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新时代党员干部道德修养
78045900000003

第3章 新时代党员干部道德修养概要

“道”与“德”这两个字,在中国很早就有了。“道”字在古汉语象形文字中表示人人可走、四通八达的路径。后来,在先秦典籍中把它引申为一种能指导一切的最高原则。“道”成了表示事物运动变化发展规则和规律的概念。“德”字在古汉语中同“得”字相通,是指实行原则有所得。“道”之内得于己,外施于人,谓之“德”。所谓“内得于己”,是说人们能够认识和把握“道”这种最高原则和道理,使“道”根植在内心之中,身心互得其益。所谓“外施于人”,是把得到的道理施与别人,让众人得其益。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荀子等思想家把“道”和“德”合起来使用,形成“道德”的完整概念。荀子在《劝学篇》中说:“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他认为,只有懂得道理,遵循礼仪等行为规范,才是道德的表现。荀子在《正论篇》中又说:“道德纯备,智慧甚明。”意思是说,只有那种道德纯洁高尚的人,才能发挥其聪明才智。在这里,荀子不仅将道德两字合用,而且对道德的内容进行了具体的阐述。他指明了道德是人们处理各种伦常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崇高境界、高尚品质以及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的原则和行为规范。

一、道德含义及特点

什么是道德?道——道路、道理,引申为规则、规范、事物的规律。德——有所得,“德者,得也”。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人们修养必不可少的组成方面。古代德与得相通,认识“道”的人,内得于己(提高觉悟),外施于人(助人为乐),就是道德。人们解释“德”字时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心宜就是德。我国是一个古老的多民族国家,从古至今,一直都很提倡道德。综观我国传统伦理道德规范的各种流派,观点各异,道家崇尚“自然无为”,认为“人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墨家重功利,讲力行,认为“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法家提倡“严刑峻法”,认为“贵法不义”“不务德而务法”;儒家独善“为政以德”的政治,治国的途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所提倡的“仁爱”更是得到了人们的弘扬。道与德是两个相互彼此独立的概念,“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道德,是一个抽象而又令人费解的概念,它存于人的内心,难以从外予以窥测。

在西方,“道德”一词源于拉丁语的“摩里斯”(morais),译成汉语是“习俗”“风尚”的意思,同时又有“特点”“内在本性”“规律”“规定”“性格”“品质”等多种含义,同我国古代的道德概念大致相近,指的是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原则、规范和内心的信念,是一种高尚的社会意识。虽然自古以来中外许多哲人对道德做出过诸多概括,但由于阶级和历史条件的局限,他们都未能对道德做出科学的、全面的定义。只有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对道德做出了全面的、科学的解释。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它以善恶、荣辱等观念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行为,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原则和规范的总和。这一定义从道德的产生基础、表现形式、影响方式和作用四方面来揭示道德,是人们全面认识道德的最基本的理论概念。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一样,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产生和形成的。有什么样的经济关系,就将产生什么性质的道德。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经济关系也不断发生变化,与此相适应,社会的道德也表现为不同的历史类型。包括科学技术在内的社会生产力,是形成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物质前提,它最终决定着道德发展的水平。一般情况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并不完全处于相适应状态,故一定的生产力水平并不直接决定道德的水平;另一方面,作为观念形态的道德,与意识形态领域的其他范畴一样,对经济基础具有相对独立性,对上层建筑具有一定的反作用。道德的这一特性,为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立起社会主义道德提供了理论基础依据。

道德存在的形式,主要是通过反映一定经济关系的原则、规范表现出来。而经济关系对观念意识的影响,主要又是通过利益表现出来。正如恩格斯所说:“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1]因此,道德中常用的善、恶、荣、辱、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良心、幸福等观念反映一定的经济利益关系,人们可以通过这些观念、原则、规范、范畴,去评价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将反映一定经济利益关系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内化成人们内心的信念,并转化为人们的行为习惯。因此,利益关系也就成为道德理论要研究的基本问题,处理好利益关系是每一个人加强道德修养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道德作为一种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反映着社会和人类发展的要求,反映着特定阶级的利益。道德的内容、特征、发展和演变都是受经济关系制约的,具有人类精神的一般特征。但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又不能仅仅停留在精神领域,它必须借助于社会舆论、宣传教育以及相应的实施机构等,将它们包容在自身之中,成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作为社会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道德既具有相对独立的发展过程,又受制于现实社会的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从而表现出与其他社会现象不同的特征。

道德的特征是什么?道德作为一种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历史性和社会性的特点。在阶级社会里,道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由于人们在生产中所处的地位不同,阶级利益也不同,造成了人们生活实践的差别和对立,从而形成不同的甚至对立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任何道德都具有历史性,一定的道德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时代特征的前提下形成,并随着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时代特征的变化而变化,永恒不变的、适用于一切时代的道德是没有的。马克思主义强调道德的阶级性,但并不否定道德的社会共同性。由于同一社会的各个阶级、各个阶层都处于同一社会共同体之中,生活在同一经济发展阶段的人们,有着共同的历史背景,从而形成了人们必须普遍遵守的共同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这就是道德的社会性。列宁说,人们应该“逐渐习惯于遵守数百年来人们就知道的数千年来在一切处世格言上反复谈到的、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2]

同时,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的传统道德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与壮大。宪法总纲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道德原则: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综观社会现状,整个民族就像是一个大家庭,人人和睦相处,社会治安良好,然而,有一段时期似乎更多的负面消息充斥了我们的眼球,道德滑坡的现象不容小。下面是一个令人寒心的例子。一位七旬老太摔倒在闹市街头,引来众人围观,不少人善意地拨打了急救电话,却无人“敢”靠近老太。直到一位美丽女子路过,主动去扶老太。但在她施援手的同时,现场也有人“好心”提醒:“别去扶她,当心赖上你,等120来了再说。”这是2010年9月23日,在北碚中山路发生的一幕。人与人之间连最基本的信任都失去了,最基本的伸出援手助人为乐失去了,久而久之,这个社会将会怎样呢?当然,不可否认,还是有很多好心人的,他们依旧是希望能帮助他人,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只不过是,残酷的现实让他们暂时停下助人的脚步而已。是因为人心的多疑,还是因为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人们似乎离道德越走越远了,道德滑坡的现象令社会堪忧。

与此同时,让我们再来共同关注一下新一代的青年学子。在当今社会上,有不少对于当代大学生的不良评价,80后和90后在众多人的眼中是无知的一代。其实不然,这样的现象主要是个别媒体把一些不适当的行为放大造成的后果。从而忽略了其中所存在的良好的品行,因此,社会大众才会有这样的看法。受媒体舆论的影响,这种说法不久便传遍了全国大部分地区,让越来越多的人对当代大学生抱有不正确的看法与评论,其影响确实重大。虽然说,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的确有滑坡现象,但是社会外部环境正面引导的人士不多,甚而随波逐流,长此以往,很容易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让整个社会沉浸在一种不良的氛围中,经常能听到大众对当代大学生的评论,其中尤以网络评论为甚。21世纪人们物质生活条件发生的最大变化就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相应的网络的出现,网络道德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和形成的一种新型的道德形式。一方面网络社会交往的超时空性、虚拟性和数字化等特点,使得人类有了逾越现实社会规范和松弛禁忌压力的机会空间,“自我”有了更多伸缩自如地表达意见的空间,使得原本在现实社会中行之有效的包括伦理道德在内的诸多规范逐渐失去了原有的约束力,从而出现了网络道德缺失的新问题;另一方面,互联网给人们创造了一种新的生存方式——虚拟存在,身份虚拟化成为网络交往的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而且这种虚拟身份可以随时创设或终止,网民不必承担任何社会责任,因而很多人选择进入了虚拟时空,这是一个似乎可以滥用自由权利的地方,这就导致了道德虚无主义在网络社会的泛滥。在网络社会中,一些人把自己作为中心,反对任何约束,以满足自己的生理和心理欲求而不择手段。所以缺乏“熟人在场”的虚拟网络为人们的“本我”提供了一个暴露的舞台,使“本我”意识得以充分张扬。网络,确实传播便捷,也是很多青少年的挚爱。网络道德滑坡现象确实存在,但也不能以偏概全,仍是有众多的网民是遵守道德规范的,他们会细心维护网络道德,用网络来学习交流,增长见识与学识,并非所有的人都是利用网络做些不道德、不负责任的事情。

其实,网络道德缺失的根源有三:1.网络系统的先天不足及发展中的弊端;2.网民自身及其外部教育环境的影响;3.网民网络道德缺失的对策思考不到位,这都不是网民所能控制的。面对这些种种,社会人士不应该再来大力地抨击,应该来做些更有利于网民从网络道德缺失中走出来的措施:1.完善技术环境,发展相关的网络技术,从技术层面控制网络失范行为;2.建立完善的网络道德规范体系和法律法规制度;3.引导网民加强道德修养,强化道德自律意识。比如对于有些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更是被人传得热火朝天。人们普遍认为,这是学校道德教育缺失以及学生个人道德行为规范的失衡,并对此现象予以了大量的狂鼓之说评论。其实,一些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不是违反法律法规的犯法行为,它最多只能算是个人道德行为的缺失以及违反了校纪校规学校的相关纪律规范,这样的行为的确不是光彩的表现。但是,人们不能仅仅关注那些被抓到考试作弊的学生,还应该想到,有更多的莘莘学子在辛勤刻苦地学习,他们严格遵守校纪校规,认真完成每一场考试。这些,更应该值得表扬。社会舆论的力量不能只停留在对弊端的抨击上,更应该用在对良好现象的表扬上,这样,才能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道德教育环境。社会道德行为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它并不是孤立的纯粹道德意义上的行为,它可以进行善恶评价。在批评学校出现怪现象的同时,人们应当留意,有多少品行兼优的青年人在默默付出,有多少年轻有为的青年在默默贡献,有多少健硕有力的身影出现在社会最需要的地方。对这些,人们留意的力度远没有个别负面消息多,正因为这样,部分舆论的力量令整个社会笼罩在一种不可名状的灰暗中。其实,我们应更好地利用传媒,利用社会舆论的力量去宣扬道德规范,为整个社会营造出一种良好的道德氛围,让更多的人在这种社会风气的影响下更好地为良好的道德行为的推广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这样以来,就可避免七旬老太摔倒在地而无人上前去扶的现象了。

要做好道德素质的提高与道德行为的规范其实不难,重要的是每个人的坚持与决心。提高道德修养,应该:1.运用好社会舆论以及传媒的作用,大力弘扬道德模范,做好宣传工作,为社会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2.传承古代传统道德规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并将其发扬光大;3.加强法律法规监控规范作用,完善法律体制系统;4.教育不仅仅是灌输条条框框的思想道德,更要渗透到生活中去;5.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每个人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并不断带动周围的人,这样,将会有一个连锁的效应,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道德规范的行列中来。

(一)道德的特征

我们应该对道德系统有信心,也要为其建成献出自己的一份力,相信只要人们都能坚持,每个人都在努力,我们的社会将会更加和谐,道德的模范作用将会发扬光大。道德具有如下特征:1.鲜明的阶级性。在阶级社会,阶级是最大的利益集团。在同一经济关系中的人们,由于所处的地位不同可划分为不同的阶级。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阶级利益和生活方式,从而形成各个阶级不同的基本对立的道德观念。恩格斯指出:“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是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而社会直到现在还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所以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它或者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和利益辩护,或者当被压迫阶级变得足够强大时,代表被压迫者对这个统治的反抗和他们的未来利益。”[3]2.广泛的社会性。道德具有极为广泛的社会性。从时间上看,它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中,与人类社会共存亡。只要有人类社会,就会有道德。从空间上看,它渗透于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只要有人际关系存在,人们之间的各种关系就都在不同程度上受道德规范的约束和调节。即使在阶级社会中,人类也存在着非阶级属性的道德,比如社会公德,父母抚养子女和子女孝敬父母的义务等。3.特殊的规范性。道德作为一种社会行为规范,相对于其他常见的社会行为规范,如法律、政治、宗教等,在作用形式上有着明显的特殊性。法律、政治主要通过国家机器、社会团体公开颁布强制执行的条文、纪律来实行,对不执行者给予严厉的制裁,包括限制违规者的某些政治、经济、人身权利。道德则主要通过思想教育、社会舆论的压力、“良心”的谴责、行为习惯的养成来实现,有时也采用必要的行政等强制措施,但相对于法律、政治来说,其强制性要小得多。因此,在实施道德教育时,要依靠法律、政治的威慑力。4.独特的多层次性。由于道德是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所以,一方面,在现实社会中,不同层次、性质的经济关系将产生相应层次、性质的道德。我国现阶段,仍处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存在着以社会主义道德为主导的多层次道德体系。另一方面,反映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道德存在形式也是多样的,这反映了不同社会成员和不同场合人们的道德要求。如对于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及其他社会先进分子,就应用完全为人民服务的无产阶级道德来规范其言行。而对于一般社会成员,则主要用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伦理道德来规范其基本行为,以保证社会的有序发展。同时,在全社会大力倡导以集体主义为导向的社会主义高尚道德,以提高全社会的社会主义道德水准。5.更大的稳定性。相对于经济基础来说,上层建筑有相对的独立性(或称稳定性)。当社会制度、经济基础发生变化以后,原有的上层建筑总是落后于这种变化,旧道德会保留一段时间,这是包括物化的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各因素的普遍现象。但是,由于道德这个上层建筑与法律、政治上层建筑相比较而言,在反映经济关系上没有那么直接、强烈,因此比起别的观念来,它变化的速度更慢,表现出了更大的稳定性。如我们通过暴力打碎了旧的国家机器,就可随之摧毁其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虽然原法律、政治制度还有一定的影响,但远没有像道德意识那样沉留在人们的观念、行为习惯上那么深。如几千年的封建道德至今仍在人们的言行中不时表露,在道德建成中我们必须充分注意这一点。

(二)中国社会道德缺失的表现

道德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要遵循的一种行为规范或准则。如果道德规范的影响力逐渐减弱甚至消失,人们放弃了对道德法则的一般性尊重而出现了道德冷漠和道德滑坡的现象,这就是道德缺失。当今中国社会,道德缺失主要体现:1.诚信危机。毫无疑问,当今的中国社会,上至党的各级党政机关,下至众多的市场主体,正处于严重的诚信危机之中。在政治活动中,以权谋私、行贿受贿;在经济活动中,偷税漏税、商业欺诈、侵权盗版、制假贩假等现象屡禁不止;还有一段时间屡屡爆出的学术腐败问题,归根到底都是人们诚信观念的淡化,乃至消失。2.缺乏职业道德。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和改革开放不断扩大,实行市场经济以来,各行各业在金钱至上观念的冲击下,不择手段追求私利的现象屡屡发生。假酒事件、瘦肉精事件、毒大米事件、苏丹红事件、阜阳劣质奶粉事件、三聚氰胺事件等等,这些触目惊心的食品安全事件,一方面考验着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监管力度,另一方面也在更深层次上拷问着食品行业者的良心。3.人情冷漠。从路见抢劫漠不关心,到小月月事件;从患有肺癌并刚做完手术的七旬老翁,在公交车上苦苦哀求竟无一人让座,到好心扶老人反被诬;从看到有人跳楼底下人欢呼起哄,到断脚民工被老板弃之荒野无人过问。人们似乎陷入一个怪圈:一面抱怨人情冷漠、信任危机;一面又为自己高筑壁垒,紧闭心扉,对身处困境者表现得极其麻木和冷漠。

(三)中国社会道德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个社会要保持良好的秩序和高效率地运转,主要是依靠公民崇高的道德水平和完备的法律做依托。法律是他律,调整的范围小;道德是自律,调整的范围大。道德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社会舆论的力量,使人们具有善和恶、荣誉和耻辱、正义和非正义等概念,并形成一定的习惯和传统,以指导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它要求个人在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整体之间发生矛盾和利益冲突时,做出必要的节制和或多或少的牺牲,以解决人与人之间,特别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中国社会道德的缺失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影响着中国社会的进步,导致道德缺失的原因非常复杂。

首先,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近代以来,维系了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文化遭到猛烈抨击,其道德体系也随之开始崩溃,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已经很难对整个民族继续发挥以往的整合作用。“仁”“三纲五常”等是儒家具体的道德要求,逐渐被瓦解。随着国门打开,中国人的“天朝大国梦”骤然破灭,“睁眼看天下”的中国人由此开始反思中国的传统文化道德,他们开始对禁锢的封建儒家体系展开抨击,并开始接受西方先进的文化和道德观念。新文化运动中,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更是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其偏激的思想使他们对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不加甄别地全盘否定。可以说,直至今天,中国社会仍然没有找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道德的正确方式,而一味地将眼光放至西方。结果,中国社会出现了一个相当长时期的“道德真空期”,整个社会缺乏一个统一有序的道德观念的引导,可以说是目前中国社会道德缺失的深层次原因。

其次,中国目前的社会现状使得中国人的“道德真空期”至今仍在延续。道德归根结底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的一个面向,而一个社会的上层建筑就必然受到经济基础的影响。正如马克思所说,“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结底都是当时社会经济的产物”。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社会生产力还不足够发达,人们很多方面的需求还很难得到满足。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五个需要层次理论”,人类需要依次可以划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并且只有当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人们才会向更高层次的需要迈进。那么,道德缺失就可以看作是人们的内心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采取的一种不正常的道德冷漠行为。

最后,中国社会道德精英的缺失也对中国的道德滑坡产生了重要影响。一个社会,在经济发展水平、人民文化素质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之下,如果总体国民的道德修养无法达到拥有独立的道德人格的水准时,那么处于社会较高层次的阶层则被认为是遵守社会道德的楷模与典范,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对社会中的其他个体产生直接的影响。毫无疑问,当前的中国社会正是处于这样一个阶段。然而,中国社会中本应处于较高道德层次的官员、知识分子和宗教人士,却无法承担起社会道德典范的作用。由于官员的科学的选拔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再加上缺乏监督和制约机制,相当一部分官员非但没有起到道德楷模的作用,反而成为社会道德最大的破坏者,官德沦落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贪污腐化,以权谋私盛行,屡屡爆出的官员“不雅照”“不雅视频”更是将官员的道德水准问题推向了风口浪尖。

(四)“德治”与“法治”关系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以德治国,就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宪法规定的“五爱”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建设为落脚点,建立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配套的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并使之成为全体人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那么,如何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上正确把握“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呢?

必须予以明确的是,无论是德治还是法治,都是治理国家的手段和方式,他们都不具有国家形态的属性,却具有手段的性质,在一个国家形态中这两种手段可以兼用。

法治包含两个部分,即形式意义的法治和实质意义的法治,是两者的统一体。形式意义的法治,强调“以法治国”“依法办事”的治国方式、制度及其运行机制。实质意义的法治,强调“法律至上”“法律主治”“制约权力”“保障权利”的价值、原则和精神。形式意义的法治应当体现法治的价值、原则和精神,实质意义的法治也必须通过法律的形式化制度和运行机制予以实现,两者均不可或缺。

“德治”,在中国古代的治国思想中,是指以礼乐教化来提高人民的道德素质,将遵守社会等级秩序及其行为规范变为一种自觉,从而达到国泰民安的目的,其中心思想便是对人民施行道德教化,以令人主动地心悦诚服,而不是靠刑法来迫使人民畏敬。很显然,我国古代治国思想中的“德治”是以儒家的“礼”来教化人民,使其自觉遵守社会的等级秩序,顺从统治者的意志。现代意义上的德治,则与此不同,如今的德治,不再像古代那样被作为一种主要的治国策略,而是与法治相辅相成,通过先进的社会主义道德来教育人民,提高民众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其形成遵守法律、遵守社会规则的内心自觉。

以德治国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基础。首先,道德是立法的基础。重要和基本的道德规范是法律规范的主要来源之一,先进的道德规范是法律规范的主要价值目标之一,良好的道德规范是评价法律规范善恶的主要标准之一。其次,道德是执法的基础。法律规范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模糊性,能否公正地、准确地把握立法宗旨,取决于执法者的素质;执法者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能否恰当地运用这一权力,则取决于执法者的素质;执法者不可避免地具有证据采信方面的自由心证权,能否恰当地运用这一权力,则取决于执法者的素质。最后,道德是守法的基础。大多数人对法律的认同和信仰是法律存在的基础;权利是现代法治的核心,如何将法定权利兑现成为现实权利取决于公民的自觉和自愿意识;与权利意识相对应的义务意识也与公民的自觉和自愿意识相关联。

依法治国是以德治国的强大后盾与保障。以德治国着力于通过提高人的内心觉悟和建设人的文明行为,来端正人的文明行为;依法治国则着力于通过约束人的外部行为和自身素质,来开掘人的内心文明。以德治国着力于建成个体文明,通过榜样的力量促进社会主义群体文明水平的提高;依法治国则着力于建成群体文明,通过群体文明的提高,防范、震慑个体的越轨行为。以德治国着力于强调人的义务意识、责任意识,依法治国着力于维护人的权利,强调人的权利意识,两者相得益彰。

总之,法律规范必须有道德基础,任何社会离开了一定的道德规范,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就失去了自身基础和自身价值的合理性。我们今天所要建立和完善的法律制度,应该是以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为价值基础的。法治的社会功能是维护社会的公正和秩序,德治的社会功能是在此基础上引导民众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没有法治社会就不可能有公正和秩序,而没有公正和秩序,更高的道德要求就只是一句空话。当然,只有公正和秩序的社会还不是理想的社会,因此还应在此基础上辅之以德治,通过道德示范和道德教化使民众有更高的道德要求,从约束性规范上升到劝导性规范和超越性规范。总之,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两者相得益彰。

(五)依法治国是根本的治国方略

提倡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必须是在依法治国的大前提之下,否则,一味的强调德治,忽略了法治的前提,就有可能回到人治的原始状态中。德治作为一种治国方略古已有之,比如,中国古代就把德治作为一种治国方略,但是始终是服务于人治这个大前提的,儒家提出“以礼治国”“以德治国”,都是在人治前提下,为统治阶级统治服务的,目的就是使下层民众自觉遵守等级森严的等级秩序,维护封建统治。就今天的实践来讲,德治依然必须置于法治的前提之下。第一,我们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不够发达,无法满足人们各方面的需求,导致人们的道德水准还没有达到完全自觉的标准。第二,法治淘汰落后的旧道德,创建符合社会发展的新道德。法治,以其自身所具有的强制力,对那些封建、落后的旧道德予以明确禁止,对那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新的道德风尚加以引导、评价,进而固定下来,创造良好的社会秩序,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进而巩固和发展新的道德风尚。最后,法治与生俱来的强制性比德治拥有更大的威慑力。道德主要是依靠社会舆论、人们的信念和习惯、传统和教育等来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榜样垂范来感化人,借以实现对国家社会的治理,其威慑力远远不如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法治手段。

法律和道德都是调节社会人群相互关系以及行为的规范,各有其独特的地位和功能。法治以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应该相互结合,统一发挥作用。只有这种统一作用的发挥,才能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确运行,才能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健康发展。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为了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两种手段相结合显得更加迫切和必要。

经过新中国近七十年的发展,特别是经过四十年改革开放的洗涤,当今我们的道德基础是深厚的,道德主流是催人奋进的。过去有雷锋、焦裕禄等道德模范,现在又有孔繁森、郭明义、杨善洲、何祥美,沈浩,廖俊波,邹碧华,黄大年、李保国、王继才等一大批新时代的道德英雄。这些都为我们加强道德建设和切实加强党政干部自身道德修养做出了榜样,明确了方向。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是其综合素质的体现,自身道德修养包括自身政治道德、学习道德、工作道德、作风道德、生活道德、家庭道德、社会道德等诸方面的修养,而这几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因此,党政干部特别是党员干部务必提高认识,端正态度,不断提高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使自身的综合素质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只有注重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做到德才兼备,才能在当前纷繁复杂的形势下保持清醒头脑,提高认识解决矛盾的能力,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审时度势,与时俱进。

二、新时代内涵及重大意义

1.正确认识新时代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判断,并且进一步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是对党和国家发展历史方位的精辟概括,具有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正确认识和坚决拥护,并准确把握新起点、新使命、新征程,积极投身于新时代的伟大事业中,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建功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贡献。

首先,新时代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开创的,特别是习近平同志起到了最关键、最重要的掌舵人、领航者的表率作用,彰显出我们党的杰出领袖强大的政治定力、高度的政治清醒和伟大的政治担当。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砥砺奋进,有效应对国际国内诸多风险和挑战,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取得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习近平同志对坚持党的领导旗帜鲜明、立场坚定,不仅在说、更是在做,无论哪个领域和哪方面工作,无一不从加强党的领导抓起,以强烈的使命担当,树立起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权威,从根本上扭转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从严治党不力的状况,真正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引领了党和国家前进的未来航向。

其次,新时代是在一部分人站起来、富起来的基础上直面问题、解决问题的伟大斗争中开创的,我们要深刻认识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是一个连贯的统一整体,绝不能把三个阶段割裂开来,更不能对立起来,这是在新时代应有的历史自信和政治清醒。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三个“意味着”道出了强起来的时代要义,也道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价值和伟大意义。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是一代代中国人的期盼,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重任,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都在为此努力奋斗。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没有站起来、富起来的长期艰辛奋斗,就不会有强起来的伟大新时代。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虽然部分中国人民富了起来,但距离强起来还有一定差距,积累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与难题还尚未解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着正确的前进方向,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解决问题,准确把握和正确处理社会主要矛盾,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政治魄力啃硬骨头、涉险滩,在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披荆斩棘,开创出一个新时代。

再者,新时代是在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理论探索中开创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新时代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都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时代课题,那就是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必须回答的问题。过去的五年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决纠正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国家资本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极权资本主义”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错误认识,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让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弄清楚了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启“四个伟大”新征程的重要思想指南,也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重要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最后,新时代不仅是对中国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新时代,也是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新时代,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时代,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自苏联解体以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低潮。在此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现与发展,使得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走出低谷,迎来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时代。也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这是我们应有的豪情和信心,也是新时代的社会主义中国对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的当今世界的巨大贡献。

这一新判断打破了广大发展中国家对西方的路径依赖,为发展中国家在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方向与路径。这一新判断既是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带领人民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进行实践和理论双重探索的历史承续,又是抓住重大战略机遇期和历史机遇期顺时驭势实现的历史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发展的历史性变革、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历史交汇期的发展新要求、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环境的新变化等,决定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其中,历史性变革是进入新时代的鲜明体现,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进入新时代的决定性因素,历史交汇期的新任务、新目标明确了新时代的奋斗目标和历史任务,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环境新变化标志着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国际地位显著提升、世界影响力不断增强。

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且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发生的必然历史飞跃,具有丰富厚重的思想内涵、实践内涵和历史内涵。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极大激发了中国人民的创造力,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了社会活力,极大提升了我国国际地位,彰显社会主义在中国具有强大生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继续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在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征程中,我们党治国理政第一位的任务,就是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团结带领人民奋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篇章,让社会主义在中国展现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党的十九大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做出战略部署,具有很强的战略性、前瞻性、针对性。到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做出的庄严承诺,实现这个目标,今后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必须举全党全国之力不懈奋斗。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更有不少关口需要征服。从世界发展史看,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其现代化大多经历了产业革命以来近300年时间才逐步完成,而我国要用100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现代化路程,这种转变不但速度、规模超乎寻常,变化的广度、深度和难度也超乎寻常。因此,坚忍不拔、锲而不舍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必然要求和历史任务。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党把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发展的目标和归宿,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们党的重大任务,就是更加关注人民对美好生活新的多样化需求,更加关注社会公平正义,更加注重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着力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着力使全体人民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着力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新进展。新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新中国的成立,为民族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为民族复兴注入了强大生机活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进程中,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只要凝聚起全体中华儿女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继续奋斗、砥砺前行,就一定能够到达民族复兴的光辉彼岸。当今世界,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面对国际格局和国际关系的深度调整,面对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人类需要应对许多共同挑战的外部环境,我们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牢牢把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追求,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正确义利观,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卓越贡献,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进程中,中国一定能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人类的繁荣与进步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是中国共产党与生俱来的历史使命。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黑暗境地,中国人民经历深重苦难。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前仆后继,矢志不渝探索复兴之路。中国共产党在民族蒙受苦难、探求光明的逆境中应运而生,带领人民历经28年浴血奋战,建立新中国,使“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成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还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人民逐步富裕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华民族正在实现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到21世纪中叶,我国将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跃升,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成功,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意义,对世界社会主义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苏共垮台、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失败论”“历史终结论”一度嚣尘,“中国崩溃论”在西方也不绝于耳。然而,中国顶住了巨大压力和挑战,坚守和捍卫了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巨大成功,创造出令人惊叹的“中国奇迹”:谱写了社会主义发展的辉煌篇章,为历经磨难的社会主义注入强大生命力,在世界上重振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心。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最终说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要靠我们的发展。如果我们本世纪内达到了小康水平,那就可以使他们清醒一点;到下世纪中叶我们建成中等发达水平的社会主义国家时,就会大进一步地说服他们”。目前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占绝大多数,但搞得比较好的还是二三十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即使欧美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近年来也麻烦不断、衰象纷呈。广大发展中国家追随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理念和发展道路,到头来并没有解决发展问题,有的甚至战乱不断、民不聊生。在原社会主义阵营中,不少国家选择了走西方道路,结果大多数发展缓慢、困难重重。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创造了世界历史上的发展奇迹,成功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打破了发展中国家对西方国家现代化的“路径依赖”,为它们树立了发展榜样,提供了全新选择。我国的实践向世界说明了一个道理,世界上没有一种普遍适用的发展模式,推动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并不是只有西方制度模式这一条道路,各国完全可以依据国情走出自己的发展道路。

2.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作为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要有更高的境界、更强的本领、更优的作风、更好的精神状态,积极主动顺应、锐意开拓进取,创造无愧于新时代的新成就,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

新时代要以新思想为科学指引。伟大的时代孕育伟大的思想,伟大的思想引领伟大的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是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旗帜和灵魂。党的十九大提出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的战略任务,其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十分重大。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要深入领会这一思想的科学体系、精神实质、实践要求,全面掌握这一思想贯穿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全面增强执政本领,切实把党的科学理论转化为强大物质力量。新时代要进行新的伟大实践。要在新时代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进行伟大斗争,要充分认识这场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不断夺取新胜利;推进伟大工程,要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勇于自我革命,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推进伟大事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四个自信”,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的这场伟大社会革命继续推进下去,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实现伟大梦想,要看到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这个伟大梦想,要充分认识到伟大梦想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要付出更加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四个伟大”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要切实发挥伟大工程的决定性作用,凝聚起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力量。新时代要有新的理念举措。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发展仍然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另一方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发展的内涵和重点、理念和方式、环境和条件、水平和要求与过去有很大不同,这就必须更好地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针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出新的思路、新的战略、新的举措,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全面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按照新时代要求以新的理念举措不断推动发展更好解决我国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新时代要有新的精神风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仍然是长期的、复杂的、尖锐的、严峻的,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这就要求我们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部署,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精神,把党建设好、建设强,使党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统领地位,把政治建设的要求落实到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落实到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完善民主集中制,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等具体实践中。党员干部要进一步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增强忠诚核心、拥戴核心、维护核心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确保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新时代是一个美好的时代,也是我们大展宏图的时代。我们应牢记使命,把人民幸福、民族复兴的重担挑在肩上,时时刻刻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共同迎接一个美好的伟大时代!

新时代具有丰富内涵和时代意义。从由来上看,新时代是长期努力奋斗的结果。新时代不是等来的,不是自然进入的,不是短时期努力就轻轻松松得来的,而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经过长期努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不忘初心、砥砺奋进得来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当前,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国际地位显著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从进程上看,新时代是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放眼时间序列和历史坐标可以看出,新时代是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近代以来又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在21世纪第二个10年中后期进入的历史发展新方位,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之后进入强起来的时代。没有“站起来”“富起来”,就不会有“强起来”;没有“强起来”,“站起来”“富起来”的使命和目标就没有升级和达成。所以,新时代是中国历史螺旋式上升的飞跃发展,是顺应时代潮流和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人类发展奇迹。

从性质上看,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构成要素,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实践证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没有丢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而且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新的重大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因此理解和把握新时代,必须掌握住两条:一条是科学社会主义,一条是中国特色。新时代是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是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时代,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新时代。

从时代意义上看,新时代具有三重划时代意义。第一,对于中华民族的划时代意义在于,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第二,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的意义在于,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第三,对于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在于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从发展上看,在新时代我国仍需要艰苦创业、再创辉煌。在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但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因此,新时代需要新奋斗才能决胜新时代、引领新时代。

从时代课题和指导思想上看,新时代提出了新的重大时代课题,实现了指导思想的新飞跃。可以说,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已经做出了回答。新时代的重大时代课题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围绕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总之,新时代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社会历史意义。在新时代我们必须登高望远、居安思危,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同心共筑中国梦,并把中国梦与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紧密相连,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让世界因“中国梦”的实现而变得更加美好。

三、党员干部道德修养及构成

什么是修养?所谓修养,它是一种自我心理的锻炼和培育,是指人们为获得某种能力品质,提高内在素质所进行的自我培育和改造的实践。

什么是道德修养?道德修养是指人们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方面进行改造。自身道德修养水平高的人,才会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道德具有历史性和阶段性,它不是抽象的,也不是孤立的,它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先人很早就意识到了道德在各方面实践中的作用,从孔子老子开始就十分重视道德修养,并在总结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等早期进行道德教育的经典。道德修养其形成一方面有先天的不可或缺的因素,另一方面是人们在后天的社会实践和教育过程中逐渐发育、成长、成熟起来的。

道德修养是党员干部党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党员干部先进性、先锋模范作用,通过接受教育与参加社会实践及学习而形成的品德。理想、信念、本领、形象、诚信的统一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重要的历史时期,我们党和国家需要一大批高素质和能力强的党员干部。党员干部的素质,直接对党和国家的命运产生影响,并对历史的发展起重要作用。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广大党员干部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党员干部素质的主流是好的。但还有部分党员干部素质偏低,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提高党员干部素质就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党员干部道德修养构成要素主要几个方面:德、智、行、绩、信。

德是指党员应具有的道德和品行。包括:一是思想品格、社会道德、职业道德。正如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所说的“五种人”,即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二是理想、信念,即党章中规定的党员干部要“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判党”。三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即政治思想、觉悟,具体说就是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四是作风,包括学风、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

智是指党员应知道并应具有的知识和才智。包括:一是知识。文化知识水平、理论知识水平、科技知识水平、政策水平、业务水平。二是智慧。组织管理及对事物的认识、辨析、判断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与本领。

行是指党员的行为和从事的工作。包括:一是言论。讲道理、讲政策、讲法纪、讲真话、讲实话、讲文明、讲礼貌。二是举止。清正廉洁,公道正派,行得正、站得直,以礼待人,以理服人,光明磊落,以身作则,表里如一,要求别人做的自己首先做到,禁止别人做的自己坚决不做,有令即行、有禁即止。三是处事。服从组织安排和分工,完成任务办好事情,有计划、有目标、讲科学、讲效率、讲质量,按规矩(政策、制度、原则、规定等),紧密联系实际,积极努力,接受了任务就坚决完成,不做则已,要做务必做好。

绩是指党员完成组织和人民交给的任务而取得的成绩。包括:一是完成任务的数量与质量。二是在实践中发挥的作用和产生的效果。三是开拓创新发明创造的精神或物质成果。

信是指组织和人民所给予的评价。包括:一是诚实。对党忠诚,讲信用,守信用,靠得住,信得过。二是民誉。人民相信、支持、拥护和赞赏,在人民群众中具有一定的威信。

在这五个方面中,“德”是第一位的,是根本,是前提,是精神支柱。“智”是基础,是基本功,是应有的本领。“行”是关键所在,是德和智的具体表露。“绩”是基本事实,是“德”“智”“行”三者有机结合的实践结果。“信”是共产党员价值在人民心目中的体现,是“德”“智”“行”“绩”的综合反映。

(一)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

当前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要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我们的党员干部还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呢?

腐败是社会的毒瘤,也是党执政后所面临的最大危险。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就高瞻远瞩,告诫共产党人要警惕敌人“糖衣炮弹”的危险,提出著名的“两个务必”。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指出了新时代党所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个危险”。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腐败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

打铁还需自身硬。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要牢记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我们决不当李自成’的深刻警示,牢记‘两个务必’,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着力解决好‘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性课题”。首先是理想信念问题。“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或者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对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是共产党员最起码的、最基本的条件。然而,在一部分共产党员中间,理想信念被淡化,身为党员干部,心被“不问苍生问鬼神”“一切价值服从金钱价值”的拜金主义、“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享乐主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极端个人主义所侵蚀。其结果,就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出现,造成“四风”泛滥。

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不注意学习,忙于事务,思想就容易庸俗化。如果说变质,那么思想的庸俗化就是一个危险的起点。”理想信念的动摇,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习的疏忽和怠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党员干部的看家本领。然而现实中,不少党员干部对马克思主义一知半解,或者只是庸俗地理解。对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持怀疑态度,没有真正弄明白共产主义为解决什么问题而来。“没有远大理想,不是合格的党员干部;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也不是合格的党员干部。”

其次是群众立场问题。党员干部要讲党性,党性说到底就是立场问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员干部党性最集中、最本质的表现,也是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然而有党员干部面对媒体记者,公然说出“你是为党说话还是为人民说话”的,无形中反映了当下一些人的心态。远离普通人民群众,却同明星、老板打得火热,靠拍脑袋做决策、靠开会抓落实,围着领导意见转,疏于反应民间疾苦的现象,值得警惕。这些现象根子上都是群众立场出了问题,也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反“四风”剑之所指。

党员干部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当前全面深化改革步入攻坚落实阶段,以啃硬骨头、涉险滩为特点的改革。广大党员义不容辞,应该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排头兵。一方面,党员干部要有大局意识和党性意识,勇于牺牲小我利益,促进深化改革大局,使改革红利由最广大人民群众所享,为建成一个更加公平正义的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另一方面,在改革过程中,要勇于献计献策,既要上情下达,也要下情上达,做沟通党的意志和群众意愿的桥梁纽带,为凝聚改革共识、深入推进改革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既然入了党,就不能为了私利,就要为党的宗旨和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而奋斗,“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

再次是自我革新问题。自我革新,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我们党一路走来,不是没有犯过错误,更不是没有犯过严重的错误。关键在于我们党有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一有力的武器。勇于批评,才能够看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不敢批评,只会是掩耳盗铃、鸵鸟政策,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使问题因为错过最佳解决时机而变得更为严重,甚至造成严重损失。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就是在重拾实践检验真理标准,勇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过程中而展开的。

当前党内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不敢讲真话,怕遭批评,不敢提批评意见,怕犯错误。不敢讲真话、不敢提批评意见本质上是私利在作祟,是党性意识不强的表现。对党的方针政策有批评意见是好事,有利于党改正错误、调整政策,本质上是对党所领导的伟大事业抱有信心。一些党员干部喜欢做老好人,当好好先生,往往只是爱护面子、爱护选票,怕得罪了领导、得罪了同事,影响了自己的前途,本质上是对党的事业缺乏责任感。

毛泽东同志有一句名言:“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在深化改革的关键阶段,我们党一定要让有理想信念、立场坚定、勇于说真话、敢于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人有“市场”,党才能永葆生机活力和前进动力。1.理想信念对党员干部的人生意义。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到底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2.把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党员干部党性、道德教育的重中之重。党校要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特别是结合本地实际,使党员干部亲身感悟革命先烈的艰苦战斗岁月和牺牲奉献精神;通过建设党风廉政教育基地,以大家熟悉的活生生的案例,加强党员干部的廉政警示教育,更好帮助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3.利用老一辈革命家的言行、事迹加强理想信念教育。邓小平同志说:“在我们最困难的时期,共产主义的理想与信念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多少人牺牲就是为了这个理想。”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具有无可比拟的科学性、真理性,是完全能经得起实践检验和历史检验的,是能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的。毛泽东提出“两个务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理想信念的坚守。全体党员干部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要牢记革命前辈教诲,坚定理想信念,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反对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坚决同一切消极腐败现象做斗争,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不忘初心,矢志不移为党和人民事业而奋斗。4.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必须紧密结合新时代实际和党员干部思想实际。要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阐明理想信念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和认识处理现实生活问题,具体运用方式、方法、思路,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促进党员干部把理想信念转化为促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际行动,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际行动。

(二)新时代党员干部更需要大公无私精神

“不留金不留银,只给后代留精神”,党员干部秉公用权、廉洁用权,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才是对子女的大爱。党员干部用权不清,为官不清,为子女谋再多的利益也只能是“昙花一现”。

清廉方能聚人,律己方能服人,身正方能带人,无私方能感人。一名党员干部,只有时刻坚守清正廉洁、大公无私的从政底线,才能堂堂正正、清清白白地为官做人,才能安安稳稳、善始善终地成就事业。反之,突破了这个底线,失去了这个原则,到头来只能是深陷腐败的泥潭。清正廉洁、大公无私,是作风,是纪律,是本色,更是共产党人干事创业的保证。

步入新时代,党员干部面临更多的挑战和难题,因此要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管好手中的权,始终以一名共产党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新时代党员干部应将清正廉洁、大公无私的道德情操作为一种价值观念,一种道德修养,甚至是严加恪守的从政素养和为官准则,把职位看得淡一些,把党的事业看得重一些,把个人利益看得轻一些,始终做到吃苦在前、实干在前、吃亏在前,甘于清贫,严于律己,在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中,展现新时期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和道德风范,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

新时代加强党员党性修养,提高党员的道德素质,是我们的党要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走在时代前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征程中担当的新使命,继续发挥好“一个核心、两个先锋队”作用的战略举措,必须着力抓好党员干部队伍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的党要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走在时代前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征程中担当新使命,继续发挥好一个核心、两个先锋队作用,必须着力抓好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激励他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因此,党校顺应新时代,充分发挥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主阵地、主渠道作用,旗帜鲜明、理直气壮抓好党员干部理论素养、理想信念、思想品德、党性党风和文明家风等方面教育,不断提升党员干部队伍的综合素养,忠实履行党校的教育培训职能,树立党校的使命担当意识。

(三)加强党员干部理论素养教育,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

党员领导干部需要多吸“理论之氧”,常补“精神之钙”,不断强化“四个意识”,始终坚定“四个自信”。只有加强学习,才能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才能使决策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不与时俱进地掌握新知识、新本领,就难以取得工作的主动权,在重大原则问题上就难以分清是非,在观察问题上就难以见微知著。领导干部要热爱学习,把学习当作一种追求、一种境界、一种生命趣味,同时要善于学习,不断提高学习能力。1.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思想上的进步才能有行动上的先进。每个党员干部都应当把加强理论修养摆在突出地位,自觉地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2.科学的理论指导是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法宝。无论是在解放战争时期,还是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时期,我们党都有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进入新时代,党的理论建设更要与时俱进。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论素养,不仅有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利于我们正确地理解和自觉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理解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新理念,正确理解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新思想、新使命。3.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基本经验。新时代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同样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注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始终以思想理论建设为根本,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提高运用科学理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能力,使党的理论和实践始终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进入新时代,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加强党员干部队伍理论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加强党员干部理论素养教育,帮助他们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思考、感悟,使之内化为一种自身素养、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从而正确地看待事物、分析问题和做出恰当的决策。加强党员干部理论素养教育首先要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深刻领会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一步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

(四)加强党员干部品德修养教育

1.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务必把加强道德修养作为十分重要的人生必修课。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坚持高尚的精神追求、培养健康的思想意识,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养成良好的生活作风,养成抵制和反对各种腐朽思想侵蚀的自觉性,爱岗敬业,勤政为民,艰苦朴素,无私奉献,用自己的人格去带动、引导、影响周围的群众,以德服人,以德树威,以德取信于民,这是共产党员进行思想道德修养的目标。只有如此,党员才能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侵蚀,时时处处见贤思齐,以严格标准加强自律、接受他律,努力以道德的力量去赢得人心、赢得事业成就。各级党组织要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监督,引导党员干部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干事、清清白白为官,努力做到“德可为师、行可为范”。2.德是安身立命之基,也是自我修炼之首。加强品德修养教育,引导和帮助党员干部始终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德高才能率众,以德才能服人。以德为镜,对照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杨善洲等先进人物,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守底线,不逾矩,不越轨。把住思想的“总开关”,牢记为民服务的初心,练就淡泊名利的平常心,修得自强不息的进取心,始终保持工作热情和韧劲,奋发有为,精益求精。3.加强党员干部道德品行教育,始终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思想道德的纯洁性。新时代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速,新旧文化和东西文化的撞击,西方敌对势力的渗透,给党员干部从政道德修养带来诸多影响。我们所处的地位、环境和肩负的任务发生了重大变化,面临“四大考验”没有消除,“四大危险”仍然存在,需要运用新思想、新理念、新举措不断解决好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经受住各种风险考验。当前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趋利性、自由性等特点,对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仍存在消极影响。少数党员干部视道德修养为“小节问题”,放松了思想改造,道德品行滑坡。一些党员干部唯利是图、以权谋私、贪污受贿,丧失了起码的道德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侵害了国家和群众的利益,损害了党的声誉,影响了党风、政风、民风。从近年来查处的领导干部违法违纪的腐败案件看,大都是从道德品质变坏开始的。4.把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作为党员干部的“必修课”。要充分认识新时代加强党员干部道德建设艰巨性、长期性和紧迫性,把道德修养摆在突出位置来抓,深入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在工作和生活中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规矩工作圈,净化生活圈,纯洁社交圈,管住八小时以外的活动圈,追求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养成良好的生活作风,促进党员干部自觉加强道德修养,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地位观,坚决抵制各种落后思想和腐朽文化的侵蚀,永葆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自觉接受党内监督、社会监督,形成完善的监督机制,增强监督的震慑力和有效性,用良好的道德形象取信于民。

(五)加强党员干部党性党风教育

1.党性修养是共产党员修养中最核心的内容。对一个政党来讲,作风是这个党的性质、宗旨、纲领路线的综合反映,是这个党先进与否的重要标志,也是这个党生死存亡的决定因素。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普通群众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他拥有坚强的党性,而衡量一名党员优秀与否的重要标尺也是他党性的强弱。党性是共产党员的灵魂,是党员应该具备的根本素质,是共产党员这块金字招牌中含金量最高的元素。因此,党性修养成为共产党员修养中最核心的内容。中国共产党的党性,体现了它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每个党员的具体言行,是全党党性得以表现的重要方式和载体。如果缺乏党性修养,全党的党性就无从得以表现,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就失去了现实的基础。因此,只有每个党员的党性增强了,才能保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没有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的理论、纲领、路线、方针都无法落实。

2.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要增强党内生活的政治性、原则性、斗争性,认真遵守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在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中不断增强党性,使各种方式的党内生活都有实质性内容,都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坚决反对党内生活中的自由主义、好人主义。党内生活要交心,党内同志要做诤友、挚友。领导干部在一个班子共事,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勤沟通、多补台,一把尺子待人,一个标准行事,在党性原则基础上,不断增强能够掏心见胆,并肩奋斗的真正的团结。

3.加强党性修养一方面需要党员个人的主观努力,另一方面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监督也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其中,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每一个党员都必须积极主动地参加党内生活,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接受党内外的监督;要积极主动地向党组织汇报自己的思想、工作和学习情况,向党组织讲真心话,自觉地接受党组织的指导和帮助;要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在党内生活中同各种不良倾向做斗争;真心实意地接受党组织的帮助和监督,才能使自己的党性修养得到增强。

4.清正廉洁是党员干部的生命线,作风好坏关系到党的执政能力和效果。整修作风就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追求,培育高尚健康的生活情趣,自觉远离低级趣味,提高防腐拒变的能力。努力做到克己慎行,洁身自好,在人情面前不中弹,与边缘行为划界线,在物欲面前不同流,管好自己的嘴、手、腿,为人处世干干净净。

(六)新时代党员干部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提高党员干部道德修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根本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然之路。党员干部应该做到:

第一,要加强学习,陶冶情操。学习是一种高尚的修养,可以净化灵魂,陶冶情操。有人说,读书是超越时空与高尚的人对话。读的好书越多,接触的优秀人物就越多。领导干部长期与优秀的人打交道,自己就会变得优秀;经常与高尚的人打交道,自己就会变得高尚。有的领导干部不爱读书学习,拒绝与优秀人物对话,沉溺于灯红酒绿之中,是不可能品德高尚的。一个人的文明程度和思想品格高下,总是同他的知识和文化素养相联系的。在现实生活中,一个注重学习、善于学习的人,往往情趣高雅,看问题、办事情得体周到;一个不注重学习、不善于学习的人,很容易表现出他的粗俗野蛮。改革开放以来,为什么有些领导干部禁不住权力、金钱和美色的诱惑,蜕变成为腐败分子呢?有一个重要的内在原因,就是放松学习、不爱读书。正如邓小平指出的,不注意学习,忙于事务,思想就容易庸俗化。如果说变质,那么思想庸俗化就是一个危险的起点。

第二,要善于自我认知,自我反省。个人修养的自觉性始于自我认知,这种自我认知是促使领导干部加强自我修养、优化道德品质素质的关键因素。自我认知也叫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包括对自己的行为和心理状态的认知。领导干部要学会观察自己内心是如何产生情绪的,准确把握自己的个性特点,明白“我是谁”“我需要成为什么”“我已经具备什么”以及“我还欠缺什么”,把自我放在一个特定的位置,观察自己的心理状态和整个自我的运作并有效地自我控制。领导干部提高自我认知能力,就需要经常自我反省。自我反省就是自我省悟、自我检查、自我解剖,自觉地改正自己的失误和过错,不断自我完善、自我提高。高明的领导干部,都有很强的自省意识。孟子曾说过:“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仁者立身处世也像射箭一样,先要端正自己的姿势,然后再放箭。射不中,不怪比自己技术好的,只会从自身找原因。反省过程就是学习过程。通过自我反省,学会分析过去的对错得失,从而明确努力的方向。自我反省的途径包括:对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进行反省,从周围的人和事来反思自我形象,以及通过与别人的比较来检讨自己。如果能够不断自我反省,并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可以在反省中清醒,在反省中明辨是非,在反省中变得更高尚。

第三,要努力提升道德境界,强化道德责任感和使命感。道德境界是指人们通过接受道德教育和进行道德修养所达到的道德觉悟程度以及所形成的道德品质状况。一个人的道德境界越高,就越能以属于该境界的道德要求为指导,自觉地加强道德修养。提升道德境界,首要的是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人生在世需要有一个目标。有了这个目标的指引,就会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就会有为目标而奋斗的高度自觉性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毅力。这就需要领导干部实现三个转变:一是要从追求物质占有转向追求精神的充实。生活离不开物质资料,但人生追求的主要目标绝不应是尽可能多地占有各种社会财富,而应该在忠实履行职责和为人民服务中体现出自己的人生价值。二是从追求自身物质享受转向全面发展。我们不反对适度地合理消费,但绝不能追求过度消费,更不能贪图安逸,而要追求人格完善、事业成功、家庭和睦等多样化的、健康的生活目标。三是从自我中心转向关爱人民群众。不仅要自爱,而且要把爱逐步扩展开来,爱社会,爱人民群众,使个人的“小我”升华为人民群众的“大我”,使有限的“小我”融入无限的“大我”。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对待享乐,如何对待金钱,如何对待权力,如何对待升迁,如何看待待遇,如何看待奋斗,如何看待成功与失败,这都体现了道德境界的高尚与低下。领导干部需要坚定对“真善美”的道德信仰,树立对道德的敬畏之感。没有敬畏,崇高就会贬值;没有敬畏,人生就不再神圣。孔子强调要“知天命”,就是要心存敬畏,并要躬身行之而不可有丝毫懈怠与侮慢之心。孟子以“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表明自己对天的敬畏之情。德国哲学家康德说:“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他的墓碑上写着这样两句话:“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这充分体现了康德对道德律令的敬畏和崇拜。智者、圣人之所以不凡,是因为有所畏惧也有所敬仰。而平凡之人,常怀敬畏之心,就不会轻易浮躁,内心自然产生一些正气、庄严与崇高。提升道德境界的过程,也就是孟子所说的“养浩然之气”的过程。孟子和他的学生公孙丑有一段对话。公孙丑问:“敢问夫子恶乎长?”孟子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问:“敢问何谓浩然之气?”孟子说:“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孟子在这里说的“浩然之气”,指的是正义在胸的正大刚强之气,也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境界。孟子的“养气”说,强调气节,强调修养的主观精神,使人进入一个“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唯真理是求的高尚境界。

第四,要认真践行“慎独”的道德修养方法。领导干部个人道德修养的高度自觉性集中表现为达到“慎独”的境界。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提到了“慎独”的修养方法,突出强调了道德修养的自觉性问题。“慎独”一词,出自《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说,越是在别人不知不觉的时候,内心的真实想法越容易明显地暴露出来,所以一个道德高尚的君子,在独处之时,别人看不到、听不到的时候,也特别谨慎和警惕,防微杜渐,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观念和行为。

领导干部要做到慎独,就必须在“慎初”“慎隐”“慎微”上下功夫。“慎初”,就是面对各种诱惑,要果断拒绝“第一次”。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关键在于守住“第一次”。第一道“闸门”一旦打开,欲望的“洪水”就可能会一泻千里,最终淹没自己。“慎隐”,就是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注意自己的形象,不说与身份不符的话,不做与身份不符的事。领导干部在独处,无人监督时,要自设防线,自我监督,做到人前人后一个样,顺境逆境一个样,时刻注意一言一行对自己、对组织的影响,真正做到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慎微”,就是从微小处严起,从微小事做起,克服小节无害的心理,不要因为事情小而放纵自己,谨防积小恶而成大恶。品质的高低,常常是通过一系列小事情体现出来的。必须时时刻刻、事事处处把握好自己,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做起,防微杜渐,警钟长鸣。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37页。

[2]《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47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