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高速的社会,当你心事重重,渴望找一个人谈谈的时候,一个人很快就来了,坐飞机来的,只花了几个小时就来了,但你发现你们并没有谈什么。当然,谈是谈了,可是,他谈他的,你——你开始也试着谈谈你的,可是后来,你放弃了。
于是,你们的谈话成了两条七歪八扭的曲线,就那么凄凉地、乏力地延伸下去。你敷衍着,笑着,假装作很投机的样子。但是,你心里渴望他离去,让你静下来,静下来啃啮属于你自己的寂寞。
“倒不如自己闷着的好!”这是你的结论。你希望别人来分担你的心事,可别人是不了解你的,你们只是在网上刚认识几天而已。
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已经成了一个快捷化的资讯社会,交通日益便利发达,一日之间就可以到达大江南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变得日益方便,电话、电脑等工具使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实现沟通,可就在这样一个高效快捷的社会里,我们的寂寞感却越来越重。游走在各个网站之间,发现网名叫着“寂寞某某”“寂寞某某”的人越来越多了,这个社会怎么了?
在我们的儿童少年时期,我们曾经享受过一些闭塞的快乐。曾几何时,我们迫不及待地跑到学校,只为了在上课之前跟小伙伴们,大侃特侃昨天晚上的电视节目,即使上课铃已经响起,我们还在为彼此的看法争论不止。
曾几何时,我们总是匆匆忙忙吃完饭守在电视机前,生怕错过剧中的哪怕一个情节,那种焦急恐怕是一辈子也难以忘记的吧!
曾几何时,我们对借到的一本畅销书爱不释手,兴奋地躺在被窝里一遍又一遍地看。
曾几何时,我们只能用书信来联系彼此。我们用各种各样的笔来描述自己的悲欢和喜乐,把所有想说的话都精心地写在信纸上,然后小心翼翼地寄出去,在期待和忐忑中期待远方的回音,那种兴奋的企盼和渴望是多么得美好。
曾几何时,我们在寒冷的冬天里排着好长好长的队,只为买两张电影票,和心爱的她在一起共度一段美好的时光……
社会发展到近日,不便捷的大多都被淘汰了。现在,只要打开电脑,我们就可以看到自己感兴趣的电影和电视,看自己喜欢看的书,甚至世界各地的新闻和消息都可以尽收眼底。我们再也不必为看一本书而到处向别人借,再也不必为一部电视剧去等待明天播放的下一集,我们可以想看几集就看几集,想看多久就看多久,甚至可以暂停、倒退、重复……我们再也不用排着长长的队只为等待两张电影票。
同时,我们联系他人的方式也多了许多,在手机上轻松地拨出一个号码,就可以和好友随意地闲侃。网络聊天室、QQ、MSN、E-mail等便捷的聊天工具更是极大地缩短了世界的距离。我们不但可以轻松联系到自己的朋友,还能结识许许多多的陌生人,看千奇百怪的事。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找到我们想要的一切信息。
可是慢慢地,过去的我们死去了,继而又衍生出一个新的我们。这个全新的自己在遇到现实中的朋友的时候,会变得结巴,变得语无伦次,变得手足无措,变得沉默。我们只有在自己那个小小的网络世界里才有自信,才有成就感,才有话要说。只有那里才能让我们感到慰藉,而现实却只能让我们感到越发的陌生。我们就这样沉浸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自得其乐,却从不敢走出,因为害怕寂寞会缠遗自己的全身,令自己窒息。
我们可以跟大洋彼岸的人海阔天空地聊天,却跟隔壁的邻居形同陌路;我们可以交上上百个网友,可是身边却找不到一个推心置腹的朋友。当这些尴尬的矛盾摆在面前的时候,我们总是会忍不住这样问自己:我孤独吗?寂寞吗?我快乐吗?
不,我们不快乐。因为寂寞从未远离,只是我们不敢面对。为什么生活变好了,我们却越寂寞了呢?
一个社会的发达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就拿现代社会来说,整个社会已经有能力为其中的每一个个体提供彼此远离的条件,人与人之间的内心依存度变得越来越低,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识编织一个只属于自己的生活模式。你可以把自己的体验更深地藏起来,而不会受到他人的触及与关切。你可以把自己置身于繁华与热闹之中,可以拿出自己的另一面与他人分享。
现代社会为其个体提供了相当宽松的独立存在空间,同时也拉开了人与人之间最深层的距离,隔靴搔痒似的沟通,一方面可以对个体内心的寂寞体验起到保护作用,另一方面我们心中的寂寞却在其中发酵、变异,于是寂寞成了我们心中最大的伤痛。
资讯时代,世界的距离缩短了,可是人们心与心之间的距离却越来越大,所以我们更加寂寞了。
在这个热闹的世界,很多人选择了封闭自己;社会发达了,我们却寂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