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平公作为一位国君,政绩不平,学问也不错。在他70岁的时候,他依然还希望多读点书,多长点知识,总觉得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实在是太有限了。可是70岁的人再去学习,困难是很多的,晋平公对自己的想法总还是不自信,于是他去询问他的一位贤明的臣子师旷。
师旷是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他博学多智,虽眼睛看不见,但心里亮堂着呢。晋平公问师旷说:“你看,我已经70岁了,年纪的确老了,可是我还很希望再读些书,长些学问,又总是没有信心,总觉得是否太晚了呢?”
师旷回答说:“您说太晚了,那为什么不把蜡烛点起来呢?”
晋平公不明白师旷在说什么,便说:“我在跟你说正经话,你跟我瞎扯什么?哪有做臣子的随便戏弄国君的呢?”
师旷一听,乐了,连忙说:“大王,您误会了,我这个双目失明的臣子,怎么敢随便戏弄大王呢?我也是在认真地跟您谈学习的事呢。”
晋平公说:“此话怎么讲?”
师旷回答说:“我听说,人在少年时代好学,就如同获得了早晨温暖的阳光一样,那太阳越照越亮,时间也久长;人在壮年的时候好学,就好比获得了中午明亮的阳光一样,虽然中午的太阳已走了一半了,可它的力量很强、时间也还有许多;人到老年的时候好学,虽然已日暮,没有了阳光,可他还可以借助蜡烛啊,蜡烛的光亮虽然不怎么明亮,可是只要获得了这点烛光,尽管有限,也总比在黑暗中摸索要好多了吧?”
晋平公恍然大悟,高兴地说:“你说得太好了,的确如此!我有信心了。”
励志箴言
一个人“不一定终身受雇,但必须终身学习。”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追求和享受更美好的人生。
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的企业家
阿尔伯特?霍布代尔是曼彻斯特市格雷大街中学的校工,尽管薪水只有每周5英镑,他工作却十分尽责,总是把校园收拾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因为他觉得:既然自己没有机会读书识字,多干点事,为孩子们提供好的学习环境也是不错的。
不料那一年,他敬佩的老校长退休了,来了一个叫约翰逊的自命不凡的新校长。他上任不久,就宣布全体员工每天必须签到并注明时间。周五,他把考勤簿拿来查看——情况好极了!当他满意地正准备把签得密密麻麻的簿子合上时,却发现一处空白,显得很不协调。他立即命人去把那个不服帖的人找来。
“听着,阿尔伯特,我已规定所有员工必须在考勤簿上签到,你知道吗?”
“知道,先生。”
“那么,你签了没有?”
“没有,先生。”
“我一旦订下制度,就意味着每个人必须照办,谁不照办,就得请便——你懂我的意思吗?”
“我懂,先生。”
“那你为什么不签?”
阿尔伯特涨红了脸,半晌不说话,最后只好以实相告:“我签不好,先生。”
“什么?签不好?天啊!下一句话你该不会说你不识字吧?”
“确实不识字,先生。”
“太可怕了!简直令人难以置信:一个在教育机构工作的人竟不识字……够了!你知道我这儿不容许低效率,给你一周时间,另谋生路吧!”
阿尔伯特走出学校时,天已黑了。在今天这个20年来最倒霉的日子里,他提醒自己一定得买半磅香肠带回家。
猛地,他打了一个冷战——记起自己常去买香肠的那家小食品店店主威格丝太太前天死了,店门至今还关着,附近再没有卖香肠的店。
“真该死,为什么整个街区没有第二家香肠店呢?”阿尔伯特情绪坏到了极点,直觉得眼前漆黑。倏地,一个念头像闪电一样晃进他的脑子:既然如此,何不自己开一家呢?这些年好歹攒了一些钱,何况现在又失了业……对!就把威格丝太太的店盘过来,作为谋生之路吧!
他兴奋得把失业的烦恼抛到了九霄云外。一星期后,食品店重新开张,阿尔伯特做了店主。
生意不坏。阿尔伯特心想:把香肠做熟再卖不更好吗?于是,他开始加工香肠,并在一大早就把热气腾腾的香肠端出去。正值11月份,天冷又多雾,热香肠诱人的香味,吸引来一批又一批顾客。
为了应付店前“长龙”,阿尔伯特想出了新点子:削制了许多小木筷子,把香肠夹在半切开的面包里,串在筷子上卖。这种早点经济又方便,一面世就大受欢迎,结果,“长龙”不但没有消失,反而更长了。阿尔伯特一个月内接连雇了两个帮手,仍然忙不过来,顾客把店门都快挤破了。
他灵机一动,雇了一个半大的孩子,让他蹬着三轮车到街头流动出售,这果然减轻了店门前的拥挤,但生意也因此做得更大。
随着“霍布代尔香肠”的名声越来越响,他的小吃馆变成了大饭店,还开了两家分店。为了保证货源,他开始自己制作香肠,而不再依赖批发商。
人夏了,这是一个特别炎热的夏天,没有多少人愿意吃热香肠——实际上,任何热食都勾不起人的食欲。阿尔伯特转念一想:“既然天热得大家都不愿下厨,也不愿挤饭馆,何不把香肠做熟晾凉,然后把凉香肠送货上门呢?说干就干13个孩子一齐出动,蹬着车子穿街走巷,专卖串在竹筷上的“面包夹香肠”。这个夏季的销售量竟比冬季还要多!
5年以后,任何人到曼彻斯特市,不管大街小巷,都可以看到蹬车叫卖香肠的孩子。又过了几年,就连最繁华的大街上,也有了“霍布代尔香肠店”的分店,且是产、供、销“一条龙”服务。
随着事业发展,阿尔伯特感到需要提高新工人的技术水平。他与学区教育委员会联系,申请创建一所“香肠制作技术学校”。
这位实业家的想法得到了学区教委的大力支持,筹备工作进展顺利,双方商定:由学区委派正、副校长,而教师,则主要从高、中级职员和技术工人中选聘。
不久,副校长打来一个电话说:“霍布代尔香肠制作技术学校”不久即可开学,特请董事长题写校名。
阿尔伯特哑然失笑,回话说:“副校长先生,真对不起,还是请你们中间哪一位代劳吧,我写不好。”副校长有点不悦,说:“霍布代尔先生,不要推辞了,像您这样卓有成就的实业家,不是出自‘剑桥’、‘牛津’,就是在国外深造过。生意再忙,写这样几个字还是抽得出时间的吧?”
阿尔伯特只好以实相告:“副校长先生,我真的写不好。说来也许您不相信:10多年前,我还是个‘老粗’——既不会写、也不会读,就连自己的名字,也是经商以后学会写的。”
副校长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在电话那头沉默了好一阵。最后说:“霍布代尔先生,您真了不起,在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的条件下,竟然做出了这样一番大事业。我想倘若您10年前就能读会写的话,那今天又该是怎样的人呢?”
阿尔伯特放声大笑:“格雷大街中学的校工——一周挣5英镑,先生!”
“啊——”电话里传来一声惊呼,原来,那副校长不是别人,正是当年把阿尔伯特赶出校门的约翰逊先生。
励志箴言
知识不等于能力。知识必须转化成能力与素质才能体现出其价值。就像一个人吃下食物不等于增强体质,需要吸收才可能增强体质一样。只有把知识同实践相结合,产生效果时,才能体现能力。
评价聪明人的标准并不是藏书的多少
春秋时候,有一个叫王寿的人,他爱书成癖,藏书丰富,远近闻名。古时的书,多是人工抄写在竹片上,再以皮革连结装束起来的。他为了有抄书的材料,就在自家房前房后种满了竹子。形成了一片竹林,并在门前的池塘里种了许多芦苇。他每天所有的时间,除了吃饭睡觉,都用来借书、抄书、看书。家里一院小房,除了他住的地方外,已经全部堆满了书。他每年不但要花许多时间把它们都搬出去晾晒一遍,免得被虫蛀蚀,还要翻检看有没有脱落的文字,及时补上。40多年来,王寿孤身一人过着这种自以为充实的生活,以苦为乐。
由于母亲去世了,王寿要到东周奔丧。他随身带了五本书,准备途中抽空看看。
王寿已不年轻,五本竹简也够重,结果只走了一会儿就累得喘不过气来。有些走不动了。他只好坐在路口休息,并随手抽出一册书来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