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光乡老百姓主要收入来自于外出务工,留在本地的老百姓大都没有专业技能,主要从事传统养殖业。红光乡长毛兔养殖虽然历史很长,但地震前基本采用散养的方式,养殖户分布面太广,个体养殖规模太小,缺少“领头羊”,难以形成品牌效应和竞争优势。同时,长毛兔养殖业技术含量低、兔种差,属于粗放型的养殖方式,兔农的利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地震后,当地长毛兔养殖产业遭受毁灭性打击,兔农损失惨重,所有生产资料丧失,整个红光乡长毛兔养殖产业亟待恢复、发展和升级。
舟山市援建指挥部决定重点推进红光乡长毛兔养殖产业,分阶段实施长毛兔养殖产业援助。整个长毛兔养殖产业项目总投资200余万元。项目实施后,可以向红光乡广大养殖户每年提供种兔1万只,提高红光乡长毛兔养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增加科技含量,提升产业层次,同时能解决约250人的就业问题,每年增加当地群众收入60余万元。
很多热心的舟山市民朋友对红光乡产业援建非常关心,定海小沙镇晚稻杨梅种植大户章裕迪还特地将600株晚稻杨梅苗包装成箱,通过邮政特快专递送到红光乡,进行杨梅种植试点。
王飞跃,这位属龙的“舟山男儿”,带领他的团队,为灾区援建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援川前,王飞跃是舟山市定海区区委常委兼金塘镇党委书记、舟山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在舟山援建指挥部的板房会议室,“2008年度抗震救灾先进集体”、“2008年度援建工作先进集体”、“2009年度援建工程立功竞赛优秀组织单位”、“青川县农村永久性住房建设先进集体”等奖牌挂满了墙壁。这不仅是对舟山援建成绩的充分肯定,更见证着王飞跃和舟山援建指挥部一班人的辛勤工作和无私奉献。
青川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向勇说:“王飞跃带领的舟山援建队伍是一支‘铁’队伍,在红光那样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工作条件下,援建工作能够取得如此成绩,令人敬佩!”
衢州人在马公乡创奇迹
对于衢州市13名援建人员来说,到地震灾区工作应该已有足够的心理准备。2008年9月5日,指挥部挂牌成立,越野车在坡陡弯多的乱石堆里挣扎了近5个小时,多数人被颠得晕头转向,恍然回到远古蛮荒之地。
“人在车上跳,车在路上跳,心在胸中跳”,指挥长毛建国对这“三跳”终生难忘!这就是衢州人工作生活两年的地方。
马公乡位于青川县西南边陲青川、平武、江油三县(市)结合部,原乡政府驻地朝阳村距离青川县城乔庄镇96公里,平均海拔1300米,素有“青川小西藏”之称。全乡幅员面积63.6平方公里,辖三台、锅坛、先锋、朝阳4个行政村24个社(村民小组),原有人口564户1938人。马公乡地处龙门山断裂带上,是极重灾区中的极重灾乡镇。
“5·12”特大地震后,全乡形成了大大小小堰塞湖10多个,境内遍布塌方、泥石流,大规模垮塌的山体有10多处。朝阳村窝前社滑坡体长达2.1公里,是广元市最大的地质滑坡体,垮塌土石方量达1500万立方米,总体积比红光乡的东河口滑坡体还多出三分之一,地震发生时有27户38人被埋。
由于地处边远山区,山体垮塌频发,交通不便,马公乡成为救援队伍进入最迟的灾区。加之次生地质灾害、气象灾害频发,被抢通的道路、供电、通信反复中断。
马公乡至今无一家餐馆,无一家商店,无集贸市场,所有商品都要下山到几十公里之外的县城里购买。
工地上请的临时工人,一般干不满一个星期就要走人。条件太艰苦,晚上想数几个星星都难。每餐基本都以土豆为主,遇到雨雪冰冻天气,有时连吃一个星期甚至十天,闻到味都想吐!
2010年5月8日下午,当笔者一行到达马公乡衢州援建指挥部采访时,碰到一些村民,他们都很感叹地说:“在马公这样差的条件下,这些浙江人即使什么都不做,能安心呆上两年都是奇迹!”
13名衢州男儿,不但住下待住了,而且还一口气援建了11个项目,投入援建资金1688万元,省统筹资金1433万元,衢州市定向慈善捐赠资金255万元。
马公乡中心小学、乡卫生院、场镇整治及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工程、场镇供水工程、通乡道路应急修复项目、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业科技服务中心、通社道路建设工程、农房重建示范点配套设施建设项目、特色食用菌项目、森林土鸡养殖项目,所有全额投资类援建项目已全部完成。
衢州市援建指挥部援建的江山白菇高效栽培示范园区,在400多平方米的废旧板房里种植江山白菇20万袋,成为全省产业援建的一大亮点。
副指挥长范叶和介绍,衢州江山市食用菌栽培始于20世纪80年代,先后种植过蘑菇、木耳、猴头菇、黄色金针菇等食用菌。经过近30年的发展,以江山白菇(金针菇新品种)为主的食用菌产业已经成为江山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农村支柱产业。江山白菇在江山市已有30多年的栽培历史,技术比较完善成熟,乡土人才资源丰富。2008年江山白菇种植量已达2.1亿袋,占食用菌栽培总量的68%。江山白菇是全国名牌农产品、浙江省十大名菇。
在产业援建中,衢州市援建指挥部决定把衢州市发展效益产业的做法和经验,引进青川。经指挥部与江山市农业局对接,先后有四批江山白菇专业合作社到青川县考察,最后确定由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塘源口乡白菇专业合作社两位专业户,来青川培育发展白菇产业。
但马公乡既无场地、又无搭建板房的土地,特别是交通不便、产品运输销售困难很多。衢州人不泄气,开动脑筋想办法,通过“借地发展”的形式,以“专业合作社+示范基地+农户”的运行机制,在桥楼乡的闲置板房里,建立江山白菇高效栽培示范园区,栽培技术培训基地。
2009年5月6日下午,衢州市援建指挥部工作板房内,赵国清等七位农户早早地就聚集在一起,等待着网络视频直播衢州专家们讲授食用菌种植技术。4点35分,衢州江山市的三位食用菌产业方面的专家走进衢州新闻网直播室,村民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马公海拔1300米以上,可用场地很少,发展金针菇行吗?”
“马公的交通差,远途运输和途中颠簸,对金针菇的销售质量和价格会有怎样的影响?”
……
村民们从未使用过电脑,一个个争着让指挥部的工作人员帮他们在网络互动平台上提问。
2009年春节后,指挥部工作人员从江山带回30多袋已经接种的金针菇在马公乡进行出菇试验,效果非常理想。消息传出,当地农户十分兴奋。但技术成了“拦路虎”。金针菇种植周期短,各项环节都有不同的技术需求,需要及时指导,让衢州专家、技术人员频繁到马公乡现场指导有难度。
“马公乡前不久刚通了网络,可以利用我们的网络直播技术,请专家在网上给农户上课。”衢州新闻网提出建议。5月5日,衢州新闻网正式搭建“空中课堂”技术平台,6日下午,开始首次“空中教学”。
马公乡地处偏远,时常停电,为了确保大家能看到直播课,乡里提前预备了发电机。40多分钟的课程很快结束,村民们却意犹未尽,他们还有很多问题要向专家咨询。得知“空中课堂”将根据需求不定期开课时,他们开心地让指挥部工作人员在网上留言致谢。
38岁的李远华戴着一副深度眼镜,是马公乡朝阳村屋基社的村民,过去曾长期在山西的煤矿打工。一次偶然的机会,了解到白菇生产的情况,渐渐地着迷。现在,李远华一家四口已经搬到了桥楼乡,两个女儿就在桥楼小学读书,他和爱人在产业园里学技术。“要先在园区内学好技术,自己适当种植一些,合作社已答应提供优质菌种,免费技术指导和保护价包销产品。”
听过“空中课堂”技术课的马公乡三台村的何立海,更是信心十足,他与分管产业援建的范叶和经常联系,询问引进江山白菇的事,听说衢州市援建指挥部引进的专业合作社将在桥楼乡建立园区,就第一个到乡里报了名。如今他也在这里边学习、边参与、边种植。他与李远华一样也有一幢种有2万袋江山白菇的板房生产车间,还打算赚钱后就在桥楼乡盖新房。
“四川火锅餐饮发达,特别是在成都、绵阳等大中城市金针菇市场前景良好,江山白菇不仅可以利用青川县废旧板房种植,还可在广元市甚至四川省范围内推广。”范叶和说,“青川老百姓可以利用他们现在学到的技术走出青川走出广元创业。”他还特别提到,江山白菇是对青川县原有传统香菇、木耳产业的补充。引进、培育、发展江山白菇,使各类食用菌产业发展相得益彰,做到“冬春有江山白菇、夏秋有香菇木耳”,有利于优化食用菌产业结构,提升食用菌产业档次。
在马公不仅是江山白菇火了,马公的森林土鸡产业也备受关注。
第三章 (15)
马公乡森林覆盖率高,林地资源丰富,家禽疫病发生率低,森林土鸡养殖基础良好。马公乡群众素有种植玉米的习惯,土鸡养殖饲料基本能得到保障,但长期以来零星放养没有形成产业。
衢州市援建指挥部决定给马公的森林土鸡产业再加一把火,积极争取省援建指挥部项目支持,采用“专业合作社+示范基地+专业户”的运行机制,2009年将重点扶持组建1个专业合作社、建设2个示范村、培育10个专业户,使全乡森林土鸡饲养量达10万只、出栏数达6万只。制定了《马公乡森林土鸡饲养技术规程》,邀请青川县畜牧局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培训。
马公乡山清水秀,这里放养的土鸡,吃的是森林里的杂草昆虫,喝的是天然山泉,所以说马公土鸡的营养价值、口感以及环保指数无可比拟。在第一批土鸡上市时,他们为每一只土鸡挂上“马公土鸡”脚环,进行品牌销售。
正如衢州市委书记孙建国所说:“衢州市没有太雄厚的经济实力,不可能耗费巨资援建很多大的工程。衢州援建主要是尽力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让受灾群众能通过这次援建增强致富能力,走上致富之路。”
衢州人的援建实践表明:小援建也可以创造出大奇迹!
让我们记住这些马公乡援建者的名字:指挥长、党委书记毛建国,党委副书记、机关党支部书记王国忠,副指挥长、党委委员方鹤来,副指挥长、党委委员俞安心,副指挥长、党委委员范叶和,项目规划组组长、机关党支部宣传委员洪晓勇,项目规划组成员许虔,工程建设组组长、机关党支部组织委员程雪松,工程建设组成员沈军,综合协调组组长刘国璋,综合协调组成员郑雪良、祝建辉、张立明。
出临海上营盘
对于临海市援建指挥部的蒋定森来说,人生的有些事巧合得难以置信。
2007年,蒋定森作为人大代表候选人,被分到临海市上盘镇头蒙岛选区,一个仅有几百人的小海岛,那里是浙江省唯一不通公路的地方。
而这次入川援建的营盘乡,位于余震频发的川、甘、陕三省交界地带,三面环水,一面靠山,也是四川省唯一不通公路的乡镇。
2008年9月5日,临海市对口援建青川县营盘乡灾后恢复重建指挥部挂牌成立,蒋定森和陈威、沈国材、翁理敏、徐世卿等援建人员进驻营盘乡。营盘乡有山有水,但却是穷山恶水,无石、无砖,所有建材都要向外购买。灾区重建项目多而集中,材料运输交通不便,主要运输通道经常受阻,营盘乡通往广元的212国道上有多座危桥,最高限载15吨;通往青川的105省道上的井田坝大桥垮塌,依靠两条轮渡运输,载重车辆过渡往往要排队两三天;沙州镇到营盘乡仅有一艘载重20吨的轮渡,重车要进行转驳运输。受这些因素影响,运达营盘乡的建材不仅供应紧张、价格奇高,而且很难保证施工用量。比如沙石在板桥乡是35元/立方米,到营盘乡达到120元/立方米,还没有人签订保质保量供应的合同。钢筋、水泥、砖等材料也大体如此。
要在这样的条件下搞援建,运输怎么解决?
压力之大,和其他指挥长一样,仿佛一夜之间,蒋定森就急白了头发。
而营盘乡中心小学和卫生院重建又纳入浙江省统筹援建的“奋战一百天,开工一百个项目”的“双百”攻坚战,没有退路可言,在人们疑虑的目光中,临海人只有一个字:拼!
蒋定森说:“人生能有几回搏?青川的灾后重建就是一个大赛场,临海人要交出让老百姓满意的答卷。”
茶坝人运输靠“摆渡”,茅坝人运输靠“摩渡”,而临海人运输靠抢“轮渡”。他们在近200个昼夜里抢运了1000多船建材,除去雨雾风天,留给临海人的时间几乎以分秒来计算。指挥部仅5名工作人员,分工不分家,人人上赛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