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计算机网络都是网络惹的祸
7762900000033

第33章 “不见不散”和“不见,不散”

有人把爱情比喻成一瓶老酒,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可以更换瓶装,而酒依然如故。如果连酒也换掉了,那它就不是原来的这瓶老酒,而是其他的什么玩艺了。

例如,当网络世界里的爱情没有干涉现实中的爱情时,现实中的爱情就是原来的这瓶“老酒”;而当网络爱情破坏了现实中的爱情,现实中的爱情就断然不是原来的这瓶“老酒”、而很可能就是一瓶变坏了的“酸醋”了。

所以,在考虑要不要网络性爱的时候,首先要哼唱几遍那英的歌曲《相见不如怀念》,然后再作定夺。

如果还是犹豫不定,那么就请认真朗读几遍本节的标题“不见不散”,然后放慢语速“不见,不散”读读看。

不“见”,就可能不“散”。“见”了,离(鸟兽)“散”也就不远了。

为什么会这样?究其原因是网络爱情有致命弱点,它把现实恋情中的那种相互适应、相互磨合的过程简单化完美化了。一旦见面,就可能会一见“了”之,要想“破镜重圆”就变得难上加难。

儿子看见后妈进退两难

由于网络的虚拟性,网恋双方的实际身份什么样的都有,由此闹出许多笑话来。

张鸣(化名)18岁时父母离异,他随父亲生活。不久以后,父亲给他娶了后妈,年龄只比他大8岁。

张鸣接受不了这个现实,上大学期间4年都没回家。

2001年8月,他在网上结识了一位名叫“天使”的网友,终于觉得自己找到了知音。两人谈理想、谈生活、谈人生,十分投缘。

2001年10月的一天晚上,张鸣上网后忐忑不安地邀请“天使”见面,被对方拒绝了。10月28日,张鸣再次相邀,终于得到了回应。

当天夜里11时,张鸣准时来到约会地点,可等了一个多小时还不见“天使”露面,便给对方手机发了一条短消息。

“天使”复机,“我正在某某小卖部,只有我一人,你过来就看到我了。”

张鸣走近一看,小卖部里确实只有一个人,那就是他的后妈,而且张鸣是看着她复机的。吓得张鸣进退两难。

弟弟相约姐姐,最后离家出走

类似于这样的故事太多太多了。

四川省成都市某物业公司一位漂亮的文员张宁(化名),以“轻舞飞扬”的网名上网,结识了一位“冷酷到底”的男孩。“冷酷到底”不时飞来的恭维话,令“轻舞飞扬”春心荡漾。半年以后,两人决定在现实中“圆缘”,不见不散。

2001年11月的一天,张宁在约定的茶楼等到商店打烊了也没有看见“冷酷到底”现身,只好硬着头皮在秋雨中徘徊了一夜。天亮后还是不见男友出现,张宁感到了强烈的失落感。一边骂着“网上的男人没有一个是好东西”,一边跳河自杀。

最后,张宁终于被人救上来了,“冷酷到底”也出现了。原来,他就是张宁的同胞弟弟。因为没有想到“轻舞飞扬”是自己的姐姐而一直不敢现身。

了解内情后,妈妈大骂弟弟“不安好心”、“伤风败俗”,气得住进了医院。父亲一怒之下打了儿子一个巴掌,叫他滚出家门。后来弟弟果真离家出走了,再也没有回来。

相见恨晚,不料双方都是男人

网络性爱中的双方已经感觉到了相应火候,双方见面后才发觉,原来彼此都是“同志”,从而引发一段尴尬话题。

2000年3月,陕西省咸阳市一位刚刚大学毕业的小伙子李涛(化名),在网上结识了四川省德阳市的男青年刘磊(化名),由于彼此不知对方性别,因而在网上确立了“恋爱”关系。然而一个月后,当双方得知对方都是男性时,刘磊一心要中断这段“恋情”,而此时此刻的李涛已经深深坠入“情网”而不能自拔。

“五一节”期间,李涛特地从咸阳赶到德阳想见刘磊,可是刘磊避而不见。后来,刘磊无奈之下在车站会见了李涛,并且陪同他到彭州旅游了一圈,然后把他送上归途。

没想到,李涛回家后更加思念刘磊,于13日再次来到德阳,要求与刘磊见面。

第二天凌晨,见刘磊始终没有回音,李涛到药房去购买整瓶的安眠药企图自杀。见药店老板没有答应,李涛便在当天下午2时在德阳市医院强行买药,结果引发医院报警。

网络性爱的双方男性,一个要“冲破世俗”将爱情进行到底,一个采取逃避的态度、挥刀斩断同性孽恋,令人可叹又可笑。

尝试网络性爱者文化层次并不低

据新浪网的一项调查,如果在夜晚看到很不错的异性,其中有70%的被调查者愿意与之发生“一夜情”,其中女性占到13%。

另外一项调查显示,大量的“一夜情”都是通过电脑网络交易成功的。“一夜情”带着他们的是短暂的快慰,而失去的是对生活的感觉。

有意思的是,愿意尝试网络性爱者的文化层次相对较高,其中不乏研究生学历。

硕士研究生自叙“一夜情”遭遇

华南理工大学有一位三年级硕士研究生蒋某,在网络上通过寻找“志同道合”者的方法,先后与五六位白领女网友见面,并且均顺利地发生了性关系。事后彼此形同路人。

2002年5月,蒋某自曝内幕,讲述了自己的经历。

5月的一天,蒋某以“精壮男人”的网名在某著名网站广州聊天室发出消息:“小姐,你想要一夜情吗?”自称是某高校即将毕业的硕士研究生、相貌英俊,不会令人失望,事后决不会纠缠不休。并且表示,只喜欢有文化的白领。

当记者以女网友的身份与蒋某见面时,他果然掏出了自己的学生证,以证明身份。而且,果然是一表人才。

据蒋某介绍,他第一次发生网络性爱的时间是2001年9月。当时他和一位刚刚毕业的艺术院校女生在网上聊了一个多小时,然后就是见面、发生性关系。

从此以后,他又有过四五次这样的经历。

真的仅仅是宣泄方式的一种吗

据蒋某介绍,在网上寻找“一夜情”的男女不少,大多是年龄在30岁左右、受过高等教育的白领阶层,像他这样在校读硕士、博士研究生的也有不少。

在这个人群中,女性通常是在爱情和婚姻方面存在某些缺憾、有的是婚后生活空虚,男性的情况就较复杂。但是他们一般都会很理智的把“爱”和“性”分开,只此一次。

记者对此很感兴趣,接着便在广州视窗网站发出帖子,征求采访具有“一夜情”经历的网友,结果得到十几个网友的回应,有11位网友接受了采访,其中2位女性。

他们对此的看法也是各不相同。最有代表性的看法通常是两类:男性认为,“只要老婆不知道这件事,就对她不会有伤害”;女性说,“一夜情只性不爱,只是宣泄方式的一种”。

为什么白领更喜欢“一夜情”

专家认为,这些年轻人所受的教育程度比较高、接受西方的性解放思潮也比较快,网络给他们的交往提供了方便的平台。

这些高学历者,在学到文化知识的同时学会了放纵,而不是责任、自尊、自爱。

一个人在世界上总会碰到各种各样的诱惑。人类的性行为应该建立在彼此了解、彼此爱慕的基础上,如果单纯是生物体的结合,并不会带来情感上的愉悦。

也就是说,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一夜情”代表的都是背叛。如果一个家庭中的夫妻双方,都抱着“不让对方知道就不是伤害”的心态在外面乱搞“一夜情”,这样的家庭是很危险的。

从性别角度看,许多男性的确可以做到“性”和“爱”完全分开,但是女性却很少能够如此洒脱。更不要说这是一种高危行为了,很可能一次就感染上艾滋病,给自己、家人、朋友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

网络性爱正在时髦“不见面”

一位男性网民因为有了网络情人,而把这份美好感觉延续了多时。然而,就在他们决定从网上转到网下、憧憬着晚上肌肤相亲时,他不得不垂头丧气起来:“我见到她本人了,长得又胖又矮。想到即将要和她翻云覆雨,都快要吐了。”

对于这一短暂经历,他事后总结道,“浪费了上网费用,以及一大堆卫生纸!”

在经历了太多的“见光死”以后,现在的网民中正流行“柏拉图”式的纯粹精神交流。

专家认为,在网上感觉较好的网民与其在见面后感到失望,不如干脆就不见面,把这种美好感觉永远保留在网上。

这也是网络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人们在不同程度上尝试摆脱网络困扰的表现之一。

一位女大学生引用了钱钟书先生的一段话:“既然中意这只鸡蛋的味道,何必一定要见下这只蛋的母鸡呢?”虽然这句话用在这里不是很合适,但是网友速配成功的个案寥寥无几,更不用说“见光”以后遭受性侵害的可能性了。

只要双方不见面,就不会破坏原来的美好感觉,彼此在对方心目中永远保留一份感觉和美好记忆。“相见恨晚”也永远不会变成“相见恨早”。

在这里,多少也有几许“妻不如妾、妾不如嫖、嫖不如偷、偷不如偷不着”的意境在内。

意乱情迷比见光死更可怕

除了“见光死”以外,还有一种意乱情迷比“见光死”更危险。

例如,本来双方讲好“只此一次、只性无爱”的,可是见面以后双方至少有一方由“性”而“爱”,动了真感情,像胶水一样要粘住对方,性质就发生了变化。

如果双方都是单身,问题还不大,假戏真做,说不定还算是一段风流佳话。

如果其中的一方或双方都有了家庭,那么他们要面无愧色地一切照旧也许就困难了,弄不好要闹出人命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