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对中国的经济领域影响最大的环境变化莫过于中国加入WTO。这使中国面对更广泛、更激烈的全球性竞争与较量。在这场竞争、较量中,制胜的核心之一是人才的竞争。一个组织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就必须首先获得高质量的一流人才。人才是竞争优势的基础和保障,而要获得人才就必须首先懂得如何识别人才,这就好比需要千里马就必须知道如何识别千里马。因此,客观、可靠而有效地甄别人才就成为竞争中的一个关键,这就需要有科学的人事测量。
市场经济造成的结果之一是人员流动。由于竞争提供了机会,使人力资源在社会中形成动态调配,这正应了一句古话,“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如今,人们对“跳槽”已经见惯不怪,合理的人员流动已经被人们普遍接受,并且成为各类组织所需人才的巨大供应渠道。人员流动促成了活跃的人事机制,使组织有可能根据自己的需要灵活地配置人才。然而,要想使这种配置科学化,真正实现人-事匹配,人适所能,才尽其用的理想,就需要了解人,就需要对人的特性进行科学的诊断,也就需要人事测量。
改革开放促成了生产力的解放,也使每一个人的能力获得了巨大的发挥空间。尤其是竞争机制的引入,使人们有机会不断评价自己,调整自己,按需求不断地发展自己。人们开始接受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与开发的概念,那种吃“老本”、吃“大锅饭”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取而代之的是不断“充电”、追求自我提升的需要。然而,要想最大限度地开发自己,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就必须首先全面、准确地了解自己。这同样需要运用科学的人事测量。
人事测量有许多功能,企业需要它,各种组织需要它,个人也需要它。它能服务于人力资源规划,能为招聘、安置、考核、晋升提供依据,也是个人择业的参考,是职业生涯规划与开发的基础。科学的人事测量能提供客观的评价依据,能消除人为主观的臆断,能避除任人唯亲的隐患。它保证了组织人事决策的最大准确性和效率,使组织和个人的利益都得到保证。
科学的人事测量是由一系列经过科学方法研制成的测量工具以科学的方法使用而完成的,也就是说,是由工具和过程两个环节来保证的。因此,要了解科学的人事测量,就要了解这些工具是怎样构成的,以及它们是如何工作的。两者都很重要,不可偏废。
然而,尽管人事测量如此重要,但很长一个时期里,国内却没有一部系统、全面介绍这些内容的论著,这与我国的改革进程是不相适应的,尤其不能满足激烈竞争下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需要。为此,笔者1999年编著了《实用人事测量》一书,献给读者,献给那些诚于探索自我、勇于开发自我的人,特别是献给那些锐意改革、勇敢面对竞争的人和组织。该书是笔者十余年的研究与实践经验积累的结果,其中案例有的出自著名西方企业的经典经验,有的出自国内民营企业的大胆尝试,有的出自对国有企业的谨慎观察。从该书中可以看到,涉入市场经济越深的企业,越对科学的人事测量青睐,因为它们的经验证明了科学人事测量的价值。实际上,依我的观察,人事测量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人事测量上的少许投入,能取得人力资源的重要保证,换得企业的巨大效益。有的企业不肯在科学人事测量上投资,却肯把整个企业交给一些并不了解的人,造成千百万甚至数亿的损失,这样的交换怎么会有人算而不清呢?出版该书是希望引发读者和企业的反思,使人们肯于把管理交给科学。
该书出版不久,就受到学术界尤其是业界的关注,许多高校的管理学院、商学院、心理学系把它选为教材,很多企业参考了该书并选用了该书推荐的人事测量软件。为了更广泛地推动人事测量的学习和应用,为了方便广大读者,有必要出一个简明版本。特别是根据社会实践的需要,“人事测量”已被北京市列入成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为了适应自学考试的特点和要求,应主考单位的要求,在出版社的同意和支持下,笔者简化、浓缩原来的《实用人事测量》,形成现在的这个简明版本,希望为读者和各界朋友提供学习和应用上的方便。
本书仍保持了原有的大致结构,共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原理篇”,共有10章,系统介绍人事测量的基本概念、原理,尤其重点说明人事测量的科学基础,尽力使该部分严谨之余不失可读性。第二部分“工具篇”,共有6章,详细介绍各种类型的人事测量工具,总计超过30种,使读者能对人事测量工具有较直观的感性认识。第三部分是“实务篇”,共有4章,介绍如何在实际工作中组合、运用各种不同的人事测量工具达到不同的目的,包括如何针对不同规模的企业、不同类型的岗位、不同层次的员工、不同的管理目的、不同的企业特殊需要等进行人事测量操作。该篇还介绍了如何运用人事测量得到的结果进行总体的人事评价。
最后,特别要感谢经济科学出版社第一编辑中心的朱丹和边江同志,她们对本书出版的立项与实施给予了极大帮助和支持,尤其是在出版任务极其繁重的情况下,她们仍悉心致力于本书的出版,令我十分感动。
因编著时间仓促,加之经验有限,本书难免有不足之处,谨请读者不吝赐教。
王垒
2002年2月于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