的塑像。这座塑像上的巴尔扎克,昂着头,披散着发,用嘲笑和蔑视的目光注视着眼前的光怪陆离的花花世界。然而巴尔扎克像却没有双手,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座塑像是近代欧洲雕塑大师罗丹的作品。为了创作出这件作品,理解和体会这位《人间喜剧》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出巴尔扎克的内在神韵,罗丹仔细阅读了巴尔扎克的全部重要作品,认真钻研了有关巴尔扎克的评论文章和传记作品。
不仅如此,罗丹对塑像的创作所持态度极端认真。当时塑像的委托者限定18个月完成,并给了罗丹一万法郎定金。罗丹为了避免时间仓促而粗制滥造,退回了一万法郎,并要求多给他一些时间。
在塑像的创作过程中,罗丹还经常征求别人的意见。
一天深夜,罗丹在他的工作室里刚刚完成巴尔扎克的雕像,独自在那里欣赏。他面前的巴尔扎克身穿一件长袍,双手在胸前叠合,表现出一种一往无前的气势。兴奋的罗丹迫不急待地叫醒一名学生,让他来评价自己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