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计算机网络都是网络惹的祸
7762900000035

第35章 “我捏住了网络的命脉”

2002年我国的网络犯罪案件比1998年增加了几十倍。诈骗、恐吓、敲诈勒索、传销、赌博、杀人等传统犯罪方式正在网络的虚拟空间里蔓延。网吧更是一处高危场所。

[名词解释]

网络犯罪:通常是指利用编程、加密、解码技术或工具,或者利用其互联网服务供应商(ISP)、互联网信息供应商(ICP)、应用服务供应商(ASP)等特殊地位或其他方法,在因特网上实施触犯刑法的危害行为。

网络犯罪主体:通常被称为“X人类”或“新新人类”,年龄在20~40岁之间。

网络犯罪特点:通常具有较高的智能性、较深的隐蔽性、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并且呈现犯罪主体多元化、犯罪手段多样化、犯罪种类扩大化的发展趋势。

这些年来,随着我国电脑网络的普及应用,网络违法犯罪案件也呈迅速上升趋势。

据中央电视台报道,我国2002年的网络犯罪案件数量比1998年增加了几十倍。诈骗、恐吓、敲诈勒索、非法传销、赌博甚至杀人等传统犯罪方式,纷纷悄悄在网络的虚拟空间里蔓延。

在人们眼里,网络公司的技术工程师个个都是“武艺高强”。然而你是否想到,这种“高强武艺”一旦被用在报复企业方面,后果会是怎么样?

不要以为没有人敢这样做。其实,在犯罪分子眼里,网络仅仅是一种作案工具而已。自己一旦掌握了某种网络技术,似乎就可以胡作非为。

工程师不满报酬,利用网络敲诈老板

22岁的卢某原籍湖北省洪湖市,2001年9月大学毕业后在上海某网络公司工作。

在这样一个规模不是很大的网络公司里,卢某很快就掌握了公司网络的全面运转。这本来是公司对他的重用,然而没想到,这反而成就了他对公司实行的一系列报复。

2002年4月,由该公司出面召开了全国各地30多家业务公司参加的商务会议。在此期间,卢某因为报酬问题而心生不满。

6月,卢某拿出在会议期间复印的一份外地电脑公司名单,偷偷地撰写了诋毁自己公司的匿名信,然后按照名单向国内30多家公司四处发传真或打电话进行散布。

7月,当自己的行为被暴露后,卢某提出辞职,同时威胁老板说:“公司的网络都是我一个人管理的,其中的密码和其他指令、语言等都在我手里。”“如果你有诚意,就给我7000元,买一台笔记本电脑。”

老板很气愤:“你这是敲诈。”卢某说:“你想一想,我掌握着网站的命脉,如果我不交出来,你们就不能使用网站,我还可以将网站上的内容拷贝到我自己的网站上。你想想这个价还是合算的。”

7月25日,当卢某刚从公司得到敲诈的人民币时,被警方当场抓获。

恶意盗用上网账号

上网需要费用,为了“节省”这笔费用,一些网络犯罪分子就把脑筋动到了单位账号上,把它当作“免费的午餐。”

2000年6月,江苏省南京市一家网吧的老板管某、申某、施某,就是因为盗用账号上网进行非法营利、造成该单位33000多元的经济损失,从而被南京市下关检察院以涉嫌盗窃罪批捕。

2000年2月,南京市某镁业公司在交费时发现,该单位的163网络线路费用高得离谱,仅仅在1999年11月至2000年2月的4个月中,平均每月费用就高达8500多元。而在此以前的正常月份,每月只有100多元。

接到报案后,南京下关公安分局应用技术手段很快查明一大批盗用该公司账号的网上窃贼。而某网吧的经营者管某、申某、施某则是其中的“大户”。

该网吧内一共有11台电脑,由于毗邻大学,生意颇为红火。在开业之初,申某以自己的名义申请了上网账号,几个月下来发现除去费用房租,每月所得有限。为了“降低成本”,他们感叹“要是上网不付费,那该有多好!”

1999年12月,一个经常来上网的网民神秘地递给老板管某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一个注册名为“NUMC”的163上网账号及密码。并且告诉管某,用这个账号上网,账都算在注册单位的头上。

当天晚上,管某便将刚刚获得的上网账号及密码全部输入网吧的11台电脑中,从事经营活动。

经过查实,该网吧自从1999年12月7日至2000年3月29日期间,非法使用南京某镁业公司申请的账号上网66755分钟,上网费用4450元,管某、申某、施某3人从中获利33000多元。

电脑“奇才”修改银行数据骗取公款

银行系统也是网络犯罪分子虎视眈眈的重点之一。2002年9月,2名电脑“奇才”因为涉嫌修改银行数据、骗取公款55万元,被重庆市检察院一分院提起公诉。

2002年4月30日,某银行重庆分行在当天结账时,突然发现辖区内有6个网点的活期储蓄总额与分行总账相差55.2万元,于是向重庆市公安局报案。

经侦查,其原因在于有人利用了该行信息技术部批处理值班用户密码,通过电脑改账,从而在6个个人账户上共计虚增存款55.2万元。

警方通过取款监控录像、电话银行查询记录及侵入系统所留的IP地址电脑记录,最终把目标锁定在信息技术部员工胡某身上。

据胡某交待,此事是他与重庆天人电脑有限公司职员霍某共同所为。

在一个偶然机会里,当他们发现了银行计算机网络的漏洞后,就用霍的照片制作了“陈庆”的假身份证,办了6张银行卡。

至案发时为止,霍某已在6个网点取出现金28.3万元。

登录建行网站窃取银行密码

2002年9月,因为秘密窃取网上银行储户的存款,“黑客”杨某被福建省福州市台江区法院判处有期徒刑。

2001年12月,杨某在福州市某网吧上网,登录了建设银行福建分行网上银行网站,然后利用该网站漏洞,在页质代码中加入了一段恶意代码,造成此后所有访问该网站的客户机都能自动下载安装木马程序。

杨某将客户申请网上银行的存款账号、密码和认证证书等信息,传递到银河证券网站服务器上,然后通过该服务器账号获取上述内容。

2002年1月9日,杨某对原恶意代码进行修改,使得申请网上银行业务的客户的存款账号、密码和认证证书等信息又直接传送到了他的电子邮箱里。

就是用这种方法,杨某将69个建行网上银行客户、17个其他网上银行客户的账户信息,通过电子邮件传输给自己。并且先后将2个网上银行客户账号内共3600元转到自己用假身份证在建行申办的2张银联卡上。

2月15日,杨某在台江某网吧内对多个网上银行客户账户进行非法查询时被抓获。

“色网行动计划”覆灭

从浏览色情网站到自行制作色情网页,宋某同样感觉网络的命运就掌握在自己手中,别人似乎奈何不得。

然而,当2002年1月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检察院正式批准逮捕他的时候,他终于明白,这起云南省首例网络淫案终于到了画句号的时候。

宋某时年29岁,是云南省某广播电台播控技术人员。宋某一心想在网络上实施所谓“色网行动计划”,所以精心设计制作了一个“三陪小姐”可以自动登录的色情网页,从境外多个色情网站搜集下载了大量淫秽图片,建立了色情图片库。不仅如此,他还制定了嫖客预约流程等一整套所谓的“操作规程”。

报复学校开除,击瘫母校网络

2002年6月30日,湖北省武汉市公安局接到报案称,从6月27日开始,一名黑客多次侵入武昌一所高校的网络中心邮件服务器,致使服务器瘫痪。由于该校与国外一些科研机构联系密切,所以损失惨重。

几天以后,网络警察把犯罪嫌疑人对象锁定在被该校开出的大学生刘某身上,并且将正在利用电脑作案的刘某当场抓获。

原来,刘某因为多门功课不及格而被学校开除。为了报复母校,他非法侵入学校网络,删除了邮件服务器的全部内容,换上了由一行英文字母和一段音乐组成的网页。

在此以前的6月25日,刘某已经侵入到湖北大学的服务器上、修改了该校主页。

公安网警提醒用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第14条规定:“对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发生的案件,有关使用单位应当在24小时内向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报告。”报案越早,损失越小,也越容易破案。

本案中,校方在发案3天以后才报案,并且为了恢复网络正常运行进行过一些技术处理,这给警方破案增加了太多的困难。

美国黑客最高可判无期徒刑

以上这位刘某,最后受到了被公安机关拘留15天的处罚。如果他在美国,根据《网络安全加强法案》的规定,侵入别人计算机网络的黑客,最高可判无期徒刑。

2002年7月,美国众议院以高票通过了这项议案。

据此,电脑黑客如果因为自己的行为造成或间接造成了受害人的死亡,或者干脆就是以造成受害人死亡为最终目的,那么该黑客可以被判处终身监禁。

1997年,一名美国少年黑客入侵了贝尔电信大西洋网络,致使计算机崩溃,导致600个家庭、一个地区机场和一个紧急救护中心的电话通信中断6小时。后来,这个少年黑客只被判了2年缓刑以及5000美元罚款。

这次通过法案,就是为了加重打击网络犯罪的力度。

“不喝酒就死亡”的寿终正寝

曾几何时,“不喝酒就死亡”是网络上不可一世的最大非法软件供应商。它1993年成立于莫斯科,是迄今为止危害最大的软件盗版组织。

“不喝酒就死亡”的厉害之处在于,无论软件制造商采取什么样的防范措施,它几乎都能破解,并且能够把非法拷贝放在网上供人下载。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电脑游戏、电影等等,都在他们的盗版之列。包括微软公司的最新操作系统以及刚刚上映不久的热门电影《哈里·波特》也不例外。

“艺高人胆大”。凭借这样的高超技术,“不喝酒就死亡”高枕无忧。然而没想到,它在2001年12月11日被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挪威、芬兰、英国警方联手破获。

正所谓“强中自有强中手”。

这次反盗版行动代号为“冒险家”,同样是迄今为止全世界规模最为庞大的反盗版行动。美国警方在27个城市缴获了100部涉嫌盗版活动的电脑,另外5个国家的警方也进行了搜捕,其中英国警方搜查了11个地点,以盗版和欺诈等罪名逮捕了8个人。

与此同时,从2001年12月上旬开始,为了对付特征是利用网络进行诈骗的犯罪分子,英国展开网上大清剿行动。

英国BBB委员会(Better Business Bureau)负责人麦勒里介绍说,这个大清洗行动几乎涵盖了互联网活动的方方面面,尤其侧重于在家办公者和社会福利机构、投资组织。因为在这些领域中,伪造电子信息及资料者特别多,投资组织更成了犯罪分子最活跃的新型领域,也是他们的盗窃目标。

通过大清洗行动,英国揪出了大约500家利用网络诈骗钱财的所谓网上投资公司,其涉嫌诈骗金额高达数千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