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
7764000000040

第40章 建立国有资产运营的绩效评价体系

绩效评价是对一个组织运行效率和经营者经营业绩的综合评价,是一项系统性强、涉及面广、技术要求高、政策性强的复杂的工程。在进行国有资产运营的绩效评价时,必须意识到仅仅借助西方的绩效评价经验,在中国特殊的国情下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建立适合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通过制定相关的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将定量评价和定性分析联系起来,达到全面评价企业盈利能力、财务效率、偿债能力和资产管理水平的目标。同时,还应进一步将对企业的评价和对国资管理机构的评价结合起来,将社会公众引入到评价体系中。绩效评价不是一个静态的结果,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通过评价可以实现国有资产的高效运营和保值增值,特别是通过社会公众的参与评价,可以提高国有资产信息的公开度,减少各方的监督成本。

一、构建国有资产运营的绩效评价体系

要科学的构建国有资产运营的绩效评价体系,必须首先确定绩效评价的对象。在绩效评价体系中,不仅国家出资企业是重点考核对象,国资管理机构也必须被纳入体系之内,后者的许多工作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关系到国资监管的效率和质量。因此,在对企业的绩效评价日益完善的同时,必须进一步探索针对国资管理机构的绩效评价。通过两者的互补和结合,完成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国有资产管理综合评价体系,提高国有资产的管理和运营水平。

1.国家出资企业运营的绩效评价

2006年中央国资管理机构出台了相关办法,进一步规范和统一了国家出资企业的绩效考核。根据《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国资委令第14号)和《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实施细则》,现行绩效考核体系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1)国家出资企业综合绩效评价概述。开展国家出资企业综合绩效评价既要充分体现市场经济的原则,又要体现国有资本的资本运营特征,以投入产出分析为核心,运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横向对比与纵向对比互为补充的方法,综合评价企业经营绩效和努力程度,促进企业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工作,根据经济责任审计及财务监督需要,一般分为年度综合绩效评价工作和任期综合绩效评价工作。评价目标不同,评价内容也有所区别。作为年度财务决算管理工作的组成部分,年度综合绩效评价一般只进行财务绩效定量评价。作为企业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任期绩效评价包括财务绩效评价和管理绩效评价两方面内容,要对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企业的绩效状况进行综合评价。

其中,财务绩效定量评价工作包括:提取评价基础数据、基础数据调整、评价计分、形成评价结果等内容。管理绩效定性评价工作包括:收集整理管理绩效评价资料、聘请咨询专家、召开专家评议会、形成定性评价结论等内容。

(2)评价的绩效指标体系。在综合绩效评价工作中,绩效指标体系是核心内容,它直接决定了绩效结果的准确与否,决定了绩效评估的质量。国家出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由22个财务绩效定量评价指标和8个管理绩效定性评价指标组成。

第一,财务绩效定量评价指标。定量评价方法的优点是以数据形式出现,结果更直观,具有可比性。由于财务绩效的主要参考资料是财务报表,报表是数据的载体,可以通过对这些量化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对企业的基本状况做出大概的判断。定量评价的不足在于其是一种阶段性结果,具有静止化的缺点,如果仅以定量指标来评价,很有可能会出现企业经营者的短视行为。而且,随着无形资产如知识、工艺、技术作用的日益增强,定量评价方法无法将这些因素纳入体系中进行客观的评价。所以,不能仅以定量评价的方式作为企业评价的唯一方法。

目前财务绩效主要采用定量的评价方法,由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状况、资产质量状况、债务风险状况和经营增长状况等4个方面的8个基本指标和14个修正指标构成,共计22个指标综合评价企业经营绩效状况。

①企业盈利能力状况主要反映企业一定经营期间内的投入产出水平和盈利质量。指标包含: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2个基本指标和销售(营业)利润率、盈余现金保障倍数、成本费用利润率、资本收益率4个修正指标。

②企业资产质量状况主要反映企业所占用经济资源的使用效率、资产管理水平与资产的安全性。指标包含:总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2个基本指标和不良资产比率、流动资产周转率、资产现金回收率3个修正指标。

③企业债务风险状况主要反映企业的债务负担水平、偿债能力及其面临的债务风险。指标包含:资产负债率、已获利息倍数2个基本指标和速动比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带息负债比率、或有负债比率4个修正指标。

④企业经营增长主要反映企业的经营增长水平、资本增值状况及发展后劲。指标包含:销售(营业)增长率、资本保值增值率2个基本指标和销售(营业)利润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技术投入比率3个修正指标。

第二,管理绩效定性评价指标。定性指标在学术界又被称为专家评议指标,借助专家的经验进行主观判断,得出评价结果。评价结果具有综合性和开放性,并能够从整体的角度动态持续地反映企业的发展。但是,定性指标也有一定的不足,不能在利润上或企业短期的盈利上给出直观的结论,不能满足投资者投资的原始诉求。同时,定性的指标在进行评估时不仅仅涉及财务部门,还需要多个部门进行合作,因此权衡各方利益成为其是否可以有效实施的关键。

目前管理绩效定性评价方面由反映企业在一定经营期间内各项管理措施及其成效的指标构成,包括战略管理、发展创新、经营决策、风险控制、基础管理、人力资源、行业影响、社会贡献8个方面的指标,其中:

①战略管理评价主要反映企业所制定战略规划的科学性,战略规划是否符合企业实际,员工对战略规划的认知程度,战略规划的保障措施及其执行力,以及战略规划的实施效果等,企业战略的科学和可实施与否是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保证。

②发展创新评价主要反映企业在经营管理创新、工艺革新、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品牌培育、市场拓展、专利申请及核心技术研发等方面的措施及成效,新经济瞬息万变,要保证企业的持久发展,创新能力的提高是根本前提。

③经营决策评价主要反映企业在决策管理、决策程序、决策方法、决策执行、决策监督、责任追究等方面采取的措施及实施效果,重点反映企业是否存在重大经营决策失误。

④风险控制评价主要反映企业在财务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管理风险、信用风险和道德风险等方面的管理与控制措施及效果,包括风险控制标准、风险评估程序、风险防范与化解措施等。

⑤基础管理评价主要反映企业在制度建设、内部控制、重大事项管理、信息化建设、标准化管理等方面的情况,包括财务管理、对外投资、采购与销售、存货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法律事务等。

⑥人力资源评价主要反映企业人才结构、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储备、人事调配、员工绩效管理、分配与激励、企业文化建设、员工工作热情等方面的情况。人是企业最根本也是最活跃的要素,企业的任何计划和决策最终都需要落实到每个人来实现,人力资源评价指标要将这一要素的价值充分体现出来。

⑦行业影响评价主要反映企业主营业务的市场占有率、对国民经济及区域经济的影响与带动力、主要产品的市场认可程度、是否具有核心竞争能力以及产业引导能力等方面的情况。当一个企业无论是其对本行业还是对上下游行业都具有较大的影响力时,这个企业即有了较强的话语权,这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本。

⑧社会贡献评价主要反映企业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吸纳就业、工资福利、安全生产、上缴税收、商业诚信、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的贡献程度和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对于国家出资企业而言,一个重要的考核指标就是社会贡献,这是由其作为国家宏观调控工具的特殊身份决定的,只有社会贡献评价较高的国家出资企业,才是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的企业。那种不顾社会外部环境的影响,只顾自身发展的企业,终究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

从体系上看,目前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以定量的财务数据结果为主,以定性分析为辅对其进行补充和校正,更能全面地反映企业的综合实力,适合我国的国家出资企业现状。

(3)指标的权重。指标权重就是在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所占的比重,指标权重的差异主要来源于指标本身的重要性和影响性。其中,评价目标的不同也是影响指标权重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从出资人角度出发的指标权重必然偏向于财务方面的相关指标。按照国内外的惯例,企业综合绩效评价体系中每个指标权重以百分制来计,依据评价指标的重要性和各指标的引导功能,在征得咨询专家意见和组织必要的测试之后给每个指标定以确定的百分比。在目前开展的综合绩效评价工作中,财务绩效定量评价指标权重确定为70%,管理绩效定性评价指标权重确定为30%,财务绩效定量评价指标和管理绩效定性评价指标的权数也按照百分制来设定,分别计算分项指标的分值,然后按7:3的比例折算。

(4)指标的评价标准。指标的评价标准是绩效评价的基本要素之一,是衡量指标的基本准绳和参照物。从绩效评价的方法上看,评价标准可以通过计划标准、经验标准、历史标准和行业标准等方法来确定。在确定针对国家出资企业的评价标准时,要牢牢把握从出资人的角度出发。

企业财务绩效定量评价标准值的选用,一般根据企业的主营业务领域,对照企业综合绩效评价行业基本分类,自下而上选出被评价企业适用的行业标准值。管理绩效定性评价标准具有行业普遍性和一般性,要根据不同行业的经营特点,灵活把握个别指标的标准尺度。对于定性评价标准没有列示,但对被评价企业经营绩效会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在评价时也应予以考虑。

财务绩效定量评价标准划分为优秀(A)、良好(B)、平均(C)、较低(D)、较差(E)五个档次,管理绩效定性评价标准分为优(A)、良(B)、中(C)、低(D)、差(E)五个档次。对应五档评价标准的标准系数分别为1.0、0.8、0.6、0.4、0.2,差(E)以下为0.标准系数是评价标准的水平参数,反映了评价指标对应评价标准所达到的水平档次。

(5)计分方法的选择。要把企业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各种行为,以及企业附带的社会责任、公共职能参照的既定评价标准进行量化,必须根据定性和定量的不同属性进行计分方法的选择。常用的计分方法有功效系数法和综合分析判断法。其中,功效系数法是把考核对象按照参照的多档标准,通过一定的函数转化成量化的分数,以这个分数进行评价记分。综合分析判断法又称为隶属因子赋值法,方法依赖有丰富经验和独立判断能力的评价人员,秉承独立、客观和公正的态度,对多项因素进行分析判断,形成对对象的综合结论。目前,财务绩效定量评价指标的计分使用功效系数法,管理绩效定性评价指标的计分使用综合分析判断法。

①功效系数法适用于财务绩效定量评价。

第一,财务绩效定量评价基本指标计分是按照功效系数法计分原理,将评价指标实际值对照行业评价标准值,按照规定的计分公式计算各项基本指标得分。计算公式如下:

基本指标总得分∑单项基本指标得分

单项基本指标得分本档基础分+调整分

本档基础分指标权数×本档标准系数

调整分功效系数×(上档基础分-本档基础分)

上档基础分指标权数×上档标准系数

功效系数=(实际值-本档标准值)/(上档标准值-本档标准值)

本档标准值是指上下两档标准值居于较低等级一档。

第二,用功效系数法来判断财务修正指标。在基本指标计分结果的基础上,运用功效系数法原理,分别计算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债务风险和经营增长四个部分的综合修正系数,再据此计算出修正后的分数。计算公式为:

修正后总得分∑各部分修正后得分

各部分修正后得分各部分基本指标分数×该部分综合修正系数

某部分综合修正系数∑该部分各修正指标加权修正系数

某指标加权修正系数(修正指标权数/该部分权数)×该指标单项修正系数

某指标单项

修正系数1.0+本档标

准系数+功效

系数×0.2-该部分基本

指标分析系数

单项修正系数控制修正幅度为0.7~1.3

某部分基本指标分析系数该部分基本指标得分/该部分权数

在进行修正指标的算分过程中,要就一些特殊问题进行特殊化处理,这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而定。

②综合分析判断法适用于管理绩效定性评价。采用综合分析判断法来评价综合管理绩效水平,一般通过专家评议打分的形式完成,聘请的专家应不少于7名;评议专家应当在充分了解企业管理绩效的基础上,对照评价参考标准,对企业管理绩效指标作出评议,评判各项指标所处的水平,并直接给出评价分数。计分公式为:

管理绩效定性评价指标分数∑单项指标分数

单项指标分数∑每位专家给定的单项指标分数/专家人数

(6)得出综合绩效评价分数。在得出财务绩效定量评价分数和管理绩效定性评价分数后,应当按照规定的权重,形成综合绩效评价分数。计算公式为:

综合绩效评价分数财务绩效定量评价分数×70%+管理绩效定性评价分数×30%

在得出评价分数以后,应当进行年度间绩效调整,或在出现其他因素如经济效益上升幅度显著、经营规模较大,有重大科技创新,或出现了重大事件等,进行相应的调整。对存在加分和扣分事项的,应当与企业和有关部门进行核实,获得必要的外部证据,并在企业综合绩效评价报告中加以单独说明。

(7)形成评价结果和评价报告。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结果以评价得分、评价类型和评价级别表示。评价类型是根据评价分数对企业综合绩效所划分的水平档次,用文字和字母表示,分为优(A)、良(B)、中(C)、低(D)、差(E)五种类型。评价级别是对每种类型再划分级次,以体现同一评价类型的不同差异,采用在字母后标注“+、-”号的方式表示。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结果以85、70、50、40四个数据作为类型判定的分数线。如:得分达到85分以上(含85分)的类型为优(A),在此基础上分为三个级别:A++>95分;95分>A+>90分;90分>A≥85分,评价得分在40分以下的评价类型为差(E)。

最终根据评价结果形成企业综合绩效评价报告。评价报告是绩效评价工作的成果,是对评价对象在一定时间内经营业绩和财务绩效等综合情况的一个结论性文件。报告由正文和附件构成。正文包括:评价目的、评价依据与评价方法、评价过程、评价结果及评价结论、重要事项说明等内容,要求文字简洁、重点突出、层次清晰、易于理解。附件应当包括:企业经营绩效分析报告、评价结果计分表、问卷调查结果分析、专家咨询报告、评价基础数据及调整情况。其中:企业经营绩效分析报告是根据综合绩效评价结果对企业经营绩效状况进行深入分析的文件,包括评价对象的概述、评价结果与主要绩效、企业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的有关管理建议等。

(8)综合绩效评价的改进趋势。绩效指标体系的构建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国资管理机构的管理要求,从出资人的角度关注企业年度运转情况,同时直观地反映了企业经营班子在任期内的表现。但是,绩效评价体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应随着国内经济环境变化和国家出资企业发展不断地进行调整,与时俱进地反映企业阶段性经营管理情况。在当前世界流行的各种评价方法中,经济增加值(EVA)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企业使用,对国家出资企业的评价也可以在此领域进行尝试。经济增加值,顾名思义就是企业在综合考虑并剔除了各项成本后得到的价值增加部分,是对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进行的综合评价,是为企业和投资人创造的真正价值部分,公式如下:

经济增加值 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成本

税后净营业利润-占用资本×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

结果取决于3个基本变量:税后净营业利润(取自利润表),资本总额(取自资产负债表)和加权平均资本成本(需要企业财务人员依据不同时期资本结构和企业历史融资成本进行综合加权计算)。

之所以要把经济附加值作为改革的方向,主要针对国家出资企业常常出现的盲目的投资冲动和“做大做不强”的客观事实,企业缺乏风险控制意识和成本控制能力。在现代财务管理体系中,利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数值的大小,而是要通过参考对比企业资本成本之后,计算出增值能力的大小。如果将经济增加值作为指标纳入体系,并配上较高的权数,可以有效避免大型国家出资企业特别是国有控股企业和国有独资企业(公司)在国家融资政策的支持下盲目地进行投资,引导企业节约甚至“节俭”地进行价值创造。

2.国资管理机构的绩效评价

随着新的国资体系框架日益清晰,国资管理机构将原来多个部门的经营和监管职能逐步整合统一到一个部门里。在评价国有资产的经营绩效时,不仅要对国家出资企业进行绩效评价,国资管理机构作为管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必须纳入绩效评价体系。对国资管理机构进行绩效评价,目前具有一定的探索性。从机构的性质上看,它依旧没有完全摆脱半行政半经济性质:一方面,在履行出资人的角色上,它必须完全与行政部门分离,单纯从企业所有者和出资人的角度去管理企业,进行监督管理,因此绩效评价的设计类似于那些基金或财务公司的评价方式;但是另一方面,国资管理机构实质上承担了许多行政公共职能,如按照国家宏观调控需要进行国有资产的配置安排、制定国有资产的规章制度等,这些又需要从公共管理者的角度去进行行政职能绩效评价。因此,要建立针对国资管理机构的绩效评价,可以尝试使用综合的评价方式,将机构的职能细化为几大类,再将这些分类按照不同的工作量和重要性分配权重,最终得出综合绩效评价得分。具体的构思如下:

第一步,机构职能分类。目前国资管理机构的职能可以分为以下几块:机构履行经济职能、机构履行公共职能和机构自身维持运转等。将这些大类按照职能的重要性赋予一定的权数,如经济目标占比A%为60%,公共目标占比B%为30%,部门运行目标占比C%为10%,比例总计为100%(即表10-1中的A%+B%+C%100%)

第二步,细化每一项职能,并设定其在本类中所占的比重。如国有资产参与经济活动实现的保值增值职能,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垄断企业的总体保值增值水平(100分制),竞争性行业企业的保值增值水平(100分制),提供公共产品企业的保值水平(100分制)。为这些评分对象设置相应的权重,可以按照资产的比重来设置权重。如垄断行业占有的总国有资产是2万亿元,总经营性国有资产是4万亿元,则垄断行业国有资产所占的权重就是50%。

第三步,计算每一个细分类别的绩效得分,具体公式是:

某项绩效得分评价得分×占本类别比例×职能权数

即,EA1A1×A1%×A%

例子:假如垄断企业的保值增值得分为90分,根据表10-1的假设权数,其绩效得分为:EA190×50%×60%27(分)

第四步,对每一个细分类别的绩效得分进行加总,算出绩效总分,满分为100分。

公式如下:EEA+EB+EC其中:EA∑Ai×Ai%×A%(i1,2,3,4…)

第五步,完成绩效评价报告,数据具有历史可比性。

由于对政府的绩效评价体系尚在探索构建中,针对国资管理机构的绩效评价还没有展开,未来在具体实践中会根据实际情况需要进行调整,上述综合评价体系仅供参考。在整个国有资产运营的绩效评价体系中,对国资管理机构的绩效评价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是委托代理的中间环节,起着承上启下和信息传递的作用。有效的评价机构的工作成果,不仅关系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更关系到社会民众、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沟通协调,因此,要兼顾多方面因素,尽量做到科学的设计评价指标,将定性和定量方法相结合,将历史因素和客观实际结合。在对国资管理机构的工作给予中肯科学的评价的基础上,做到赏罚分明,升降有据,鼓励监管机构的工作人员更加勤恳地开展国资管理工作,履行政府赋予的使命。

二、信息公开披露是绩效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信息公开披露是指按照特定的程序和方式,将一定时期内的重要信息或重大事项提供给信息使用者的一种制度安排。必须将信息的公开披露纳入国有资产运营的绩效评价体系中,这是保证绩效评价体系完整的需要,也是实现绩效评价目标、保证结果客观公正的要求,更是绩效评价能够长久发挥作用的制度保障。

1.信息的公开披露是由绩效评价内容和评价对象的特殊性决定的

在所有的公司类型中,目前只有上市公司被要求进行严格的信息披露,这是由其股东的多元化和利益主体的分散性决定的,上市公司因此被称为“公众公司”或“阳光下的公司”。从性质上来分析,国家出资企业,特别是国有的独资企业和国有独资公司更具有公众公司的特质,其所有者是全国人民,因此对其进行公开披露在法理上和情理上都是合理的。

2.信息的公开披露在给予公众知情权的同时鼓励公众参与体系建设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的民主进程逐步加快,社会公众的知情权也越来越被各方所重视,社会公众知情意识觉醒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对其利益相关的各方信息的关注,以及参与建言献策的热情的高涨。在进行国有资产运营的绩效评价体系构建时,通过媒体和各种方式获取的反馈为体系的建设提供了许多良好的建议,随着体制的初现雏形和进入运行状态,相关方更应该鼓励社会公众参与其中,把绩效评估的信息和结果公布于众,让人民把其关注的信息反馈到相关方,让其对体系中不合理的环节进行调整。可以说通过不断修正得到的绩效评价结果,更能够综合反映所有者所关注的重点,即经营性国有资产的安全和保值增值状况,使得绩效评价更具有民主性和客观性。

3.信息公开披露有助于帮助评价主体实现绩效评价工作的目标

使用国有资产特别是经营性国有资产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就是利用资产为社会创造价值,但是往往信息的获取者会利用这些信息做出对资产所有者不利的行为,即发生内部人控制。即使确立了专门的国资管理机构,依旧无法完全杜绝这种现象的发生,少数人员组成的国资管理机构如何能够实现对数量庞大的经营性国有资产实施高效监管?或者,在一种极端的可能下,少数管理人员之间的共谋会使得国家和人民利益深受损失。要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必须让绩效评价公开运行,从数据的获取到报告的完成,以及奖惩的实施,都完整地在外部监控下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