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大援建
7762800000015

第15章 迷彩之师 (14)

竹下公路全线是边通车边施工,交通压力很大,施工时不得不采用半幅施工。但是由于三四级公路路面狭窄,多处在悬崖边,半幅施工时,压路机都无法往崖边碾压,每次进行上边坡开挖时,施工点两端必须设人员指挥交通,车辆间隔时间段放行,这样施工的效率很低,特别是路面施工期间的交通维护更难。项目部门专门成立了交通维护小组,邀请交警、路政人员协助。

竹下公路施工环境极其恶劣,加之地质结构复杂,沿线大多是风化的页岩,山体松动,很容易发生滑坡、塌方,给施工带来很多困难和危险。特别是“7·16”洪灾,导致竹下公路到处塌方,生产拌料场地全部被淹,公路连续中断三天,项目部停水、停电、停信号,白家乡成了一座孤岛,与外界失去联系。吕旦和项目部人员在大雨中连续奋战了近六个小时,终于打通了通往外界的道路,第一时间赶往竹园镇杭州市援建指挥部报告灾情。

吕旦说;“在地震灾区担任项目经理,意味着更大的压力、更多的责任。”每天一大早,他就要沿着竹下公路督促、检查、安排施工,常常是一整天守在工地,因为他深知以身作则的道理。“我是项目经理,我不冲在第一线,谁来冲?”

汗水和泪水换来了欣慰。如今,一条优质、宽敞的柏油马路呈现在人们面前,竹下公路建设比合同工期提前了两个半月,并做到了安全无事故,质量零缺陷,受到了当地老百姓和青川县交通局、广元市交通质检站等的一致好评。白家乡的一位老大爷说:“偏远的白家乡能走上这么好的路,真是做梦也没有想到。”

吕旦一直没有时间回家看望妻儿,每当夜深人静,他就在网上传递对妻儿的牵挂,视频相见是一家人最大的快乐!好几次听到电话里儿子讲妈妈病了,母子俩没有晚饭吃,只能饼干充饥的时候,或是妻子凌晨打来电话,说儿子病了,她一个人抱着孩子去医院的时候,铁汉也忍不住偷偷流泪。

竹下公路通车以后,吕旦并没有回家看望妻儿,因为竹下公路二期紧接着也开工了。两个工地一套项目班子,他每天的工作更忙,回家成了一种奢望。

在杭州建设工地,在浙江援建各指挥部,在整个四川灾区,有数以万计的吕旦、韩国强这样的援建人员在忘我地工作。每一个建设者都是一根标杆,都有催人泪下的故事。在整个采访写作过程中,笔者最遗憾、最感不安的就是不能把这些人和事全部收揽进来,为此,也让笔者的心里常存歉疚……

今年53岁的韩国强是浙江疏浚有限公司的员工。2009年3月初,他跟随疏浚公司援建队伍来到竹园镇,是竹园镇防洪堤工程援建人员。

初来竹园镇时,没有住的地方,就在当地农民震后尚存的危房中安顿下来。白天忙着寻找合适地段建立竹园防洪堤项目部,晚上与老乡们一起经受着余震。夜里睡不着,就在房前露天席地而坐,望着遥远的天空想念妻儿。

在竹园镇政府的协调下,防洪堤项目部在一块菜地上搭建板房。由于项目部的人员还未到齐,经理杨廷峰派韩国强负责聘请民工和组织材料。若在平常,这两项工作也不算难,但灾后重建,民工需求量极大,建筑材料十分紧俏。韩国强村里村外跑了好些天,硬是把那些正在自建房的农民兄弟请了过来,让他们帮着回填地基。他自己则搭着班车继续到广元、成都组织材料,早出晚归。每当他回到竹园,看到防洪堤基础工程一天天逐步成形时,疲惫一扫而空,心里说不出地高兴。

然而,愉快并没持续多久。“7·16”特大洪灾,竹园大桥下的工场、临时施工设施被淹没,项目部的围墙被洪水冲倒,洪水漫进了项目部,存放的油罐浮在洪水面上东撞西撞。韩国强不顾齐腰深的洪水,钻进摇摇欲坠的板房中抢出一堆绳子,和几个同事将油罐拴起来固定在尚未倒下的砖柱上,指挥着项目部的工人和前来帮忙的百姓退到地势较高的地方。看到人们都退到了安全的地方,他才最后离开居住了几个月,如今却只剩下几根钢筋砖柱的板房区。

洪水退去的第二天,韩国强就与施工人员一起清理淤泥,又到广元、成都等地为项目部采买材料。高强度的工作,让壮壮实实的韩国强变得又瘦又黑。

8月初,韩国强获得一次回乡探亲的机会。小别数月的妻子几乎认不出他,看着韩国强,妻子心疼地说:“你怎么不爱惜身体啊?这样又黑又瘦的,孩子回家肯定认不出你了!”韩国强拉着妻子的手回答道:“你没到过灾区,你要去了,你也会拿出你的全部精力来参与援建的!”

几天之后,竹园防洪堤工地上,人们又看到了韩国强忙碌的影子。

萧山援建指挥部副指挥长肖爱民讲了一件事:他们援建的竹园小学和竹园中学都地处山上,属原址重建,两个学校总投资高达6000多万元。地震以后,原有校舍已是一片废墟,学生上课就在临时搭起的板房、帐篷中,不时遭受雨水、酷暑的煎熬。这两个学校均列入浙江省援建指挥部的“双百”攻坚战,2009年9月1日前交付使用。

萧山援建指挥部依据浙江省九年制学校的标准对这两个学校进行规划设计。按照规划要求,两个学校均需征地扩建。前期的征地拆迁、三通一平当地政府为第一责任人,援建指挥部负责协助。如果前期征迁完不成,就意味着校舍重建无法实施。除了几十亩的征地任务外,更难的是涉及几十户农户的祖坟迁移。当时已过冬至,按当地老百姓的风俗习惯,祖坟过了冬至节气,不能再动土。当肖爱民忧心忡忡地找到竹园镇镇长罗清平商量时,罗清平说:“过节搬坟虽有悖风俗,但为了下一代,为了活着的人生活学习得更好,我们没有退路。我向你们立下军令状,10天内一定完成,保证不会因为我们的工作不力使学校建设进度受影响。”肖爱民说,那10天,时间好像过得特别慢,每天心里都是七上八下的。进展顺利吗?老百姓会配合吗?没想到只用了9天时间,迁坟工作全部完成,仅竹园小学就搬坟47穴。

肖爱民说,他很惊讶地握着罗镇长的手问他的工作秘诀。罗清平笑着说,援建工程是天大的事,党中央、国务院给了这样好的政策,援建人员从千里之外来支持他们,老百姓虽然有想法,但总还是顾全大局的。“谈不上什么秘诀,唯一可以总结的,就是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我们把有祖坟的党员干部都排列到工作小组中,他们带了头,群众就没有话说。”

正是征迁工作的有力推进,确保了竹园中小学校在2009年9月1日前顺利完工。由浙江建工承建的竹园中学工程获得四川省“天府杯”奖。

每当听到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传来的琅琅读书声,看到老师和同学们脸上绽放出幸福的笑容时,杭州援建者无不为之欣慰,大家更加懂得了“党员”的称号不只是荣耀,更意味着责任和奉献。

温州人再创神话

温州历史悠久。《山海经·海内南经》中记载:“瓯居海中”。瓯,即东瓯、永宁等,温州古称。

东晋明帝太宁元年(323年),置永嘉郡,为温州建都之始。苏东坡曾有“自言长官如灵运,能使江山似永嘉”。

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改永嘉郡为温州,温州始得名。

时序更替,四时轮回。

20世纪80年代,温州就因创造中国民营经济的神话而声名大振。

30年之后,一场特大地震把温州与青川青溪镇紧密相连。随着温州援建总投资约7亿元的119个项目全部开工和陆续交付使用,青溪镇从一个自然集镇一跃成为现代化城镇,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等一步跨越30年。

温州人再一次创造了神话。

2008年8月26日,温州市支援青川县灾后恢复重建指挥部挂牌成立,对口支援青川县青溪片区,市本级和瑞安、乐清分指挥部39名援建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进驻青川。

“青溪的事,就是温州人自己的事。”温州援建指挥部指挥长鲍卫翔说,“援建人员从温州出发前,温州主要领导表态,要人给人,要钱给钱,全力以赴把灾后重建搞好。”

在实施好浙江省援建指挥部规划项目的同时,温州市援建指挥部创新实施“自选动作”,动脑筋,挖潜力,把青溪当成自己的家园来建设。温州指挥部在一年多时间里,挖掘出大大小小近100个自选项目,投入超2亿元,做到了“规定动作不折不扣,自选动作深得民心”。2008年年底在青溪镇文明场镇和文明社区建设中,指挥部联合镇政府完成了东桥至阴平村社区及板房区的道路硬化、亮化、净化工程,共硬化道路500多米,种植行道树200多株,安装照明设施多盏,结束了青溪镇没有路灯的历史。在青溪镇堰平村规划启动实施年存栏1500多头无公害生猪养殖基地建设;扶持东桥村发展计划存栏15000只的生物畜牧养殖(土鸡、毛兔)示范点建设;规划万亩核桃种植林建设;全面打造阴平乡村旅游示范村,重点发展50家星级农家乐和规划建设温州特色农业科技园“一园三区”。

投资1000万元修建幼儿园、青溪新区四纵四横八条市政道路、唐青公路集镇道、青溪古城两条市政路、沿唐青路农房风貌改造、阴平生态旅游示范村打造、村村通公路、农贸市场、防洪堤建设、灌溉渠堰、农村饮水、桥梁建设等,温州援建的自选动作涉及新农村建设、产业帮扶、集镇建设、基础设施、环境整治、公益事业、农村水利等多方面,与规定动作形成合力,全方位援建青溪,全方位奠定青溪今后的发展基础。

青溪镇党委书记杨咏称赞温州援建是“视群众为亲人,视青溪为家乡,视援建为己任。”他说,要把援建作为一个起点,今后与温州建立长期的紧密关系。

温州市援建指挥部党委委员、总工陈峰表示:“引进更多的温州企业,把两地援建的感情一直延伸下去。”温州还尝试创业援建,设想将青溪20多名大学生志愿者组织起来,开办村民学校、旅游培训学校等。

第三章 (6)

鲍卫翔说:“除了计生工作以外,其他的所有工作我们都介入。”温州援建工作真正融入到了青溪群众的生产、生活之中。

“重建,不是简单的再建,而是一次跨越和重生。”这是温州援建的理念。

“必须考虑今后当地自我发展的能力。”鲍卫翔说。以援建促发展,以“输血”改善增强“造血”功能,才是从根本上提升灾区科学发展能力的关键。在大量调查基础上,在不断的思考探索和实践中,在无数次争论中,温州逐渐形成“生存与发展并重,当前与长远结合”的援建指导思想。从资金到智力,从技术到观念,从规定动作到自选动作,温州援建指挥部在发展青川青溪镇上全方位地下工夫,努力让援建与青溪今后的发展形成一盘棋,统筹规划,全盘考虑,从根本上改善青溪片区青溪镇、桥楼乡、三锅乡发展基础,增强自身发展功能,让青溪镇驶入跨越发展、快速发展快车道,从而创建了援助的“温州模式”。

温州市对青溪片区一镇二乡的援建,围绕集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农村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城乡综合环境整治等5个方面展开,确定援建项目67个,子项目119个,总投资约6.9亿元。其中全额类项目35个,总投资约58719万元,市本级有青溪中学、小学、福利院、卫生院、唐青公路、供水项目、红军桥至摩天岭道路、青溪客运站、青溪安居房等15个项目,投资37550万元;乐清援建指挥部有三锅中学、小学、卫生院、场镇人饮工程、安居房等10个项目,投资12490万元;瑞安援建指挥部有唐家河川浙交流中心、桥楼卫生院、桥楼小学、桥楼防洪堤等10个项目,投资8679万元;补助类项目32个,总投资约10310万元。

两年过去,千年古镇焕然一新。在青溪,面对无数忙碌的身影和异乡的口音,青溪居民都说,温州援建者是最可敬的人。

2009年5月22日,青溪镇东桥村6组村民何忠秀给温州市援建指挥部送来一面锦旗和一封慰问信,信中深情地写道:大灾面前,两地人民的心,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贴得那么近……

70盏路灯照亮偏僻乡村

“以前这里一到天黑,路上就没人了,再看看现在,大家晚饭后还会出来散步、串门,小孩子也多了玩耍的地方,这些路灯真是大大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啊!”桥楼乡河西村村民韩永第说。

这70盏灯不是普通的路灯,是具有光控作用的太阳能路灯。

初到桥楼,瑞安援建指挥部援建人员发现这里有一个祖祖辈辈都没有解决的问题:这个地处青川最西北的偏僻小乡从来不曾装过路灯,即使是连接县城与外界的121县道上也从来没有装过路灯。

在村民们的印象中,路灯仿佛是城里人的专利和享受,它似乎不属于乡村。每到夜幕降临时,这里就是一片漆黑。

“2008年9月,我们刚到桥楼那会儿,很不习惯。天一黑,整个乡村显得特别荒凉,晚上外出,经常走错道儿。”瑞安援建指挥部工程建设组组长黄文彪说。

路灯的事就放在了援建者的心上。

2009年上半年,项目规划组经过实地考察,决定在121县道及乡里的主要道路上安装多盏路灯,考虑到普通路灯以后还要承担不菲的电费以及维修费,项目规划组决定安装太阳能路灯。“这种太阳能路灯虽然价格较贵,但储电好,以桥楼的日照时间来算,一般一个白天就能储存四五天的用电量。”项目规划组组长王铁夫介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