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全史野史篇
7758400000034

第34章 口蜜腹剑的李林甫

公元705年即武则天长安五年十一月,大唐东都洛阳上阳宫内,一片凄凉,显得格外寒冷。武则天,这个不可一世的女人已经奄奄一息,再也无力叱咤风云了。在张柬之等人的威逼之下,不得不让位于一个40多岁的男人,这个人就是历史上昙花一现的唐中宗李显。

这时,上阳宫外,一片喊杀声,张柬之、崔玄肮等人正率领御林军在捕杀武则天的亲信及帮凶们。在被杀者当中,就有使武则天得到生理满足的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可怜他们成了宫闱斗争的牺牲品,而与之同榻共枕的武则天这时已无力张开她的保护伞。随着刀光剑影及鲜血的喷溅,生命在无可奈何之中脱离逐渐僵硬的躯壳,荣华富贵也随之烟消云散。

渐渐地,上阳宫外的喊杀声、哀嚎声平息了下来。床榻上的武则天气息也愈来愈弱,瞳孔逐渐散开,在一片迷茫当中,孤寂地远离了她驾驭了数十年之久的权杖,追随她的先夫唐高宗去了。这个给李唐皇室带来无跟血雨腥风的女人,终于死了,李氏子孙们似乎得到了一次微微的喘息机会。

不料,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历经苦难的唐中宗李显,在位不到几年,于公元710年被韦皇后及其女儿安乐公主毒杀。在平息韦后之乱中,身在外地的临淄郡王李隆基亲率死士数百人偷返长安,和他的姑母太平公主齐心协力,立下了汗马功劳,为其后来登上大唐皇位奠定了基础。但太平公主却是个不安分的女人,由于受其母后武则天的影响,玩弄权术于股掌之间,她的权力欲望使她企图效法其母后武则天,与李隆基产生了摩擦,最终被李隆基一笔抹去,永远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武则天、韦皇后、太平公主,这三个女人,在唐王朝的历史上,用饱蘸鲜血的笔写下了自己的辉煌和悲哀。她们的所作所为被后人称之为“三女乱唐”。随着她们美丽的倩影一个接一个地消失,大唐宫闱又恢复了宁静,那象征着至高无上权力的龙位,也重新托起了李氏家族的子孙们。

公元713年,李隆基从其父皇手中接过沉甸甸的大唐江山,开始了他长达44年的皇帝生涯。这个通晓音律、风流潇洒的封建帝王,无情的历史跟他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开元盛世”使其英名千古,“安史之乱”使其狼狈奔川。我们的主人公,也是在他的朝堂之上,居相位达19年之久,演出了一幕幕滑稽剧。说到这里,言归正传。李林甫,你这个“口有蜜,腹有剑”的小人,该粉墨登场了。

李林甫(?-752),小字哥奴,与大唐皇帝血脉相连,是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的第五代孙。若论其辈分,李林甫还比唐玄宗李隆基高出一辈。但所有这一切并没有成为李林甫的资本。他本人的发迹靠的是自己的权术,善于排挤异己的伎俩。至于宗室血统带来的辉煌,则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成了茶余饭后的谈资,梦中的荣耀。

李林甫的曾祖父李叔良,在唐高祖武德初年被封为长平肃王,镇守泾州,以抵挡薛仁杲。身为守将的李叔良并不爱恤士卒,常常克扣军饷从中渔利,其下属官兵非常怨恨。薛仁呆对李叔良的为人了如指掌,常利用其弱点进行突然袭击,李叔良每每丢盔撂甲。被打得大败。在一次战斗中,薛仁杲让其手下诈降,谎称军中无粮,李叔良信以为真,派其手下骠骑将军刘感率军前往受降,结果中了伏击。刘感被薛仁果俘虏而去。闻知此事,李叔良两股战栗,唯恐朝廷降罪,不得不拿出所有家产慰劳部下,才得以鼓舞士气,扭转了屡战屡败的不利局面。后来,突厥入侵,朝廷派李叔良前往迎击,结果中了流矢,死在半道。李叔良共生有两个儿子,长子李孝协,次子李孝斌,后者为李林甫的祖父。

李叔良死后,长子李孝协继承了其封号,封地改为范阳。不久,被降封为郇国公,领魏州刺史。李孝协不但继承了其父的封号,而且还把李叔良贪赃枉法的一套本领也承袭了下来。终于被朝廷得知,在唐高宗麟德年间,因贪污赐死。虽经陇西王李博义苦苦哀求,要求赦免死罪,唐高宗还是不原谅,李孝协不得已而自杀。

李林甫的祖父李孝斌官至原州都督府长史,生有两子,长子为李思训,李林甫的伯父;次子李思诲,李林甫的父亲。李思训曾经做过江都令,在其为官期间,正是武则天当政之时。对于李唐宗室子孙,武则天动辄予以杀戮,或流放。宗室子孙并没有因皇家血统而享受荣华富贵,闻到的只是同宗同族的血腥味。在血雨腥风之中,李思训考虑到自身的安全,弃官而去。武则天死后,宗室子孙才得以安宁,李思训重新回到官僚的行列,被封为陇西郡公,官至宗正卿,后又任益州都督府长史。唐玄宗开元初年,爵位进封至彭国公,封户四百,官至右武卫大将军。绘画艺术在唐代得到了一次充分发展的机会,在众多画家当中,有姓名可考的达四百多人,李思训便是其中之一。李思训善于画山水,当时人对他的画非常喜爱,以得到他的画为荣耀,并且把他的山水画称为“李将军山水”。李思训生前死后都得到无比的荣耀,在他死后,赠秦州都督,并被恩准陪葬桥陵。

李林甫的父亲李思诲远没有李思训那么荣耀,官仅至扬州参军事,其事迹史籍也无多少记载,可见他在当时的地位甚是卑微。李思诲娶妻姜氏,生李林甫。其舅父姜皎非常喜爱李林甫,养在自己家中。随着年龄的增长,李林甫不失时机地给其舅父戴了顶绿帽。姜皎很会见风使舵,唐玄宗李隆基为藩王之时,他似乎意识到了发迹的契机,即诚心结交。李隆基即位之后,姜皎被授官殿中少监,从四品上,专门掌管天子服御之事。唐玄宗的恩宠,使得姜皎经常可以出入后宫卧内,陪皇帝宴饮,击球斗鸡,坐则与妃连榻。后宫宫殿之前种有一棵茂盛的果树,唐玄宗经常在其花朵盛开之时,与近臣前去玩赏。在一个春光明媚的季节,玄宗又与近臣来到树前。姜皎上前,拱手说道:

“陛下,真乃嘉树也。”

玄宗听后,面带笑容,说道:“姜爱卿既爱此树,那就植入府中玩赏去吧!”

深得玄宗喜爱的姜皎,权倾一时,接受的赏赐有宫女、马匹、珍玩。前后不计其数。生长在舅父家的李林甫,从小就看到权势的魅力,对权力充满了无限的向往。也从其舅父的官场交易中,受到了一些启蒙教育,为他以后的官场历险奠定了基础。

大唐开元初年,年富力强的唐玄宗整顿吏治,任用贤相,社会一片祥和,历史进入了“开元盛世”。大唐都城长安,生机勃勃,商贾云集,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各色人等,神采飞扬。这时的李林甫已长成一个小伙子,长安城中的热闹场面并没吸引这位青年,每每办完公务,在回家途中,得意之中眉宇间不免露出淡淡的愁意,来往的人们并没有注意到这个不起眼的青年人。他们为之注目的是那些达官贵人,皇室贵胄,每当这些人威风凛凛地招摇过市,路人无不驻足,欣羡之情溢于言表。这种场面长安城中不知上演了多少幕,但人们还是不厌其烦的看着,看着……作为看客的李林甫也常常被人群拥来挤去,好像水中的浮萍在浪花中漂摇。当人们恢复了平定,忘却了一切之时,李林甫却没有停止其野心的活动。忽然,他的内心似乎触到了什么。想当初,秦始皇巡游各地,人群山呼海涌,当中的两位观众——刘邦、项羽不也像他现在的境遇吗?前者惊羡之余曰:“大丈夫当如此也!”后者不屑之余曰:“彼当取而代之!”

想到这里,李林甫的眉宇渐渐舒展开来,他绝不是和刘、项一样想到了皇位,他没有那么大的胆量。在其内心里却不止一次地说:以我李林甫之才,难道还不如那些酒囊饭袋?终有一天,我李林甫也会八面威风,为人仰慕。随着飘忽的思绪,李林甫偷偷地笑了,步子也不觉轻快起来,不知不觉中回到家中。

这时的李林甫,已由当初的千牛直长,一个从七品上的小官,被擢升为正五品下的太子中允,在太子府当差。官虽然升了,但极强的权力欲并没有使他满足。李林甫深深明白,要升迁单枪匹马于事无益,还得靠人提携。这次被升迁为太子中允,不就是舅父姜皎的功劳吗?于是,李林甫把眼睛放在了宰相源乾曜身上。

源乾曜,相州临漳人,进士及第,为相之前历经殿中侍御史、谏议大夫、梁州都督等官。唐玄宗开元初年,邻王李守礼府中官吏犯法,玄宗以为是王府中缺少有才干的长史所致,于是为邠王府寻找长史。李林甫的舅父姜皎向玄宗推荐源乾曜。及见玄宗,非常欣赏其才干,被任命为少府少监兼邠王府长史。不久就被拜为宰相,前后为相达十年之久。其人谨慎稳重,所历之官以“清慎恪敏”为人称道。姜皎引荐源乾曜不是平白无故的,他们二人为儿女亲家。正由于这层关系,李林甫又做起升官发财的美梦。但初出茅庐的李林甫万万没有想到,美梦半道而醒。

源乾曜有个儿子叫源絮,因姜皎与源乾曜的关系,自幼和李林甫相识,李林甫考虑好一切之后,信心十足地来到宰相府。他很聪明,没有直接找宰相本人,而去拜访宰相公子。两个年轻人一见面,寒喧了一番,李林甫便道出了来意。

“源公子,在下闻知司门郎中一职时下空缺,求公子给令尊大人说说,能否让在下补缺?”

李林甫说罢,向前推了推提来的礼品。源絮客气地说道:“李公子见外了,咱们一家人不说两家话,定当为李公子效力。”

“源公子,在下感激不尽,日后若用得着在下,定当效犬马之劳。”

“李公子太客气了,区区小事,何足挂齿。”

李林甫见事情已妥,便不失时机地起身告辞。

“源公子,今日多有打扰,容在下日后再来拜谢!告辞,告辞。”

“李公子慢走,恕不远送,公子听候佳音便是。”

“源公子留步!公子留步!”

走出宰相府,李林甫喜不自胜,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哼着小调回到家中,这在李林甫当时的生活中是极少有的事情。

身为宰相的源乾曜,深深地明白自己的职责,绝不能滥用手中的权力,去营私舞弊。对于李林甫,源乾曜深知其人,那是个不学无术的家伙。当他儿子说起李林甫求官之事时,源乾曜勃然大怒。

“郎中之职需才德俱佳者为之,哥奴一无赖尔,岂能担当此任?”

源絮受到父亲的责备,便默不吱声。李林甫在喜滋滋地盼呀盼,眼看着一天天过去了,自己托付给源公子的事如泥牛人海,杏无音讯。当他得知司门郎中一职已经补缺,便彻底失望了。这对于野心勃勃的李林甫来说,无异于当头一棒。从此李林甫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活,只有在梦中升官,威风八面,招摇过市了。

李林甫所受的挫折绝不是偶然的,众所周知,唐玄宗的开元时期(713-741)是唐朝社会经济和国力发展的极盛时期。在开元初期,唐玄宗非常注意整顿吏治,裁减许多冗官,改变了滥封爵位的恶习,并且严禁宫廷中的奢靡风气。对官员的任用注重才识,在开元二年(714)还规定,选择京官中有才识的,到地方任都督、刺史;在地方任职的都督、刺史如有政绩,则调到京城任京官。改变了过去重京官,轻外任的恶习。公元716年,唐玄宗还在殿廷之上亲自对新任命的县令进行考试,对其中的四十五人当堂斥免,并把主持选官的两个使郎予以贬职。开元时期的宰相当中,有许多是历史上著名的贤相,如姚崇、宋璟、张九龄等。就连李林甫企图借以进身的源乾曜,虽然算不上贤相,但也是恪于职守的清廉之人。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李林甫能不遭受挫折吗?他只有等待时机。

李林甫受到打击,但没有停止他的钻营,几年之后,被擢升为国子司业。官品从四品下。后来,在御史中丞宇文融的提携之下,官至刑部侍郎,有了生杀大权。那个郁郁寡欢的青年李林甫在长安城的看客中再也没有了踪影。从此他成了演员,使出了浑身解数,演出了一幕幕世人为之切齿的闹剧。

武惠妃是恒安王武攸止的女儿,武则天的从侄孙女。她自幼入官,唐玄宗即位之后,倍受宠爱。中国古代的后宫是一个无声的战场,和其他战场不同的是,那里没有喊杀声,所有参战人员全为花枝招展的女性。这些女性的身上所带的最具杀伤力的惟一武器一妒嫉,战争的起因——君王的性爱。要取得胜利,美貌必不可少,但并不可靠,常常色衰爱弛。最后的胜利往往属于另一种人——貌美与工于心计兼而有之者。武惠妃不但天生丽质,而且继承了武则天的一些血统,终于从容貌艳丽、能歌善舞的赵丽妃、王皇后身边拉走了唐玄宗,取得了专房之宠。她是一个地道的胜利者,需要证据吗?单靠文人墨客的华丽词章是不足为凭的,几个枯躁乏味的数字便可说明一切。武惠妃一生之中,先后六次怀孕,前三个孩子为二男一女,均夭折;后三个孩子分别为寿王瑁、盛王琦、咸宜公主。这个生育纪录,在后官的嫔妃身上是不多见的,足以说明唐玄宗将所有的爱喷洒到了惠妃身上。正因为如此,武惠妃的权势才炙手可热,朝中哪位大臣如果得到她的青睐,便会自然而然地飞黄腾达。朝堂之上的一些势力小人,无不暗中巴结惠妃,李林甫便是其中之一。

自从得到宇文融的提携,李林甫已官至刑部侍郎,继而升迁至吏部侍郎。吏部侍郎官品为正四品上,专门掌管官吏的任免,颇具实权,是一个肥差。但这些并没有使李林甫的权力野心得到满足,他又有了下一个目标,那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职位。从吏部侍郎到宰相,虽然只有几步之遥,但李林甫深深明白,这几步的路程要走完它,是艰难的,有时需要用上毕生的精力。要达到目的,没有跳板是白费力气。李林甫想到了武惠妃,他知道这是一个最有弹力的跳板,不费吹灰之力便可跳到自己的目标上去。有了目标,选好了跳板,如何登上去呢?这对于李林甫来说不是一个难题。

武惠妃所生的儿女当中,以寿王瑁最得玄宗的喜爱。由于前三个儿女的不幸夭折,寿王瑁一出生,武惠妃便非常担心,唯恐重蹈覆辙。于是,便将寿王瑁寄养在玄宗的长兄宁王府中。宁王妃元氏用自己的乳汁亲自喂养寿王瑁,视如己出。武惠妃不是一个得到君王专宠便满足的女人,寿王瑁的出生使她产生了另一种野心,企图让玄宗立寿王为太子。但不幸的是,赵丽妃的儿子李瑛已被立为太子,这便成了武惠妃的心病。武惠妃深知,废立太子之事需要朝中大臣的支持,单靠自己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她极力需要培植自己的亲信。

李林甫对于自己选好的跳板,无时不进行琢磨,就像一只纯种的德国警犬,在嗅嗅闻闻当中寻找线索。终于,李林甫捕捉到了武惠妃韵心思,他突然觉得自己眼前一片光明,仿佛自己巳站在朝堂之上,位列群臣之首,权力向他微笑,荣华富贵向他招手,美女云朵般内他飘来……当他从梦幻中清醒过来,便急不可耐地去寻找机会。深居后宫的武惠妃,李林甫作为一个吏部侍郎是无法与之通话的。要表白自己的心思,只有通过惠妃身边的亲信太监。李林甫最终把话传到了武惠妃那里,说自己愿为寿王瑁成为太子效力。这正中惠妃下怀。历史给了两位野心勃勃者以契机!他们走到了一起。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三月,作为宰相之一的裴光庭死去,大唐朝廷出现了权力空缺,这个缺口正是李林甫的进身机会。武惠妃便不失时机地向高力士授意:“高公公,裴光庭一死,其宰相之职吏部侍郎李林甫可以代之。”老谋深算的高力士在未知玄宗心思之前,绝不轻易地自作主张。但面对惠妃,他又不得不答应下来:“娘娘懿旨,老奴去办便是。”

后来,在朝堂之上,唐玄宗问众位大臣:“诸位爱卿,光庭之后,谁可为相?”站在玄宗一旁的高力士一言未发。这时,兵部尚书萧嵩走出行列,向玄宗推荐宰相。

“启奏陛下,尚书右丞韩休有宰相之才,可以为相。”

玄宗听后。说道:“准奏,以韩休为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韩休被任命为宰相,李林甫的美梦像肥皂泡一样破灭了。但武惠妃并没有善罢干休,她及时地调整策略。授意李林甫在中书省起草诏书之前,写一道推荐韩休为相的奏折,一来可以取悦韩休本人,以便日后得其提携;二来可以得到朝廷的赞誉,有荐贤之功。真可谓一石双鸟。得到惠妃点拨的李林甫,捞到了一棵救命稻草,在失望中似乎又有了进身的契机。后来的事实说明,这一道计策果然奏效。

韩休为人正直,敢于直言进谏,唐玄宗非常欣赏他的才能。一次,万年县尉李美玉犯了法,玄宗下诏将其流放岭南。韩休闻知之后,上奏玄宗:“县尉只是一个小小的官员,而且所犯之罪并非大恶,陛下也要将其流放岭南,可见陛下圣明。现在,朝廷之上有一个大奸臣,此人便是金吾大将军程献伯,他恃恩贪赃枉法,住宅车马皆僭越法度,陛下是否听说?臣休请陛下先治大奸,后及小恶。”玄宗有意袒护程献伯;没有准奏,韩休据理力争。

“陛下,小罪且不容,大奸却宽宥不惩,此是何故?陛下如果惩治程献伯,臣不敢执行有污陛下的诏令。”

唐玄宗无法,只得依了韩休的奏折。宋璩闻知此事后也连连慨叹不已,夸赞韩休有“仁者之勇”。韩休的正直敢谏,自然得罪了一些朝中大臣,于是有人乘机向唐玄宗进谗言:“陛下,自韩休为相以来,陛下无一天欢娱,何不乘机罢免韩休呢?”

英明的唐玄宗并没有被谗言迷惑,颇为感慨地说:“自韩休为相以来,朕虽消瘦,但天下却肥矣。朕每次退朝思虑天下事,寝必安,因有韩休啊。朕用韩休是为天下社稷考虑,有此人为相,真乃天下幸事。诸爱卿勿多言。”

韩休的峭鲠,连推荐他的萧嵩也与之产生了矛盾,逐渐疏远起来。但韩休并非忘恩负义的小人,与萧嵩关系的疏远,诚如玄宗所言,“是为天下社稷考虑”,他甚至没有忘记另一位推荐自己的人——李林甫。但这一次,韩休错了,他善良地进入了一个早已设计好的圈套,举起手中洁白的象牙笏板,向玄宗启奏:

“陛下,吏部侍郎李林甫为宗室之后,才德兼备,有宰相之才!”

历史就这样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使得“口有蜜,腹有剑”的李林甫实现了自己年轻时的梦想。深居后宫的武惠妃笑了,吏部侍郎李林甫也笑了。韩休的推荐,武惠妃的枕边之风,使李林甫不久便被任命为黄门侍郎。黄门侍郎为正三品,主要掌管皇帝的大型祭祀活动,上奏天下出现祥瑞之事。李林甫终于可以跟在皇帝左右,耀武扬威了。

公元734年,即大唐开元二十二年五月,唐玄宗下诏,以黄门侍郎李林甫为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与侍中裴耀卿、中书令张九龄并列宰相。从此,李林甫开始了他19年的宰相生涯。

张九龄,字子寿,韶州曲江人。自小颖悟,7岁即能为文。张说被谪贬岭南之时,一见如故,非常欣赏九龄之才。后来九龄被擢为进士,步入仕途,成为唐玄宗开元时期有名的贤相之一。他敢于直言进谏,纠正朝廷的过失,玄宗也非常欣赏他的才能。张九龄为人儒雅,风度翩翩,不学无术的李林甫非常妒嫉。每次上朝,张九龄,裴耀卿两位宰相对李林甫稍稍谦让,林甫即恬不知耻的居于中间,眉宇之间露出得意之色,时人看到这种场面。惊呼“一雕挟两兔”,认为他们二人迟早要遭李林甫的陷害。

张九龄的正直,使得初为宰相的李林甫受到牵制,其狼子野心只得严严地裹在华丽的服饰之下。但李林甫无时无刻不在寻找机会,搬掉张九龄这块绊脚石,以解自己的心头之恨。

当时,身为范阳节度使的张守硅,因讨伐突厥斩其可汗立下汗马功劳,捷报奏到朝廷,唐玄宗喜不自胜,对众位大臣说:

“范阳节度使张守珪有功,朕欲以之为侍中,如何?”

张九龄听罢,觉得不妥,立即上奏:“陛下,宰相之职乃代天治物,有适当的人选方可授之,万万不可用来赏功。”

唐玄宗见张九龄说得有理,但仍不想收回成命,又发下话来:“授其宰相名号,如何?”

张九龄答道:“宰相,国之名器,岂可假之?如果再有边将立下大功,陛下又拿什么去对待他们呢?”

玄宗听罢,为之默然,但心头已泛起不悦。这时,站在朝堂之上的李林甫一言不发,当他看到玄宗不悦的表情时,其内心泛起的是阵阵快意,悄悄地闪出一个歹毒的念头:张老儿,你跳吧,老子迟早一天要收拾你!后来,李林甫为牛仙客之事狠狠地捉弄了一次张九龄。

牛仙客当时为凉州都督,因善于节省费用,使得仓库所积军粮巨万,所有兵器修缮得锋利无比。唐玄宗闻知此事,感到非常高兴。便下诏让刑部员外郎张利前往凉州查其真假,张利返回之后报告说:“牛仙客之事,千真万确!”于是,唐玄宗便露出欲以牛仙客为尚书的心思,还准备给其封户。

张九龄听说此事之后,与李林甫商议道:“封赏乃国之大事,只能给予名臣大功者。牛仙客,一边将尔,怎能委以如此重任并给其封户呢?愿与李大人在朝廷争之!”李林甫说:“请张大人放心,愿助一臂之力!”

第二天上朝,玄宗便说:“凉州都督牛仙客治边有功,朕欲授其尚书之职,如何?”

正直的张九龄又一次走出行列,启奏道:“陛下,尚书乃古之纳言,有唐以来,多以旧相居之。牛仙客乃河、湟之上的一个边将,使其班列尚书之位,天下人将怎么说呢?”玄宗听罢,心头不悦,但没有再争执之意,却又提起一件事情:

“不授其尚书之职,给其封户如何?”

张九龄这时侧目看了看一旁的李林甫,但见其目光盯在别处,面目冰冷,似乎对昨夜商谈之事一无所知,没有丝毫助己之意。只得又据理力争:“陛下,边将积聚谷帛,修缮兵器,是其份内之事。陛下如要赏赐,予以金帛即可,万万不能裂地以封啊!”

玄宗听罢,勃然大怒:“张九龄,你是嫌牛仙客为一寒士吗?如果是这样,难道你是天生的高贵之人?”

这一次,李林甫阴险地笑了,他得意地算计着:张老儿啊张老儿,你早就该滚蛋了,今天你可碰到刀刃上了!

张九龄眼见玄宗大怒,赶忙顿首不已,回答道:“陛下,臣出身卑贱,蒙陛下恩典。以文学见用。但牛仙客目不知书,如果陛下必用其人,臣实在感到耻辱!”

玄宗在大怒之下,罢朝而去,正直的朝臣无不为张九龄捏着一把汗,而阴险的李林甫于此同时却射出了一支毒箭。翌日上朝,李林甫已猜透了玄宗的心思,上奏说:“陛下,仙客有宰相之才,尚书之职乃大才小用,有什么不可以的?九龄乃一文吏,过于拘泥于古义,有失大体;再者,天下者,陛下的天下,陛下用一官吏,有何不可?”玄宗见有大臣支持自己,非常高兴,并且夸赞李林甫为相而不专权,从此玄宗便有意与张九龄疏远了。玄宗的大怒,李林甫的陷害,使得张九龄感到非常失望。这时他拿出玄宗赏赐给他的一把白色羽扇,回忆当初玄宗的从谏如流,更想起玄宗的知遇之恩,面对自己时下的境况,不由得触动了心头的思绪,于是洁白的羽扇之上便有了几句慷慨的诗赋:

纵秋气之移夺,终感恩于箧中。

苟效用之得所,虽杀身而何忌?

玄宗看罢,也不免感慨系之,但二十多年的承平天下,使得他逐渐地怠于政事,再也听不进任何不悦耳的话语。这时候,他需要赞誉之词,但张九龄却对此非常吝啬,加之李林甫的善于迎合,唐玄宗再也不可能重用一位挑刺的大臣了。

李林甫在陷害张九龄的同时,并没有放过另外一位宰相裴耀卿。开元二十四年(736),玄宗幸东都日久,欲还长安,但恰逢农耕大忙季节,裴耀卿恐扰农耕,延误农时,乃上奏:

“陛下,农者,天下之根本,季节不待人。陛下起驾,恐扰农耕,欲还长安,须待冬闲之时方可。”

退朝之时,李林甫佯装有足疾,走在最后。玄宗见状,问道:

“爱卿身体可有不适?”

李林甫答道:“陛下,非也,臣有事要奏陛下,故如此。”

玄宗说:“爱卿有何事上奏?”

李林甫见有机可乘,便不失时机地说:“陛下,东都洛阳,西京长安,犹如天子的东西两宫,陛下车驾往来,有何不可?如果真的有扰于农,陛下可以减免所过之处的租赋,何须等到冬天呢?”

玄宗听后,点头称是。第二天便起驾而西,回长安去了。从此,玄宗对李林甫更加信任,也愈加疏远张九龄、裴耀卿。回到长安不久,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十一月,便下诏书:“裴耀卿罢为左丞相,张九龄罢为右丞相,不得参与政事。”罢朝之后,李林甫望着远去的二位老相,嘻笑说:“左右丞相何在?”在旁的诸位大臣听见李林甫阴阳怪气的声音,不由得两股战栗,冷汗湿衣。接着,李林甫进位至中书令,终于成为群臣之首。这一次,李林甫不用再在梦中寻寻觅觅那伞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了。

李瑛,为唐玄宗与赵丽妃所生。唐玄宗被封为临淄郡王时,担任过潞州别驾,此时的赵丽妃是当地的一个歌妓,因能歌善舞而得到李隆基的宠爱。后来,赵丽妃为李隆基生下李瑛,但由于武惠妃的专宠,赵丽妃逐渐失去了李隆基的宠爱。而李隆基对赵丽妃并没有恩断义绝,于开元三年(715)将李瑛立为太子。身为太子的李瑛,并没有给其母亲带来转机,他的父皇将所有的宠爱给了赵丽妃的“情敌”——武惠妃。

自从武惠妃生了寿王瑁之后,她本人不但更加得到李隆基的宠爱,她的儿子得到的父爱也远远超过了太子以及他的诸位王兄。为了自己的权力欲望,为了儿子的将来,武惠妃的眼睛盯上了太子,无时无刻不在算计着如何废掉太子。

这时的太子李瑛,由于母亲的失宠,内心非常痛苦,常常露出对武惠妃的不满之言。加之他的父皇对寿王格外宠爱,使太子李瑛的内心充满了恐惧,他时常借酒浇愁,眉宇间露出怏怏之色。武惠妃的专宠,不仅使太子李瑛的母亲失去了君王的宠爱,鄂王瑶的母亲皇甫德仪、光王琚的母亲刘才人也不得不生活在夜夜惆怅之中。三位皇子对于自己母亲的不幸深感不满,这种不满情绪逐渐转化成对武惠妃的铭骨仇恨。相似的遭遇,使得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走到了一起,他们三人常在一起游乐,借酒私下议论武惠妃,言语之间无不对武惠妃充满仇恨。酒的力量使得三位皇子的情绪变得激昂。

“太子殿下,登基之日当诛尽武氏,以解我们的心头之恨!”光王琚说道。

“想当初,则天皇后视我们李唐皇室子孙如草芥,想杀便杀,真是惨不忍闻。如今的武惠妃受父皇的宠爱,武氏一族又有发迹的局势,难道故事又要重演?”鄂王瑶说道。

“二位王弟,当今武惠妃备受父皇恩宠,言听计从,万不可言语无遮盖,以防隔墙有耳。万一父皇受奸人挑拨,我们会大祸临头,死无葬身之地。”太子李瑛小心翼翼地提醒二位王弟。经太子这么一说,三位皇子从激昂中回到现实,又默默地喝起闷酒,各自都在担心着不幸事情地发生。

俗话说:没有不透风的墙。三位皇子的不满情绪逐渐传到武惠妃的耳朵,本来就对太子心存杀机的武惠妃,便开始设计陷害太子。武惠妃的女儿咸宜公主,嫁给了驸马杨洄。此人善解妃意,对武惠妃的心思了解得一清二楚。他到处散布太子及二王企图谋反的谣言,武惠妃则在唐玄宗李隆基面前哭诉:

“陛下,太子李瑛及鄂王瑶、光王琚想谋害臣妾,陛下可要为臣妾作主啊!”

武惠妃跪在李隆基面前,哽咽着叙说光王、鄂王的话语,说到伤心之处,不由得泪流满面,本已非常妖媚的武惠妃,几滴咸咸的泪珠挂在面庞,更似带露的玫瑰。哽咽之间,惠妃胸前那对半袒的尤物,不住地颤动,不由得引起风流皇帝想起那芙蓉帐内的鱼水之欢……一阵伤心的抽泣,把李隆基的思绪又拉回到现实。他听罢武惠妃的哭诉,勃然大怒,大声喝道:

“传中书令张九龄觐见!”

传令太监赶忙奔出宫外,直奔中书令张九龄的府第。张九龄此时正在书房之中品茶读书,听说皇帝有事召见,急忙穿好朝服,随传令太监匆忙上路。

“公公,陛下见我何事?”

“太子将有难!惠妃娘娘在陛下面前哭诉,要陛下废掉太子!”

“啊!”中书令张九龄闻言大惊,不由得加快了脚步。

传令太监走后,李隆基款款地搀扶起武惠妃,惠妃便趁势依偎在大唐皇帝的身上。施展媚人之术的同时,又乘机挑拨:

“陛下,太子与二王勾结,不利臣妾事小,不利于陛下事大!”说罢,惠妃将那对尤物向李隆基紧紧地靠了过去,李隆基不由自主地陷入沉迷之中,为了使惠妃得到安慰,便决心要废掉太子。就在这时,中书令张九龄走了进来,在李隆基面前跪了下去,口中说道:

“吾皇万岁,万万岁!”

“张爱卿平身!”

“谢陛下!”张九龄在起身的同时,明知故问唐玄宗:“陛下何事要见老臣?”

“太子身居东宫之位,与二王勾结,散布不满言论。朕欲废之,爱卿以为如何?”

张九龄立即离座,据理力争:“陛下,太子者,天下储君,人望之所在,动之则摇人心。自太子居东宫以来,日受圣训,天下共庆,鄂、光二王喜好学问、才华横溢,此乃陛下洪福。陛下享国日久,子孙如云,为什么要一日而弃三子呢?后妃之言,陛下要三思而后行!”

唐玄宗李隆基听到这里问道:“张爱卿,此话怎讲?”

“陛下,春秋战国之时,晋献公被妖姬的谗言迷惑,太子申生被害,晋国于是大乱;汉武帝听信江充等人的蛊惑之言,祸及太子,京师喋血;晋惠帝有贤子,贾后谮之,乃有‘八王之乱’,最终至于丧之;隋文帝雄才大略,但听后言,废太子勇而立杨广,遂失天下。今太子身居东宫,无闻有大过,鄂、光二王又贤,实乃幸事。再者,父子之道,天性也。子有过,为父者当为之掩饰才是,不能废绝父子的天性,这样有碍于陛下的慈父之道啊!臣请陛下圣裁。”

李隆基听了张九龄的谏言,为之默然,太子李瑛及鄂、光二王也保住了自己的地位,武惠妃的计划也随之破产。但自从张九龄被贬出朝廷之后,太子李瑛及鄂、光二王失去了保护伞,完完全全地受制于武惠妃,最终被杀。

贤相张九龄被贬之后,武惠妃亲自导演了一场宫廷政变。她召集来太子李瑛、鄂王瑶、光王琚三位皇子,吩咐他们说:“宫中有贼,请你们披甲入卫!”

太子及二王信以为真,急忙率领数百名带甲武士,手执武器冲人宫中,前去捉拿贼人。他们万万没有想到,这是武惠妃设下的一个圈套。武惠妃见他们已经中计,便急忙派人告诉正在宫中的唐玄宗李隆基。

“陛下,太子与二王谋反,披甲带兵而来!”

玄宗赶忙差左右前去查看,派出去的人回来报告:“陛下,太子与二王确实谋反,正率领数百甲兵手执武器冲进宫来!”

玄宗一听大怒,命令御林军将其缴械,关押起来。太子及二王见状,大喊:“冤枉啊!我们要见父皇,我们要见父皇!”本来,如果他们能见玄宗一面的话,是完全可以揭穿惠妃的阴谋的,但太子及二王的喊声并没有引起玄宗的注意,盛怒之下的玄宗就这样错过了一次机会,铸下了杀子的大错。这个时候,适值李林甫秉政,他善于揣度惠妃的意思,深得惠妃的信任。为太子及二王之事,玄宗犹豫不决,便召来宰相李林甫商议。

“林甫啊,你以为怎样处置太子及二王?”奸诈的李林甫没有像张九龄那样切谏,只是轻描淡写地说:“此乃陛下家事,臣等不宜介入。”

李林甫的话,促使唐玄宗作出了决断,更帮了武惠妃的大忙。不久,唐玄宗便将太子李瑛、鄂王瑶、光王琚废为庶人,接着便被赐死。天下人为之痛心,号之为“三庶”。这一事件发生不久,武惠妃因数见三庶人的冤魂作祟,忧怖成疾,于当年十二月在惊吓中死去。当时的有识之士都说这是报应!武惠妃的死,使得李林甫失去了靠山,自己在废太子李瑛事件上所立的大功也化为乌有。尽管如此,李林甫并没有停止他的政治野心。

李适之,为恒山愍王之孙。唐玄宗开元年间,曾任通州刺史,由于为官清廉,深得人心。按察使韩朝宗将此事上奏朝廷,李适之被提升为秦州都督,深得唐玄宗赏识。以后又历任陕州刺史、河南尹以及刑部侍郎。

天宝元年(742),李适之代牛仙客为左相。这一年,恰逢诗仙李白来到长安。李适之性格豪放,嗜好饮酒,喜结宾客,常常夜饮达旦,白天处理政务不留任何余辞。与李白、贺知章、汝阳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等人友善,常在一起饮酒唱和,时人称之为“酒中八仙”。李适之自任宰相以后,在朝堂之上常与李林甫发生争执,引起李林甫的憎恨。但李适之的豪放性格使他没有对李林甫提防,李林甫却像一只等待猎物的狼,不动声色地等待着机会。而唐玄宗李隆基对李适之非常信任,这使李林甫一时无计可施。

相传在李林甫的府第中,有一处别致的小型庭院式建筑,平时无人居住,只有李林甫一人在那里出出进进,而且其进出也很有规律,每到月明之夜便去那里独坐,于是便取名“月堂”。起初,谁也不知道李林甫在那里干什么,只见他去时皱着眉头,坐上很长时间才皮笑肉不笑地走出来。只要他每次笑着走出来,不出几天,朝中便有大臣或被罢官,或被抄家,或被杀头。日子久了,李林甫的家人便明白了一切。李林甫在“月堂”里不是吃斋念佛,他在用自己肚子里的坏水酿造毒汁,然后向自己的政敌射出一支支毒箭。

李适之的干练,与李林甫的朝堂之争,使李林甫对之恨得咬牙切齿。李林甫的脑际无时不在思索着计策,随时准备拔掉自己的肉中刺。眼中钉。又是一个月明之夜,吃罢晚餐,李林甫又一次皱着眉头走进了“月堂”,这一次李林甫是为李适之而去的。最终,他面带微笑地走了出来。

第二天,李林甫向唐玄宗密奏:“陛下,李适之虽办事干练,但此人性格粗疏,嗜好饮酒。身为左相,常常欢饮达旦,京师之人多有议论,这样下去会误朝廷大事。臣请陛下定夺。”

唐玄宗李隆基听罢李林甫的上奏,面露不悦之色,说道:“朕看重他的人才,委之以大任,岂能耽于杯盏,以负朕的本意!”

李林甫察言观色,接着说道:“陛下,依臣看来,李适之实在难称此职,不如……”

还没有等李林甫说完,唐玄宗插言道:“废立宰相之事,等改日上朝再议!”

李林甫赶紧说道:“是,陛下。”便知趣地退了出去。

自此以后,唐玄宗便逐渐地对李适之疏远起来,把一切政务交由李林甫处理,李适之内心感到十分不安。李林甫为了彻底将李适之赶出朝廷,又一次准备陷害李适之。趁李适之感到失意之机,在一次罢朝之后,李林甫笑嘻嘻地走到李适之面前,对李适之说:

“李相公,我近来闻知一事,想上奏朝廷。”

李适之颇为疑惑,便问道:“何事?”

“近来有人告诉我,华山之下,生有金矿,采之可以富国,朝廷还不知此事。”

李适之听后,见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便急切地说:“此乃利国之大事,李相公何不上奏,更待何时?”

李林甫见李适之上钩,便手捻胡须,不紧不慢地说道:“非也!此事一旦上奏朝廷,皇上必然高兴,肯定会赏赐为臣,我不愿独享,这是其一;其二,我看皇上近来对大人有所不悦,实想拉大人一把,你就来把此事上奏朝廷,如何?”

李林甫说完自己的想法,便急不可待地观察李适之的表情。李适之一听,先是一愣,继而点头,满怀感激之情地说道:“李相公,承蒙提携。真是感激不尽。”

“不用!不用!你我二人乃皇上的左膀右臂,同为朝廷出力,何必言谢!”李林甫听了李适之的话,心花怒放,不觉溢于言表。

“来日上朝,定当上奏,告辞!”

望着李适之远去的背影,李林甫喃喃自语:“李适之,你等着看自己的好戏吧!”

第二天上朝,李适之兴匆匆地走出行列,向唐玄宗把华山之下生有金矿之事,原原本本地奏上去。唐玄宗听后,龙颜大悦,夸赞了李适之几句,便转过头问李林甫:

“林甫啊!此事你可曾听说?”

李林甫神情漠然地说道:“启奏陛下,华山生金之事,臣早已听说。为臣之所以未敢上奏陛下,是因为华山乃陛下的龙脉,王气之所在,非同小可。一旦采掘,虽可充实国库之用,但却断了龙脉,走了王气,所以为臣一直未敢把此事上奏陛下。”

站在一旁的李适之,听到李林甫的刺耳声音,不觉血气翻腾,脑中霎时一片空白。冷汗渐渐地淌了下来,面如土色。还没有等他回过神来,只听唐玄宗大声喝道:

“大胆李适之,竟敢口出狂言,你可知罪?”

“臣知罪,臣罪该万死。”李适之诚惶诚恐地叩头谢罪。此时的李林甫,也斜着眼睛,看着李适之的狼狈相,不觉为自己导演的这出戏暗自得意。

由于受李林甫的陷害,当了不到四年宰相的李适之终于在公元746年被罢去右相,当了个太子少保完事。但李林甫并没有就此罢手,他接二连三地陷害与李适之友善的韩朝宗、韦坚等人。由于受到牵连,李适之被赶出了朝廷,贬至袁州。不堪屈辱的李适之在走投无路的悲惨境遇下,服药自杀。与适之一同贬出朝廷的还有裴宽,裴宽本与适之无什么瓜葛,只因李林甫一夜做梦,梦见一人想谋害自己,其人之貌颇似裴宽,便借此机会,把裴宽赶了出去。

对于李适之之死,时人无不感到惋惜。每每谈论此事,便不由得吟诵李适之罢相之初所赋的一首诗:

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

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

自从太子李瑛被杀之后,大唐的东宫便空置起来,唐玄宗也为另立太子之事大伤脑筋。李林甫在武惠妃生前,与之里外勾结,屡言寿王瑁的才德,以讨玄宗欢心。巩固自己的地位。武惠妃死后,李林甫并没有在另立太子这件事上有所改变。

就在武惠妃及太子瑛死后的第二年(开元二十六年)五月,又一次上奏:

“陛下,自从庶人李瑛死后,东宫没有主人。今陛下诸子当中,寿王最为贤德,当主东宫。”

唐玄宗虽然爱屋及乌。对寿王瑁格外宠爱,但并没有被李林甫所左右。听了李林甫的上奏,唐玄宗说道:“太子者,君之副也。国乱之时贤能者为之;太平之时长者为之,古之制也。”虽然如此,唐玄宗还是拿不定主意。当时,诸位皇子当中,年龄最长者是杨贵嫔妃生的忠王玛。他为人仁孝,谨慎好学,自幼深得王皇后的宠爱,各方面都在寿王之上。太子瑛死后,唐玄宗很想立忠王平平玙为太子,但迟迟犹豫不决,为立太子之事而闷闷不乐。

跟随唐玄宗左右的宦官高力士,对玄宗的心思体察入微,由于李林甫不断进言,高力士未敢贸然言及此事。有一天,闷闷不乐的唐玄宗问高力士:

“力士啊!太子立谁好呢?”

高力士对唐玄宗的心思了如指掌,见皇帝问及此事,便不失时机地进言:“陛下,当立年长者。”

唐玄宗听后,非常高兴,连声说道:

“汝言极是。汝言极是!”

高力士的话,说到了唐玄宗的心坎上,促使玄宗下了决心。于开元二十六年(738)六月,唐玄宗下诏:立忠王玙(后又改名绍、亨)为太子。他就是后来的唐肃宗。李林甫的阴谋遭到了挫折,但他并没有偃旗息鼓,便开始构陷太子。要想危及深居宫内的太子,并不那么容易,李林甫便从太子身边较亲密的人下手。

韦坚,京兆万年县人,其妹为太子玙的妃子;其姊为薛王李隆业妃,薛王李隆业为唐玄宗之弟。由于姊妹的关系,韦坚很早就步入仕途,加上本人也非常有才干,深得唐玄宗的赏识。韦坚在任江淮南租庸、转运、处置等使时,经常向朝廷贡奉一些奇珍异玩,唐玄宗非常高兴,日益得宠,并兼任了御史中丞,封爵韦城县男。韦坚见唐玄宗非常重用自己,也就使出全身本领向权力的顶端爬去。

韦坚的妻子是李林甫舅父姜皎的女儿,在韦坚未被玄宗宠信之前,二人的关系非常亲密,随着韦坚的日益见宠,李林甫害怕危及自己的宰相地位,对其非常厌恶。李林甫准备构陷太子,便拿韦坚开刀,作为实现自己阴谋的第一个步骤。

韦坚与左相李适之非常友善,李林甫在打击李适之的同时,乘机剥夺了韦坚的诸使之职,授之以刑部尚书,使韦坚再也不能以奇珍异玩取悦皇帝。李林甫的所作所为,引起韦坚不满,二人互为仇敌。

这时,皇甫惟明为河西,陇右节度使,太子为忠王时与之非常友善,因太子妃的关系,韦坚与皇甫惟明成为好友。皇甫惟明手握兵权,不畏李林甫,每次回京,都要在唐玄宗面前历数李林甫的劣行,称赞韦坚的才干,此事李林甫素有所闻。在一个正月十五的夜晚,韦坚与回京的皇甫惟明召集宾客,举行宴会,此事被李林甫得知,他非常高兴地说:“真乃天助我也!”便急急忙忙向皇宫走去。

李林甫走进后官,忙向玄宗进言:“启奏陛下,大事不好,外戚韦坚与边将皇甫惟明私下举行宴会,图谋不轨,准备谋立太子继承皇位。”

唐玄宗听后,勃然大怒,未作任何思考,便下诏将他们二人逮捕入狱。事后,唐玄宗也感到非常疑惑,便将二人贬出朝廷。韦坚的几个弟弟向唐玄宗上奏:

“陛下,兄长遭奸人陷害,实在冤枉,望陛下明察。”

唐玄宗大怒,将他们赶了出去。韦坚被贬,太子非常恐惧,为避免遭李林甫的毒手,不得已上表与太子妃断绝关系,将其幽禁宫中。

在这一回合的争斗中,李林甫虽然铲除了韦坚等人,但太子的不得已之举,挫败了李林甫的狼子野心。李林甫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使大唐太子整日里生活在恐惧之中。

太子良娣杜氏,其父杜有邻与另一个女儿的丈夫柳勣,产生了矛盾,积怨很深。柳勣为人浮浪阴险,他便利用李林甫来陷害岳父一家,这对于李林甫来说,真是天赐良机。在李林甫的授意下,柳勣诬告杜有邻谋反。就这样,杜有邻被自己的女婿送上了断头台。

杜良娣听说父亲遇害,便在太子面前哭诉:“殿下,臣妾之父冤枉,这都是那禽兽不如的柳勣诬陷的啊!”

身为东宫主人,太子玙一筹莫展,他深深地明白,这一次又是冲他而来,是在杀鸡给猴看。苦闷的太子,内心非常痛苦,一个是妻兄韦坚,一个是岳丈杜有邻,先后都因他而遭人暗算。作为太子,连申辩都不敢,还要作出样子幽禁自己的妃子,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太子玙的心头在滴血。这一次,面对泪流满面的良娣还能说些什么呢?自己已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苍天啊!天理何在?你睁开眼睛看看,奸人当道,朝廷不幸,何时得了?

太子玙又面临一次生离死别,眼睁睁地把自己最为亲近的人推向深渊。杜良娣看着夫君痛苦的样子,彻底绝望了,一个无辜的女子,就这样不得不去扮演替罪羊的角色。痛苦之余,太子玙上表朝廷,将杜良娣废为庶人,太子这才转危为安。

李林甫接连两次被挫败,心里很不自在,对太子玙更为憎恨。但他的奸诈狡猾,真是无与伦比,又去“月堂”思谋计策去了。在“月堂”之中,李林甫想到了一个人,他便是济阴别驾魏林,此人有投靠李林甫之意,以他作为马前卒再适合不过了。

河西节度使王忠嗣对李林甫的专权非常不满,李林甫早有所闻。这一次,李林甫找好了枪手,自然也立好了靶子。他也非常聪明,不把直接目标对准太子,走迂回路线来实现目的。想好了计策,李林甫便差自己的心腹之人去见魏林,魏林受宠若惊,自然十分愿意替宰相大人效命,那可是他梦寐以求的事情。

在李林甫的授意之下,魏林写了一道秘密奏折:启奏陛下,河西节度使王忠嗣拥兵自重,飞扬跋扈,欲佐太子承继大统,罪在不赦,恳请陛下早作打算,以防不测。

唐玄宗看完奏折,将信将疑,一时拿不定主意。但他从自己的江山社稷考虑,最终还是将王忠嗣废黜了事。

李林甫并不满足玄宗的决定,为达到自己的目的,亲自出马,赤膊上阵,向唐玄宗进言:“陛下,依臣看来,此事并非那么简单,若无别人背后撑腰,一个节度使绝不会如此大胆。臣以为太子知其谋。”

听了李林甫的话,唐玄宗非常迷惑,感到不可思议,说道:“吾儿深居宫内,怎么能与外人相谋,此妄言耳,不可信!”

李林甫默然,不敢再说什么。后来,虽然李林甫继续在唐玄宗面前构太子之短,但玄宗一直不为所动,太子玙在屡经磨难之后,保住了身家性命,“安史之乱”爆发以后最终登上了皇位。

自唐玄宗登基以来,天下承平日久,玄宗逐渐怠于政事。李林甫任宰相以后,将朝中贤能者一一挤出朝廷,天下人多有议论,唐玄宗却对李林甫坚信不疑。

天宝五年(746),已经35岁的杜甫来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结果名落孙山,困顿在长安,饱尝世态炎凉。天宝六载(747)也即杜甫进京的第二年,唐玄宗下诏:“天下之士,凡有一技之长者,可以参加廷事,合格者任以官职。”

李林甫闻诏,心里非常恐惧。自己的所作所为,天下人共知之,唯独深居宫中的唐玄宗未有所闻。如果让天下之士面见皇帝,肯定会暴露无遗。自己的残忍奸险,连儿子李岫也非常担心。李岫任将作监时,见其父权势炙手可热,积下了许多冤家,便规劝道:

“父亲大人,您居相位日久,树立了许多冤家仇人,将来一旦有祸,儿恐子孙们死无葬身之地,还望父亲大人三思!”

“大势所趋,为父亦无可奈何!”

唐玄宗的诏书使李林甫身冒冷汗,为防止万一,李林甫只得硬着头皮向玄宗进言:

“陛下乃万乘之躯,选贤举能是臣子的事,何劳陛下亲自过问呢?再说,天下士人犹如茅草,不识礼度,只会狂言乱语,此等事情委托给尚书省长官就行了。”

唐玄宗李隆基一时未解明白李林甫的本意,还以为李林甫在为自己分担国事,心里非常高兴,便答应道:

“林甫啊,选贤之事由你去办,朕也就放心了。”

李林甫话一出口,心里突突直跳,生怕玄宗不答应,这下他长长地舒了口气。退朝之后,李林甫召集来自己的亲信,进行嘱咐:“此次选贤之事,诸位尽力去办,但不可录用一人!”

困顿中的杜甫,听说朝廷要选士人中有一技之长者,对他来说无疑是久旱逢甘霖,便参加了这次应试。结果,杜甫和所有的应试者竟无一人考中,满怀希望的杜甫彻底绝望了,气愤之余,将痛恨见之于笔端,写下了“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的诗句,无情地抨击了当时朝廷的昏暗。

恬不知耻的李林甫竟然把自己的恶作剧看作取悦邀宠的资本,急不可待地上奏:

“启奏陛下,天下之士无一合格者,都是些卑贱错庸之人。自陛下登基以来,天下太平国力强盛,这都是陛下的洪福。此次无一士人合格,真乃可喜可贺。”

众位大臣见李林甫出如此之言,莫名其妙,唐玄宗也颇为迷惑,便问道:

“林甫啊,这事有什么可贺?”

李林甫见自己卖的关子吊住了众人胃口,暗自得意,便不紧不慢地说:“应试者无一合格,说明陛下用人有方,使得野无遗贤,这难道不是可喜可贺之事?”

唐玄宗听罢哈哈大笑,对李林甫的奉承媚谀之词一字不漏地听了进去,竟也感到非常舒服。大臣中有良知者,虽知李林甫别有用心,却慑于他的权势,敢怒不敢言,只能在心里骂道:奸贼啊,奸贼!

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权势,李林甫真是无所不用其极。有敢于在朝廷言政事者,一律贬斥,有的甚至遭杀身之祸。这样一来,天子耳目不灵,对朝廷以外之事一无所知。其他官员也成了持禄养贤之人,看李林甫的眼色行事。

一次,补阙杜琎不畏李林甫的权势,上书议论朝中大事,结果被李林甫贬为下邦令。李林甫为了防止再出现此类事情,便威胁其他大臣:“今明主在上。你们顺从便是。还有什么可议论的呢?君等难道不见厩中之马乎,终日无声,则有丰美的食物;一鸣,则黜之矣。”自此以后,朝中大臣无敢有谏言者。

遏制朝中大臣的同时,李林甫还施计堵塞外放官员的升迁之路。开元时期,像薛讷、郭元振、张嘉贞、王睃、张说、萧嵩、杜暹、李适之等人,皆因立功边陲,而后入宫相天子,均为难得的人才,这也是唐朝选相的一条重要原则。李林甫对于守边的儒臣,特别是其中功劳卓著者,非常嫉恨,唯恐他们出将人相,与自己共分一勺羹,便向玄宗上奏:

“以陛下之雄才大略,治国有方,国富民强。但夷狄未灭,始终是朝廷大患,而今守边之将皆文臣,这些人贪生怕死,不懂战事,遇敌不能身先士卒,于守边无益,不如用蕃将。蕃将生而勇武有力,自小养于马上,长于战事,这是他们的天性。陛下若欲灭夷狄,威加四海,委蕃将以重任,他们肯定感恩戴德,为陛下卖命,夷狄则不足虑也。”

唐玄宗听了李林甫的上奏,觉得有理,便欣然同意。实际上,这是李林甫专权用事的又一个奸计。在唐代,蕃将是没有资格任宰相的,这样,李林甫便可以安安稳稳地当他的宰相,再也不用害怕立功边陲的文臣了。

任用蕃将,并非李林甫的发明创造,唐太宗贞观年间已有先例,但和李林甫的别有用心,风马牛不相及。贞观时期,像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这样的蕃将,均战功赫赫,但朝廷任用之时非常小心,每每以大臣进行牵制,使得朝廷不致陷于被动。李林甫的建议则是以蕃将为主帅,委任他们一方军政大权,容易养虎成患。唐玄宗李隆基在听了李林甫的上奏之后,便提拔安禄山、高仙芝、哥舒翰等人为大将。在诸蕃将之中,以安禄山最为飞扬跋扈,身兼三处节度使,十余年不迁徙,最终酿成“安史之乱”。

李林甫为人奸险,但却藏而不露。若与之初次接触,还觉得可敬可亲,日子一久,便会发觉他深不可测,人称“口有蜜,腹有剑”。李林甫每次上奏时,必先贿赂大臣,连宫中的婢女他也委以重金,作为耳目。这样一来,玄宗的一动一静,李林甫便了如指掌。于此同时,凡不附己的大臣,皆予以贬逐,或夷灭三族,连张九龄这样的贤相也不例外,朝中之臣见之无不股栗。李林甫虽数兴冤狱,却恬不知耻地授意心腹进言惑帝。

大理寺卿徐峤为了逢迎李林甫,按其旨意,向玄宗妄言:“启奏陛下,大理寺以往因杀气太盛,鸟雀不敢栖其上。李相公为相以来,刑部所断死罪者,岁才50多人。而今,大理寺有鸟鹊筑巢,此乃天降祥瑞,陛下洪福。”

唐玄宗非常高兴,论功行赏,封李林甫为晋国公。朝中大臣畏其权势,不敢有任何议论,唯恐有失,为了避免嫌疑,朋友相见也只好装着不认识,不敢有所言语。

李适之为左相时,喜结宾客,其子雷也继承了父亲的豪放性格。有一次,李霅吩咐家人准备好酒菜搞一次宴会,写了许多请柬:让家人分头去请。请柬送了出去,家人也陆续回家。李霅便兴冲冲地坐在厅堂,等待客人的到来。

眼看日已偏西,还不见客人到来,李霅心里很不是滋味,便唤来家人,问道:“请柬可曾有误?”

“少主人放心,为仆的绝不会出半点差错。”

“这就怪了,为何无一人前来?”

“容下人们前去查问。”

家人们分头到各自请的客人那里去查问,一问才知:畏李林甫陷害。当时,左相李适之已与李林甫不和,二者经常发生争执,客人们唯恐李林甫迁怒于他们,所以不敢前去赴宴。

李适之被罢相之后,陈希烈代之为左相,会皇帝不朝之时,朝中大小官员悉奔李府,府前车水马龙,犹如市集,台省为空。左相陈希烈则不然,他整日坐在府中,竟无一人前去谒见。

对于李林甫,不但朝中大臣畏之如虎,连安禄山这样的胡儿也不敢肆无忌惮。当时,唐玄宗非常宠爱安禄山,安禄山本人也飞扬跋扈,把谁也不放在眼里,不过这一切都被他的巧言令色所掩盖了。

有一次,唐玄宗让安禄山拜见太子。安禄山竟不下拜,太子的左右加以训斥:

“休得无礼!”

安禄山却辩解道:“臣乃蕃人,不识朝仪,不知太子是何官?”

唐玄宗说:“太子者,储君也。朕百年之后,即传位于太子。”

安禄山说:“臣愚,只知有陛下,不知有太子。臣罪该万死。”

太子的左右令其下拜,迫于无奈,安禄山才第一次拜了下去。安禄山真的不知道太子之事吗?不是的,他恃恩跋扈,处处以其杂胡身份进行遮盖。实际上,安禄山根本没有把太子放在眼里。连太子都不放在眼里的人,为何会畏惧李林甫呢?

安禄山初次拜谒宰相李林甫时,他故伎重演,恃恩骄横,没有对李林甫毕恭毕敬。李林甫准备给安禄山一个下马威,他授意王鉷偕安禄山前往府第议事。

一天,王鉷与安禄山来到李林甫的宰相府,此时王鉷已受深爱,身兼二十余职,见了李林甫也不得不卑词趋拜,满脸媚笑。安禄山见状,不觉瞪大了眼睛,暗自吃惊,赶紧随王鉷一同打拱作揖。

李林甫肃然说道:“二位大人光临,满屋生辉,请坐!”

这时,李林甫已胸有成竹,对安禄山说道:“安将军此次来京,深得皇上欢心,被收为贵妃养子,可喜可贺。将军身为范阳节度使、河北采访使、平卢节度使,要好自为之,效命朝廷。皇上虽春秋已高,但宰相不老。”

安禄山听了李林甫的话,心中大骇。此次拜见以后,李林甫每次见到安禄山,都能猜透其心思,安禄山将李林甫奉若神明。只要李林甫开口说话,虽值盛寒之时,安禄山也不免汗流浃背。

李林甫见安禄山意屈,也不免暗自得意。渐渐地。二人关系亲密起来,安禄山亲切地称呼李林甫为“十郎”。他每逢派人向朝廷奏事,便叮咛问候李林甫,奏事之人返回之后,所问的第一句话不是其他,而是“十郎何如?”

安禄山曾对亲近之人说:“我安禄山出生人死,天不怕地不怕,当今天子我也不怕,独畏李相公耳。”

天宝四载(745)八月,寿王妃杨玉环被唐玄宗据为己有,正式册封为贵妃,杨氏一族也跟着发迹。杨贵妃的亡父杨玄琰被追封为兵部尚书,叔父杨玄珪被任命为光禄卿,从兄杨锸封为鸿卢卿,杨锜为御史大夫,并把武惠妃的爱女太华公主许配给杨锜。杨贵妃的三个姐姐,也美艳动人,唐玄宗称呼她们为“姨”,分别被封为韩国夫人、虢国夫人、秦国夫人。因杨贵妃的关系。杨氏一族宠冠天下,正如《杨太真外传》中所写:

“生女勿悲酸,生男勿喜欢。”

“男不封侯女作妃,看女却为门上楣。”

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则写道:“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随着李氏家族的发迹,作为杨贵妃从祖兄的杨国忠(本名钊,唐玄宗李隆基后将其改名为国忠),也被唐玄宗的恩泽滋润。杨国忠发迹之前嗜赌如命,行为不端,因与贵妃中姊(即后来的虢国夫人)私通,为族人所不齿。杨玉环被册封为贵妃时,杨国忠正在赌场豪赌,当时的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闻知此事,急忙差人去召杨国忠,杨国忠不知何事,不免心生疑惧。

章仇兼琼将杨国忠引为上宾,杨国忠受宠若惊,便问:“大人召小人何事?”

章仇兼琼见杨国忠容貌英俊,又有口才,大喜过望,说道:“传闻杨氏族中,有封为贵妃者,今表你为官,带上百万货资,速去长安,将来还望杨兄提携!”

杨国忠听节度使称自己为“兄”,一时不知所措,慌忙答应:“那是!那是!”

杨国忠一到京师长安,即前往拜见诸位亲戚,给他们每人都准备了份非常丰厚的礼物。特别是虢国夫人,杨国忠至长安时适逢其新寡,二人便又勾搭在一起,鸳梦重温。在温柔之中,杨国忠没有忘记章仇兼琼,通过杨氏姐妹在帝前吹风,不久,章仇兼琼被召回朝廷,任命为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杨国忠本人则被授以金吾兵曹参军,闲厩判官。

杨氏一族出入宫掖,如在自己家中一样随便。杨国忠也和杨氏姊妹一起,经常与唐玄宗饮酒作乐。由于杨国忠经常出入赌场,精于算计,常常锱铢不差,令唐玄宗刮目相看,每逢这种场面,唐玄宗便说:“真乃度支郎之才也!”三国夫人也从中相助,杨国忠到长安不久,便被升迁为监察御史,并且日渐得到唐玄宗的宠信。

李林甫构陷太子玛时,杨国忠非常卖力,以讨李林甫的欢心。其实,李林甫对杨国忠这样的无赖之徒,是非常厌恶的,因杨贵妃的关系,才对他比较客气。但杨国忠陷害他人的本领,已是炉火纯青。凡是能够对太子构成威胁的事情,李林甫非常满意杨国忠总是先于自己一步,二人狼狈为奸,仅韦坚一案,被他们诬陷诛杀者达百余族,惨不忍睹。当时,与杨国忠一起替李林甫效力的还有王鉷,此人也非等闲之辈,一人身兼户部侍郎,御史大夫等二十余职,令朝中大臣望而生畏。但王鉷对李林甫却是忠心耿耿。李林甫便以之为爪牙,经常在玄宗面前推荐王鉷。朝廷之中,王鉷的权势仅次于李林甫,在杨国忠之上。一心向上爬的杨国忠,内心对王鉷充满了嫉妒。在这种权力格局未形成之前,李林甫、王缺、杨国忠三人沆瀣一气,惨害大臣,杨慎矜之死便是他们三人的杰作。

杨嗅矜,隋代皇室之后,因健而有才,曾为监察御史。天宝二年(742)杨慎矜被提拔为御史中丞、京畿访使,因李林甫不悦,杨慎矜坚辞不受,唐玄宗于是任用他为谏议大夫,兼侍御史。李林甫见杨慎矜屈己,便向玄宗进言,任命杨慎矜为御史中丞兼诸道铸钱使。在李林甫诬陷韦坚之时,杨慎矜不甚卖力,引起李林甫不满,便有意排斥杨慎矜。正在这个节骨眼上,杨慎矜又被唐玄宗擢升,官至户部侍郎,仍兼御史中丞。这一件事更使李林甫火上烧油,认为杨慎矜得到唐玄宗的宠信,必将危及自己的权势,李林甫便决定陷害杨慎矜。

当初,杨慎矜与王敛的父辈非常友善,他们二人自小便以兄弟相称,关系非同一般。杨慎矜任侍御史时。向唐玄宗推荐王鉷,王鉷便与杨慎矜同为御史中丞。王缺为官不久,便很快投入到李林甫的怀抱,与杨慎矜产生了矛盾,成为陷害杨慎矜的帮凶。

事也凑巧,不知何故,杨慎矜父亲的坟墓上发生了一件怪异的事情,坟冢上的草木突然皆呈白色。闻知此事,杨慎矜非常恐惧,觉得那是不祥之光,便急忙找自己的好友史敬忠询问。史敬忠是胡人,有异术,善于破解怪异之事。史敬忠听了杨慎矜的话,便说:

“此事可化解。你只需身带桎梏,裸体坐于林之中即可。”

杨嗅矜照着史敬忠所言行事,便放下心来。史敬忠又对杨慎矜建议道:“冢上草木呈血色,乃你父亲的在天之灵暗示,天下将乱也,你应该广置田地,为以后作打算。”

他们二人所为,实为厌胜之事,这在当时是要杀头的。尽管一切都在悄悄地进行,不料此事却被杨家的奴婢春草偶而发现,杨慎矜恐其泄露出去,想杀人灭口。史敬忠却说:

“不要杀!不要杀!卖掉她可以换十头牛,年耕田十顷。”

杨慎矜听从了史敬忠的建议,这下酿成了后来的灭族之罪。不偏不巧,春草被转卖至杨贵妃的姐姐虢国夫人家中为奴。由于春草能言善辩,深得其主子的喜爱,很快便成为贴身奴婢。后来春草随主子进宫,又被唐玄宗看中,便留在宫中侍侯天子。

一天夜里,唐玄宗与春草经过一番云耕雨播之后,玄宗问道:“你家原籍何处?”

春草偎依着玄宗,正回味着刚才的龙腾虎跃,欲死欲仙,见玄宗问话,喃喃说道:

“臣妾幼丧父母,在杨侍郎家中为奴婢,后来被卖。”

“是杨慎矜家中缺钱花吗?”唐玄宗戏谑地问。

“不是,妾无意中得知杨慎矜与史敬忠为厌胜之事,被他们察觉。杨慎矜要杀臣妾,史敬忠说臣妾可换十头牛。”

唐玄宗一听杨慎矜暗地里搞厌胜之事,顿时大怒,从此便厌恶杨慎矜。

第二天,春草到虢国夫人家中把昨天晚上与玄宗所言之事,告诉了杨国忠。杨国忠当时与王鉷还算友善,闻知此事,赶紧去找王缺。两人私下里商量了好长时间,越说越激动,认为为李林甫出力的时机到了,便到李林甫家中密议处置杨慎矜。

“不可罔动,你们二人先探探皇上的口风。”李林甫内心非常高兴,表面却镇定自若。

王鉷与杨国忠心领神会,便借上朝奏事之机投石问路。王缺故意向唐玄宗进言:“陛下,自杨慎矜任户部侍郎以来,一切井井有条……”

还没有等王缺把话讲完,唐玄宗已面露不悦,厌恶地说:“王爱卿,毋与之往来!”

王鉷、李林甫闻言窃喜,杨慎矜将大祸临头。此后不久,李林甫与王鉷联名向玄宗上奏:“启奏陛下,杨慎矜本隋室之卮蓄养妖人,为厌胜之事,诅咒陛下,企图乘天下大乱之机恢复隋朝天下,罪在不赦。”

唐玄宗接到奏折之时,正在华清宫与杨贵妃沐浴,看完奏折感到震惊,寻欢作乐的心思抛到了九霄云外,立即让刑部拘押杨慎矜。李林甫趁机让自己的心腹萧炅等人与杨国忠负责审讯,同时让自己的另一个心腹吉温在洛阳将杨慎矜的兄弟慎余、慎名捕获拷问。杨慎矜在无奈何之中,叹息道:“我死,命也!”杨慎矜最后被赐死,此案牵涉十余族,达数百人之多。

杨慎矜死后,所任官职暂时出现空缺。杨国忠以为这下可以升官发财了,他觉得自己替李林甫拔除了眼中钉,李林甫肯定感激不尽,定会提拔自己。可是杨国忠万万没有想到,李林甫用过之后,将他踢到一边,在玄宗面前称王鉷之才,杨慎矜的官职全部落到了王鉷身上。杨国忠愤愤不平,感到自己受了李林甫的戏弄,但又无可奈何,便将冤恨一古脑地洒在了王鉷身上,二人由此反目成仇。

王鉷在李林甫的提携之下,飞黄腾达,很快便身兼二十余职,这使李林甫有时也不免心生疑忌,但王鉷始终依附于李林甫,李林甫也就没有对王鉷进行排挤,二人关系比较亲密。

王鉷权震朝廷内外之时,杨国忠在虢国夫人的帮助下,对唐玄宗的动静、喜好了解得一清二楚,每每行事,必合玄宗心意,深得玄宗喜爱。在不到一年的功夫里,已身兼十五余职,成为朝廷之中仅次于李林甫、王鉷的宠臣。杨国忠的崛起,是李林甫没有想到的,等他醒悟过来为时已晚,李林甫便与杨国忠开始了权力之争。

杨国忠身兼兵部侍郎之时,适逢南诏的人质阁罗凤逃出长安,奔南诏而去,玄宗大怒,欲讨南诏,杨国忠乘机向玄宗推荐鲜于仲通为蜀郡长史,率兵前往讨伐。鲜于仲通是蜀中富豪,杨国忠落魄之时曾投靠于他,对其恩情杨国忠一直没齿不忘。鲜于仲通虽然经商有术,却带兵无方,结果在泸川一战中,便全军覆没,鲜于仲通只身逃回。杨国忠为逃避罪责,竟然向朝廷谎称:“此次出征南诏,将士奋力,大获全胜。”唐玄宗未作任何核察,便下诏嘉奖三军,鲜于仲通领职如故。

云南之败,杨国忠虽然被遮掩过去,但杨国忠内心却不自安,唯恐李林甫陷害自己。便上表请自领剑南节度使,却留在京师长安。与此同时,杨国忠便与吉温等人准备陷害王鉷。吉温,本与罗希夷同为李林甫的心腹,人称“罗钳吉网”,他见杨国忠日渐受皇上恩宠,奇货可居,便很快背叛李林甫,投到杨国忠的怀抱,为之出谋划策。

王鉷事母至孝,也非常喜爱弟弟王镡,但王镡为人奸险,对王鉷的权势非常嫉妒,发誓有朝一日要超过其兄。王镡与刑辞友善,因王镡的关系,王鉷也与刑縡经常往来,以朋友相待。

天宝十一年(752)四月,野心勃勃的王镡与刑縡密谋,准备借助右龙武军万余人发动政变,不料议事不周,走漏了风声,被朝廷察觉,唐玄宗让御史大夫王鉷处理此事。

王鉷得知自己的弟弟被牵扯进去,便故意缓办此案,只令万年、咸宁两县县尉前去捕其余党。这时,刑縡正率其余党与官兵展开厮杀,锐不可挡。关键时刻,王鉷、杨国忠二人一前一后相继赶到。刑縡见王鉷到来,便大声喊道:“御使王大夫!”王鉷身兼御史大夫,故呼之为王大夫。渐渐地,官兵处于下风,形势急转直下,危机之时,高力士率四百余名甲骑前来参战,叛党见势不妙,一哄而散。刑縡在混乱之中,被官兵斩杀,余党死伤无数,未死者也被捕获。

第二天上朝,王鉷将捕杀叛贼之事奏明朝廷。王鉷奏事刚刚完毕,杨国忠便进言:“陛下,王鉷参与谋反,请陛下圣裁!”

唐玄宗不信其言。李林甫见状,赶忙帮王鉷说话:“王鉷一向与其兄不睦,此事与王缺无关!”

唐玄宗虽然不信王鉷参与谋反,但在退朝之后,却让杨国忠讽喻王鉷亲自为其弟王镡请罪。王鉷思量很久,告诉杨国忠说:

“小弟镡自小为母亲喜爱,我不忍心余弟谋自存,这样做会伤母亲的心。”

杨国忠向玄宗回奏之时,添言加醋,唐玄宗勃然大怒,命刑部会同御史台将王缺拘押审问,杨国忠与侍御史裴冕一同参与此事。

杨国忠问镡:“王鉷参与谋反乎?”

侍御史裴冕与王鉷友善,见杨国忠如此审讯,觉得不妥,又不便反驳。乘王镡回答之前的一霎那间,骂道:“反贼王镡,忘恩负义!皇上以王大夫之故,封你为五品之官,你为臣不忠,滋生二心;为弟不谊,没有廉耻,禽兽不如!王大夫岂会与你等为此不忠不义之事!”

杨国忠闻言愕然,便换了一种口气问道:“王大夫如果参与谋反,你不得隐瞒,否则罪加一等;王大夫如果没有参与谋反,你也不能妄言,听见了没有?”

王镡经裴冕一顿臭骂,似有悔意,又见杨国忠没有再强迫自己,便说:“兄长不知此事,全是我自己所为!”

审讯结束以后,王镡画了押,立即被杖杀,其兄王鉷受到牵连,也被赐死。王鉷之死,所任之职全部落在了杨国忠身上,杨国忠一时权倾天下,正如杜甫在一首诗中写道:

杨花雪落覆自苹,青鸟飞去衔红巾。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麒!

王鉷之死,杨国忠并未善罢干休,他借助机会穷追不舍,多次向玄宗密奏李林甫与王鉷结党营私,唐玄宗便开始疏薄李林甫,李林甫非常怨恨。后来,吉温又对杨国忠说:“京兆尹萧炅、御史中丞宋浑,此二人皆为李林甫死党,不宜再在朝中议事,以断其左右臂。”在吉温的策划之下,萧炅、宋浑皆被借故逐出朝廷,李林甫竟无可奈何。

天宝十一载(752),南诏侵犯唐王朝边境,当地的老百姓奏请剑南节度使杨国忠前去镇压,李林甫认为这是天赐良机,可以借此机会把杨国忠外遣,使他不得再跟随唐玄宗左右,以解自己的心头之恨。李林甫向唐玄宗上奏说:“陛下,南诏扰边,杨国忠身为剑南节度使,当地百姓也意有所属,此次出征非杨国忠莫属。”

这正是杨国忠所担心的事情,他唯恐自己出征之后,留在京师的李林甫进行陷害,使他没有还朝之机。杨国忠在退朝之后,跑到后宫,向玄宗推辞此事,连杨贵妃也亲自出面为杨国忠求情。杨国忠本以为有人求情,便可以推辞掉此事,出乎意料,唐玄宗反到认为杨国忠出征更好,立下战功后可封其为宰相。杨国忠为之哽咽不已,玄宗动感情切安慰杨国忠说:“卿暂到蜀地处置军事,朕屈指待卿,还当入朝。”玄宗的话,给李林甫当头一棒,震惊之余,非常焦虑不安。

临行,杨国忠向玄宗泣诉:“陛下,这是李林甫在中伤为臣,臣心实在不安。”

杨贵妃也在一旁帮腔,唐玄宗见状,觉得过意不去,也不免动了感情。当时,唐玄宗与杨贵妃行幸华清池,杨国忠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告别玄宗与温泉水滑洗凝脂的贵妃,踏上征战的路途,一路上惴惴不安,郁郁寡欢。

事也凑巧,在杨国忠离开长安不久。愤懑中的李林甫便一病不起。玄宗派御医前去诊治,并赏赐给李林甫许多美味佳肴。李林甫触景生情,不觉凄然泪下,不知道自己今后还能不能再享此殊荣。随着李林甫的病情加剧,有一个巫医迎合李林甫的心理,说:“如果相公能见天子,病情可以好转。”李林甫信以为真,便让人代己奏明朝廷,求见天子。

闻知李林甫病重,唐玄宗不免生侧隐之心,欲临幸李林甫宅第视疾,却被身边的大臣阻止,于是,诏李林甫廷中见之。

李林甫挣扎着从卧榻之上爬起,这时,他已浑身乏力,不得不在下人的搀扶下来到降圣阁前,远远地望着,眼巴巴地盼望玄宗出现在自己的面前。这时,唐玄宗登上降圣阁,举红巾向李林甫招手。李林甫眼中充满了泪水,迷茫中看着那摇来摇去的红巾,喃喃自语:

“陛下,臣看见了,恕臣不能再随陛下左右。”

唐玄宗在大臣的簇拥之下离去,那幅红巾也随风飘走,如一片落叶在风中荡了几个来回。落在了地上。李林甫还呆呆在站在那里。犹如一片挂在枝端枯黄的叶子,随时有被风吹去的危险。这时,已是天宝十一载(752)的深秋季节,秋风之中一片肃杀。李林甫已弱不禁风,在秋风中瑟瑟发抖。望着离去的玄宗,连下拜即谢的力气也没有了,只好请别人代替自己向唐玄宗拜谢。

就在李林甫倍受病情折磨的同时,杨国忠一路颠簸,到达了出征地。由于唐玄宗见李林甫病重,便派快马诏回杨国忠,杨国忠见诏大喜,立即掉转马头奔回长安,一路之上如坐春风,和出征时的心情大不相同。杨国忠回到长安之后,拜见了唐玄宗,闻知李林甫病重,便去李府查看虚实。

李林甫闻知杨国忠前来,企图挣扎坐起,最终没有成功,只好躺在床上接见杨国忠。杨国忠恐李林甫有诈,不敢抬头正眼看他,紧张得浑身冒汗。只见李林甫有气无力地说:

“我是将死之人,我死之后公当人相,请公善待我的儿孙,身后之事就托付你了!”

说罢,李林甫潸然泪下,真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素知李林甫奸险的杨国忠迟迟不敢答应,唯恐这又是李林甫的圈套,只得违心劝道:“相公养病便是,病愈之后,国忠自当为相公效力。”其实,杨国忠巴不得李林甫立即死去,李林甫又何尝不知呢?

天宝十一载(752)十一月,李林甫在痛苦中死去,在与杨国忠这一回合的争斗中,李林甫失败了,也许他死也不会瞑目吧!

更让李林甫没有想到的是,杨国忠任宰相以后,穷追李林甫的奸事,还暗示安禄山,让其揭露李林甫。安禄山听说李林甫已死,也非常高兴,便让降将阿布思入朝弹劾李林甫。

阿布思上奏玄宗:“陛下,李林甫曾与思约为父了,企图谋反。”

李林甫的女婿杨齐宣见杨国忠得势,恐连累自己,急忙也向玄宗妄言:“陛下,李林甫曾在府中为厌胜之事,诅咒陛下。”

唐玄宗闻之,勃然大怒,便立即下诏:“李林甫淫祀厌胜,结叛虏,图危宗社,悉夺其官,断棺剔取含珠金紫;更以小檬,用庶人礼葬之;诸子司储郎中粤、太常少卿屿及岫等悉徙岭南、黔中,各给奴婢三人,籍其家;诸婿若张博济、郑平、杜位、元捞,属子复道、光。皆贬官。”

李林甫死了,却把苦难留给了子孙们,这一切都是他的政敌杨国忠所为,李林甫倘若九泉之下有知不知有何感想?悲乎?恨乎?悔乎?

200多年以后,宋朝的文学家欧阳修主撰《新唐书》时,把李林甫列入《奸臣传》之中,并且这样评价道:

“木将坏,虫实生之;国将亡,妖实产之。故三宰啸凶牝夺辰,林甫将蕃黄屋奔,鬼质败谋兴元蹙,崔柳倒持李宗覆。呜呼,有国家者,不可戒哉!”

另一位史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这样写道:“凡在相位一十九年,养成天下之乱,而上之不寤也。”

唐肃宗时,善于评品人物的房瑁一针见血地说道:“是子妒贤嫉能,举无比者。”

李林甫,这个口蜜腹剑的历史人物,已经死去1200余年,我们今天又一次提起他,是因为他留给人们太多的思考。